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怀念母亲》习题 怀念母亲作者是谁?
《怀念母亲》习题 篇1
一、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2.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真挚
2.朦胧
3.凄凉
4.沮丧
5.思潮起伏
三、动手练一练。
写一写你对祖国母亲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答案:
一、1.我现在非常想休息,想听音乐,想听张信哲的歌。
2.《童话大王》这本书一直伴随了整个童年。
二、1.真挚:真诚恳切。
2.朦胧:不清楚,模糊。
3.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4.沮丧:灰心失望。
5.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三、(略)
《怀念母亲》习题 篇2
温故知新
1、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
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说“这凄凉“是“甜蜜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含英咀华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如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还是想念中国,还是想回到故乡去。
1、本文表现的是________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________和________。
2、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入她的心里。
②她总算是幸运的……
3、本文采用________人称叙述,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语文大观
思乡诗句集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怀念母亲》习题 篇3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 (1911~)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自主学习】新课标第一网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éng lóng bì miǎ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 ) ( ) ( ) ( ) ( )
qī liáng pín fán chóng gāo kě jiàn yì bān zhōng tiān zhī hèn
( ) ( ) ( ) ( ) ( )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 ),一个是(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和同样( )。
(2)、我痛苦了几天,( ),( )
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 )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练练测测】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éng lóng bì miǎ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 ) ( ) ( ) ( ) ( )
qī liáng pín fán chóng gāo kě jiàn yì bān zhōng tiān zhī hèn
( ) ( ) ( ) ( ) (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 ) 真挚( ) 凄凉( ) 沉静( ) 孤寂( )朦胧( )
3、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4、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 )出母亲的面影。
☆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③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这凄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蜜的“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怀念母亲》习题 篇4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过渡:是啊,母亲给了季老多少的爱,给了季老多少的温暖,当季老远在异国他乡时,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在季老24岁那年,他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此时此刻,虽然地域有了距离,但又怎能割断季老心中的怀念呢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除了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外,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4.交流汇报.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a,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是第一次离开,滋味尤为强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所以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也"字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 ("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3)感情朗读.
b,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凄凉"是什么意思 (寂寞冷落,凄惨)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时常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仿佛觉得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小结: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5)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4)感情朗读.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生母的面影,生母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小结: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过渡: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1,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两段是前后照应,说明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
2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3,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引用说明法)
3,小结:《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深情地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设计 6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 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 (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 请大家互相交流.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习题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磁带.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 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 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 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 却又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⑶ 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 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习题 篇7
教材简介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六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生:季羡林先生。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介绍。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请同学们默读《赋得永久的悔》。
生:默读,交流感受。
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板书《怀念母亲》)读出“怀念”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师:(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书读得很熟练。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终天之恨”
师:谁能联系课文,帮助这个同学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师: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朗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体会的很用心,掌声送给你!
生:“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亲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只有遗憾和悔恨一支充满了作者的心头。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季老先生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呀!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生:带着体会和理解,动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边读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朗读3——6自然段,批注感受。
师:谁能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
生: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师:此时,你最想和大家交流哪些语句及体会?
生:“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让我知道了作者远离故乡,身居异国他乡,常常会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对她们的思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师:这句中的“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也”字,我体会到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一样,常常来到梦中。
师:是呀,“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母亲与生身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两者同样重要。
生:我想和大家交流作者第一篇日记中的语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从这里知道了黄昏时作者心中充满了凄凉,还有一些甜蜜。
师:“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生:不矛盾。
生:“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母亲、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免有忧愁,有思念。
师:他为什么又是“甜蜜”的呢?
生:我想是作者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作者的心会进行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国母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母亲,他把自己的祖国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啊。
在这个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生:“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请学生朗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生:从第二篇日记我知道了作者从房东太太身上懂得了外国母亲和祖国母亲是一样的,都很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师: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房东太太吗?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此时的季羡林先生是什么心理?
生: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
生:恨。
师:同学们读书时,能够做到边读书边感悟,很了不起,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老师看到大家的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很高兴。
生:我来和大家交流作者写的一篇散文《寻梦》的最后一段:“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地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知道了作者努力地在梦中寻找母亲的样子,可母亲的样子和容颜模糊不清。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生: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书,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老先生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抢答)首尾呼应。
师: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要学习本课的写法,在习作中掌握运用此方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生:唱歌。
师: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感受到了歌唱者的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中国心,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师: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生:我想办一期《祖国在我心中》手抄报。
生:我想给大家读爱国名言、古诗词。
生: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篇爱国文章。
……
《怀念母亲》习题 篇8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交流,你们知道“国宝”指什么吗?(是什么?生:熊猫)对,是我们国家的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然而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被称为“国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回答得非常正确,正是季羡林老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题目是《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走进季羡林
对于季老先生,相信同学们应该不陌生。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有他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么,谁能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季羡林先生呢?
在了解作者这一个环节中,学生都做了预习,手头有有关季羡林的相关资料。在做汇报时,师应引导学生放下手头资料,口头表述自己所知道的季羡林,可以简短,可以只说一点,忌学生照着资料读。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2~20xx.7.11),字希逋(bu,一声),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生的了解: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家】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季羡林,那么退去我们刚才所听到的那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我们要品味的是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
3、生字新词
1)音
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文中的生字词会读了吗?好,那老师就要考一考你们了,同学们来看小黑板。请生读:
真挚朦胧凄凉可见一斑
篇目薄暗弃养频来入梦
沮丧奔丧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思潮起伏终天之恨
小结:多音字有奔;薄
(在讲解多音字的时候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
奔:奔走;急跑;赶忙或赶急事;逃跑--读一声
直向目的地走去;年纪接近--读四声
薄:与厚相对应,薄板、薄纸--读bao,二声
合成词,单薄,浅薄,红颜薄命--读bo,二声
薄荷、薄荷糖--读bo,四声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准确,老师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声音可以放开,再响亮一点,好,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2)形
同学们注意到加点的字了吗?这是本课中的生字,我们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提个醒呢?
小结:斑(班);朦胧(月字旁,指景象、事物模模糊糊,这是一个形声字,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汉字,这是一个好方法);篇(下面一横);频(不是少)
师:同学们现在打开语文书,翻到25页生字表部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字,容易写错的,你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的地方一个字写一个,要求清楚吗?好,开始。(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坐姿,对)
3)意
写完的同学抬头,好,我们现在已经会读会写了,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小黑板加小三角号标注)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小结:查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我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都是借助了字典这个工具书来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还要将这些词语放在文章里联系上下文做一个深入的理解。
这个环节的增加是为了让学生对相关词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探究环节的抓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及情感打基础、做准备。
4、课文探究
1)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并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划分段落。
2)梳理课文脉络,理清层次
师:好了,那老师想问问大家,文章的题目是怀念母亲,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了几位母亲呢?
生:提到了两位,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他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很好,你能告诉大家你从哪找到的吗?
生: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生齐读“我对这两位母亲……”,再读:要读得整齐,更要读得有感情。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也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那我们就可以将第一自然段作为第一部分内容。课文接下来又讲了什么?该如何划分呢?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一、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二、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应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三、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四、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研究,季老对他的亲生母亲这种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下面请同学们看学习要求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朗读课文的时候记得拿起笔来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勾画,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要求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如果你自学好了,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
师:好了,同学们,可以了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课文相关语句。体会感情。答题思路:通过什么(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分析: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见作者多么爱自己的母亲。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恨”,终天之恨。作者当时是什么心理?非常悔恨。他悔恨什么呢?六岁离开,大二弃养,20岁,离开了母亲多少年?十四年,相处时间很短,整整十四年几乎没有见过,当他想见母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却走了,还没有等到孩子报答恩情母亲就弃养了。他悔,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为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务,为什么没有替母亲分担更多的忧愁。
灵魂不全:母爱是我们自身灵魂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母爱将会使灵魂残缺。作者将失去的母爱看成是灵魂缺失的一部分,可见失去母亲对作者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让作者抱憾终身。同样,一个没有了母亲关心.唠叨的人生活就也就变的毫无意义,一切都变的空虚和寂寞了。
在带学生领会“终天之恨”时,让学生出示自己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写母亲的文章,师简单点评,有学生出示了《赋得永久的悔》,师重点范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及第五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母亲去世的终身遗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是啊,作者一想到母亲就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在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会回想起什么呢?
师总结: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可是在母亲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见到作者?没有见上作者一面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悔恨,充满了痛苦。
(2)朗读:
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
A,个别生读(悔恨)
B,生齐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师:孩子们读的太好了,这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主要学习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那份情,那么作者对祖国母亲又是怎样的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6、作业:继续预习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6、怀念母亲
一、(1)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二、(2)怀念亲生母亲
三、(3~12)母亲、祖国
四、(13)呼应开头
《怀念母亲》习题 篇9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第三小学 敖继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质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1998年年底,一个美国教育团到上海听了一节我们认为很好的公开课,课堂上师问生答,如行云流水,可美国客人却出乎意料地反问,课堂上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学生纷纷提问:“作者为什么那么思念母亲?”“‘抱终天之恨’‘弃养’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课方始,趣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这为新课的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 冉亚玲】
〖预习,课堂旋律的前奏──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预习〗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而探究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是开展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自主阅读、思索探究的开始。叶圣陶曾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他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给学生,更不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要勤动笔。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评注、做记号等活动,有助于将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例如:第十一册《怀念母亲》一课中“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里的凄凉为什么会是甜蜜的呢?学生不好理解,就可以做上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彻底弄明白。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怀念母亲》习题 篇10
师:自由朗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
出示资料:
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
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出示资料: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怀念母亲》习题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学情分析: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怀念母亲。教师强调“怀”和“念”都有“心”,用心去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2.文中怀念哪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作者有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用划出相关的句子,用“△”标出句中的关键词,在句旁简要地批注下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你的感受。(时间6分钟)
三、展示点拨
(一)母亲弃养—悔恨之心
重点理解: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抓关键词“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理解“恨”。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抓关键词“灵魂不全”、“终天之恨”理解“恨”。
3.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抓关键词“一……就……”、“数十年如一”理解“恨”。
补充资料深入理解。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二)日记四则—思念之情
1.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抓关键词“凄凉”、“甜蜜”、“糊”理解“念”。
2.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抓关键词“我真想哭”理解“念”。
3.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抓关键词“简直”、“忍耐”理解“念”。
4.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抓关键词“思潮起伏”理解“念”。
(三)散文两段—寻梦之路
1.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抓关键词“捉”理解“寻”。
2.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抓关键词“幻”理解“寻”。
四、反思总结
1.课文开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和结尾“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同伴和睦”。
——20xx年4月,93岁的季羡林先生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
五、课堂检测
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抄下来,并运用抓关键词体会句子表达情感的方法,赏析句子。(注意书写要正确、端正、整洁。)
《怀念母亲》习题 篇12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sāngsàng),只在母亲身边待(dāidài)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横线。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
4、仔细读画“”的句子,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写出你的体会。
5、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这个文段表达了作者
《怀念母亲》习题 篇13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 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 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亲。
祖*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习题 篇14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课前准备】
季羡林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谁?他就是在北京大学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季羡林。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品读思母之情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四、作业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第一则日记(1935年11月16日)
⑴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⑵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⑶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⑷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⑸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三、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四、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
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五、阅读资料补充
季羡林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 推荐阅读:
- 《怀念母亲》习题(精选14篇)
- 《怀念母亲》习题精选
-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
- 6怀念母亲(通用15篇)
- 《怀念母亲》教案集合(精选16篇)
-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及(精选13篇)
- 怀念母亲教案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