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024-01-28人围观
简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生]我用刻度尺测量书的宽度的时候,零刻线和一端对齐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线对不齐,该怎样算长度呢?

  [师]是不是其他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测量中经常遇到。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 mm,可以根据被测物的边缘所对的位置估计一下是零点几毫米就行了。

  [师]请大家看看被测物边缘对应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觉得是6.35 cm.

  [生]我看是6.38 cm.

  [生]被测物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超过了小格的中间,靠右,我认为是6.36 cm.

  [师]三位同学读出了三个数字,数字中前两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为什么呢?

  [生]前两位数是从尺子上读出来的,当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据个人的感觉估计出来的,就可能不相同。

  [师]回答得非常好。直接从尺子上读出来的数值,我们称它为准确值;估计出来的值我们称它为估计值。因此,一个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包括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准确值,另一部分是估计值。

  [生]测量结果上还必须说明单位。所以测量结果应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师]如果被测物的边缘和刻度尺的某一条刻线对齐了,还用估计吗?

  [生]被测物边缘和刻线对齐时,就不用估计,也可以说估计值是零。

  [师]说得非常好。在书写测量结果的时候,为了说明你的估计值是“零”。在准确值的后面应该写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测量时,能估计到零点几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溅量,就只能估计出零点几厘米,用mm尺测出来的结果肯定就比用cm尺测出来的准确。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只能估计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测量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尺子。

  [生]测足球场的长度时用最小刻度是1 m的尺子就行,测玻璃时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 mm的尺子测。

  2.时间的测量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

  [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

  [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

  [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

  [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

  [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

  [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

  [投影]

  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

  [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

  [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相同。

  [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

  [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 m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

  [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

  [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

  [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

  [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

  [投影]

  滴答响的时钟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

  (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

  [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

  (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就能更准确。

  [生]我觉得可以几个人同时测一个来回,将几个人测出的结果平均,也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

  [师]同学们能认真思考是非常好的习惯。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测量、讨论,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时间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小时(h)、分(min)、秒(s)。

  [师]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3.误差和错误

  [师]现在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

  [生]操作,读数,教师提问

  [师]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三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就得到了三个测量值。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大家说误差能完全消灭吗?

  [生]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并且测量时还得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我认为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

  [生]可以多测量几次,多几个人测量,然后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师]这就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师]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尺子放歪了。或没有一条刻度线和被测物对齐,或读数时斜视,你们觉得会产生什么结果?

  [生]如果这样测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肯定会很大。

  [师]同学们必须明确,不按正确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存在误差,而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发生的。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呢,请同学们阅读。

  [科学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测硬币的直径、一张页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思考、讨论。现在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3. 误差和错误,如何减小误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2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

  【教学准备】

  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课件导入

  【展示课件】

  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

  【提出问题】

  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

  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

  【过渡语】

  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

  【设疑引题】

  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

  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

  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

  二、新课讲授

  1、长度的单位

  (1)长度单位的符号

  (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

  2、长度的测量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教学反思第4 篇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4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包括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主要内容为长度的估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估测,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等;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

  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3.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这些知识对于学习本节知识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并不一定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不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因此,本节重点是学习刻度尺使用,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践,学习测量长度、时间的基本技能。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

  2、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掌握估计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媒体】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工具】游标卡尺、刻度尺、细铜丝(直径0.6毫米、长30厘米左右)、铅笔、硬币、书本、长方体木块、透明三角板、停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复备

  【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判断图中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相等。再找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由于学生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用一张纸条、一砟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比较起来很不方便,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

  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也就是测量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它们的一些常用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小活动:让学生了解身上的尺,认识几个单位

  1m、1dm、1cm、1mm有多长

  估测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如:一个指甲盖的长度,手掌的长度,一拃的长度,自己的身高,一步的距离等

  (二)长度的测量

  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很高,有时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不高。当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借助自然现象或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则要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实验室中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思考下面的问题:

  A、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B、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C、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

  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刻度尺,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观察结果,然后各小组间互相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在测量之前一般都要对测量仪器仔细观察。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分别用自己准备的刻度尺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

  各小组的同学测量完以后,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测量的过程、结果,然后每个小组将结果写在黑板的表格上。

  长度a/cm、宽度b/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为了使测量的结果准确,每个小组是怎样做的?请各个小组发表意见:

  各个小组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为了测量更准确,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依据同学们的测量和记录,每个小组的读数都一样吗?你自己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减小测量误差。

  在生活中,除了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外,人们还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你有哪些估测长度的方法?怎样可以使估测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学生交流:可以用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制作自身携带的“人体尺”,或将身边的某物体作为“尺”去测量,如了解自己一砟的长度,走一步的长度等。为了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要经常用标准刻度尺测一测自己制作的“人体尺”等,看它的长度改变了没有。

  利用你的“人体尺”能否估测出教室的长和宽?试一试,并交流估测结果。然后请两位同学用皮卷尺精确测量,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估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评价自己估测水平,找出差距大的原因。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仅凭自身能测出真实物体的长度,体现了学以致用,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

  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

  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

  教学方法

  观察 讨论 实验 多媒体教学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学情分析

  测量是物理学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活动,本届苏应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呼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值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测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练习单位换算。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学习秒表的使用及读数规则。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使用中:a.放正,紧贴。 b.视线垂直。 c估读。 d.数字和单位。

  2.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S)

  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②测量工具: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3.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 、1cm 、1dm 、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 、1cm 、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练习单位换算。

  3.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学习秒表的使用及读数规则。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板书设计:

  1.长度的测量:

  ①单位: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 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②测量工具:刻度尺

  ③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使用中:a.放正,紧贴。 b.视线垂直。 c估读。 d.数字和单位。

  2.时间的测量:

  ①单位:秒(S)

  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②测量工具:钟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测量时间。

  3.误差:

  ①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②误差不是错误。

  Tags:1节,长度,间的,测量,开课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A.46.25px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308.75p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生]我用刻度尺测量书的宽度的时候,零刻线和一端对齐了,可是另一端和刻度尺上的刻线对不齐,该怎样算长度呢?

  [师]是不是其他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我们在测量中经常遇到.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刻度尺上的一小格是1mm,可以根据被测物的边缘所对的位置估计一下是零点几毫米就行了.

  [师]请大家看看被测物边缘对应的是刻度尺上多大的值.

  [生]我觉得是6.35cm.

  [生]我看是6.38cm.

  [生]被测物的边缘对应的位置超过了小格的中间,靠右,我认为是6.36cm.

  [师]三位同学读出了三个数字,数字中前两位完全相同,只有第三位不同,为什么呢?

  [生]前两位数是从尺子上读出来的,当然都相同,而最后一位是根据个人的感觉估计出来的,就可能不相同.

  [师]回答得非常好.直接从尺子上读出来的数值,我们称它为准确值;估计出来的值我们称它为估计值.因此,一个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包括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准确值,另一部分是估计值.

  [生]测量结果上还必须说明单位.所以测量结果应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师]如果被测物的边缘和刻度尺的某一条刻线对齐了,还用估计吗?

  [生]被测物边缘和刻线对齐时,就不用估计,也可以说估计值是零.

  [师]说得非常好.在书写测量结果的时候,为了说明你的估计值是“零”.在准确值的后面应该写上“0”.

  [生]用最小刻度是mm的尺测量时,能估计到零点几毫米;如果是用最小刻度是cm的尺溅量,就只能估计出零点几厘米,用mm尺测出来的结果肯定就比用cm尺测出来的准确.

  [师]这就是说我们在读数的时候只能估计到最小刻度值(也叫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测量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尺子.

  [生]测足球场的长度时用最小刻度是1m的尺子就行,测玻璃时就需要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尺子测.

  2.时间的测量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了解的表都有哪些?你认为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方法一样吗?

  [生]现在的表的种类很多,如钟表、手表、怀表、小闹钟等.

  [生]也可将表分为石英表、机械表、电子表等.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他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但是都可以.

  [生]手表、钟表、闹钟都是平时生活中计时用的.还有一种表是在运动会上跑步计时时才用的.叫秒表或停表.

  [师]按照使用人群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表分成儿童用的卡通表、盲人用的盲人表和成人用的各种表:按照安装位置的不同,还能将表分成吊钟、座钟、落地钟等等.同学们说可以吗?

  [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表实在是太多了,不论将它们分成多少种、划为多少类,它们都是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还没有表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生]我认为是用太阳或影子计时的.因为我见过老家农村的老奶奶决定干活或做饭都不看表,而是看“日头”或看院子里墙的影子.古代人没有表,可能和她们一样.

  [生]古代人用“燃香”来计时,我听老人们说过“一炷香的功夫”,指的就是烧完一根香的时间.在古装电视剧里也看见过用“火”计时间.

  [生]我认为古代人是用时辰来计时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过古代有水钟.可以用流水来计时.

  [生]网上说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日晷,是埃及人最先使用的.

  [师]同学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猜到的,说出了这么多种古代人可能的计时方法.不论对不对,你们都是最棒的.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片.

  [投影]

  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计时器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

  [生]我们今天用的表也是从古至今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今天的计时器——“表”.大家都会用吗?想不想试一试呢?

  (教师将课前准备的闹钟、停表等发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使用自己的手表)

  [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表测量自己写10个字用多少时间,然后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我是用自己的手表测量的.在写字前看看是几点了,写完后再看是几点几分,前后两次时间的差,就是我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

  [生]我用小闹钟测量时间,方法和前一位同学相同.

  [师]哪些同学是用停表测量的,会用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呢?

  [生]我知道怎么用.停表有两种,和书上图11.3-2中的一样,一种是机械停表,一种是电子停表.机械停表上有两个按钮,按下中间较大的按钮,表开始走,再按一下表停,表针停在某一位置上,再按下旁边的小按钮,指针就会回到零;大表盘上还有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上指针转一圈,小表盘上的指针就转过一小格,表示1分.使用前应让两个表针都指零.开始写字的同时按一下中间按钮,写完字的同时再按一下,从表中指引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读出写10个字所用的时间了.

  [生]电子停表的使用和机械停表的使用基本相同,但我认为电子停表读数更简单.使用机械停表时,如果测量的时间超过1min,则需要从小表盘上读出多少分钟,再从大表盘上读出多少秒.而使用电子停表时,直接读出显示的时间即可.

  [师]大家认为他们讲得清楚吗?老师认为他们非常棒.现在请拿着停表的同学和拿着手表及闹钟的同学互相交换,将刚才写过的10个字按相同的速度再重写一次,测量经过的时间,和第一次测量的时间比较.

  [生]我发现按相同的速度写同样的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比用手表测出的时间短.

  [生]我觉得用停表测出的时间较准.用停表测量时可以用左手操作停表,和写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而用手表测时要先看了表再写字,写完后再看表,所以测出的时间长,并且手表不停走动,也不容易记准时间.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比较,一定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径赛场上和实验中测时间一般用停表的道理.

  [生]使用停表测一段时间间隔操作方便也更准确.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拿着的表再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课后放学或上学的路上用脉搏估算需要的时间并和用表测量出来的时间进行比较,看看相差多少,差得多不多.

  (同学们认真测自己的脉搏,教室内非常安静)

  [师]同学们刚才在测脉搏的时候,拿着钟表或机械停表的同学,一定听到了表的“滴答”声,是什么东西使钟表滴答响呢?请看下面内容.

  [投影]

  滴答响的时钟

  [师]看了上面的内容,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也一定会做一个摆,怎么做呢?

  [生]用一根细线,下端拴一个小重物就能做成一个摆.

  (教师利用长约1米的塑料捆扎绳,下端系一把小锁头向同学们展示.教师将细线和另一端系在铁架上,拉开一个小角度,铁锁便摆动起来)

  [师]类似这样的装置叫单摆.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表测量这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看怎样才能测得更准确.

  (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如果单测一个来回,有时很大,有时很小,肯定不准确.可以多测几个来回然后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就能更准确.

  [生]我觉得可以几个人同时测一个来回,将几个人测出的结果平均,也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

  [师]同学们能认真思考是非常好的习惯.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测量、讨论,找出最好的方案.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小学学过的时间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小时(h)、分(min)、秒(s).

  [师]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3.误差和错误

  [师]现在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

  [生]操作,读数,教师提问

  [师]被测物体真正的长度即真实值只有一个,而三个同学测同一个物体就得到了三个测量值.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大家说误差能完全消灭吗?

  [生]测量总是人利用工具进行的,并且测量时还得要估计,总会有一些误差.所以我认为误差不能消灭,只能尽量减小.

  [生]可以多测量几次,多几个人测量,然后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师]这就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师]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尺子放歪了.或没有一条刻度线和被测物对齐,或读数时斜视,你们觉得会产生什么结果?

  [生]如果这样测量,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肯定会很大.

  [师]同学们必须明确,不按正确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存在误差,而是错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发生的.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呢,请同学们阅读.

  [科学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能不能用刻度尺测硬币的直径、一张页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思考、讨论.现在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课后小结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3.误差和错误,如何减小误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设计

  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设计:(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落实.(2)设计营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讨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方案、分析论证误差的产生和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完成知识应用的案例和课堂检测的问题等.(3)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通过回顾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和时间的认识,让学生来说应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应怎样测量,通过解决在“知识应用”和“课堂检测”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感受误差与错误的区别.(4)优化整合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适时运用投影、说明怎样进行读数.(5)注重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做好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学生与教师的相互评价.

  教学资源准备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的身高?” ,“你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多长时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讲授新课

  要测量就要有一个公认的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作为时间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单位换算:

  有了统一的单位就好进行测量了。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2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说说教室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二(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三(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四(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二、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1)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让学生看课文图2-11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①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2)阅读课文第20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0页信息窗。

  (3)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 、时间的测量:

  (1)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结论是:_______.

  (2)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从教室的一端到另一端),结论是_______。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达标自查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A、 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B、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C、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匀的刻度尺

  5、怎样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画图表示出你的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在横线上。

  硬币面值 ;硬币直径 。

  6、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7、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能力提高

  8、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有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了。

  9、利用学校田径场的跑道和秒表,怎样测量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测出了这个速度你还能进一步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试一试。

  10小明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中,奋力一跃,裁判用卷尺进行测量发现小明的成绩刚好打破了校纪录,但裁判长却没有认可这个成绩,而是拿来了一把钢卷尺进行了重新测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1、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42.195km,比赛的地点一般都安排在城市里的街道,如果你是主办方,你将怎样将马拉松比赛路线的距离测量出来呢?说出你的方法,并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实际的测量方式与你的测量方式相同吗?

  • 推荐阅读:
  • 卫星运行时间(通用12篇)
  •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精选2篇)
  •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精选2篇)
  • 看课外书的时间(精选2篇)
  • 时间的歌(精选10篇)
  • 时间在流逝(通用2篇)
  • 时间管理教案
  • 时间教案
  •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