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全文
自相矛盾 篇1
自相矛盾(课本剧)
泰山小学 侯永芬
题材:根据苏教版第九册《自相矛盾》一文改编
时间:早市时间
地点:一条繁华的街市上
人物:卖矛和盾的人(称艺人)、卖羊肉串的人(称摊主1)、
卖花布的人(称摊主2)、卖包子油条的人(称摊主3)、 一群围观
的人
道具:制作精致的矛和盾若干个、布匹、包子、油条
第一幕
(幕启。沿街摆满了各式摊点,摊主们各自叫卖自己的商品)
摊主1:卖羊肉串啰,又香又嫩的羊肉串,正宗的新疆子羊串,快来瞧一瞧
,尝
一尝吧。
摊主2:卖花布啰,手工纺织的花布又美丽又环保哟,老奶奶穿上变年轻,
大姑
娘穿上更俊俏,小孩子穿上结实耐磨,小伙子穿上也不赖,出口转
内销,
价廉物美,机会难得莫错过呀!
摊主3:正宗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又香又大的包子,味道可口,包你吃了还
想吃。
油条色香质脆快来买呀!
艺 人:(肩上扛着几根长矛,手中拿着几个盾牌,径直走到摊主3旁的一
块空地上,放下矛和盾,从怀中拿出一个铜锣敲起来,边敲边吆喝道)在
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捧场。
摊主3:(大声嚷道)你这人怎么回事?竟和我抢起了生意去!去!去!
艺 人:(拱手作揖,赔笑)老兄,小弟有礼了,常言道和气生财,你是卖
包子的,我是卖兵器的,咱俩的生意是风马牛不相及,说不定还能为你带
来人气生意呢!
摊主3:你这人还挺能说会道的,好吧,托你的口福,你就在此摆摊吧。
艺 人:(狠敲一下锣,大声说)多谢了。(随后又猛敲了一阵锣)快来看一
看,瞧一瞧,祖传的工艺。
(一群人围了上来。)
第二幕
艺 人:(拿起一根长矛独自耍了一阵后,指着手中的长矛)本人的祖先一
直以打铁造兵器为生,曾多次为朝廷打造过许多作战长矛,看这长矛是纯
钢制作,又尖锐又耐用,什么盾都能戳穿!这长矛的杆子是正宗红木刷漆
的,光滑又美观。
观众1:(上前)东家让我瞧一瞧,(接过长矛仔细打量了一番)多少钱一个?
艺 人:头批生意,你就给4两银子吧。
观众1:再少点行吗?
艺 人:长官,我这已经是最低价了。
观众1:那我就买一个吧(边说边伸进衣兜中掏出了4两银子交给艺人准备走
)。
艺 人:长官,我家的盾也不错,(说着双手拿起了一个虎脸形的盾牌,递
到众人面前说)我家打造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它。
观众2:那你就用你的矛戳你的盾,试试看,怎么样?
众 人:对!试试看,试试看。
艺 人:这……这……
众 人:哈哈!哈哈!怎么不说话呀?
观众1:看来,你是个骗子,你的话,根本不可信,什么祖传工艺,我看纯
粹是 在骗人,还给你,退钱吧!
众 人:对,退还别人钱。
艺 人:(满脸愧色,从兜里掏出钱来)这位大爷,对不住了。
(众人摇头,纷纷离去)
艺 人:(满脸懊悔样,狠狠地跺了一下脚,抽了自己一巴掌,长叹道) 本
以为可以多卖样东西,多赚点钱,谁知却说出了前后矛盾的话,让人识破
了,害得到手的买卖化为乌有,唉!
落幕
联系地址: 江苏宝应县泰山小学
联系电话:456
邮政编码 225800
自相矛盾 篇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自相矛盾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表演课本剧,加强对寓意的理解。
4、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成语知识,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难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左手拿钢笔,右手拿消字笔)孩子们,请大家看我手里的这支钢笔,写字特别的清晰,任凭什么样的消字笔都消不干净;我这只手里有一支消字笔,功能特别好,任凭什么笔写的字都能消得干干净净。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2、师:聪明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刚才那番话的毛病--自相矛盾,什么是“自相矛盾”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以前的一个学生马小虎胸前挂了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小马虎,他一边哭一边说:“张老师,我又粗心大意了,同学们都笑话我……”大家愿不愿意帮助马小虎同学?
生:愿意!
2、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看到第一题。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好的治好马小虎的病?
生1:“戳”是翘舌音。
生2:文中“矛盾”的“矛”没有草字头。
生3:文中“锐利”的“利”应该是“锋利”的“利”。
师:看来大家的医术都很高明,我替马小虎同学谢谢大家。
3、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一下第二题的三个词语?
生1:“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
生2:“张口结舌”的意思是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生3:“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三、研习文本:
(一)、听录音,练习朗读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听一下录音,比较一下录音读的和你读的有没有不同,并且思考《导学案》第三题的几个问题。
生:(用心聆听录音后自由练读)
(二)、分角色朗读师:录音读得怎么样?有没有勇气和录音赛一赛?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三)、分析课文内容
1、师: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引导学生处理《导学案》中的第三题)请同学们分组思考一下《导学案》第三题中的题目。
生:(分组讨论问题,派出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四)提升认识: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有没有自相矛盾的现象?
生:(列举自己或同学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还会让自己再自相矛盾吗?
生:(发表看法,表示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四、表演课本剧:
师:我知道咱班的同学不仅读书很棒,表演也很出色,听说有的同学还精心准备了道具,愿不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
生:(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师:(引导学生做出评价)
五、知识积累:
师:成语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它用简短的文字告诉了我们非常丰富的内涵,想要学好成语,需要平时用心积累。我这里准备了一些以“自”开头的成语,请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你还能找出哪些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小黑板出示20个以“自”开头的四字成语)
生:(齐读后讨论成语的含义)
六、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成语,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希望把这种学习的精神延续到课下,有没有信心?《导学案》第四题是自相矛盾的原文和作者韩非子的简介,请大家课下认真阅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另外,把你学习本文的收获写在《导学案》上。
教后记:
《自相矛盾》是一篇短小的成语故事,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成语的含义,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上,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学习热情很高。说实话,我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表演才能那么高,真的可以做小演员了!后来我引导学生积累成语,目的是让他们产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在《导学案》最后我又准备了韩非子的《难一》,目的是让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一点基础。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有一点多,有的环节进行得有点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一下时间安排。
自相矛盾 篇4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在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中的三个故事,我的课时设想是分三课时教学。今天上《自相矛盾》,按照寓言故事的学习步骤——学故事,明道理,学得生动有趣。
我先让学生读故事,在读的过程中,抓住楚国人“夸口”的两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夸”的语气。
一、抓住“夸口”读一读。
“夸口”,是楚国人自吹自擂的表现,也是他“自相矛盾”的起因。因此,教学时我紧扣“夸口”展开教学:
“夸口”是什么意思?俗称什么?
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词语。
你“夸口”过吗?是怎样“吹牛”的呢?当时的情景与心理还记得吗?(吹的什么?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吹的?面对哪些人?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心情如何?……)
或:你看到过吹牛的人吗?那种神情语调是怎样的呢?能否模仿一下?
这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夸口”的理解,使“夸口”不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幅幅有趣的图景;
想一想,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口”的呢?书中的插图并没有画出来,你能给大家来展示一下吗?
试着说一说;
(读楚国人的话语,读出他炫耀的语气语调。有意识地引导他抓住话语中“坚固得很”“戳不穿”“锐利得很”“戳得穿”来加强语气。)
再配合表情与动作来演一演。
(有表情地朗读,适当加上一些动作,以体会这位楚国人“自吹自擂”的模样。)
同样是读,但学生读得有情有趣。一是相似的生活经验唤起了他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二是这样表演性的朗读激起他表现的欲望,使他既会读,又乐读。所以课堂上的“楚国人”是“栩栩如生”的,学生不再是文本的阅读者与旁观者,而是仿佛真正成了文中的那个“楚国人”。
二、抓住围观人的话来说一说。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你觉得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能结合刚才楚国人“夸口”的话来说一说吗?
a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结果是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锐利。
b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结果是戳穿。——矛锐利,但盾不坚固。
以围观人的一问展开话题,让学生顺着楚国人的话来推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按照楚国人的“夸口”,无论产生哪种结果楚国人都不能自圆其说,相反是自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楚国人是如何“自相矛盾”的,什么叫“自相矛盾”,而且从中习得了一些比较分析的方法,将文中言却未言明的东西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三、抓住“张口结舌”来演一演。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口结舌”一词,我先请一个学生讲了意思,接着请学生想想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说到“哑口无言”’“一言不发”等,我觉得他们已经理解了。)细致观察插图中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模样,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及围观人的表现,试着分别来演一演。
楚国人“夸口”的样子是通过朗读来想象体会的,而楚国人被问得无话可说的样子就在插图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先细致观察,然后结合插图来想象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样子,想象他此时的、羞愧、无地自容……并试着想象周围人的指责、讥笑……然后试着表演,将文中没有具体描述的情形用表演来展示出来,深刻体会当一个人“自相矛盾”无比尴尬的境地,明白:任何自以为是的夸大与谎话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整堂课的教学,就在师生的读读,说说,演演中轻松有趣地进行着,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将文中没有具体阐述的内容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了。特别通过对楚国人“夸口”时与“张口结舌”时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处事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结束前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大多谈得比较到位。可见,学生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些收获都是学生在自读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会真正地深入其内心世界。同时,就五年级学生而言,毕竟刚从中年级上来,对这样读读说说再演演的学习形式还是蛮有兴趣的,因而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
第一:激趣导入
细细咀嚼,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与周围发话的人正好是两类不同的人,而学生都有想让自己聪明起来的自信心与好胜心理,于是激起学生争当“聪明人”的学习兴趣。
1、师激趣: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
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
2、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揭题齐读)
让我们一起经历一场思维大碰撞,看谁会思考会动脑,学完后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好吗?
这一导入,将学习目标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学争当聪明人的积极情绪中。
第二:评价卖矛盾之人的智慧。
1、先让学生打开课本,先找出描写这个卖矛盾之人的语句读一读,再评评他属于哪类人。
学生自由、指名、集体朗读,读中评议并表现其“夸口”的感觉。
这里,经历了一个对描绘卖矛盾之人的语句的充分朗读、感知、体验过程,只有充分读懂读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智慧评价。
2、师组织评价:你们觉得他属于哪类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最初都会在“夸口”上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领悟“卖东西是要夸口,可是矛与盾是两样相克之物,不能同时来夸,必有一句是假……满口夸赞两相克之物,傻!”充分谈过自己的见解发现后,再引导读悟第一句中“卖矛又卖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你去做买卖,会考虑到什么?交流中认识此人卖矛盾选择的时机、场所、对象都不合理。
摘录片段:
生1:我感觉这人是个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与盾是两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没有结果的!
生2:他这两句话等于没有说,两个都最好,究竟哪个更好?他的话语中明显有漏洞!
生3:同时夸两个相生相克的东西最好,明显在吹牛!
生4:他应该今天卖矛,过两天再乔装改变一番,再去卖盾!
生5:我感觉这人既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传;可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读读描写他言行的其它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他卖矛又卖盾,我感觉不太合理。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会注意些什么?
生2:卖东西要看看自己的东西适合卖给谁?我发现图上都是些文弱书生,我感觉卖给他们不合适。
生3:他应该去卖给军营或是衙门,这样生意才好做些。
生4:现在又不打仗,谁需要呢?他该在打仗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武器。
……
这个过程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辨析过程,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重在鼓励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学,以期调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进思维中来;点拨性语言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往深处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或在模糊处渐清晰明朗起来,思维也更为开放。
第三:评价围观人的智慧。
1、指读出示描写围观人表现的句段,评价他的智慧。
2、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导交流:此人很善于倾听辨析,思维很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说话时的漏洞与缺点……
摘录片段:
生1:他是个聪明人,能够听出他人说话中的破绽!
生2:他很会听,会动脑筋,别人还没反应,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个聪明人!
生3:我感觉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这人是在吹牛说假话,还让他当众出丑!
……
再次引导朗读其发问的话语,感受其含蓄的语言艺术:虽已听出他人漏洞却是没有当面戳穿,而是运用了发问的方式让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觉此人是善良的聪明人,他虽然已经听出了破绽,但他没有明说,而是让卖矛盾之人自己从问话中明白。
生2:这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就保护了那个傻瓜的自尊心!
……
3、学习回顾:同学们的感受发现真是丰富多采,想一想,你们是怎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学生就朗读、思考、倾听、思辩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是他们经历了一场智慧考验后。
第四:想象描绘卖矛盾之人若变得聪明起来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过后再写下来。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简洁清晰的教案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自相矛盾 篇5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成语含义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调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用“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说错了。我重新说一句,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师:又出问题了?
生指出错误
师:“矛”是什么东西?“盾”是什么呢?
生:古代的兵器,防身用的盾牌。
2、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师: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3、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自相矛盾”的例子。
师: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
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自
相矛盾”出自《韩非子》,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设计意图】对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以前做过“前后矛盾”的改病句练习,生活中也常能听到、看到“自相矛盾”的情况。教学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课伊始,把课文的学习当作“寻根”来处理,符合“教学基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师以“自相矛盾”的导入语引出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学因此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①读词:矛、盾、卖、夸、怎、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
②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③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并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张口结舌”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月亮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三、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拆分“夸”字,引出楚国人说的“大话”。
师:“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奖自己。
师:“夸”字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师:“夸口”就是说大话。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大话呢?
生:他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还说来一句:“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2、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一句大话。
师:现在我们来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生: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现在我们再来变句子,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句子。
生: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坚固,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坚固了,对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3、理解楚国人说的第二句大话。
师:模仿第一句,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句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学的重点因此放在对句义的强化上面。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读”句子,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熟句子,读出“夸大”的语气,初步感知句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变”句子,通过“三变”句子,进一步强化对两个句子的理解。这个过程采用了“拆字法”,从“夸”中拆出“大”字,帮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并按照“大”的要求,读出“夸大”的语气,由此切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再次拆字,思考楚国人吃的“亏”。
师:说大话好不好?
生:不好。
师:“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亏”字。
师:“亏”字可组什么词?
生:吃亏亏损
师: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生: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深入理解课文,思考: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
师: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得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我们把周围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
生:因为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可能矛还是好好的,盾却坏了。生:可能盾好好的,可矛戳坏了。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部分的教学,这里再次利用“夸”字,从“夸”字中拆分出“亏”字,利用“亏”字引出“吃亏”的意思,进而提出“楚国人吃了什么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的学习重点——————楚国人为什么会“吃亏”?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就基本弄懂了“自相矛盾”的意思。
五、替写反思,提升认识
1、替写反思: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生:看来我不应该说大话,让人笑话了,一样东西都没有卖掉。如果今天只说了一句大话,还可以,说了两句大话,就出问题了。
生:我应该谦虚一点才对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呢?
生:今天我真是太丢脸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说大话呢?说了一句还好,第二句再说,就自相矛盾了。
生:我以后说话可得小心点,先想好了再说,不能说满口话,要注意前后语句不能矛盾,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该这样说话了,本想夸耀一下,让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点,没想到反而露馅了,没人来买了。这都是“自相矛盾”惹的祸啊!
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妈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前后抵制,要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学习这个故事,必须让学生明白点什么,这是本堂课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借用“写反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写作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注意点拨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思想的深处。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是前后两句话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对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否定,不可能同时成立。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
2、认真完成《习字册》。
3、完成课后作业——见作业与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自相矛盾 篇7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类故事易读懂的课文,如果还只是将理解教材内容就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也许是对学生知识智力潜能的开发、挖掘是一种滞后的做法。那么,像这样的传统教材,如何凭借教材去进行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
第一:激趣导入
细细咀嚼,文中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与周围发话的人正好是两类不同的人,而学生都有想让自己聪明起来的自信心与好胜心理,于是激起学生争当“聪明人”的学习兴趣。
1、师激趣:同学们,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划分的话,大概可分为这么三类人:
一类是傻瓜,思维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类是平凡人,思维力一般,平平常常;
还有一类自然就是聪明人,思维力超常,善于动脑思考,会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哪类人?
2、师:要做聪明人,就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板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3、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揭题齐读)
让我们一起经历一场思维大碰撞,看谁会思考会动脑,学完后发现自己变聪明了,好吗?
这一导入,将学习目标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学争当聪明人的积极情绪中。
第二:评价卖矛盾之人的智慧。
1、先让学生打开课本,先找出描写这个卖矛盾之人的语句读一读,再评评他属于哪类人。
学生自由、指名、集体朗读,读中评议并表现其“夸口”的感觉。
这里,经历了一个对描绘卖矛盾之人的语句的充分朗读、感知、体验过程,只有充分读懂读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智慧评价。
2、师组织评价:你们觉得他属于哪类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理由来。
学生最初都会在“夸口”上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领悟“卖东西是要夸口,可是矛与盾是两样相克之物,不能同时来夸,必有一句是假……满口夸赞两相克之物,傻!”充分谈过自己的见解发现后,再引导读悟第一句中“卖矛又卖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如果你去做买卖,会考虑到什么?交流中认识此人卖矛盾选择的时机、场所、对象都不合理。
摘录片段:
生1:我感觉这人是个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与盾是两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没有结果的!
生2:他这两句话等于没有说,两个都最好,究竟哪个更好?他的话语中明显有漏洞!
生3:同时夸两个相生相克的东西最好,明显在吹牛!
生4:他应该今天卖矛,过两天再乔装改变一番,再去卖盾!
生5:我感觉这人既是聪明人,因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传;可是他又是个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谁会来买呀?
师: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读读描写他言行的其它语句,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他卖矛又卖盾,我感觉不太合理。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会注意些什么?
生2:卖东西要看看自己的东西适合卖给谁?我发现图上都是些文弱书生,我感觉卖给他们不合适。
生3:他应该去卖给军营或是衙门,这样生意才好做些。
生4:现在又不打仗,谁需要呢?他该在打仗的时候再拿出来卖武器。 ……
这个过程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辨析过程,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重在鼓励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学,以期调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进思维中来;点拨性语言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往深处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或在模糊处渐清晰明朗起来,思维也更为开放。
第三:评价围观人的智慧。
1、指读出示描写围观人表现的句段,评价他的智慧。
2、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当这卖矛盾之人话音刚落,我们也许还没有反应过来,那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对这个围观人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导交流:此人很善于倾听辨析,思维很敏捷,善于抓住别人说话时的漏洞与缺点……
摘录片段:
生1:他是个聪明人,能够听出他人说话中的破绽!
生2:他很会听,会动脑筋,别人还没反应,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个聪明人!
生3:我感觉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这人是在吹牛说假话,还让他当众出丑!
……
再次引导朗读其发问的话语,感受其含蓄的语言艺术:虽已听出他人漏洞却是没有当面戳穿,而是运用了发问的方式让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觉此人是善良的聪明人,他虽然已经听出了破绽,但他没有明说,而是让卖矛盾之人自己从问话中明白。
生2:这人说话喜欢拐弯抹角,这样就保护了那个傻瓜的自尊心! ……
3、学习回顾:同学们的感受发现真是丰富多采,想一想,你们是怎样产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学生就朗读、思考、倾听、思辩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经验和方法,这是他们经历了一场智慧考验后。
第四:想象描绘卖矛盾之人若变得聪明起来会怎么想怎么做?
师:这卖矛盾之人被围观者一说,羞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是他还有点聪明的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交流过后再写下来。
教学的着眼点,不是草草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更应关注课堂上的学生,简洁清晰的课堂教学设计设计,更有待于学生在积极的智慧体验中使之丰富,让他们在各自个性化的思维碰撞中更会思考更会发现,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自相矛盾 篇8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自相矛盾 篇9
一、争当“小神医”:
1、戳(cuō)
2、茅盾楚国锐力买卖
二、解释词语的含义:
1、夸口:
2、张口结舌:
3、自相矛盾:
三、品读思考:
1、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3、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4、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为什么他会这样?这里的“张口结舌”还能换成别的词语吗?
5、那个人说话前后矛盾会造成什么后果?
四、拓展阅读:《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2、原文: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称赞)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戳进)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不)能应也。
五、小小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自相矛盾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自相矛盾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3个生字,‘教案’自相矛盾教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猜画谜引入,激发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别攻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寓意"关,最后评出"最佳闯关小勇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绝顶,所以老师准备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如果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励你们一本书。请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成语。(课件演示)
2、大家果然是名不虚传。看看电脑博士送给我们的是什么书?(课件出示)
3、什么是寓言?谁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寓言往往假托浅显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预习的不错。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4、今天咱们就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先认识一下作者韩非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说,介绍了他的国度、称号。你说,介绍了他文章的特点。你说,介绍了他的著作。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
5、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瞧,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去看个究竟吧!听说咱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你真勇敢,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了!请上来。(生板书)其余同学在下面写。都写的不错。大家齐读课题。
6、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么疑问?什么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你说,介绍了材料。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7、这节课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怎么样?游戏的名字叫《一展身手闯难关》。大家看着手中的表,这节课我们要一同闯过学习的难关,根据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记分栏里记录下相应的分数。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同学,也予以加分,课堂结束后看看谁能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
(二)、闯朗读课文关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课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评价一下,听出了他读错的词语,评的也不错,看来你听的很认真。谁还想读?你们四个人读,一人一句,教案《‘教案’自相矛盾教案》。字音咬得真准。
3、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课件出示课文)
4、听老师读,好吗?
5、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6、师:谁还想读?不错,读出这种韵味了。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7、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大家根据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给自己评分了。
(三)、闯理解课文关
1、现在进入第二关——理解课文。怎样读懂课文呢?谁能说说学习的方法?
生:结合注释师:好方法。
生:多读多想。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联系上下文。师:不错。
生:同桌互相交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上网。师:不过咱们在课堂上不能用。
生:借助字典、词典。师:这无声的教师对学习帮助挺大的。
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
2、大家可以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楚国的集市上,一堆人围在一起,究竟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谁先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字、哪一个词语、哪一句话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莫能陷)还抓住两个同音字鬻、誉(板书)来理解句意,真会学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你说。你利用以前的字来记住鬻,根据意思来记住誉。方法挺好的。
5、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再来试试!有进步!谁再来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6、接着交流。你读懂了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二句话)。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板书:矛——无不陷)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你真会读书,把他的心理都读出来了。谁再来试试?尔等真会誉矛也!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课件出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8、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你说,用质问的语气。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你真会读书,还加上了手势,真形象。
9、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这句话。
10、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老师真替大家高兴,顺利攻下第二关,根据要求给自己评分。
(四)、闯体会寓意关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攻下了这一关。可以评分。
(五)、闯配音关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经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现在可以给自己评分,算出总分了。老师先看看谁最自信了,得100分的请站起来。这几位同学都很自信,谁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呢?来个挑战吧!
(六)、挑战"最佳闯关小勇士"。
请你们几位小勇士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对漫画发表看法,谁的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谁就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大家都是评委,可要认真听啊!
现在咱们举手投票选出咱们班的"最佳闯关小勇士"。恭喜同学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上来领奖。掌声送给他。
(七)、总结
老师看得出大家学习的很开心,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谁给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你说,字词上的收获。你说,学习方法的收获。你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老师真替大家高兴,短短的一节课,就有这样多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莫能陷
鬻誉
矛无不陷
自相矛盾 篇12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1
崇文区一师附小 单秀梅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后评析:
在崇文区教研室老师的支持帮助下,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教师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在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和“寓言百宝箱”两个教学环节,老师充分利用学易这套设备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教学。同时,它的统计功能又可以使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第一范文 m.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矛盾)
自相矛盾 篇1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自相矛盾 篇14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是古时候打仗用的武器。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自相矛盾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谁愿意读课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翻译古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
(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
(3)读的语气
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第二句:
(1)解释“利”
(2)请翻译第二句
(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
(1)翻译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
(3)读时注意什么
(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
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1)“其人弗能应也”中“应”什么意思?
(2)翻译第四句
(3)看图想象一下楚人此时什么表情?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4)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四、理解巩固文章内容
1、看得出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板书)
2、谁能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什么?
3、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理解的很深刻,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理解溶入到朗读中。
五、全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希望同学们课下都来阅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 推荐阅读:
- 自相矛盾(通用16篇)
- 自相矛盾(课本剧)
-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17篇)
- 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自相矛盾》教学谈(精选14篇)
-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精选2篇)
-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自相矛盾教案
- 矛盾是教案
- 矛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