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答案

2024-01-22人围观
简介《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你见过柳树吗?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柳树的印象。提示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用自己的话或积累的词句等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齐读课题,请几个同学读题,思考为什么这么读?  (2)从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想到了什么?  学生估计会说:想知道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你见过柳树吗?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柳树的印象。提示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用自己的话或积累的词句等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齐读课题,请几个同学读题,思考为什么这么读?

  (2)从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想到了什么?

  学生估计会说:想知道“这是一株怎样的柳?”——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株柳?”——神;“从这株柳上受到什么启发?”(“这株柳有什么魅力?”)——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努力读正确流利,思考,你觉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

  2、师指导朗读书写生字。

  深邃 一茬儿 虐杀 摧毁 坚韧 铁锭

  3、检查朗读(3、5、7、9)

  4、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板书:神奇、坚强、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有着顽强生命力……

  三、读讲第5节,感受柳树的旺盛生命力。

  1、这是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树,这是一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柳树,文中用一节具体描写柳树的样子?

  2、交流:

  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

  “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7米,宽6米) 板书:高大 (练读)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怎样的绿色?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坚强)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看图、想象画面、齐读)

  3、师:面对高寒和缺水,它居然长得这么好。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出示第二节,生齐读)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它的神奇究竟在哪?

  四、读讲3-4节,感受青海高原的苍凉。

  1、作者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轻声读3-4自然段,走进青海高原。

  2、联系课文,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

  扣句: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a.学生谈感受,出现哪些词语?(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荒凉、死气沉沉)

  b.出示边塞诗词,自读感受 。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再读第2节,体会。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a.学生谈感受 (没有一丝生机)

  b.扣住“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朗读。

  3、思考:作者是写柳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

  a.(环境衬托、烘托,更突出柳树的坚强。)

  b.我们写作文时,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用?

  c.学生举例:清洁工(严寒冬天、炎热的夏天)邮递员(风雨)高兴的心情(优美的环境烘托)

  d.展示作文片断:北风呼呼地吹着,把马路上的参枝枯叶吹得到处乱飞。抬头仰望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天气冷得要命,即使把自己裹成“企鹅”,还是感觉阵阵寒意迎面袭来。

  4、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相信你对“神奇”会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语言准确、凝练,特别是运用联想与想象,使得语言更加活泼,富于变化。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所以课堂上我不断要求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与段落,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提了一些如贝多芬、霍金、桑兰、夏洛蒂·勃朗特等的事,让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正确读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并通过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学习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借助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光作斗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的强大生命力,能够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见过柳树吗?它给你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哪些咏柳的诗词吗?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它跟我们平常见的柳树可不一样哦,想知道它的不一样在哪里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个别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怨、韧”是前鼻音;“卓、滞、铸”是翘舌音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深邃、凝滞、苍凉、粗实、锻铸、虐杀、摧毁、伫立、撑立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进行评价

  三、学习课文

  1、 出示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感受青海高原的寒冷、环境的恶劣。

  2、(过渡)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生长着的怎样一株柳树?(指导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有一段话直接描写了这株柳树的形象的,请找出来

  指名读,提问:你觉得这株柳树长的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板书:神奇

  4、小结:作者在青海高原一路走来有没有看到其他的柳树?

  5、作业

  思考: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上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柳树的句子,体会一下它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并写下你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2)你是从课文中的那句话体会到的?(抓关键词谈体会)

  (3)指导学生板书柳树的特点和品质

  3、找到描写柳树、能体会柳树特点和品质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

  (1)a、这是我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b、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般的青山,近处是呈现赭红色是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2)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理解“伫立”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与“伫立”意思相近的词语——“撑立”

  (3)a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课文中还有一处也写到“奇迹”,请你找出来并读出来:

  b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活着是一种奇迹)

  (4)第五自然段描写了柳树的外部形状。指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柳树长得粗壮、坚硬、茂盛,还有独特的色泽的特点,这些都体现了柳树的生命力的顽强。因此它和神奇,而且令人望而生畏。

  (5)第7自然段:“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有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请说说你对柳树顽强精神的体会和感悟

  4、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树干粗壮,浓阴覆盖,色泽独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令作者感受到神奇又望而生畏,所以当作者第一次见到它是不由得“哦”了一声。

  5、课文中作者不仅写到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还写到了其它的柳树,找找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的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抓关键字)

  (3)“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与“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家乡河边的柳树”?

  (4)结合句子“同时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6、指导学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指的是什么?(联系第7自然段来谈谈)

  “一线希望”又是怎样的?

  “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它成就了怎样的绿阴?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由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联想一些名人、平凡人在逆境中成长的事迹。)

  三、总结课文

  1、学习课文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样,勇敢克服困难与挫折,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斗争。

  四、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神奇 顽强 生长过程 人生哲理

  不同命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它虽然平常,却又是一株令人敬畏、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学生分析:

  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品读赏析能力;对柳树也熟悉,也学过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没有接触过通过侧面环境的描写、多角度来咏物、表现生命力的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3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确实,有效理 解词语,是正确把握课文内容,深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学家陈忠实的作品,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下面我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抓住词语,丰富课文内涵。

  一、扎实有效,理 解词语。

  理 解词语意 思,这是基本的学习手段,虽然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认识理 解了很多词语,但面对一些新词的时候,学生依然会一知半解,甚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们老师进行稍微点拨,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对比词义、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授学生以“渔”。当然,教无定法,唯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钻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学生:“锻铸”这个词语我不懂。

  老师:那你就字形看看,这个词语跟什 么有关?

  学生:有“金字旁”,跟金属有关,我想,就是炼铁吧!

  老师:对的!你知道炼铁的过程吗?

  学生:就是将金属在火中一次次煅烧。

  老师:是的。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铸:将融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锻铸”是什 么意 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学生1:这是一个经受了很多磨难的过程。

  学生2:我想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学生3:是指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历经了千辛万苦。

  反思:汉语的构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构词方法有很多:偏正、动宾、动补……像这类可以 “顾名思义”的词语也有很多,我们可依据造字构词方法,对词语进行有针对性地猜度。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可思议”、“寸草不生”、 “虐杀”等,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已经有的知识积累理 解词语。

  2、巧用近义词

  案例:

  学生:什 么叫“广袤无垠”呢?

  老师:这里指什 么“广袤无垠”?你觉得它的近义词可以是什 么?

  学生1:指高原广阔无垠

  学生2:广阔无边

  学生3:辽阔无边

  学生4:无边无际

  老师:这就是广袤无垠的意 思。

  反思:“广袤无垠”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无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广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点,请学生来说说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什 么,这样就化难为易。其实,除了采用近义词,有的词语也可以用说反义词的方法来理 解。

  3、联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老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学生: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老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 么意 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学生: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学生: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折腰。

  学生:它非常努力地向上生长,不被困难吓倒。

  反思: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是我们老师用得相当多的方法。确实,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 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4、对比词义

  案例:

  学生:老师,我不懂“撑立”。

  老师:这个在 理 解上确实一相当的难度,让我们现看看前面也讲到了一种立——伫立!同样都是立,它们之间一什 么不同呢?那得侧重前面的词来理 解了。

  学生:伫立是一种长时间的站立,而这个撑立,应该有“死死撑住”的意 思吧!

  学生:伫立让我想到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磨难,但屹立不倒。而撑立让我想到它是在硬挺着,硬撑着,是用最后一丝力气站着。

  反思:汉语中很多词可以组相近的词语,如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解决浅尝辄止的词语理 解呢?在上述课例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学生明白了同是一“立”,但“立”的性质是不同的。更从这不同的含义中体会到了柳树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丰富内涵,深化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品质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品质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不单单是在写这株柳,而是在颂扬柳树的精神品质,颂扬具有这精神品质的人呢?我是采用了抓住线索词语、点睛词语,让学生学着想象表达体会。

  1、线索词语

  每篇课文,都其中心词语或中心句,贯穿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展开教学,这样的方法尤其适合长文短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学的时候我就抓住“神奇”展开:发现它的生长环境、外形特点、成长历程、坎坷命运都是如此神奇,如此令人惊叹。使“神奇”不再是一个孤单的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精神品质世界中,它就是一株柳,一种精神品质,一个人!

  2、点睛词语

  老师:这里的“望而生畏”是看到了就害怕的意 思吗?

  学生:不是的。

  学生:这是一种敬畏。

  老师:那作者敬畏这株柳树的什 么呢?

  学生:敬畏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学生: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反思:不难发现,对这株柳品质的概括就是由这个“望而生畏”生发的。我就把这类词称为点睛词语。

  学生一方

  3、表达词语

  案例:

  老师:这株柳经历的苦难只有一次吗?

  学生:不是的。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三个“多少”和四个“又”,还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老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

  (出 示:……(条件下)……其他的……只有这株柳……)

  学生:寒冬腊月,飘着鹅毛大雪,地上已经积起了齐膝深的白雪,其他的树木都冻死了,光秃秃的,在寒风中呼号!只有这株柳,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它说:“让这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炎炎夏日,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干旱的黄土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别的植物都干枯而死,只有这株柳,依然挺立在骄阳下,它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学生:夜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忽然惊天炸雷劈断了柳树的枝干,柳树强撑这身体,对自己说:“明天就会好起来的!”

  ……

  老师:是啊,这株柳一次次起死回生是凭着自己那坚强的毅力在熬着,在挺着!

  反思: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语表 现。叶圣陶先生也说:“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表 现的机会。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把“多少”、“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丰满起来,也使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表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4

  研究目的: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研究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第11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研究周期:两周

  研究课次:三次

  授课教师:孙小静老师

  研究主题的蜕变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数周前,初次进行组内教研时,我组成员一致同意把“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其原因是课外阅读的意义深远,如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七嘴八舌,推翻主题

  此时,我们年级已有几个班开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尝试,日常教学中,几位老师经常做经验性的交流,这也就引发了关于课例研究主题可行性的讨论:

  孙小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宋晓芳:我们班先让学生随意选择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但有一半学生不想做,我觉得一旦把它当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完成时,他们会产生反抗意识、厌烦情绪。

  王金萍:我们如果针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做课例研究内容,必然要集体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而这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及家庭环境所限,不能保证其良好的读书氛围。

  惠伟玲: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如果要求他们做批注及读书笔记时,他们就不想做了。

  范会超:我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张 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贯彻进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解的疑问,因此,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短期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集思广义,二次确立

  接下来,我们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整理:

  惠伟玲:学习课文时,学生局限于通过查词典理解词语,而对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少运用。

  王金萍:学生不理解课文,主要还是一些关键词不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个别关键词句来来去理解全篇内容。

  范会超:学生欠缺理解词语的方法。

  张 艳:有些学生不经思考,总是从《字词句》等教辅资料直接摘抄词语的意思,缺少理解过程,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宋晓芳:学生理解课文很浅,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不深,甚至不到。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实现。

  孙小静:学生在习作时用词不注意遣词用句,不注意推敲运用词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文本的学习有意引导。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制订了本期课例研究的主题: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组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理解“神奇”、“撑立”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等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体会托物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

  ①这株柳树长得什么样?

  ②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吗?

  ④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这株柳树?

  3.通过预习,你能试着解决哪个问题?相机指导读有关段落。

  预:

  ①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段落——第5自然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②读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第3、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师补充相关资料:位于青海省,“世界屋脊”东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长年是冻土,是全国温度最低的地区。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打在身上非常疼痛。

  ③尝试解决第四个问题:读第6、7、8、9段中相应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

  1. 读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

  2. 回顾全篇,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写了什么?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

  学生自读感受深刻的有关段落。

  第二课时

  一、感受“神奇”,感悟精神

  1.快速浏览课文,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答。

  2.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神奇的柳树?

  ②为什么这株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

  (2)理解“望而生畏”:顾名思义,你怎么理解?课件:畏:①畏惧;②佩服。

  3.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株让作者觉得神奇,且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吧。

  (1)课件:第5自然段文字。指名读。

  (2)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预: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③小结:我们从柳树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板书:样子)

  4.巍巍然撑立:你怎么理解“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体会到了什么?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自然段。

  (1)你觉得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经受干旱、寒冷: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时零下几十度。

  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什么?(生死考验)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没止一次?(三个“多少”)柳树经受了如此频繁的摧毁,它畏惧了吗?冻死了——又,枝干被雷劈断了——又,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执着、顽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掌不下去时,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2)课件:第七自然段。齐读

  (3)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4)小结:柳树种子发芽、长成幼柳,直至长成有两合抱粗,能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树阴的参天大树,从它的生长历程(板书:生长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

  5.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平原上的柳树——我家乡的灞河柳是怎样生存、生长的呢?为什么它们却能极易生存、生长呢?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篇幅写家长灞河边的柳呢?

  6.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啊!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有什么感受?(有两个数字,从“一”、“九十九”你感受到了什么?)

  7.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文字。

  8.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二、拓展延伸,感知生活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2.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初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感受

  六、五班

  何金同:当一看到这个题目后,我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看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树木很难在这里生存。以前来到这里的很多树种,都因忍不住干旱和寒冷袭击,一个个地死去了。而那株柳树最终凭借顽强的精神活了下来。他没有抱怨命运,而是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他最终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这株柳树的命运和我们人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吗,不要总是抱怨命运对你很不公平,让你面临那么多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像那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学会坚强,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人!

  王腾飞:我们遇到困难也应该像这棵柳树一样,面对危险应该勇敢面对,即便只有一点希望一丝光线也不要放弃,说不定这条路就是通向幸运之门的大道。我们要记住: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掌控的,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冲破困难的封锁线的!

  李汶昊: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崇拜,为它的惊人毅力和超乎想像的韧劲所折服。这时我想到了我们人类,柳树没有毅力和韧劲就不能生存下来,人缺失了这两条也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张怡聪:我觉得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主要是想教育我们,无论生活怎样,自己的一生都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不能受到了一些打击就放弃了。不能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我们自己,要顽强的生存,与困难斗争到底,终究会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

  教师分析: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初步感受到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整体把握很好,有些学生还能够由物及人,想到我们人,在生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面对困难才可能取得成功。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次反思

  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丰庆路小学  王金萍

  这次授课,小静用的是我们班的学生。这节课结束后,授课老师及听课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的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针对这种可喜的现象的出现,我分析有如下原因:在课前,为了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提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感受。”也就是你对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同时,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及体会。

  我想,也许是学生事先有了这个目标吧,不想在作业中对自己捻,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积极性很高,我在听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全班有二十三位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而且有些同学还多次发言。另外,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发言,但也举手了,但只是老师没有叫到。

  学生有了回答问题的意识后,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听课老师也都对学生们的发言这精到感叹着。

  另外,通过孩子们这次作业,我又发现了一些闪光点:

  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平时不爱发言的胜杰同学,第一个举手就被老师叫到,他在自己的感受中写道:今天上课我举手发言了,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叫起了我。今后我还要在课堂上发言,许多同学分析自己在这堂课上发言的原因是由于孙老师,她在课上微笑着面对大家,并且当回答错的时候也不批评,而是鼓励。而平时我上课时,提出的总是难,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不敢说,这是我要向孙老师学习的方面。

  接下来,我就课本身来谈一下自己的困惑:

  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孙老师就一下子抓住了“神奇”二字,这正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谈到的一样,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应该说条理非常清楚了,提纲挈领做到了,可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寻找相应的句子时,通篇来找,感觉比较散,这时,老师好像是被学生牵着走了,而这次的研究主题“抓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目标却没有达成。

  我觉得可能是老师自己在对抓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心里就不太清楚。这些都需要在下备课的时候,再着重注意的。

  《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第三次听后反思

  第三次上课,听课的不仅仅有听课的老师,还有学过这一课的六二班学生。

  一、抓住关键词的理解来让学生从中理解文本

  在理解“巍巍然”时,老师先问“巍然”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巍然是形容高山的,老师再问“巍巍然呢?”学生答:就是更加高大的样子,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学生深切地读出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的神奇。

  在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从理解“九十九”“一”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这些温室里花朵明白一个人的成长要会付出许多辛劳,要面临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中让他们明白生活与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二、学生来当主人,亲自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学习,同时他们也具有评课的权力,在讲课之后,留下部分时间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师,来评价学生的听课。学生在评课时不仅能够正确地指出优点,并同时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这是老师们所料想不到的,看来学生真正地把课文学到了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道路上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遇到的困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5

  (一)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 殛,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凝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顽强一种侥幸,还是有神助佛佑?

  (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其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注:如果字数超过可删正文括号的内容)

  1、将题目《一株柳》改为《柳》或《高原柳》好不好?为什么?

  2、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3、作者写柳,为什么一再强调高原环境?

  4、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柳树的句子,并说说是怎样描写的。

  5、你认为这株柳树能在不毛之地生长壮大是凭借什么呢?

  6、作者通过“猜测”和“想像”赞美了这株柳什么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

  1、不好。因为“一株柳”强调的是独一无二,突出了柳树的神奇。

  2、①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环境。

  ②十分粗壮。

  3、强调高原环境是为了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顽强。

  4、第五段。先总写树粗和枝叶,后写树干、树枝、树叶,再总写柳树的形象。

  5、凭借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意近即可)

  6、不畏恶劣的环境,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意近即可)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揣摩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其“逆境成才”的精神毅力,并适当拓展向类似的人物形象,以进一步体会其品质的可贵。

  教学思路: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悟读课文:悟读课文深入感受,抓关键词悟读精神。

  教学准备:ppt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读通至读熟课文。

  2.批注阅读,写写感想、质疑问难。

  流程预设:

  一、简介几种典型树木分布区域导入

  1.椰子树针叶林柳树

  2.《咏柳》等诗歌、文中描写平原水边柳树的文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采微》)

  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

  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这平原水边的柳树的呢?

  3.柳树名片:中文学名:柳树

  拉丁学名:willow

  别称:杨柳、垂杨柳、垂柳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杨柳目,金虎尾目malpighiales

  科:杨柳科salicaceae

  分布区域:中国大陆南方,亚热带区域

  4.虽说柳树还有耐寒耐旱的特性,但毕竟只是料峭的春寒而已,再冷它是吃不消的。然而,在祖国的北方,在青海高原上,在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的黄河上,有一座李家峡水电站,在这家水电站总部的门口可以看到一株柳树。要知道这青海高原属高山高原气候带,高寒缺氧,对于柳树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这株柳树是如何“逆境成才”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1.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疑问,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读一读。相机正音析形。

  2.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1列: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蓝天深邃 云团凝滞

  2列:两合抱粗 百十平米 铁锭色泽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巍然撑立

  3列:持久干旱 严酷寒冷 虐杀生灵 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4列:随意抛散 有幸萌发 保存生命 重新抽条 起死回生 九死一生

  (生长环境、柳树外形、气候条件、柳树生存)

  课文就讲了两大部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以及生长在怎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中;青海高原一株柳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三、生字词巩固

  四、悟读课文深入感受,抓关键词悟读精神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以读代讲。联想霍金、恩科西……)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ppt分行布局这段话。以读代讲。)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以读代讲。)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以读代讲。)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小结:再次通读了全文,我们能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吗:

  青海高原一株柳,它____________地撑立在_____________的青海高原上,______________的精神也伫立在我们心间。

  五、课外拓展

  作者陈忠实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仅仅就是为了写这株柳树吗?

  简介陈忠实: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时候,你想对作家陈忠实和他笔下的这株柳树说些什么吗?

  课文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7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8

  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姓名 班级 小组 【题解】 这是一篇散文。文题至少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株柳树;二是表现了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是青海高原。作者将“一株柳树”这一描写对象与“青海高原”这一生长环境融入标题,暗示着这株柳树必定有着某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发人深思,引人动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4、积累与柳树相关的诗句。 学习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预习指导 学习心得/教学方法 【预习导航】 1、你还收集整理了哪些资料?(作者、青海高原、边塞的诗词等) 2、本文值得积累的句子、词语: 3、搜集有关柳的成语、诗句 4、填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 5、摘抄文中的问句,体会语气。 a、惊叹而又疑惑 b、感叹、质问c、敬畏、赞叹 ( ) ( ) ( ) 【课文导读1】 1、既然写“柳”,为何不以“柳”为题?这株柳树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用“青海高原”来修饰又有何用意? 2、细读课文,分别找出具体描写一株柳、猜测与想象一株柳、灞河柳的相关段落。 具体描写 : 猜测与想象: 灞河柳: 3、青海高原到底是怎样的恶劣?那株柳树长得怎样? 【课文导读2】 1、这柳树凭着什么在青海高原上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作者托物言志想要歌颂的是什么? 2、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它为什么能承受?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灞河柳?有何用意? 4读句子体会。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在哪?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植物,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它的特点。用上一些好词好句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 ☆ ☆ ☆ 小组评价 ☆ ☆ ☆ 教师评价 ☆ ☆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9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幸福在阅读中学会做人

  苏教版十一册第五单元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案例背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

  案例内容: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谁来说文章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发现作者是围绕“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这一线索。分别写了“惊见”柳  树——“神奇”的柳树——以及令作者“望而生畏”这三大部分。

  生:我发现作者除了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外还花了很多的笔墨写“霸河”的柳  树。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还发现作者在文中的“推理”及“想象”这株柳树时,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好像在教育我们。

  师:以前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

  生:学过……(借物育人)

  师:是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这些事例的呢?能不能不写呢?

  生:沉思。

  生:我发现,这样写的优点的确是更突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呀。

  师:是的,作者在想象与推测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虽然都是柳树,但是在霸河平原河水边的柳树及易生长。可在青海高原上得的这株柳树,“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就是作者对比的的巧妙之处。

  二、回顾全文,总结学法

  师:现在学完了课文,你再来给课文分一分段,并概括一下每个段落的大意。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我把课文分成五段。第一段(1-2)写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树。第二段(3-5)写柳树的外貌第三段(6-7)写我的猜测。第四段(8)写  我家乡的柳树。第五段(9)点明题旨。师相机板书。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散文的一般写作形式:看到的-想到的-推测想象。文章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想象是描写事务特征的语言更具感染力,有力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三、回顾段意、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其实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他一定的方法。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划分好段落然后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

  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六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几个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窜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是以题目命题的,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去阅读,追朔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以此基础扩展开来,从而拟显出文章主要内容。

  4、中心句概括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那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6、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他的主要的概括他的主要内容。)

  师:结合以上的几种方法,我们就来给课文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本文是按照第五种:“问题概括法”分段的。

  师:请你根据这一方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好吗?

  生:本文描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的活下来的故事。

  教学、反思:

  这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棵柳树的“神奇”主要体现在:生长在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里,能在别的柳树生存不了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意盎然。作者因此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文中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同时也在写人,以此来表现对待人生的态度,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五段,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在教学课文的同时层层深入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了文道结合的效果。

  其次,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教几种新的方法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归纳主要内容。这样给学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3、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检查读书。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看看还有哪些字、词还不认识或哪个句子还读不好,及时找帮对。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还有感情表达不当的句、段如标点符号、提示语等老师要直接评价)

  师:(读得不好时)指出错误后,师鼓励:这次能不能把它读准确?来。

  师:嗯,同学们预习的不错,出现的问题不多,刚才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都纠正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书,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而且还会读的更有味道。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四、写字

  师:好,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虐 韧”这两个字。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2题中描一描这两个字。

  (2)描完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仿写这两个字,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这两个字。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3、写完后,小组内相互检查,看小组内哪些同学写的字有了进步,哪些同学写的字比较工整、漂亮。

  4、其余的生字课下要认真地书写在田字格本中。

  五、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地步?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有关句子,看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感受写在旁边空白处。

  六、分配展示任务。

  1、2、3组重点汇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4组重点搜集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5组重点搜集家乡灞河柳树的有关资料。

  6组重点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7、8组重点感情朗读课文。

  9组重点搜集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的故事。

  10组搜集陈忠实的资料。

  11组重点说一说学习本课的体会。

  12组搜集励志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课件出示)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一节课的自学提示。

  (二)学生交流展示

  一、准备

  1、请根据上节课的自学提示,各自准备一下分配到的任务。

  2、小组内交流:先帮对交流(4、5、6号谈,1、2、3号听)谈错的对子纠正,谈不到的对子纠正。

  3、小组长在小组内讲解,组员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更正,组长找好发言人。

  二、展示

  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让我望而生畏的地步呢?

  课堂预设

  (一)感悟柳树的神奇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同时汇报有关青藏高原资料)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 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

  (同时汇报灞河的柳树资料)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汇报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的柳树。)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二)感情朗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师:

  1、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

  简介陈忠实:

  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2、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汇报具有高原柳树精神的人)

  3、学习本课的体会。

  4、组搜集励志名言。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做青藏高原一株柳,不做温室里的花草。

  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1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感受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竟然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么一株柳树!就让再次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指名读第五小节。说说这株树留给你的印象。

  二、比较体会精神:

  1、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却写了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

  2、速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找出家乡柳树和高原柳树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1)阿娜多姿与粗实坚硬

  (2)风情万种与苍郁深沉

  (3)极易生长与极难生长

  (4)一簇簇与一株

  这些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

  3、朗读这小节最后两句话,理解其含义。

  4、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导语:师:柳树这样的高大粗壮,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就是撑。它为什么要用力地努力地站着呢?因为它要去面对、忍受、克服如此恶劣环境所带给它的一切,如果不“撑”那么它将——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想象,感受一下这株柳树在高原上撑立的艰辛。

  1、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撑立的不容易?拿出笔来,把它面对的困难、经历的苦难划下来,想象它苦苦支撑的情景,在书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做做批注。

  2、交流

  (1)苦难: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

  (2)精读第二段,想象它面对苦难苦苦支撑的情景。如果你想把它与高原恶劣的环境进行搏斗的过程拍摄下来,你会让观众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选择一个方面,写成剧本。(交流中点评)

  (3)这样的考验永无止尽!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读第七自然段。

  (4)交流感受

  “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这株柳树是多么的顽强)(这株柳经历了凤凰涅磐般的重生、百炼成钢似的锻铸)

  这不正是对“撑立”的最好诠释吗?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畏”是害怕吗?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

  师:我们通过这样两段文字,深刻地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读好这两小节。(配乐读)

  四、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1、师: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2、师:(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3、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乐朗读)

  4、师:现在,在你心中它还仅仅是一棵树吗?陈忠实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他首先想到自己,(陈忠实简介)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 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表面写的是高原柳树,实际赞美的是——

  5、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培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一息尚存,不懈努力。——陈毅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命的战胜者。——雨果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五、作业

  课文学到这里,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想的一定很多,写下来吧。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借物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喻人 多么顽强 毅力韧劲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3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对上这样的文章有点怵的感觉,不知道该怎样去找落脚点,而且又是第一课时。众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当时最大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之中,在看起来散乱的文章结构中找到这样一个“神”点。这样的“神”点如何去找?我个人认为就是读懂作者的心,去倾听作者的声音,然后来自己思考,来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个总的思路,在细节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教学环节。

  由学生自己朗诵有关柳树的诗篇引入课文,在初步感知柳树形象的时候导出“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样一个“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树与我们刚刚所描述的常见的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起来。

  进入课文学习的环节之后,作为第一课时我们首先得解决字词,但高年级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级,我于是就设计了三组词语,这样既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也解决了文章的脉络。这样一个清晰的文章主题就出来了。

  剩下的就是讲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环节中,围绕“神奇、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来讲解,一段是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写环境恶劣的段落。在这样的两个段落中,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有他们自己来读来体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这样的课就结束了。

  二、课件的设计。

  这样的一篇课文在课件的制作上,总共做了六张,除了开头和结尾,真正的只有四张,这四张幻灯片分别是;词语一张、青海高原的补充资料一张、剩下的两张就是两个段落。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没有加以突出任何词句,就是白纸黑字,有学生自己来找来读来悟。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然我这样的一堂课在具体上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能够在下面的议课环节中,能够不吝赐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4

  一、复习导入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你记住了,是的,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这节课我们走进文中,从外形特点和神奇走近这株柳。

  二、围绕学习目标,聚焦重点段落。

  (一)、品读第五小节,明晰柳树形象

  师:读一读第五小节,哪些词值得你关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仍是一起读。

  师打断:孩子们你们心很齐,但强调一下各人读各人的。

  学生读课文,仍有部分齐读。

  师打断:哪些词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相当两间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读出来。

  生再读。

  师,还关注到什么词

  生撑立。

  绿感到这棵树长得很茂密,

  师:我也关注到一个词:巍巍然,(板书)你怎么样读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词带来的形象呢

  生读。

  师,我感受到巍然,但还差那么一点儿,你再来读。

  又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种巍巍然。几笔就勾勒出这株巍巍然的柳树,想象这株柳树,再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会更好。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连翩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6-8节,感悟柳树精神。

  师:好,同学们,在作者想象中,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那些词语感受到作者说它生存得艰辛。6、7节画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选择一处作重点批注。

  批注内容不要长,简单几个字,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生:复苏,感受到艰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来。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从这个句子感受它顽强的精神。

  师:张老师的巡视中,许多同学关注了第7小节,言简而意丰。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七小节。

  师:好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好好读一读,从句子与句子联系上或内容上你能有什么发现?小声读。

  生默读。

  师:有发现吗?只有一生举手。被我问愣了,张老师提醒下,第四句话又在写什么?发现了吗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师:可是这一小节都写了不容易。

  生:它经历的不容易。

  师:就是具体环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话呢

  生:总结了起死回生。

  师:最后一句话呢,

  生:它的精神。

  师:升华了。通过你们读书和思考。真了不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

  师:你懂得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我来读一读。我读的会有变化,注意我的变化。仔细听。师读。听出来了吗?

  生:经历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读慢了。

  师:感受到不易,高原环境的恐怖。怎样读?

  生读文。

  师:我听出来了一点点。我感受到高原的恶劣,但柳树的不易弱了一些。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第三句话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浓缩在这一句话中。

  师:层层递进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 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你们也来好好读一读。

  生:投入地齐读。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谁最想读?

  生读。

  师:难怪作者说神奇得令它——,还看板书。师复述课文。

  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用这种写法。作者为什么还写家乡灞河的柳呢。谁还没举过手。

  生:相比较,反衬出高原柳树的不容易。

  师: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简介陈忠实。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

  生我觉得他在写自己。我觉得与柳树有关。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读最后一节。

  今天有什么收获?读书方法、写作方法、

  生:我从读书方面,我明白了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

  师:你们不仅读到了一株柳,还读到一种精神。

  生:我从写作方面,知道由景到人,可以有实有虚,去想象。

  师:也会写了。大家都很有收获。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篇15

  ●教材版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抓重点词“撑立”“伫立”辐射全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

  2、品味重点语段,感受高原柳形象,感悟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领悟文章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平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平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平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 :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 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撑立{坚持不懈、宁死不屈、

  永不放弃、越挫越勇}

  伫立

  ● 教学反思:

  课文很长,很美,很深,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教此文的教师来说,也同样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如第5节,如第7节,可惜没有要求背诵,只要求背诵最后一节,这节当然好,但前两节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让人无法想象这一“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读后震撼,但与生活实际却很远,学生怎么能感悟?

  还是开门见山,循着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谁读了此文,不也会“哦”几声呢?那就在学课文的时候一起“哦”几声吧。

  为什么?为柳树独特刚毅的外形,为柳树生存环境之无法想象的艰难,为柳树生存的奇迹,为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为柳树傲然于世的气概……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称,但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刚强坚韧,环境造树之必然啊!

  直奔第5节,三句话,写了树阴、树干和树叶:一句一句地读,树阴如此之广,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如生铁锭般坚硬;树叶却是深沉苍郁的;这样的一株粗实坚硬的柳树真是“奇迹”!

  感悟“撑立”,支撑着站立,多不容易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个月都难,一年也绝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况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与严酷寒冷的挑战,它要接受虐杀生灵的风霜雨雪的打击,它要接受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的灭顶之灾,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九死一生的柳树啊!那是怎样的“撑立”?我们不难道要“哦”吗?

  这“一株”中,我们看出了什么?一种奇迹,一种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师生与作者的感情相交融,在课堂中铿锵有力地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震撼了在场地每一个灵魂!

  • 推荐阅读: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精选12篇)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例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精选17篇)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二课时(精选2篇)
  • 学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与反思
  • 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