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朗诵背景音乐

2024-02-01人围观
简介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首诗,曾被谱成曲子,填作了歌词。这首诗追忆了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身临铁索桥,“站在铁索桥上”所看到的景物,头上的云雾,脚下的白浪;第二节,追忆红军当年飞夺卢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抚看今朝,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成为今天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反复吟咏,寓情于景,进而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表达的主要特点。如:“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激战的楼房”“孩子们的课堂”“梨花正在开放”……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直抒胸臆。全诗感情强烈,节奏鲜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初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清条理,写出课文的提纲,但这之中也需要老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 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四方面军抢渡大渡河的情景作者顾工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写下了现代诗。(板书课题)

  (二) 自渎自悟

  分组学习

  甲组:学习吟咏四节诗,边诵边悟。这首诗每节写什么?看到,想到什么?

  乙组:吟咏每节诗,思考诗人站在索桥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丙组:通读四节诗。

  (三) 讨论交流

  1、 检查自悟情况

  2、 分析:作者借景抒情,直抒胸怀。

  3、 指导朗读,注意韵律

  (1) 找甲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乙组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

  (3) 讨论思考每节诗写什么?

  4、 找出比喻句,有何作用

  5、 文章结尾,诗人要歌唱什么?

  6、 齐声朗诵

  (四) 置疑:

  1、 假如你站在铁索桥上你会想起什么?

  2、 学会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诗

  五、教学资源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

  巴金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从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为止,始终没有间断过散文创作。巴金的散文不仅数量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质朴的笔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既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勤奋多产、文质兼美的杰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等旅行游记;《忆》、《短简》等传记性的作品;《怀念集》、《无题》等怀念回忆性的作品;《梦与醉》、《龙·虎·狗》、《废园外》、《随想录》等富于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较著名的。

  巴金简历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

  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安澜桥

  飞跨著名都江堰上的安澜桥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索桥。桥以竹为缆,木桩为墩,在宋代文献上即有记载。清朝一对夫妻重修此桥利济万民,人们又尊称其为“夫妻桥”。如今,安澜桥桥头堡巍峨雄壮,沿堡侧上楼,可以俯瞰索桥及都江堰风光。

  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仅塑李冰石像一尊。

  宋开宝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丰登,人们怀念李冰疏江导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

  明朝末年(1644),二王庙毁于战乱,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继修复。本世纪三十年代二王庙主体建筑毁于火灾,再次重建。“十年浩劫”中,李冰父子塑像又遭劫难,经重塑金身,才为今日之所见。

  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继赦封为王,更称今名。庙内梯回壁转,亭殿交错,飞檐叠阁,雄伟庄严。漫步其间,似入“先都”。壁间刊刻的“深淘滩,低作堰”等许多治水格言,是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种结。彩塑的李冰父子及历代“堰功”像,雕刻生动,技艺精湛。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感情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 “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三、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怀念、敬仰 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四、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五、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铁索

  强渡 冒着弹雨 心潮汹涌激荡

  冲破火网   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3

  一、情境导入、揭题:(3分)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板书:遗迹 ),前面我们游览了绵延万里的长城,感受了历经风雨的索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遗迹”的文章。齐读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2、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中的铁索桥指的是哪一座桥?(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老师板书:顾工,学生齐读小资料)

  二、整体感知、示标:6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4人分小节)、齐读、默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学生自由说)

  2、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3、请看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三、自主学习:(8分)

  师: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诗文,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用~~~~画出)想到了什么?(用 画出)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1)个人学习(4分) (2)小组交流(4分)

  四、交流释疑:(15)

  1、检查自学情况(小组展示)

  过渡: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并做了批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收获。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指4号汇报(云雾、白浪)想到了什么?指4号汇报(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过渡:由诗人看到的、想到的,你体会到什么?小组派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体会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评价,随机用红笔圈出重点词,并随机指导朗读课文。

  【预设:(1)抓住 “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桥险、景美;(这组的同学从第一小节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2)抓住“冒着、攀着、冲破”等动词,体会到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怕牺牲】

  教师补充资料:铁索桥高高的架在江水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别说是用手抓住铁索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会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战士个个是英雄好汉,他们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冲破了敌人的火网。真是铁索桥上显威风啊!让我们带着雄壮豪迈的感情读第二小节。(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3)抓住学生体会到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从哪儿体会到?)】

  小结: 是呀,没有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要——缅怀先烈、珍爱生活(板书)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之心、崇敬之情来缅怀他们,有感情地读第三小节,读的时候我们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

  小结:看到: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又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者怎能不“心潮汹涌激荡”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齐读第四小节。

  过渡:一座索桥,一个故事,让我们铭记发生在这座索桥上的故事,记住作者带给我们的优美诗篇。

  3、熟读成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喜欢一个小节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诵。

  (3)每个小组的4号或6号单独展示。

  四:总结写法:

  学完课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反复;)你从冬冬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写作方法?(联想;对比: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五、拓展阅读:

  1、关于红军、关于泸定桥,毛泽东主席曾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齐背。

  2、课外搜集:关于战争年代的诗歌与小组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头上云雾  脚下白浪       缅怀先烈     

  我站在铁索桥上

  想到:红军强渡(冒着、攀着、冲破)   珍爱生活

  楼房成课堂 梨花开放 鲜花撒地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词义。

  2、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背诵。

  3、通过品读诗歌,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热爱今天幸福生活。

  4、学习本文寓情与景,借用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的查阅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作者追昔惜今时对红军革命精神的歌颂及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第二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但是从他的回答中,我听到的仅仅是对资料的转述,并没有和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使用搜集的资料。 此外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学生曾经在四年级学过《飞夺泸定桥》一课,对泸定桥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红军

  浴血奋战,不畏生死地夺下泸定桥的事迹也熟悉。但如何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站在铁索桥上那时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绪呢?应把握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细细品味领悟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本课没有太难掌握的生字,但有易混用的字。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我站在铁索桥上

  问:你知道铁索桥指的是哪座桥吗? 出示泸定桥的图片

  提到泸定桥让你想起了什么?

  学生一定会想起《飞夺泸定桥》一课,可让他们结合资料讲一讲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让我们齐读课题,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

  1自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有问题提出来。

  2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易掌握的生字,共同学习。

  2)教师出示几个字词,并着重强调:

  冲突的冲的发音,提问学生还有哪个发音?

  出示几组易混淆的生字:撒( ) 漂( )

  洒( ) 飘( )

  汹涌激荡

  3)指名初读诗歌。

  三、精读诗歌

  (一)出示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的前四行。

  我站在铁索桥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

  桥身在轻轻地摇晃。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

  (后面随着讲课补充上后三行)

  啊!

  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声歌唱!

  1)自由读这两小节诗歌,你发现了什么?(找出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

  2)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了二郎山飘来的云雾和大渡河水,这两种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朦胧 波浪翻滚

  师:诗歌中的哪些词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3)指读,读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来。

  比一比,看谁把意境读出来了。

  过渡:站在这样摇晃的索桥上,作者的心中似大渡河里的滚滚波浪,汹涌激荡,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是什么掀起了作者心海之波?

  (二)出示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

  英雄的红军, 啊!

  曾在这里强渡,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勇士们哪, 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

  攀着一根根铁索, 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冒着秘密的弹雨,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

  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

  1)作者想到了这些,你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2)第二小节,看着脚下的大渡河水,作者想到了红军,想到了他们怎样?让我们也再次回顾一下吧。

  播放录像:“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作者想到了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红军,心潮怎样?

  从哪些句子和词中你体会出来的?

  画出来:强渡 高举 迎着 攀着 冒着 冲破

  这些词在读的时候你打算怎样读呢?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4)读后,体会一下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小节,作者又想到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6)师生合作读,为背诵积累做准备。

  师: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

  7)读了这一小节,你读出作者在此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你又是怎么读出来的呢?

  让学生抓住课堂、梨花这些美好的事物去体会,以及为什么用两个“轻轻地”

  师:是啊!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已经建起了孩子们的课堂,听那朗朗读书声,孩子们在为着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学习,看到他们那么幸福,这不正是先烈们的理想吗?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因为它来之不易啊!

  8)多种形式再练读这两小节。

  (三)过渡:作者追忆过去,又联想到今天,感慨万分,心潮,他要把这心中之情抒发出来,教师边范读并补充完整最后一小节。

  全班同学齐读。

  三、读诗,背诗,唱诗。从整体上回味本首诗歌,

  1)小组合作读诗,并展开比赛。

  2)背自己喜欢的诗节。(到此,应是水到渠成)

  3)这首诗曾被谱成曲子,我们来听听。

  放歌曲:《我站在铁索桥上》

  四、拓展延伸: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喜欢的诗节,看谁能背过全诗。

  2 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顾工

  追忆 强渡 高举 迎着 攀着 冒着 冲破 ——缅怀先烈

  心潮

  汹涌激荡 惜今 课堂 梨花开 ——————珍惜今天

  课后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第二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但是从他的回答中,我听到的仅仅是对资料的转述,并没有和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使用搜集的资料。 此外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使学生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了解泸定桥吗?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泸定桥的资料。

  教师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就是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把守这里的敌将桥板抽掉,并在桥东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的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地通过。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课文《飞夺泸定桥》)

  2、今天我们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

  1、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齐读。

  三、理解体会: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2)你了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指名讲述故事。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

  ②学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

  ③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能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3、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4、学习第四小节:

  作者要高声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四、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五、讨论写法: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回答课后问题。

  3、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背诵,拓展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练习背诵:

  1、回顾课文:

  (1)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他心情怎样?

  (2)为什么作者的心潮汹涌激荡?

  2、练习背诵:

  (1)有感情朗读擂台赛。

  (2)练习背诵全文。

  背诵挑战。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峭耸:

  兼程:

  (2)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5)读了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二)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课后作业: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使学生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 你了解泸定桥吗 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泸定桥的资料.

  教师出示泸定桥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就是泸定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是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始建于1705年.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把守这里的敌将桥板抽掉,并在桥东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左路军的先头团----红四团组织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匍匐前进,夺取了泸定桥,使全军胜利地通过.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课文《飞夺泸定桥》)

  2,今天我们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

  1,小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齐读.

  三,理解体会: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2)你了解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 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指名讲述故事.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

  ②学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

  ③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比赛读,看谁能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3,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4,学习第四小节:

  作者要高声歌唱,他可能歌唱什么

  (歌唱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四,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五,讨论写法: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六,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回答课后问题.

  3,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背诵,拓展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练习背诵:

  1,回顾课文:

  (1)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他心情怎样

  (2)为什么作者的心潮汹涌激荡

  2,练习背诵:

  (1)有感情朗读擂台赛.

  (2)练习背诵全文.

  背诵挑战.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长征组歌》第六乐章《飞渡大渡河》,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1)谈谈你对下面两个词语的理解.

  峭耸:

  兼程:

  (2)上面这首歌词的中心句是:

  (3)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歌的前四句"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

  (5)读了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二)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课后作业:

  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 推荐阅读: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精选19篇)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通用19篇)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通用12篇)
  •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