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墨池记 墨池记原文朗读

2024-01-25人围观
简介墨池记 篇1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

墨池记 篇1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墨池记 篇2

  曾 巩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洼然(wa3 徜徉chang2yang2) 肆恣(si4zi1])楹间(ying2)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L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

  (今江西省南丰县)人。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著文立论,受到欧阳

  修的器重。嘉祐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他也是北宋

  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

  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隐然]形容缓缓(高起)的样子。不明显的。

  【临]靠近。

  [曰]叫做,称作。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云]说。

  【岂信然邪】难道确实是这样吗?信,确实。然,这样。邪,同“耶”,

  疑问语气词。

  【方】当……的日候*

  [强]…伯ng)勉强。[仕]作官。

  【极]尽,遍游。

  【出】出游。

  [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他的心情愉快。

  【徜徉]自由来往。

  【肆恣]也作“恣肆”,毫不拘束地,纵情放任地。

  【休】休息,停止。

  【书]书法。【晚]晚年。

  【所能】所擅长的。书法达到的高超境界。

  【盖]句首发语同,表猜测,大概。【致]取得。

  【天成]天赋所致。

  【及】赶得上,比得上。

  [固】本来。

  【深造】达到很高的成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州学]州一级的官府所办的学校。[舍]校舍。

  【教授]主管教育所属生员的学官。【王君盛]君:先生,王盛先生。

  【章]同“彰”,显著。

  [书]写。[楹间]柱间。[揭]揭示,张示,标明。

  【推]推究,考察。

  【人]别人。【善]专长。

  【废]埋没。【不以废]不使它埋没。

  【及乎]及,推及。乎,于,到。

  [其亦]还是。[推]推广。

  【勉]勉励。

  [尚]崇尚,尊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端庄正直之士。【风〕风范,【余】流

  传。【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风范和思想。

  【被]施加,引申为影响。

  【来世】后世。

  4.请学生顺畅翻译全文。

  5.再次朗读全文。

  6.提问: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

  么?

  讨论并归纳:不是天资所致,而是后天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7.提问: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槛柱间的目的是

  什么?

  讨论并归纳:兔;励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8.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临]!l墨池和王羲之“临池学书”的

  事迹,阐述了关于学习的道理:不论研究学问,还是深造道德,只有专心

  致志,弹精竭力,才能。双得成就,达到理想境界。

  四小结

  (一)词语小结

  1一词多义

  方

  方形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当……时候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推

  推想 推王君之心

  推广 其亦欲推其事

  及

  赶得上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推及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书

  书法 羲之之书晚乃善

  写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八字

  能

  能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专长 夫人之有一能

  2.古今词义

  信

  古义 确实 岂信然邪

  今义 书信

  周

  古义 本来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今义 坚固

  被

  古义 施加、影响 被干来世者何如哉

  今义 被 表被动

  3.通假字

  邪,同耶 语气词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章,同彰 显著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4.虚词

  之

  助词 的 临川之城东

  代词 它,指墨池 于楹间以揭之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有地隐然而高

  代词 这样 岂信然邪?

  以

  介词 用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连词 而 以临于溪

  连词 来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介同 使 虽一能不以废

  (二)内容小结

  本文对墨池的地势、来历、古今变迁,只作扼要的介绍,大部分文字

  用来记叙王羲之学书的事迹,借记墨池而发议论,表达劝学的主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临于溪2.岂信然邪

  3.则学固岂可以少哉4.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隐然:

  2.洼然:

  3.徜徉 :

  4.肆恣:

  5.深造:

  6.遗风余思: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四、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附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

  城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

  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在

  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砚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

  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

  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邀游尽情游览的时候,

  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 他

  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赋

  所致。但后世没有能比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夭不

  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用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

  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

  被湮没无闻,就写下“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

  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

  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

  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

  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

  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1.靠近2.确实3.本来4.影响

  二1.形容缓缓高起的样子。2.低而深的样子。3.自由

  来往。4.毫不拘束地。纵情放任地。5.达到很高的成就。

  三J.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赋所致。2.莫

  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

  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J四、不论研究学问,还是深造道德,只

  有专心致志、殚精竭力,才能取得成就,达到理想境界。

  <-- #EndEditable -->

墨池记 篇3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墨池记 篇4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自读点拨]

  一、曾巩 ——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刁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泫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三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转述谢希深介绍;作者自道。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墨池记 篇5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墨池记 篇6

  墨 池 记 作者:曾巩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由“高老师”提供

  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

  

  2004/02/22

墨池记 篇7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室倾颓()帝室之胄()

  中道崩殂()裨补阙漏()猥自枉屈()

  咨诹善道()蹴尔而与之()塞外声()

  锦帽貂裘()谢月兆()陟罚臧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④*臣窃命()

  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⑦诚宜开张圣听()

  ⑧性行淑均()()

  ⑨夙夜忧叹()

  ⑩有地隐然而高()

  (11)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12)尝极东方()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国险而民附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波澜动远空d.遂许先帝以驱驰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欲信大义于天下b.乡为身死而不受

  c.故患有所不辟也d.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二、阅读

  1.解释文中加“△”的词语。

  ①命()②明()

  ③不毛()④兵甲()

  ⑤北()⑥庶()

  2.与“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画线句子最准确的译文是:()

  a.先帝很谨慎地了解了我,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b.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c.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后事托付给我。

  d.先帝很谨慎地了解了我,因此在临终前把后事托给我。

  4.翻译“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5.诸葛亮认为“出师伐魏”、“兴复汉室”的主要条件已具备,其理由是。

  6.文中哪句最能集中表达诸葛亮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对这种思想感情你有什么看法?

  7.文末()处应续接的句子是:()

  a.至于斟酌,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b.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c.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德。

  (二)余闻而愈悲。孔子曰:“”。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文中空缺处应填“”。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悲②孰③是④俟

  3.辨析下列加点的词,解释词义或用法。

  ①乎a.吾尝疑乎是b.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甚a.貌若甚戚者b.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翻译句子。

  ①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文中体现作品主旨的一句是“”。

  6.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7.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相呼应的一句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c.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也

  (三)(甲文)《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乙文)《小石城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山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会,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两篇文章中的通假字,“章”通“”,“会”通“技”。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②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3.《小石城山记》以比喻作者自己,以比喻自己才能被埋没,以比喻自己的才华不能施展。

  4.《墨池记》《小石城山记》的后半部分都以议论为主,但引发议论的前半部分写法不同,《墨》文以为主,《小》文以为主。

  5.学习《小石城山记》第一段的写法,写一篇以“当一回小导游”为主题的解说词,介绍一处你到过的景点,介绍时条理要清楚,要尽量用口语,感情要投入。

  参考答案

  一、1.dāntuízhòucúbìwěizōucùsàidiāotiǎopǐ

  2.①天性、天良②有什么好处③接近、趋向招致、张来④盗用皇帝的政令⑤资助、给予⑥时⑦扩大圣明的听闻⑧善平⑨早晚⑩形容缓缓高起的样子b11休息、停止b12穷尽

  3.c4.d

  二、(一)1.①遗命②英明;明智;高明;圣明③不长庄稼(的地方)④兵员装备⑤向北;向北方⑥愿意(或“表示期望”)2.c3.b4.早晚忧愁叹息,惟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忠于刘备父子(或“忠于蜀汉”),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历史局限性。7.a(二)1.苛政猛于虎也2.①同情怜悯②谁③这④等待、希望3.①a对b.语气助词,可译为“呢”②a.很,十分厉害4.①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是真实可信的。②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5.敦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6.议论7.c

  (三)1.彰2.①推想王先生的心思,难道是喜爱人家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此连带重视那故迹?也许是要推崇王羲之苦学的精神,用来勉励那些求学的人吧?人有一技之长而让后人这样崇敬,何况有道德学学问的人留下的德行风范,怎样地影响到后人就更不用说了!

  ②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稠密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天神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天神果真没有吗?

  3.奇景胜地胜景埋没不彰不能售其技4.叙述描写

墨池记 篇8

  莫晖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简介作者及其文学创作特色。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予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本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并联系作者的文学主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墨池记 篇9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

  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曾巩不因为自己与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随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观直率地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行为确实不在汉代著名文学家杨雄之下;不过,他为人过吝,终比不上杨雄。”

  宋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又问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为什么这样说他呢?据我所知,王安石为人轻视富贵,你怎么说是‘吝’呢?”

  曾巩回答说:“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朋友并不等于没有毛病。王安石勇于作为,而‘吝’于改过。我所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贪惜财富啊!”

  宋神宗听后称赞道:“此乃公允之论。”也更钦佩曾巩为人正直,敢于批评。

  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写作背景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文体知识: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寓情于事、景、物之中;一类是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墨池记》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

  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①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②人之有一能,③使后人尚之如此,④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且②夫③而④虽b.①而②盖③且④况

  c.①而②盖③而④况d.①而②夫③而④况

  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推王君之心:②推其事:③遗风余思:

  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他(指王盛)他的(指王盛的)那些

  b.莫非它的(指州学的)那些

  c.莫非他的(指王羲之的)那些

  d.难道他的(指王羲之的)他的(指王盛的)

  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参考答案:

  1.d2.①推究②推广③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3.c4.d5.b

墨池记 篇10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

  楹〔yíng〕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

  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程序三、四可相互渗透,学生提问关键语句及关乎文章主题、行文风格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赏析文章。)

  [自读点拨]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刁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泫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三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转述谢希深介绍;作者自道。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设计者:陈霄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2月

墨池记 篇11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点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详解:“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书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可以作为作业布置)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墨池记 篇12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楹(yínɡ)

  徜(chánɡ)徉(yánɡ)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程序三、四可相互渗透,学生提问关键语句及关乎文章主题、行文风格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赏析文章。)

  【自读点拨】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

  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书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托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却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于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王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转述谢希深介绍;作者自道。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墨池记 篇13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洼(wā)邪(yé)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肆(sì〕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七、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八、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九、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十一、课后作业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作文多在“三上”①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转述谢希深介绍;作者自道。(2)这些事例以及本文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一得:如何扩大课堂容量?

  ————善于以旧促新(温故而知新)

  讲一篇《墨池记》,可以引出11篇学过的课文:

  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中的“教授”时,可以联系到第二册中的《送东阳马生序》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小中见大:《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记一辆纺车》、《一面》(4篇)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论雷峰塔的倒掉》、《从三到万》(2篇)

  关于“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4篇)

  墨池记讲义练习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陈坚备课手记

  中考试题综合能力训练测试:

  第一节

  一、音、形、义类:

  1、隐然而高:2、以临于溪:、在文中含有的意思。3、洼()然:,与它构成反义的词有。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5、《临川记》云也:写两个含“云”、意也相同的成语:、。6、尝慕张芝:。7、临池学书:、,“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语,意思指。8、此为其故迹:、。9、信然:。1、这位书法家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笔,

  二、理解类:竟把一池水都染黑了,真如文中所说的那样:“,”(8个字)。2、描写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3、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5、文中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作者仅仅是转述《临川记》的说法,之后用了“”(4个字)这样一个问句,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6、“”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也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这8个字)7、被称为“草圣”的人是;“书圣”的是;“史圣”的是;“诗圣”的是;“画圣”;“医圣”的是;“学圣”。8、佳句赏析:例“岂信然邪?”这一句短小精悍,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第二节

  一、基础类:1、方┅┅强()以仕:

  写出两个同音同意的“强”字成语:、,请再写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强():。2、尝极东方:、。3、“沧海”在文中指;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4、娱()其意:。5、徜()徉()肆恣():。6、自休于此:。7、晚乃善:。8、则其所能:、

  9、盖亦以┅┅自致:。10、然后世┅┅能及者:。1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2、汝心之固:1、据说,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为名利所牵,二、理解类:不与庸吏同流,对此原委,文中只用“”一语概括。2、辞官后,他(王羲之)曾“”(4个字)于名山大川之间,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这第一句话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他清心寡欲,学成书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类似于王羲之的人,历史上还有其人,如,他就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又被称为,时人,曾学过他的课文有。3、从结构上说,“”一语,为上文考证墨池遗址增加傍证,又为下文发表议论提供了依据,实起着的作用。4、据载王羲之书法当初不如当时的书法家们,到了晚年才写得特别精妙。文中说明这一历史事实的句子是:。5、作者紧紧抓住“”这三字,作为本文立论的重要根据,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自然地作出正确的论断:“”,语气委婉而又十分肯定,其实上文的“”(8个字)的感人事迹,也可作为此处的证据。6、在第三句中,作者仅用“”这一字引出下文,从面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7、本节中作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出“”的全文主旨,表明“”(4个字)的写作意图,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

  8、作者认为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用原句回答)9、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用原句回答)

  10、佳句赏析:例如: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②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第三节

  一、基础类:1、惟王君之心:。2、今为州学舍:。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庠序国学乡学等。3、教授王君盛:,古代的学官名还有:司业博士祭酒等,“教授”今意义为:。4、恐其不章也:,有关这个通假字的成语有欲盖弥彰,彰善惮恶。5、于楹间以揭()之:6、虽一能不以废:。7、及乎其迹:。8、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学者”今意义指9、尚之如此:。10、仁人庄士:。11、遗风余思:

  。12、被于来世:,被坚执锐:

  13、何如哉:。1、文中补写墨池现状的句子是

  二、理解类:。2、说明王盛对王羲之表彰之意的句子是:。3、交代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4、在第4、5句中,作者写他对王君这样做的用心的思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就王君仰慕王羲之而言:“”;一层是结合王君特殊身份,勉励求学者而发的。两层意思全属之词,因而都用了口气。5、表明王盛仰慕王羲之的句子的6、勉励求学者的句子是。7、一方面点出了王盛此举的苦心,同时也是作者作“记”的深意所在的四字短语是“”这四字就结构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这一全文主旨的具体阐发。8、文章用“何如哉”三个字作结,作用是: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9、文章以“”的“”(8个字)必将长期流传,产生深远影响作结,作用是:这对于当时的学子文人,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收到了深化主题的艺术功效。

  10、佳句赏析:⑴“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⑵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全文综合扩展训练:

  一:文章题材:“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三、思考题:(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⑶本文以为线索,联系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阐明了的道理。

  四、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⑤“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与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这里的设问句用“何如哉”三字作结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请写出几句含有“勤学苦练方能成材”的道理的成语或名言警句以及举几个典型例子(古今中外均可):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5、勤能补拙是良驯,一份辛苦一分才。6、天道酬勤7、微编三绝事例:⑴司马迁:受腐刑后,仍顽强地活下去,更加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⑵范仲淹:年少时就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供不起他读书,竟*着吃粥来充饥,刻苦攻读十年,而成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⑶吴敬梓:家庭贫穷,饥寒交迫,*别人周济维持生活,但他仍奋笔疾书,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3万字的巨著。

  ⑷、曹雪芹:破产后,凄苦的生活没有压倒他,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长篇巨著《红楼梦》。

  六、文中人物:王羲之:时家,字逸少。世称:王右军,前人评论他的笔势说“”,世人因此称他为“”。有关他的成语是::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七、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

  人物

  字、号

  作品

  课文

  八、书法方面:1、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楮隧良

  2、“颠张醉素”:张旭、怀素。3、“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4、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明朝时,苏州一带的三位书法家)

  九、画坛方面:1、隋朝:展子虔——《游春图》2、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3、盛唐: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4、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5、元朝:赵孟芾(神品)——《秋效饮马图》6、明朝中期:“吴派”(江南、苏州一带)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7、清朝中期:“扬州八怪”

  郑板桥、金农、罗聘、李觯、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

  十、古代纪年法: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例如:二世元年七月。——《陈涉世家》

  2、干支纪年法3、年号干支兼用法4、帝王年号纪年法:例如:

  ①、太元(376——396年)东晋孝武帝: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②、元和(809年)唐宪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庆历(1041——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墨池记》

  ④、元丰(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记承天寺夜游》

  十一、古代地名:1、而尝极东方,出沧海——沧海:东海;2、以观沧海——沧海:渤海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长江一带;2、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江湘水一带。

  1、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泛指北方边疆;

  2、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地名,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墨池记 篇14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洼然(  ) 徜徉(   ) 肆恣(  ) 楹间(  ) 不可强仕(  ) 羲之(  )

  2、《墨池记》作者        ,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3、“记”在宋代是一种 的说理散文,这篇文章记议错杂使用,辟出了作者自家的蹊径,富有创新精神。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隐然:            )

  ⑵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          )

  ⑶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自致:             )

  ⑷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 )

  ⑸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推:)

  ⑹以勉其学者邪(学者:)

  ⑺况仁人庄士遗风余思(遗风余思:)

  ⑻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尚:)

  5、作者认为王羲之能成为“书圣”的原因是什么?

  6、杭州学者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方: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羲之不可强以仕()

  ⑵书:羲之书晚乃善()

  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

  8、作者是怎样记叙墨池的?他认为这是王羲之临书的墨池吗?

  9、翻译下列句子:

  ⑴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⑵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1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之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⑴  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⑵  人这有一能,  ⑶  使后人尚之如此,  ⑷  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⑴且 ⑵夫 ⑶而 ⑷虽  b、⑴而 ⑵盖 ⑶且 ⑷况

  c、⑴而 ⑵盖 ⑶而 ⑷况  d、⑴而 ⑵夫 ⑶而 ⑷况

  1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那些

  b、莫非  它的(指州学的)  那些

  c、莫非  他的(指王羲之的)  那些

  d、难道  他的(指王羲之的)  他的(指王盛的)

  13、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14、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的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第三部分:

  客有好佛者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独得焉。郁离子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至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借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以饮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以其说驾之(好:)

  ⑵昔者鲁人不能为酒(为:)

  ⑶唯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唯:)

  ⑷闻有酒,索以饮之(索:)

  16、选出与例句中“善”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唯中山人善酿千日之酒

  a、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b、齐、楚之交善

  c、京中有善口技者

  d、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7、选出与“吾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8、下面句子中均有“以”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必以其说驾之b、以鲁酒渍之

  c、索以饮之d、今子以佛夸予

  19、本文用“千日之酒”比喻,用“糟液”比喻。

  第三部分:

  20、下面诗句都是有关友谊的,请在各横线上填上一句,使诗句完整。

  ⑴劝君更进一杯酒,。(唐·王维《渭城曲》)

  ⑵海内存知已,。(唐·高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⑶,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⑷,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⑸孤帆远影碧空尽,。(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中国科学院刚成立时,郭沫若请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担任领导工作,严济慈对郭老说:“科学家离开实验室,科学生命就等于结束了。”面对他的委婉拒绝,郭老采取了效果最好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是(  )

  a、你说错了,科学家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奉献的精神。

  b、你说错了,领导科学院的工作,仍然可以延续你的科学生命。

  c、你说得对,但是如果你能因此使千百人进入实验室,这不是更伟大吗?

  d、你说得对,但是组织的决定必须服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22、下列诗句各写什么?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⑵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⑶春风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弃水晶()

  • 推荐阅读:
  • 墨池记(精选12篇)
  • 墨池记
  • 墨池记
  • 24.墨池记
  • 墨池记
  • 墨池记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