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文言文《三峡》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峡》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三峡》阅读题目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 ) ②其间千二百里( )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0xx年湖北省咸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峡》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述三峡的四季景色。
过程与方法:查寻《水经注》和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祖国河山壮丽奇伟的景色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四季不同的景色的描绘。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景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到过三峡吗?三峡是由哪三个峡组成的?(请知道的同学来回答)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在长江上游四川奉节县和湖北宜昌县之间。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属江水中的一段。古代称长江为江水,长江全长6299公里,是世界上第三条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西藏高原流过地势较为平缓的四川盆地,突然遇到四川东部湖北西部海拔较高的巫山地区,水流只得穿过滩多而河床又窄的峡谷地带,这就形成了三峡的奇丽风光。出了三峡,长江又继续向东,直奔东海。在长江沿岸众多的风景区中,三峡以雄奇壮丽而著称全球。
二、整体把握课文,并赏析课文
《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三峡水势及两岸风光的精美散文,文中的内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细细品读之中,不时会有闪亮的美点进入我们的眼帘。作者竟在这150余字极短的篇幅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
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群山的高峻,是纵向的极目远望;“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峡谷的幽深,分明有从下向上仰望的感觉。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
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第一层,用“沿泝阻绝”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又写第二层,用一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好像是在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然而写绝还觉单一,还要写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的一角又是色调润泽的、动静有致的。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谁说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第四段写得特别有情调,特别有意境,它写的是秋景的凄凉。从全文来讲,作者在写了夏、春、冬之后必定要描写秋景,而写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选不同的角度。于是,在写了高山深峡、急流碧水之后,他调动笔锋为寒林高猿敷设上一笔,在写了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肃杀,在写了形、写了色之后并没有忽略写声,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峡的神奇美丽表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讲,这一段中的描写均是妙笔,都能让人进行回味悠长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在此之前所写的是“风景”的话,到这里已经表现出“风情”;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写“景”的话,到这里已带着写“意”之味。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三、探讨课文
1、全文在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可把第一段和后面三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总三峡形势,后一部分描写三峡四季景色。写形势重点突出山,写景主要描写水和其它景物。写山时可感到有水,如“两岸”写水时,则不忘有山。如“陵”、“空谷”。这样写山与水,虽各有侧重,仍可衬托出山水相依的关系,又可体现出两山夹水的“峡”的特点。
2、写景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四季?
写景部分,描述了四个季节,但不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先述夏,次则合写冬春,最后写秋。这样的安排,贯穿了夏水盛,秋水枯,冬春之水状况相似的线索。
四、总结课文
作者对三峡形势与四季景色的描写,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能引起读者对祖国如此雄伟奇丽的山水的向往与热爱。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第二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写景的层次结构有什么特点?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3
a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第一段描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1.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而: 历:
(2)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或: 具:
(3)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去: 峻峭:
2.选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与详解
a
1.解题需要准确理解句子ä蛋意思,全面掌握段落内容。第一段先从正面表现三峡夏季水涨,再从侧面予以烘托。还要结合第二段判断描写的内容,两个段落描写三峡三个季节的景色。
答案: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壮丽、奇伟、清、荣、峻、茂。
b
1.解词应顾及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同时要联系学过的课文,对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复习它们在学过的课文中的意思。
答案:(1)“而”,连词,用在并列的短语之中,表示并列关系。 “历”,动词,经过。
(2)“或”,代词,有的。 “具”,具备。
(3)“去”,距离。 “峻峭”,陡峭。
2.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全面掌握段落内容。选段提到了两个滩,狼尾滩一笔带过,只是为了表示人滩的方位。集中笔墨介绍的是人滩,介绍人滩得名的原因。
答案:说明对象是人滩。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4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26课、三峡
郦道元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体验,比较拓展。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课外延伸: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作业本相关练习》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武原镇中学 李和芬)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材分析
北魏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了三峡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对初一学生而言,结合树下注释读懂弄通不困难,关键是要适当地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准句读,特殊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关键是了解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中尽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欣赏三峡风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读成诵,积累理解”的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并结合书下注释通过圈画法把字词和译文一一对应,尽量字字落实;通过“品读课文,解决问题”的环节时问题呈现,然后一一解决,使学生明了写景散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布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三峡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美丽的三峡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 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 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读准课文字音。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àn)
(2)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2、研读课文
(1)学生个别朗读,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译短文。(四人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1)重点字词解释:
略无阙处(毫无) 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夏水襄陵(漫上) 不见曦月(太阳)
沿溯阻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 )
虽(即使)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不如) 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飞漱其间(冲刷)
良多趣味(确实) 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涧肃(寂静)
空谷传响(回声) 故渔者歌曰(所以)
(2)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朗读比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开展小组比赛
4、反馈交流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
题一、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点”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1:三峡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有绵长、多、陡峭、高峻的特点。(板书:山——奇险)
例2:三峡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水有迅猛的特点。(板书夏水——迅猛)
三峡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发,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点。
三峡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荡漾,水有清幽的特点。(板书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峡的秋美,你看,高猿长啸,声声在山谷中回荡。三峡之秋有萧瑟凄凉的特点。(板书 秋——萧瑟凄凉)
问题二、 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表现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问题三: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明确: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水,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后写秋天,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干,顺势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
问题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五、 学生小结学习本课的心得
六、 布置作业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6
教学目的 :
1、 认识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2、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朗读并背诵本文。
4、 通过对比认识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与讨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导入: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曾说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的确,我们祖国的江山秀美壮丽,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心动不已。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位于十大风景之首的三峡的优美风光吧。引出课题。
一、 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断句)
二、 分析课文。
1、根据课文提示读全文。思考:每段所写内容及景物特点。
讨论明确:1)内容:三峡形势,(总写) 四季景色(分写)
2)景物特点:三峡形势 -- 连绵陡峭 夏 -- 水大流急 春冬 -- 清荣峻茂 秋 -- 凄清悲凉 (见屏幕)
2、根据图象介绍三峡景物,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 写的。 (见屏幕)
3、讨论:作者安排文章顺序的思路。 明确:作者是根据三峡景物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三峡形势是两岸山岭绵延高峻,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 -- 写夏季江大流急。与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象。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而是“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美景。与冬春“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凄清悲凉”的秋天。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颇见作者结构布局严谨有序的匠心。
4、讨论:对比分析《三峡》与《雾中三峡》的异同。 (见屏幕)5、看今日三峡工程建设录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 小结:
1、内容;2、景物特点;3、对比体会,多角度描写的好处。
四、 作业:
写短文:《美丽的怀柔》 要求:1、抓住景物特点。 2、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7
三峡郦道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来解决。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三峡的图片、若干胶片
执教者:居巢区黄麓中心学校 夏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教学步骤:
[布置预习]
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
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
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布置课前搜集]
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一、情境导入: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二、整体感知。
[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三、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
第一轮:朗读比赛。
(投影出示评判要求)
①音准 ②句读的停顿 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1、学生自由试读。
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
3、师作小结。
4、师生齐读文章。
(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
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
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
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
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
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
(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组讨论:
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
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
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
六、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情境再现(作业)
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内容,探究文章在材料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特色。体会景中之情。
教学步骤:
(略)
[教后反思]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8
1.填空题
①本文出自________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________写的《________》
②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 襄陵 素湍 良多趣味
沿溯 属引 自非 乘奔御风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2年)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文后习题。(陕西省2003年中考题)
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都是宇宙的精灵,是大自然富予人们最美妙的文章和乐章。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的。有的人,泉水叮咚,在他听来是大自然奏出的美妙和偕的音乐;天上的云,在他看来是大自然铺就的最美好的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的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1)这段话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订正。
①错误字: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字: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用“________”划出,并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句子中加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 巨 伯 远 看 友人 疾 值 胡 贼 攻 郡。
(2)翻译下面句子。
吾今死矣,子速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一点儿也没有;漫上山陵;白色的急流;实在有很多趣味;上下航行的船;声音连续不断;如果不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
3.①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4.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想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必须联系前后文特别是后文的内容。无论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还是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诗句中都有“猿啼”之意而无“猿影”。而文中“余音”、“音符”二词也表明作者对三峡的兴趣在声音。当然也可以从四个选项的内容入手,将他们放入原文,然后试着读一读,作个比较。这样也能得出答案是b。
6.此题的(1)(2)两小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富予”应为“赋予”,“美妙和偕”应为“美妙和谐”。原文“但这些文章和乐章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的。”是个病句,因为“文章”可以“读懂”,而“乐章”只能“听懂”。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答题时注意句式应跟前文两句一致,而且必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7.文言文选课外简短文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解这种平易的文言文题目,意在鼓励学生平时多读文言文,独立阅读文言文。第(1)小题考查的是句读,正确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要点,句子的朗读划分应该根据文意而定,一个完整的意思后可以停顿。此题的逗号应该加在“疾”后。第(2)题句子翻译几乎是文言文必考的题型。一要注意词义准确完备,二要注意语句通顺。答案:我现在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注意是“要死了”而不是“死了”。第(3)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答案:他们从荀巨伯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行为的不仁不义,羞愧而退。也可以用原文回答,即“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9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略无阙处:quē,通“缺”。
⑵沿溯阻绝:sù逆流而上
⑶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绝巘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沿溯阻绝:yǎn,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齐读课文,划出描写山的特点和水的特点的句子。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有关句子,并在合作中翻译这些句子。
全班交流,在保持文章原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的山、水之美。从中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教师在同学的表述中,抓住重点词语,完成板书。(幻灯展示)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壮
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奔放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清秀
林寒涧肃,哀转久绝(秋)凄婉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质疑。
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为什么作者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写?
⑶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明确: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能见到一线天。
因为三峡的水特色,而水又以夏水为盛,所以先写夏水。
虽然“沿溯阻绝”,但“王命”不可违,因此冒者生命危险,也要冒险行船。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同: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指导诵读:背诵比赛。小组推选一人为代表,背对大屏幕,大屏幕以滚动条的形式展示文章内容,可以反复几次,
四、体验与反思
本文记叙了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思考: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将你的看法整理在作业本上。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⑵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⑶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好在老师今天有所准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有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2、学生以导游口吻介绍《长江三峡》,播放投影。
3、过渡: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现代版的导游,今天我们还准备了古典旅游,大家要不要也欣赏一下?(待生答)不过,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用心去感受。
4、配乐读《三峡》(老师可范读)。
二、确立学习目标
导引:大家可能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所做的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有关。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对,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投影)
这是一篇古文。对于古文,我们总是怕它。其实啊,对于古文学习,只要我们掌握住方法,它并不可怕,关键就看你是不是想把它读懂读明白。
问:对于这篇古文,同学们准备怎么读?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目标?
讨论,抽生回答。(目标见前)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释词:
⑴学生质疑:提出预习中未解决的字词,以考试方式问他人,全班交流。
⑵投影字词,找出现代汉语中相同意思的词语或成语,巩固学生学习所得。
⑶小结:古汉语在现代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2、简介作者、作品(抽生答)。
四、课文探究
1、齐诵,思考:这篇文章写“三峡”,它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
2、读后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什么?(山、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
3、板书,投影。
4、综合以上讨论的,整个“三峡”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到的三峡是什么样的?)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概括。例如:这是一个绮丽的三峡。(投影)
5、引导:刚才我们的分析好象一点没有照顾到作者的情绪。作者写文章时,他总是会融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同学们想想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投影)
五、练习诵读
抓住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你用尽快的时间把它背诵出来。(注意评价)
六、课堂总结
作者带我们畅游了长江三峡,感受其雄奇壮丽的美景,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全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最后让我们一边浏览三峡风光图片一面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三峡的奇美。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请你以《我心目中的三峡》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1
《三峡》教学设计
罗丽环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2、了解古今三峡的变化,领略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
4、指导朗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抓住特征描绘三峡景色的方法。
2、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由《苏州园林》的美引出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再由学生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引出诗中所描写的三峡。
2、展示三峡地理位置略图,一边欣赏一段三峡风光录像。
3、欣赏三峡图片。
二、 简介作者郦道元。
三、 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注意听准字音,遇难记的字在文中圈注;注意朗读的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
2、检查听读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不见曦月( )属引凄异( )
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
素湍绿潭( )绝巘怪柏 ( )
3、自读课文,互说译文
要求:
1、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语句意思
2、不理解的圈画,小组交流
3、小组不能解决的,记下,举手问老师。
4、检查对课文理解情况:解释红色的字,并用现代汉语说说整句话意思。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5、再读课文,读出语气。
这篇文章虽短,但波澜起伏、节奏感强。写山势文气舒缓,写江水暴涨,如异峰突起,文气急促,写冬春之景,文气清新,节奏轻快,写秋景时,文气变得凄清、悲凉,节奏变得沉重凝滞。
四、 感受三峡。
1、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三峡哪些景物?
三峡两岸的山
三峡的夏水
三峡的春冬景色
三峡的秋天景象
2、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能体现三峡的美?说说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五、小结全文,回顾展示本文结构,体会作者对三峡的感情及作者的语言特点
六.昔日三峡美与今日三峡美对比,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思维扩展
在你身边一定也有很多美景,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用五十到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描写一处某个季节或四季的景色,写完后小组互相交流,并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一篇朗读。
八、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把刚才的思维扩展练习修改好,写成一篇小作文。
3、背诵全文,摘抄精彩语句。
九、板书设计:
总写:重峦叠嶂 隐天蔽日
山
三 (雄伟险峻)
峡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赞美热爱
(湍急) 美
水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语言简炼
(清幽秀丽)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悲凉凄寂)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2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德州市第十中学 宋彦琳/执教
师:上课!
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请大家看屏幕。(cai显示三峡风光)
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
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板书:美读)
师: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 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生读,老师巡视)
师:三峡美景无限,老师先来说两句。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
生:三峡的春冬美。
生:三峡的瀑布美。
生:三峡的树美,花美,高山美,歌声美。
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点模糊的影象了,怎么让这影象更清楚一些呢?我们接着刚才的那句话再说一段话,来具体描述一下三峡的景色。
师:老师先来做个示范。(cai显示文字)
师:三峡的春冬美。你看,雪白的急流,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苍劲嶙峋;还有那 “悬泉瀑布”,水声阵阵,细沫飘洒,让人心驰神往。
师:请同学们自己准备一下,先在组里说说。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三峡的山美。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
生:三峡的夏天美。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
生:三峡的春冬美。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生:三峡的秋天美。你看: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
师: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出声朗读课文。
师: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师:那在写山、水、四季的时候,文中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写山突出了高峻。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
师: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生:写春冬之景,表现了宁静的感觉。
师:作者认为春冬的景色如何?
生:“良多趣味”。
师:是很欣赏的。那三峡夏天的水给人什么感受?
生:多。汹涌澎湃。
师:在这样的江水中航行有什么感觉?
生:爽。
师:记得《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吗?第一句是什么?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在长江的滚滚洪涛中,如果驾一叶扁舟,有什么感觉?
生:无以自主。随流飘荡。
生:恐惧。
师:夏天的三峡水大流急,这时船只是不能通行的。为什么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说法?
生:那是因为有皇帝的命令必须传达。
师:一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不但写出了水流之急,也暗示了过去公文传递的艰辛、危险与无奈。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诗,表现三峡的水,题目是——
生:《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与课文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首诗所表达的心情是愉快的。
生:李白的心情与传递公文的人不一样。
师:李白是在游览祖国山川,心情轻松愉快,所以即使听到猿猴的啼叫也觉得是在为自己的行程伴奏。这和课文中引用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文中是一种凄凉的感情。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人们的心情不同吧。
师:是啊。心境不同,时令不同,人的感受就不同。秋天,万木凋零,林寒涧肃,已让人感到阵阵寒气,再加上凄苦的猿鸣,怎能不让艰辛劳作的渔人落泪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读给旁边的同学听。
(生互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读的时候,一定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体会山的高峻,水的湍急,春冬的静谧,秋的凄凉,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情”。(板书:心中有情)
师:这样美美地读,大家一定会有更新的体验。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过。
(生读课文)
师: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老师先来给同学们示范着背一下。
(cai显示三峡的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师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背课文。
(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3
三峡教学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教师:麻城市闵集中学 易书
师:我们可爱的世界是如此美丽,我想问问同学们,国庆长假我们大家最想到什么地方旅游?
生:我想到北京去,因为那里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首都!
生2:我想到北京,我学了<故宫博物院>一文以后,我想看看雄伟壮丽的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群.另外我想看看长城!因为吧,那里是连月球上都可以看到的雄伟建筑。
生3:我想看看桂林的山水,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4:我想到新加坡看看,因为我听说那里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
师:很好,有到国外看看的雄心壮志了。
生4:我想看看黄山,我们家有一幅黄山迎客松的画,我想看看黄山的奇松!
师:好,同学们,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只要有机会我们应该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去多看看,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师:我国的大学者,《信客》一文的作者,余秋雨在国外访问的时候,有一位同行曾经问他说:“在中国你最难忘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同学们猜猜,那会是什么地方?
(有人说故宫,有人说桂林,有人说泰山)
师:他说是三峡。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
师:先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自己解决文中生字的读音。
(3分钟以后)
师: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大家看看他的字音读得准不准。
(一生朗读,交流评价,明确读音,全班齐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朗读的节奏——读顺课文,哪位同学来试试?
(按照课文的自然分段,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老师直接在power point上用“/”划出文章的节奏,交流评价,明确重点、难点。全班再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的要求是读顺节奏。)
师:大家刚才读得又准又顺,现在老师对大家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选那么几处自己处理一下,试着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意韵来。
(学生们的声音由小变大,慢慢就放开来读了,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有选一句读的,有选整段读的。)
生:“夏水”应读得快一些,声音大一些,读得要有气势。
生:“春冬之时”应处理得非常轻松、平缓。
生:“林寒涧肃”的部分应读得慢一些,声音低一些,读得哀伤一些。
(学生们反复朗读,读语段,读全文,个人读,全班齐读,合作探究,交流评价,仔细品味,体会文中的情境,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如果胸怀更放开些,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品味品味课文的内容,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同学们请将课文再读一遍,找出文中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并且找出具体的句子,分析描写的角度和景物的特点。
生1:写了三峡的山,它的特点是“连绵而且长”从“七百里”“略无阙处”可以看出。
生2:写了夏天的水,它的特点是“急”快速,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一天就到了,可见夏天的水很急。
生3:秋天的三峡,格外的凄凉,可以从“泪沾裳”中看出来。
生4:春冬的水,清澈秀丽,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得内容可以看出来。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何特点?
(经过之前的铺垫,这个问题地解决可谓是水到渠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补充很快便形成了共识: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富于变化,姿态万千。)
师: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那么由山和水构成的“山水三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呢?我们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呢?
生:美。(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
师: 我们体会到了三峡美丽的景色,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到了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的山水风光会有哪些变化?文中的哪些景观还在?哪些景观将不复存在?还会增加哪些新的景观?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
生: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生: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生: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生: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大坝蓄水可以增加三峡对下游清污、排污的能力,使三峡的水更加清澈,美景依旧。
生: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生:大坝建成之后,水被拦起来,就不能打渔了,“渔者歌曰”的景象就看不到了。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看法。大坝控制水的流量,流域之内风平浪静,水量丰盈,有利于渔业的发展,打渔的人应该更多,打到的鱼也应该更多。
师:那渔者就要改唱“巴东三峡巫峡长,打渔归来喜洋洋”了。
生:我认为三峡的渔民即使不用打渔了,三峡也应该保留打渔的景观,这样即可以保留三峡的原貌,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师:讲得非常好,对历史遗迹的保留确实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三峡大坝的建造是人类对自然的伟大改造,它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最伟大、最令人感动的一处景观。
师: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学生们各有各的想法,有喜欢新三峡的,有喜欢旧三峡的,有两者都喜欢的。)
师: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师:最后,我们作一次写广告词的练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结合我们课文所学给三峡这个闻名于世界的景点写一则广告词,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1:游三峡,看三峡大坝!
生2:我认为你没有突出三峡的特点,我认为应该突出这里水的特点,广告词可以这样写——想看水急速吗?请到三峡!想看水柔顺吗?请到三峡!想看水凄凉吗?也请来三峡!
师:恩,很好,突出三峡水的特点!
生3:想看奇山异水吗?请到三峡。
生4:走进三峡,走进你的梦想。
生5:三峡,与梦想一同飞翔!
师:今天我们三峡的游览到这里结束了。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 篇14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六单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② 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 在七年级基础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故此拟采用讨论法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 教学辅助手段:
用幻灯片演示三峡风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 教学过程:
1. 导课
学生谈自己对三峡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整体感知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读、试读、评读、齐读整体感知课文,体悟文章的情感。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 研读课文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五. 课堂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这一要求:
1. 突出语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侧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侧重对文章情感体验的评价。
2. 评价方式的多样灵活。评价是双向多维的行为,所以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3. 评价中应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 何 勇
- 推荐阅读:
- 文言文《三峡》阅读答案(通用13篇)
-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精选12篇)
- 精选文言文教案(通用16篇)
- 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 《伤仲永》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
- 文言文《师说》教案(精选15篇)
- 文言文教案
- 三峡教案
-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下一篇:师范毕业实习鉴定表如何填写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