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沉香救母》的疑惑 沉香救母的母亲是谁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点击数:502
《沉香救母》的疑惑
自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给中国动画带来强烈冲击之后,中国推出了经典神话故事《宝莲灯》,动画片《宝莲灯》同样受无数孩子们的喜爱。虽然,对我们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动画片《宝莲灯》是永远也无法超越十几年前(或者可能是二十年前)就出现的那部《西岳奇童》的,相信我的同龄人应该都有在电视机前面无穷无尽地等待《西岳奇童》下集的经历,这部永远也没有下集的神话木偶剧,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无论主观或者客观角度,它的艺术价值也远远地超过了《宝莲灯》!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现在的孩子们,可能真的无法欣赏中国的水墨动画,纸偶,布偶,木偶动画,甚至皮影戏,《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牧笛》《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哪咤闹海》《天书奇谭》《雪孩子》《渔童》……这些永远也无法让人忘怀的经典!这些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也包括戏曲,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的经典!遗憾!【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虽然《花木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我看来,它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其中美国式幽默的运用,并不适合中国孩子,可以说,它只是借中国茅台酒的瓶,装了洋酒而已,它的欣赏群似乎也应该定位为成人,而《宝莲灯》,虽然在我看来有那么多的遗憾,当然在美术技术上与《花木兰》也相差甚多,但它却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是一部给孩子看的作品,至少,它给中国动画的死水掀起了微漪。
而在我手中的这本苏教版小学第四册语文书上,一篇是由中国经典神话《宝莲灯》改写而成的《沉香救母》,一篇是中国诗歌史上“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改写成的《木兰从军》,哪篇是孩子更喜欢的课文?动画片对孩子阅读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影视是否造成了孩子们品读课文的无形桎梏?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就停留在动画片中华美的视觉效果,流行的音乐元素,甚至武打效果,甚至渗透了诸多时代特性的的语言…… 等等方面呢?如此种种,是一直以来伴随我的对《沉香救母》的疑惑。
记得小时候,学期伊始,拿到新书,迫不及待翻开的总是语文课本,那种满怀希望的喜悦和小心翼翼的心情,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回到家,总是会拿出早就选好的彩纸,整整齐齐地将书包好,不会让书角有一点褶皱,也总是会把我认为最美的一页白纸留给我心爱的语文书,从此,这本书就像一片白色的风帆一般,引领我在神秘而神圣的语文世界中探寻和停留。
我相信现在的孩子也是爱书的,而且拿到新书后最迫不及待打开的,也是语文书!开学后第一天的回家作业,我布置的便是:请小朋友们把这册语文书通读一遍,自己打个阅读等第,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篇课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册教材全貌概况有一个整体了解,对本册将要进行的“语文学习旅程”进行宏观上的梳理,也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实打好学生一头的基础,当然,也有我很久以来一直萦绕心头的对于《沉香救母》的疑惑。
果然,不到放学,中午管理班的时候,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在孩子们阅读之前,为激起他们的兴趣,我给每篇都作了一些“小提示”:
比如《古诗两首》:想找到春天吗?告诉你们,春天就在这两首诗里!
《蚕姑娘》:小朋友们都养过蚕,也一定会喜欢读这篇课文。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欢快的歌,沈老师小时候每逢六一节都会唱的歌。
《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会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也会带给你很多思考。
《狐假虎威》: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有名的一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读到它了。
《母亲的恩情》:会背《游子吟》这首小诗吗?(孩子们都兴奋地背起来)。这首诗是中国的诗歌中在世界上流传最广,也最多人读过的一首小诗。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呢?
《沉香救母》:不用说,《宝莲灯》一定看过!(孩子们更兴奋了)。《木兰从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孩子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歌唱二小放牛郞》:谁会唱?学生们纷纷唱起来。
等提示完,我才发现,犯了一个错误:我的提示太多了!让孩子们自己来提示,让他们自己来发现问题,岂不更好!不过既已问过,只好作罢,好在大多数“提示”都是学生争着在提问,或者争着在说自己已知的经验,万幸。
第二天,等着看结果,有一点激动地翻开孩子们的回家作业本,作了如下统计:
《古诗两首》2
《蚕姑娘》5
《月亮湾》1
《快乐的节日》7
《雨后》34
《谁的本领大》7
《蜗牛的奖杯》11
《狐假虎威》15
《母亲的恩情》2
《沉香救母》29
《木兰从军》8
《学棋》1
《“黑板”跑了》4
《晚上的“太阳”》2
《“闪光的金子”》2
《歌唱二小放牛郞》13
《鸟岛》3
《台湾的蝴蝶谷》4
《欢乐的泼水节》7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0
《猴子种果树》6
《会走路的树》4
《问银河》2
果然不出所料,《沉香救母》名列榜首!或许在这个统计中,还存在着很多偶然因素,但是,作为孩子的第一遍通读,这个结果又是必然的,既是意料之中的,当然也预想到原因,看来白纸黑字终究难敌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啊…… 我不禁有一些悲哀。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不必问孩子为什么这样选,答案无非就是:“因为我喜欢看动画片,因为看了《宝莲灯》,很好看,所以我才选它。”真的,无非是这句了吧。
又是中午管理班,又让学生读书,看着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摇头晃脑,时而专心致志,时而又开怀大笑,忍不住把这个问题又悄悄地问了问,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第一个孩子说:“我喜欢《沉香救母》,因为沉香救母心切。”
我问:“什么叫救母心切?”(我奇怪孩子难道已经懂了什么叫“救母心切”)
第一个孩子:“救母心切就是救母心切,就是因为他救母心切我才喜欢这篇课文。”(不管他懂不懂救母心切,我想,对救母心切是否理解,并不在于他是否会解释这个四个字的词语)
第二个孩子说:“因为沉香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书上说‘历经艰险’,为了救妈妈,他能吃这么多的苦,所以我喜欢这篇课文呀!”
第三个孩子举手很久了,而且早就忍不住要说了:“因为,我告诉你老师为什么喜欢,因为沉香这样做,如果是我的妈妈也这样了,你说,我会不会这样做?那我告诉你,我当然会的!”虽然很罗嗦的几句零碎的话,但当时就让我深深感动。
我没有问第四个孩子,已经没有必要了,并不意外的得票,但绝对意外的原因!原来,不是华美的视觉效果,也不是流行的音乐元素,更不是什么美奂美伦的武打效果,课文吸引孩子的,也是打动孩子的,还是文中的浓浓的情,那个去除了一切包装的,最质朴,最简单的心,那一颗写着爱字的心。这不由得让我深深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真正,是以什么来打动孩子的,孩子,又是以什么作为阅读的原动力的?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孩子读书。
关于《沉香救母》的疑惑还在,关于孩子喜欢的篇目的调查也不会永远固定不变,刚刚才是开始,希望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也是我们班的孩子打开更多书的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的时候。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10个认读字。
能力 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
思品
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赞扬了沉香爱母亲、救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简要讲述故事。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资料。 看电视剧《宝莲灯》。
教、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一、启发阅读兴趣。
1.谁知道《沉香救母》的故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今天我们要读读《沉香救母》故事的原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原文比看电视、听人说的收获大多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40页,自己读一遍课文。
二、自学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我们读课文前,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
①自学认读字表中的字。
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自学带注音的字。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准备与同学交流。
③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集体交流。
①谁能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英俊倜傥 文采斐然 怅然离去 思忖再三 蟠桃会
萱花开山神斧 怒不可遏 伉俪
②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第一段(1——3)书生刘向与仙女华岳三娘结为伉俪。刘向进京赶考,一举中榜,三娘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之下。三娘生下了沉香并恳求夜叉将他偷偷送到刘向身边。
第二段(4——6)沉香救母的艰难历程。_
第三段(7—8)沉香斧劈华山,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三、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不能像课文那样详细,也不能讲成一两句话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用上书中的一些词语,主要要把句子说通顺、连贯。
自己先练习讲——然后俩人一组讲评出一人——组内比赛——最后展示
四、再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敬佩谁?
五、推荐《中国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3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沉香救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美丽神话故事。因为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孩子们对课文的故事情节很熟悉。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我认为不是简单地要让学生明白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而是应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沉香内心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心灵。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材把《沉香救母》分为(一)(二)两个故事。第一篇主要讲沉香立志救母,拜师学艺。第二篇主要讲沉香不畏艰险,劈山救母。两篇课文联系密切,前后贯通。“救母心切”是贯穿在这两篇课文之间的情感线索。不管是沉香在救母之前“习武练功”所受的劳苦还是在寻母途中尝遍的“千辛万苦”,“
救母心切”这一情感始终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一)时,我们可以抓住沉香刻苦练功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沉香为了解救妈妈,是如何刻苦练功的。比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很想……但……一……就……”、“几年”、“终于”、“高强的武艺”等词句,从而感悟沉香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在课文(一)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爸爸。爸爸与沉香的对话以及两人的神情也是值得细细体味的。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抓住关键的词语,如“再三追问”、“含着眼泪”、“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默默地攥紧了拳头”等体会父亲内心十分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父亲和沉香的对话,还可以创设一个情境,进行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以便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沉香救母》(二)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一路上吃尽了千辛万苦以及他和母亲相见时无比激动的心情。从两篇课文内容联系上看,“习武练功”是“救母”的准备过程,“劈山”是故事的延续和结果。教学一、二自然段,抓住“救母心切”、“奔去”、“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捧几口泉水喝喝”、“一个个血泡”、“一道道血痕”、“一点也不在乎”等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沉香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教学三、四自然段,在联系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沉香的“孝心”以及和“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时“无比激动”的心情。这里可创设沉香和妈妈相见时的情境,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在“说”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演一演,想象母子团聚时的感人情景,体会母子团聚的欣喜和不易。
感情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重点词句,抓住情感线,努力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的情感范围,从而让他们轻松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4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8
“望、闻、问、切”指导朗读——我教《沉香救母》
《沉香救母》是苏教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借助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课文情节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同时,图文对照,生动形象,如何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深切体会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呢?我想到了中医常用的“四诊”法——望、闻、问、切。【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m.diyifanwen.com】
一、望
望即观察。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从沉香紧锁的眉头,愤怒的双眼和握紧的拳头,想象沉香不怕“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苦学武功,立志救母的艰辛。从母子俩拥抱在一起,喜逐颜开的画面,想象母子团聚时百感交集的感人语言,然后依图品读,读出急切和欣喜。这样,一个不怕困难,刻苦习武,一心救母的孝子形象便矗立在孩子们心中。
二、闻
闻即听。文章本身的神话色彩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但课文中的不少长句也影响了学生的品读。如“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这时,教师需要范读,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断句,而且也能渲染一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感人氛围,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抛砖引玉。当然,听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可听老师范读,也可同桌互听互读,或欣赏优秀生的朗读,学生边听边赏,自然如身临其境。
三、问
课改提倡生生、师生间的双向互动,给学生“思”与“评”的空间,在品读赏析中,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评评这样读好不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读课文进行有意识地思考和处理的好习惯,同时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学会读书,自主发展。
四、切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说,想做,借以抒发感情。这就是切。精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当学生品读到“望着高耸入云的华山,想到就要跟日思夜想的妈妈见面了,沉香心里无比激动。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时,个个都不由自主地做起举斧劈山的动作,我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想沉香所想(扮演沉香),做沉香所做(劈山动作),说沉香所说(沉香心里的话),借说,悟文中的情,借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的情推至高潮。
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会成功。在课堂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读书的机会和表现机会,教师力求精讲。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师:我们学习了《沉香救母》(一),能用上几个词语概括一下你了解到的沉香吗?
生:孝顺
生:武艺高强
生:勇敢
师:现在来读一读沉香救母(二),想一想还可以补充上哪些词语来概括沉香。
生:坚强
生:不怕艰险
生:救母心切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再来读一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生:读书勾画。
师:能来汇报一下吗?
生:我觉得课文第二段都是写沉香坚强、不怕艰险的。
师:投影第二段。如果读出沉香的不畏艰险,我们应该注意强调哪些词语呢?
生: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
师:同学们找的是表示数量多的词,有没有具体写动作的词呢?
生:翻、跨、采、捧、磨、划
师: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和表示数量的词之间有关系吗?我们读读看,现在我们师生合作,你们读前两句,老师读第三句。
师:(读时做了改动)脚上磨出了一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生:老师,你读错了,应该是一个个、一道道,你读成了一个、一道了。
师:这样改动一下,不是更简炼了吗?你们自己读读看。
生:这样改动不行,一道血痕,太少了。我们有时玩的时候,也划破过一道血痕,我们都没有哭,沉香只划了一道血痕,不能看出坚强。
生: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表示动作的词语,也说明那不是一道血痕。
生:第一句话说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跨过了多少道深涧。“多少座、多少道”说明沉香经过的高山和深涧特别多,那自然不是一个血泡和一道血痕。
师:从一个个、一道道你们到底知道了什么?
生:沉香救母时经历的苦难多。
师:这样一说,这些词真的不能改动了,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
教后反思:
这是第二课时开始的教学片断,打破了原来了预设,因为孩子们从课文的内容入手,对沉香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感兴趣,所以因势利导,利用教师误读调动了学生对重点词语内涵的挖掘,体会到了重点词语表达的效果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领会了词语的理解要上下文联系,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6
课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课课题《沉香救母(一)》
设计
----小学作者
理论支持
1、识字要音形义相结合,要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要与写字相结合。2、先识字,后读书,识字和阅读交替进行;利用学习和迁移规律,简化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
3、集中识字体现汉字本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10个二类字只识不写,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通课文,弄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书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
观图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2、(出示沉香彩图)他叫——。
(师板书:沉香)
3、看到这样的沉香,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沉香救母》。这个故事比较长,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沉香救母》(一)。
1、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这样几个要求!(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词语。
(1)自读生字词
(2)在读音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3)指名读。正音。
(3)再读一读这些词语,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a、自由读词。
b、说说词语的意思。
c、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
(1)小朋友课前已经读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2)我们分自然段请人来读一读,其余的小朋友认真听他读得怎么样?
(3)评价朗读。
(一)观察这一课的生字,你能想到哪些方法记住他们呢?
1、学生思考讨论。
2、学生交流发言,师小结:(1)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又()叹()
寸()付()
今()含()
目()泪()
(2)猜谜记字。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3)换一换、减一减记字。
“恨”是“根”去掉木字旁换上竖心旁。
“粮”字去掉“米”就是“良”。
3、范写重点字。
武:半包围结构。注意:千万不能加上一撇。
(二)扩词练习:比一比,谁给生字找的朋友最多。
(三)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四、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沉香救母》(一),我们已经能够读通这篇课文,并且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那沉香是怎样知道这个实情,又是怎样习武练功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学生观图回答。
学生观图思考。
看到沉香,学生发出提问。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朗读要求。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注意点,练习有感情地自由读词。
分自然段请人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
请生评价朗读。
学生想办法记住生字。
学生归类后,比较组词。
学生思考猜谜。
学生换一换、减一减记字。
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忆。
学生比赛扩词。
学生描红。
借图导入,引导学生认识沉香,很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
词语的朗读,不是只要求读正确,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要求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这既加深了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
有朗读就要有评价,评价也促进了朗读能力的提高。
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
范写重点生字,强化指导,加深学生印象。
板书设计:
10沉香救母
得知真情决心救母
拜师学艺练成武艺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7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内容是《沉香救母(一)》在读过第一小节后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于是引出第二小节的学习。
师:是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找找有关句子把它划下来。
生:(自读后找句子,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找到的句子再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生:(朗读句子。)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沉香没有见过他的妈妈?
生:他的妈妈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底下。(朗读没有感情)
师: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他妈妈的善良与美丽?
生:(仅前半句读出了感情。)
师:没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嘛?谁再来?
师:你喜欢二郎神吗?为什么?那该怎么读?
师:读得真棒,把你对课文的理解都读出来了,真了不起啊!
师:听了爸爸的话,沉香心情怎样?他难过什么?他又气愤什么?
……
师:说得真好。所以,他——
生:(接读)狠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师: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啊!所以他——
生:(再次接读。)
师:有点着急了。所以他——
师:沉香是怎么问他爸爸的呢?谁愿意和我演一演?
表演前,告诉学生他们是导演,要给我们提意见,给建议,帮助我们把它演好。表演时,教师不时地设置一些障碍请学生自己来解决,比如说,在表演的学生开口问:“爸爸,我怎么没有妈妈呢?”教师便故作迷茫:“我该怎么回答?”学生马上给出建议:“你不用回答,只要叹口气就好了,因为书上说‘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在“小沉香”又一次发问的时候,设问:“我要回答他吗?”学生反映很快:“不要,因为书上说‘沉香再三追问’,意思就是说反复问了好多遍,问到爸爸没办法了才回答的。”在小沉香反复追问了好几次后,有学生给我建议“顾老师,你可以回答了。”“哦,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该怎么回答呢?”
在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一位导演的时候,他们很乐意去深入了解课文,解读文本,把自己读懂的,用于指导表演者的表演,而此时的老师也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通过表演学生对文本是理解了,内容是明白了,兴趣是高涨的,但文本中所蕴涵的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却因为这一热热闹闹的表演而遗失迨尽。由此,不由得我们不反思:我们所提倡的表演,到底适合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两方面“双赢”?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8
授课:语文 年级:二年 设计人:王德卿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沉香救母》(一)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课文续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奔向华山,它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获得了赠斧之助,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
学习者分析
《沉香救母》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学生的体会就不会很深刻。所以,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问父亲“我怎么没有妈妈呢?”从而体会出父亲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懂得心情,然后再来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这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0个字知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一…….就……”的句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揣摩不同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沉香为了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揣摩不同角色的动作、语言、神情。
解决措施: 预习与课堂引导相结合,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解决措施: 创设情境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一、师生交流,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看,他来了!(出示沉香图片)认识他吗?(板书:沉香)跟他打个招呼吧!
2.关于沉香,你知道些什么?
沉香是怎样救出自己的母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补充课题。)
3.指导读准课题。师解说:这个故事比较长,要分两课来学。先学第一部分。
学生交流沉香的故事。
学生读题
6
对于学生来说,“沉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熟知的人物,在揭示课题的同时,借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朗读读课文。
②.评议,相机检查、巩固生词的读音:
美丽善良 心狠手辣 腰酸背疼 盛夏酷暑
叹了口气 含着眼泪 增添力量 习武练功
对付得了 恨不得 寒冬腊月 起早贪黑
(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注意多音字“了”的读音。)
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完后把生字画出来。
2、读题
.3、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定的方式(分段读,分角色读等。)
.4、师生评议
20
让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在朗读中初步理解课文,读准字音,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叹、含、泪
2、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交流: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合理的记忆方法:偏旁加熟字;熟字换偏旁等。
4、课堂作业:描红、临写生字。
1、扩词练习:比一比,谁给生字找的朋友最多。
2、尝试在书上描红。
3、交流: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字?
9
在识字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字形的教学,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丰富词汇,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并正确地使用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出示小黑板。)比一比,再组词。
又( ) 今( ) 目( )
叹( ) 含( ) 泪( )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填空: 叹了一口气,含着眼泪说:“ 。”
1、组词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6
二、读演结合,体验情感
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⑵.知道妈妈被三郎神压在华山脚下,心里十分难过和气愤。
2.以演促读。
⑴.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和沉香,把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演一演,教师巡视指导。
⑵.请学生上台表演。评一评:你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
相机出示句子。
(3)沉香为什么又难过又气愤?“难过又气愤”时会是怎样的神情?他表演得好吗?你会如何表演?
(4).“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
(5)还有哪位同学也想来试试?
3.教师小结:8岁的沉香那么急切地想去救自己的母亲,可是怎么斗得过心狠手辣而又神通广大的二郎神呢?他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1.小朋友,你们知道沉香为什么要去解救妈妈吗?
讨论理解: .沉香从来没有见过妈妈,便再三追问爸爸。
2、.同桌两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和沉香,把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演一演。
3、请学生上台表演,针对某些环节展开讨论。
读爸爸的话,这里爸爸的心情怎么样?(尝试练读,个别读。)
师生评议:看了他们俩的表演你想说什么?
17
.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采用“以演助读”的方法,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形体动作来组织儿童的思维,这样,不但能保持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激发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趣变化。
三、精读课文。
1.轻读第四自然段。
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①.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在你印象中,“寒冬腊月”和“盛夏酷暑”分别是怎么样的?你是如何度过这两个季节的?
沉香是如何度过的呢?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一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读词“浑身”。换词理解,就是“全身”。
沉香累得腰酸背疼了,又怎么会全身增添了力量呢?(点出“一……就……”。)
师提供句例:爸爸一看到电视上有足球赛,就来了劲。
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我一看到动画片,
(出示投影)你们看,沉香只要一想到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他,瞧,他练得多认真!此时,你想对沉香说什么? 4.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1、边读边想:沉香是如何刻苦练功的?哪些词句特别让你感动?请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说说哪些词句特别让你感动,并说说你的想法。
3、想象练说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们遇到了自己喜欢或憎恨的事物,会怎么做呢?
5、练习说话。
6、齐读第四自然段。
12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中的句子,帮助学生认识“一……就……”的句式,通过情景提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句式。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板书设计
10 沉 香 救 母(一)
拜师 学艺
清晰 明了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是民间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的第二部分。记叙的是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按照救母的经过展开故事情节:奔向华山;历经艰险;仙人帮助;劈山救母。故事衔接紧凑,情节生动,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格顽强、不畏艰险、战胜邪恶的少年形象,表现了真挚动人的人间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2、学习默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
1、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体会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2、课型:新授
3、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教学设计重视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4、基本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展示、多媒体动画、语言描绘、播放录音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幻画出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对比、联想,使课文描写的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扩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动画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建议:字字读准、句句读通;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画出不懂的词句。
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纠正。
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默读课文1、2自然段,并用记号标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或句子。
2、 集体交流:
(1)师相机出示句子: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a 从“救母心切”、“奔去”可以看出沉香急切的心情。(板书:奔向华山)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 2)相机出示句子: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a看图理解:深涧
b(看图回答)“多少座高山”、“多少道深涧”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千山万水.)
c练习朗读这句话。
(3)沉香走遍了千山万水,一定也吃尽了千辛万苦,他都吃了哪些苦?再次读文后,指名回答。
(4)一路上,沉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
3、吃了这么多的苦,受了这么多的累,他为什么一点也不在乎呢?此时此刻,你想对沉香说些什么?(板书:不畏艰险)
4、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名读,评议,齐读。
5、联系上下文,说说对文中“孝心”的理解。引读第三段。(板书:仙人送斧)
示图片)看图回答。(板书:劈山救母)
(1)边读边表演: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
(2)沉香终于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此时,他们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看图练习说话)
(3)看到这对母子的团聚,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一段。
四、积累语言,内化吸收。
1、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照图:说说自己是不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呢?
3、播放全文的配乐朗读及有关画面,学生一边静听默看,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4、(出示词语)同桌合作,练习讲故事。
五、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1)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
(2)与上文联系起来,把“沉香救母”的故事完整的讲给父母听。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
《沉香救母》是一个民间神话传说,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第二部分记叙的是沉香武艺学成后历尽千辛万苦赶去华山解救妈妈。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一些方法。
一、激发兴趣,重视训练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是比较多的,对字词的巩固、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进行字词训练,这就能减少课外机械地识记,抄写,提高识字的效率。而这篇课文相对来说又是比较长的,怎么让学生感兴趣地来学习了。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把《沉香救母》之一、二作为一个整体和学生一起学习。想到孙双金老师的话,孩子是喜欢听故事的。于是一上课,我就把这2
篇课文当成一个故事讲给了学生听。显然,不管是看过、听过还是事先不了解的学生都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因此,在第一课时中当我提出这个学习要求的时候,学生兴致高涨。于是我出示了课文中的一些难读的字词,先指导学生读正确,再读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长句。一节课时间,大部分学生就能把《沉香救母》之一、二读通读准了。
二、创设情境、以演助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文本的第二自然段,感受到他一心救母的急切心情,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沉香都毫不在乎。那该是一种多么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呀!接下来,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怀抱,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沉香见到妈动作与神情,借助当时的动作神情想象可能说出的话。其次教师善于对学生的发言中进行提炼,引导学生再在原有的基础加以提升。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觉得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内化语言文字。这对学生自己独立读书是有益的,也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吴秀君 发表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11
《沉香救母》是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了由这一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宝莲灯》。学生心中已经对人小志大,不畏艰险的沉香充满了敬佩,已经熟悉了故事内容。如何让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呢?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把自己设计成“妈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浓,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12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
有关《沉香救母》的拓展阅读
沉香和父亲刘彦昌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一日,沉香忽然发现自己身上具有“法力”,能够穿墙而过。沉香的法力引来了二郎神和哮天犬。刘彦昌不得已将真情全部告诉了沉香。原来当年母亲三圣母违反了天条和父亲结合,现在已不知去向,而破坏这个婚姻的正是他舅舅二郎神。
沉香决心救母,他偷偷地离开家,不想却被二郎神捉了去。紧急关头,百花仙子闻讯赶到。她威胁二郎神,如果不放了沉香,就将他暗恋嫦娥之事公之于众。二郎神只好退去。
在二郎神的威逼之下,牛魔王掳走了百花仙子。沉香巧遇小狐狸精小玉,二人天真无邪,互比“法力”。哮天犬追踪而至,沉香和小玉一起拼命奔逃,路上遇到了小玉的姥姥——
一只千年老狐狸精。老狐狸精一眼认出了沉香手中的宝莲灯是一件宝贝,于是救了沉香。老狐狸精告诉小玉,孙悟空就是当年害死她爹娘的人,要报仇,就必须练成劈天神掌。她同意让小玉跟沉香一起去找沉香的母亲。
寻母路上,小玉跟沉香又遇到东海龙王的八太子和从小与沉香指腹为婚的富家小姐丁香,四人结伴而行。王母娘娘得知沉香之事大怒,在她的蛊惑下,玉帝决定将沉香捉拿归案。三圣母把宝莲灯的口诀告诉了沉香,但要他记住,宝莲灯必须依靠仁慈的力量才能驾驭。宝莲灯帮沉香打败了二郎神。老狐狸精要小玉去偷宝莲灯的灯芯,并以沉香的命来相威胁,小玉迫不得已盗出宝莲灯灯芯。老狐狸精被梅山兄弟一枪戳死,临终前,姥姥将灯芯强塞入小玉口中。
为了沉香,东海小龙女被二郎神一枪刺中宝莲灯也被二郎神抢去。沉香决意拜孙悟空为师,但孙悟空已经答应了玉帝不收沉香为徒。孙悟空变成一个和沉香差不多大的孩子唠叨,指点沉香学法术和自己比试,又把沉香带到离恨天兜率宫,让他去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于是沉香的法力大大增长,武功突飞猛进。
小玉练功练得走火入魔,被哮天犬捉住。沉香和丁香成亲,却又念念不忘小玉。丁香失望之极,跳崖自杀……沉香破除了牛魔王父子布下的阵,救下关在摩云岭上的百花仙子,但王母娘娘仍然不放三圣母。深爱沉香的小玉赶来救助,被天王刺中负伤。二郎神藏起小玉,用真气帮小玉维持了生命,并使她练成了劈天神掌。二郎神又用宝莲灯制服了孙悟空,将他变成一个小猴子,骗沉香放弃了神的法力。
衣衫褴褛的沉香回到家中。他心灰意冷,放弃了救母的想法。刘彦昌带沉香来到他曾经学艺的地方。刘彦昌告诉儿子,只要有恒心,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沉香醒悟过来,重新开始练功。
三年过去了,沉香重新练就了武功。沉香救出孙悟空,决定设计从二郎神手中把宝莲灯盗过来。为了争夺宝莲灯,他们打上了灵霄宝殿。沉香提出要修改天条,否则决不退兵。最后观音菩萨表示:若沉香能将三圣母从华山救出,陛下和娘娘就可赦免三圣母、修改天规。她让沉香首先去找开天神斧。沉香和八太子等人来到昆仑山,闯过冰神、权神和死神三关,他们终于见到神斧……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13
一 导入
1这节课我们再次请出勇敢的沉香(出示沉香练功图)谁来和勇敢的沉香打个招呼?(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 新授
(一)师:是啊,沉香现在一心想的就是救出压在山底的妈妈。请小朋友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沉香“救母心切”(提醒默读要求)
1 出示:他救母心切,便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
重点读好:心切(急切,迫切,迫不及待、焦急万分)
奔 (速度快,健步如飞)
(1)指名读,评议(评价语如:仿佛看到了沉香 的身影,感受到了 的心情)
(2)齐读
(二)过渡:沉香拜别了师傅,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让我们和沉香一起踏上救母之路吧。
1 默读第2小节,思考:沉香吃了哪些苦
2 出示
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
(1)比较 :沉香翻过高山,跨过深涧。
(意思同不同?你能否用朗读表现出来)
(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由地想起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
(大禹治水)你们知道是哪个句子吗?
(3)老师还想到了前个单元学到的成语(跋山涉水)
(4)我们可以把读书时想到的词句,写在句子旁边,这就叫批注
(5)指名朗读,评议
过渡:沉香为了去华山救母,也可以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还吃了哪些苦?(指名回答)
出示
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脚上磨出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1)一个个,一道道,你还能说这样的量词吗?指名读,评议
(评价语:沉香承受的苦真是太多太多了)
(2)读到这里,老师又想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青蛙看海)回忆
(累了就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
(3)青蛙在松鼠的引导下坚持不懈、顽强地登上了山顶,而这句话是写沉香什么呢?
(4)想象一下,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猛兽、天气,摔倒了。。)
师:是啊,这么多的困难,沉香怕不怕?(一点儿也不在乎)为什么会一点儿也不在乎?
(可联系上篇中 一。。。。就。。。。。。句型回答)
(5)指名读
(6)读到这,你想对沉香说什么?(一往无前、勇往直前、敬佩,学习)
(7)齐读
过渡:沉香的这番孝心不仅感动了我们,而且还感动了仙人。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孝”字,小朋友发现没有孝下面是个“子”字,子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让我们举起右手,一起写这个“孝”字(书空练习,师板书)
是孝心让沉香苦练武艺,是孝心让沉香不怕千辛万苦,是孝心让沉香勇往直前,沉香的孝心不仅感动了我们,还感动了仙人。于是(引读)
(三)过渡:沉香究竟有没有救出妈妈呢,请小朋友默读第四小节
(1)出示:日思夜想 思考:沉香想些什么呢
(2)填空:妈妈压在了华山脚下,不知受了( )苦,也不知流了( )泪,她在那儿不知度过了( )个白天,也不知度过了( )个黑夜,心中( )呼喊着儿子。(最后 一个空,自由发挥)
(3)365天,沉香是日思夜想,今天他就要见到妈妈了,心情无比激动。
出示
他举起神斧,奋力向大山劈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山被劈成了两半,受苦多年的妈妈重见了天日。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
①指名读
②加动作读,让我们一起学学沉香,做劈的动作
③母子终于团圆,此时此刻,该有多少话儿要说,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表演)
④ 师: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温馨的团聚啊。母子情深,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再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读一读。(音乐《想你的365天》
师:是沉香的孝心写下了这动人的故事。我相信不仅是沉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在用孝心书写着同样的故事。(周记、档案卡等等)
《沉香救母》的疑惑 篇14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他是谁?
师:请你们仔细盯住沉香的眼睛,看他的眼睛中流露出了什么?你从他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
生:仇恨
生:他下定了决心
师:再看一看他的动作,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师:怎样做起来才表示坚定?
生:用力地攥紧了拳头
师:从这个动作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他非常生气的样子
生:非常恨一个人
师:看到这样的沉香,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沉香救母》。齐读课题。这个故事比较长,因此我们的编辑叔叔就把它分成了两个部分,我们今天先来学习第一个部分《沉香救母》(一),接下去请大家把课文打开来,自己先读一读。在读之前,沉香有话要对大家说。学生齐读沉香的话。
师:沉香的话有没有记住?
(学生读课文…………)
师:好,接下去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所出现的词语,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节奏,不过每个词语好像都是一个调,对不对啊?这样好不好听?
师:那么这些成语中,你理解了哪些成语呢?
生:“美丽善良”
师:这说的是谁?
生:沉香的妈妈
师:那这个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你能通过读来体会它的意思来,谁会的,你试着读一读。
生:美丽善良
师:这样是不是好听多了?我们一起来读,你们把沉香的妈妈读得美美的。还有哪个词?
生:起早贪黑,起得特别早,休息得又非常晚。
师:说明这个人很吃苦,很辛苦,能不能也读出它的意思来。
生:起早贪黑
师:一起来,(学生齐读)
生:心狠手辣,心很坏而且手段很毒辣
师:心狠手辣,说的是谁?
生:二郎神
师:能不能读出它的意思来?指名读,齐读。还有什么词语?
生:腰酸背疼
师:谁来读,能不能读得再疼一点。生读,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疼?一起来
师:真的要捶一捶了,还有哪些?
生:习武练功
师:你崇不崇拜习武练功的人?习武练功的人很怎样?
生:很厉害
师:小朋友们都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来了,还有吗?
生:神通广大
师:你想到了谁?
师:像这种神通广大的人,你感觉他们怎么样?
生:很强大
生:很威武
师:什么事都能干,很伟大,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好。但是课文中的二郎神值不值得我们崇拜啊?有没有了?
生:盛夏酷暑
师:讲的是什么时候?
生:夏天很热
师:读一读,读出很热的感觉来,还有一个跟它对应的是什么?
生:寒冬腊月
师:现在所有的词语连起来,是不是一个调了?
生:不是
师:现在我们准备好了,一起来开火车读一读,能不能通过你的读理解出它们的意思来。
…………
师:有没有看到自己的进步?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小沉香从父亲的口中知道母亲被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所以他决心要去救母亲。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生:5个
师:我来请小朋友分小节读课文。准备好了的小朋友请举手
…………
师:谁来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在评价时要先说人家的优点,再指出缺点。
生评价
师:我这儿有一段提示,自己先读一读。你能根据这样的提示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吗?
生:第一部分是从课文的1-3段,
师:我们用“//”画出来,那第二部分就是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生齐答
师:下面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篇课文出现的所有生字,看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记住这些字。把它们归归类,哪几个能采取同样的方法
生:“叹”,口旁加又 ,还有“因”“付”“含”
师:用偏旁加部首的方法的字有“因”“付”“含”“叹”,我们来分别给它们组组词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说到一个字谜是什么?
生:一口咬掉牛尾巴
师:是什么字?
生:告
师:“累”。把“田”换一换,你想到了什么?
生:“紫”“紧”
师:有两个字很相似,是那两个字
生:“很”“恨”
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你能组组词吗?
师:这个“狠”是什么旁?
生:反犬旁
师:它为什么是反犬旁?
生:狼心狗肺
师:“很”是什么旁?还有一个是什么字?
生:良
师:跟它读音相同的字还有“粮”,“粮食”的“粮”,用“良”组组词
师:还有最后一个字,它比较复杂,是什么?
生:“武”
师: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的笔画?
生:斜钩上面不能带一撇
师:这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
生:“止”下面的一横变成了一提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长横应该写在哪儿啊?
生:横中线
师:从横中线起笔稍稍往上斜,那斜钩是从哪儿开始写的?
生:竖中线
师:从竖中线向右下方斜过去,一起看,上面的两横,一横短,一横长,“止”的一横变成了一提,最后写“斜钩”“一点”,请小朋友们把这个字描一遍,练两遍。
师:你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吗?看谁找得多。
(生练师巡)
师: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沉香救母》(一),我们已经能够读通这篇课文,并且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那沉香是怎样知道这个实情,又是怎样习武练功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沉香救母》(一)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是孩子们比较熟悉一个民间神话传说,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在教学中,我注意避免学生像看电视剧一样只是简单地了解故事的情节,而是注重学生透过文字,结合图片,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沉香为救母亲,不怕困难、顽强学艺的可贵精神。
一、创设情境,走进人物内心。
《沉香救母》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学生的体会就不会很深刻。因此我注意创设情境,便于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如:让学生回味妈妈的爱,描述母子情深的画面,都是为了反衬没有妈妈关爱的沉香,感受到沉香心中的痛。舒缓音乐的伴奏,更利于让这种情感通过朗读以体现出来。
二、观察图片,展开丰富想象。
低年级学生对形象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我很好地利用了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去读懂图片中人物的内心。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二郎神和沉香的人物对比图,使学生感受到二者的强弱差别,从而为沉香要想打败二郎神而充满担心。我又出示了沉香的攥拳图,并相应出示想象说话的内容,学生很快感受到沉香默默攥紧拳头背后的那份要打败二郎神的决心。此外还有春夏秋冬,沉香习武练功图,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感悟到沉香的那份认真与坚强。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想象不会漫无边际,他会让学生与图片中人物的心联系得更紧。
但是,我觉得可挖掘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的地方还有很多,再加上个人经验尚浅,在课堂上放得不够开,没有做到“目中无人”和“目中有人”,朗读还不够到位,总的来说,基本功还有待加强。
- 推荐阅读:
- 《沉香救母》的疑惑(精选17篇)
- 《沉香救母》的疑惑
-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1《秋游》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上一篇:对联鉴赏浅谈 对联和分析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