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狼和鹿》 狼和鹿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狼和鹿》 篇1
教材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材料,展开想象,体会灾难的严重及造成灾难的原因。
3、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增强保护生态平衡意识。
教学重点:凭借语言材料,展开想象,体会灾难的严重及造成灾难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增强保护生态平衡意识。
教法选择: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采用“悟读组合式”的方法组织教学。
学法指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故本次教学活动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知。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预测。
1、谈话激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朋友,想不想一起认识他们?
2、大屏幕出示“狼”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对狼的了解。
3、大屏幕出示“鹿”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对鹿的了解。
4、教师在狼、鹿之间加个“和”字,学生读课题并猜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目的:引发阅读预测,激发阅读欲望。)
二、自读:深入阅读切入点。
1、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2、交流自读后获取的信息。(目的:深入阅读切入点。通过初读使得学生阅读之前的预测和阅读之后的结果产生巨大的反差,无形中深入了阅读的切入点,从而为学生走进文中探究根源奠定了基石。)
三、感悟:转换角色,创造性体验。
1、细读课文,读出凯巴伯森林前后的不同,读出鹿群前后的变化,并思索变化的原因。
2、转换角色,使学生创造性的体验。
课堂片段摘录:
师:狼自古以来就是凶残的象征,人们都想诛之而后快,可奇怪的是当附近的居民大量捕杀狼以后,却给森林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爱动脑筋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当回小老师,告诉我到底为什么吗?
(学生一听,高兴极了,都想一展才华。)
生1:狼吃鹿是为了维护鹿群的种群稳定,将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使得森林不被鹿糟蹋的面目全非。
生2:狼吃掉的多是病鹿,有效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
师:(赞许地说)哦,这么说来,狼既保护着鹿又保护着森林,真有意思!
生3:(听了老师的话,抢着说)生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人们都讨厌黄鼠狼,却不知,黄鼠狼却是田地小卫士,科学家曾对它进行食性测验,发现它们是捕鼠能手,吃鸡的概率只有0.04%。
师 :哇,你懂的真多啊!我们真是错怪黄鼠狼了!
生4:其实,狼、鹿、森林之间的联系,只是自然界一种奇妙的食物联系,而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张巨大的生命之网。它们之间息息相关、存亡相依,其中任何一环被破坏,生态平衡即被打破。
师:听你们一说,我明白了。我们不能仅靠自身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受惩罚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可是,现在我们这里的人们还认识不到这点,怎么办呢?
生5:我们将这些知识制成手抄报,印发给人们,向他们宣传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6:给政府写建议书。
生7:写倡议书。
生8:把这个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师:(顺势引导)你们的方法可真棒,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下去完成好吗?
生(齐):好!
(通过角色转换,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课的难点问题也变得通俗易懂了,这就是“不教而教”的艺术。)
四、语文实践:向生活延伸。
1、将《狼和鹿》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当地人民宣传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在本节课的设计时主要体现了“转换角色,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这一特色,即通过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存现的知识表达出来,并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有创意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1、导入,引发阅读预测,深入阅读切入点。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对狼和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进行了种种预测,而这些预测又都是情理之中的,可课文的故事却是出乎情理之外的。这种情理之中的预测与情理之外的故事,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阅读期待落差,使学生在阅读之中产生很大的阅读冲突,从而为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探究根源奠定基石。
2、转换角色,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到“学生”的固有角色,常常使学生陷于“被接受”、“被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消极状态中,必然影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地、有创造地活动。在这一节课中,如果一味地靠教师的讲解,就显得枯燥无味,可通过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省去了繁冗的问答与讲解,学生积极投入自己的体验,把自己头脑中存现的知识表达出来。此时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
3、体现了“语文外延就是生活外延”这一新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当地人民宣传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实践性作业,使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狼和鹿》 篇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想让大家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我们非常熟悉的两种动物的特点。(板书:狼)说说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带“狼”字的成语,能说几个吗?(声名狼藉、狼心狗肺、狼狈为*、狼吞虎咽……)(板书:鹿)鹿又给你怎样的印象?
2.可是,这篇课文的最后又怎么评价它们的呢?
3.出示:(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4.读读这两句话,明白加引号的词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100百年间,同一座森林前后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一和第三小节)
二、紧扣“变”,找根源。
1.请你说说,课文中所描写事物,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
(狼变少,灭绝;鹿增多,又变少;森林,由葱绿变得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2.森林的变化: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①你能说说森林前后颜色有什么不同?(狼被捕杀前,森林是葱绿色的;狼被捕杀后,森林变成了枯黄色。)
②能想象一下葱绿色和枯黄色的森林情景吗?(地上是光秃秃的,草都被鹿吃光了。灌木在也没有了,连树皮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因为树叶都被鹿吃光了,小鸟飞走了,再也不在这儿安家了。)
③是呀,以前生机勃勃的森林,现在呢?用个词概括!(荒凉、萧条……)
④这两句话分别怎么读?(第一句轻慢——美好的森林,”生机”、“葱绿”重读)(第二句悲伤语气——荒凉的森林,“着火”、“枯黄”重读)
⑤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鹿又有了变化: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狼被捕杀后,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鹿在林间干什么?
②呆板而难看的鹿在林间无精打采地走着。
肮脏而又笨拙的鹿在林间呻吟。
4.质疑: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变化?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读第二节找一找。
(引读第二小节: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生读:枪声打破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三.学悟第四小节
1.25年的枪声改变了这一切。直到1942年,凯巴伯的人们也如梦初醒。他们明白了什么?
(1)指名读第4节。
(2)交流:
①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居然”是什么意思?狼怎么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随机板书:“功臣”)
②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祸首”什么意思?(板书:“祸首”)鹿怎么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真正的“祸首”是谁?
4.综观全文,课文中哪些情形是凯巴伯人们或者是你根本没想到的?用“居然”说说。
五.明理
1.面对被破坏的森林,觉醒的人们(包括我们)有什么话要说?
2.其实天地之间有杆称。狼鹿共存,好比是一架天平(随机画简笔画天平)。当有意杀狼保鹿,反而失去了平衡。
3.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蛇与田鼠》、《狐狸和兔子》……)多多了解身边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地球吧!
《狼和鹿》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的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2. 能根据需要从课文中有效地提取信息,并在实践中运用所搜集的信息。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搜集有关生态平衡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感受森林之美丽、狼之凶残
100多年以前,狼和鹿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凯巴伯森林,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1.课件出示:凯巴伯森林。
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播放美丽的凯巴伯森林和森林中狼凶残地捕食鹿的录像。
3、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读后按要求划出描写森林美丽的句子和描写狼凶残贪婪的句子。指名读。交流。(2)师引读,再度感受凯巴伯森林的美丽和狼的贪婪和凶残。(3)述: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凯巴伯森林真令人神往。
二、文字比较,感受森林之变化
1、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
2、这样的森林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交流
3、指名回答。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现在你脑中的森林又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看,这就是枯黄的森林。这样的森林又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三、深入文本,领悟变化之原因
短短的25年,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多么令人震惊的变化啊,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节,找出原因
2、指名说原因。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读读第二小节,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人们对狼十分憎恶、捕杀狼的数量之多的,情景之残忍的。如果你能读好这些词,你就能读好整段话
3、请同学们放声读读第二自然段
4、指名读。齐读。
四、对比精读,感受变化之巨大
1、狼和一些鹿的天敌被大量捕杀以后,鹿是不是生活的更好了呢?请同学们读课文1、3两节,分别找出表现感受鹿群数量、生活质量之变化的相关语句
2、鹿群的数量发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变化,请同学们完成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人们在25年间总共杀掉了 只狼和其他鹿的天敌,于是,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而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却只剩下了 只病鹿
3、感受鹿生活质量的变化
光是数量在变化吗?生活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引导学生再读第一节: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鹿群虽然要时刻提防着狼,但生活中没有饥饿、没有疾病。
(2)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5、师小结: 25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只有4000只鹿,而现在却超过了十万只。大约是原来的25倍。鹿在大量繁殖,而森林面积却没有变化,导致森林中闹起了饥荒,可以吃的都被鹿吃光了,现在的森林就像——(引读)
6、不但如此,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鹿群中,是什么呢?指名读。是啊,它们受到了传染病的威胁,大量的鹿都病死了。
7、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3两节。
五、揭示原因,解生态之平衡
1、在人类的枪声中,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出示句子: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4、可恶的狼怎么会成了“功臣”?可爱的鹿怎么倒成了“大坏蛋”了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5、同学们看,这是一架天平,假如这头代表狼,另一头代表鹿,狼只有吃掉一些鹿,才能制约鹿的过度繁殖,将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才能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六、课外延伸,升华认识
其实,除了狼和鹿,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1.教师补充一些材料,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1)澳大利亚大量养牛后,牧草退化,牛粪成灾,蝇虫滋生,后来控制养牛量,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牧场又青草茵茵,生机勃勃了。
(2)当密密麻麻的蝗虫疯狂吞食庄稼时,得到人们爱护的海鸥从海上飞来,帮助人们消除了蝗灾,让庄稼能茁壮成长,百姓能安定地生活。
3、总结: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宣传生态平衡的知识,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狼和鹿》 篇4
作者:沈高明发表时间:2004-4-28阅读次数:56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唱着<<大风车>>这首歌到凯巴伯森林中去游玩一翻,好吗?
小朋友,<<大风车>>将开到凯巴伯森林中去,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一饱眼福,看看美丽的大森林?
2.小朋友,睁开眼吧,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凯巴伯森林,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投影1森林鹿小鸟)(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
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狼是什么形象?狼和鹿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狼是不是见到鹿就吃?它会挑什么样的鹿来吃?能用“但是或可是”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目睹那一劫难的小鹿,你会想些什么?
3.过渡:看来,小朋友们都希望把狼消灭掉,让美丽可爱的小鹿生活下去,凯巴伯森林周围的人们也恨透了狼,于是,猎人们一起背起了猎枪,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大家看看狼怎么样了~~~~~
狼在死之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进行说话练习和想像训练)
好,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现在鹿已经过上了自由的生活,老师想问问小朋友,没有天敌的鹿在森林里生儿育女,于是鹿越来越多,而森林是不会变大的,粮食来自树木,它们会怎么办?森林会变成什么样?不如我们再回去看一下
4.投影3(森林鹿小鸟)你们看到了什么
投影填空()的鹿在林间()
()的小鸟在()
鹿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你来猜猜看有哪些原因?(饥饿、生病)
鹿饿了,干吗不去找吃的?这么多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生病了呢?
5.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森林狼鹿)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不能把狼消灭掉?为什么?(师小结)
6.小朋友,让我们走出森林,回到课堂,把我们看到的情景编成故事讲给森林外面的人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7.刚才两位小朋友都讲得不错,以下面我们请几个小朋友把刚才的故事表演出来吗?老师这儿有头饰,谁有信心上来试一试,请下面的小朋友配合一下。
8.演得很好,老师把这些头饰奖给你们,下面再请你们说一说,听了故事看了小品,你们明白了什么?
9.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天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狼和鹿》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阅读课文,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
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激发学生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朋友,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认识它们?(大屏幕出示“狼”的画面)认识这位朋友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2、看来,“狼”这位朋友好像不受同学们的欢迎啊!接下来,再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位朋友吧。(大屏幕出示“鹿”的画面)生自由发言。
3、现在,老师把“狼”和“鹿”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你觉得它们中间可以加个什么字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板书:狼?鹿)(吃、抓、追、咬……)
4、是啊,鹿是温顺可怜的,把它和凶猛可怕的狼放在一起,结局就可能使大家所想象的种种情景。
假如老师在它们之间加上个“和”字,这会引起你的哪些思考呢?(红笔板书“和”)
5、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由“狼和鹿”这三个字引发了这么多的思考,那么在狼和鹿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
二、精读课文
1、(出示森林)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书中有一句话描写了此时的凯巴伯森林,能找到给我们读一读吗?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
2、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象?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三、深入探究
(一)狼的变化
1、是啊,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认真读课文,找原因。
2、指名说原因。(狼被大量捕杀)
3、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指名回答。
4、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放声读第二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5、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
(二)鹿的变化
1、指名读第三小节。思考:狼被捕杀前后,鹿在数量上有哪些变化?(四千——十万——八千)
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四、对照感悟
1、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
2、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读最后一段思考
可恶的狼成了“功臣”:因为……
可爱的鹿成了“祸首”:因为……
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狼?鹿?还是?
3、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出于保护鹿而出台这一政策,大量捕杀狼,谁知事与愿违,痛心不已,事后罗斯福总统又下令在凯巴伯森林放回几只狼。
4、(出示天平)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他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
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的杀死,天平必将倾斜,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
5、交流有关保护生态平衡的例子。
制作一份以“保护生态平衡”为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8 狼和鹿
森林
破坏 保护
鹿 狼
《狼和鹿》 篇6
一、基础达标。
1.根据拼音写词语。
(1)夏天的田野一片cōnɡ lǜ ,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一直铺向远方。
(2)腹泻和肠道chuán rǎn 病是夏季最主要的流行病,我们一定要注意预防。
(3)现代人对动物的xiōnɡ cán bǔ shā ,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在扩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保护( ) ( )的森林 ( )的微笑
捕杀( ) ( )的小鹿 ( )的朋友
解除( ) ( )的狼 ( )的目光
(2)一字多音我来辨。
dǎo bó màn
倒 泊 蔓
dào pō wàn
(3)把“鹿”和“狼”放在方框里组成成语。
指 为马 心狗肺 吞虎咽 死谁手 狈为奸
(4)精彩连连看。
严重地 繁殖 寻找 宁静
贪婪的 鹿 解除 森林
活泼的 狼 打破 机会
大量地 破坏 破坏 威胁
二、能力挑战。
3.按顺心把狼和鹿的关联找一找。
①吃光食物 ②鹿群病死或饿死 ③鹿繁殖
④维护鹿群稳定 ⑤狼吃病鹿 ⑥鹿健康繁殖
杀 狼
不杀狼
4.阅读下面的一段话,然后完成练习。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了传染病对鹿群的()。而人们()要保护的鹿,()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森林,()自己的“祸首”。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2)“功臣”指,它是功臣的原因是。
“祸首”指,它是祸首的原因是。
(3)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三、探究创新。
5.课外实践。
你生活的地方有资源破坏的现象吗?赶快走进大自然,用你的慧眼去发现吧,把你看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再想想该怎么办。
我生活的地方 被破坏
经调查破坏的原因是: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你能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结合自己周围的实际写一写。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葱绿 传染 捕杀 凶残
2.(1)动物 狼 警报 茂密 活泼 凶恶 甜蜜 善良 慈祥
(2)倒流 倒水 停泊 湖泊 蔓延 绿蔓
(3)鹿 狼 狼 鹿 狼
(4)略
能力挑战:
3.杀狼 ③ ① ② 不杀狼 ④⑤⑥
4.(1)居然 糟蹋 解除 威胁 特意 一旦 破坏 毁灭
(2)略
(3)其实天地之间有杆称。狼鹿共存,好比是一架天平。当有意杀狼保鹿,反而失去了平衡。
探究创新:
5.略
《狼和鹿》 篇7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使鹿成了破坏森林,
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课文,读通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练习写字,在田字格中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概,
2、识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安排:
一、 导入新课,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1、谈话:听说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狼和鹿》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2、听老师讲故事。
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听后交流。
二、 初读指导
1、 初读课文,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自学理解下列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下毒手 生机勃勃 惨
(3)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妖魔 威胁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1) 指名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有疑问的互相讨论,不能当堂解决的留到精读课文时结合课文再解决。
(2) 指名读生字。
(3) 自己记忆字形,在书上描红。有疑难的互相提醒、帮助。
3、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交流: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狼鹿共处,鹿常受到狼的威胁。
(2)当地居民捕杀狼,25年中,共杀掉鹿的天敌6000多只。
(3)灾难降临,森林闹起饥荒,鹿的总数由10万只减少到8000只。
(4)人们总结了教训:不该大量捕杀狼。
相机板书:狼鹿共处 生机勃勃
捕杀狼 饥荒
不该大量杀狼
三、 习第一段
1、小朋友,睁开眼吧,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凯巴伯森林,仔细的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图 1)(要求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出来)
2、小朋友们,我们做游戏时是那样的开心,无忧无虑,可是你知道这些鹿为什么一边做着游戏,一边东张西望,还向后看呢?它们怕什么呀?(生答)
3、在你们的心目中,“狼”是什么形象?那么,狼看到鹿,会发生什么事?
狼会吃什么样的鹿呢?能用“但是或可是”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4、看到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目睹那一劫难的小鹿,你会想些什么?
5、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课堂练习
1、课堂游戏: (见训练题库)
2、写字练习:《习字册》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联系,将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过程安排: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齐读课题)。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呢?
2.生交流。
师出示: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样美好的森林。那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到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2.学生交流。
师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指名读。
3.以前的森林一片葱绿,而现在的森林变成了枯黄色,你能想象一下枯黄色的森林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吗?
4.学生交流
5.是啊。多么荒凉,多么萧条啊,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谁能把这句读好?指名读。
6.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感受凯巴伯森林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7.那么,到底是谁破坏了这美好的森林呢?(鹿)(板书:破坏森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读。鹿在这个自由王国里会做些什么呢?生交流。
8.是啊,它们太自由了,25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只有4000只鹿,而现在却超过了十万只。大约是原来的25倍。鹿在大量繁殖,而森林面积却没有变化,导致森林中闹起了饥荒,可以吃的都被鹿吃光了,现在的森林就像——(引读)
9.不但如此,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鹿群中,是什么呢?指名读。是啊,它们受到了传染病的威胁,大量的鹿都病死了。(板书:毁灭自己)
10.25年前,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而25年后,
( )的鹿在林间( )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大量捕杀狼)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捕杀的狼很多)
4.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再读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好好的读一读。
5.指名读,齐读。
6.出示填空:
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人们在25年间总共杀掉了( )只狼和其他鹿的天敌( )只,于是,鹿的总数超过了( )只。而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却只剩下了( )只病鹿,同时,森林也( ) 。
(1) 指名填空。(2)看了这些数据,你想说些什么?同桌讨论。(3)师小结:这些数字多么有说服力,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了狼和鹿的数量变化,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正是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一旦食物链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随着打破。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活泼而美丽的鹿,大量捕杀狼,最终导致了这样的恶果。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引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功臣”、“祸首”)
2.“功臣”是什么意思?“祸首”呢?
3.为什么凶恶的狼成了“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却成了“祸首”呢?请同学木们再读课文,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原因。
4.学生交流(板书:保护森林,吃掉病鹿)
5.同学们看,这是一架天平(师画天平)。这头代表狼,另一头代表鹿,狼只有吃掉一些鹿(师画箭头“吃”)才能制约鹿的过度繁殖,,使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才能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6.如果当地居民没有大量捕杀狼,也不会让鹿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所以,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
7. 请你在这块警示牌上写句话,劝告和警戒当地居民。课后收集类似的故事,下次综合实践课上交流。(小组交流)
五、拓展
1.其实,除了狼和鹿,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平衡关系,你还知道哪些事物间也存在着这种平衡关系呢?
2.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可真不少,那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板书:保护生态平衡)
3.没错,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让他们也加入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队伍中来,好吗?
板书:
狼 和 鹿
保护生态平衡
保护森林 破坏森林
吃掉病鹿 毁灭自己
“功臣” “祸首”
《狼和鹿》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环保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插图比较,显示矛盾,感受森林的变化
1、揭示课题《狼和鹿》,齐读。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位主人公(板书:狼 鹿),请你说说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出示:贪婪 凶残 活泼 美丽 (理解“凶残”)
3、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凯巴伯森林)
4、读悟森林之变化:
(1)多媒体出示插图,以充满生机的绿色及荒芜静寂的黄色的反差引起视觉冲突。观察后谈谈自己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以及二十几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的感受。
(2)找出与图匹配的相关文字并出示:
①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
(3)指导朗读:
①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片美丽的森林?(抓住关键词“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等)
②指名读,读出怜惜之情。
5、图文对照,质疑: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感悟文本,深入探究
☆数据比较,感受鹿的变化
1、是呀,为什么同一座森林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2、自悟交流,点拨,初步得出:
狼被猎人杀死,鹿变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变成了这样。
3、理解杀狼动机,感受杀狼场面。
(1)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呢?(理解“提防”)
(2)出示第二自然段:放声读,完成说话训练:狩猎人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开始大量捕杀狼。听—— ;看—— 。
(理解“宁静、青烟袅袅”,感受人们对狼的杀戮,场面的凄惨)
4、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了解鹿的数量、情况变化:
鹿的数量鹿的情况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杀前
狼被杀后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全班交流。
出示:四千只 活泼美丽
十万只 鹿的王国
四万只 饥饿疾病
八千只 病鹿
(2)教师小结:狼的数量在急剧变化,鹿群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鹿群在这里大量繁殖时,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读读这段话,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感受鹿的痛苦:每天都有鹿在接二连三地倒下,剩下的也奄奄一息。)你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
☆理清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感受狼鹿角色的异位
1、狼一只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受到破坏,活泼美丽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凄惨。而此时,贪婪而凶残的狼以及活泼而美丽的鹿,它们的角色发生了怎样戏剧般的变化?(狼——功臣,鹿——祸首。理解“功臣、祸首”)
2、出示第四自然段,用因果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1)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因为
(2)活泼而美丽的鹿成了“祸首”,因为
3、对于谁是祸首,你还有什么高见?(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
4、再次出示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读。(感受由于人类的无知而做的蠢事)
三、总结明理,升华感悟
1、狼、鹿、森林、人类都是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学完课文,你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老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担任不同角色。你最想担任哪个角色,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角色对话训练。
(2)展示合作成果。
2、出示天平,师总结: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个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但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天平必将倾斜,也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应该时常敲响。(板书:吃 保护生态平衡)
板书设计:
狼 鹿
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中我紧扣三组对比:森林状态的变化,鹿群数量、情况的变化以及狼鹿角色的异位。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比如,在感受“森林变化”时,通过两幅插图,使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二十几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又如,在感受“鹿群变化”这一板块中,我请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找出文中关于鹿的数量、情况变化的数字及语句,思考并交流,使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并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狼和鹿》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人们捕杀凶狼、保护鹿群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的叙写,揭示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作者按照“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来结构全篇。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本课引号的作用。
4、 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梗概。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2、读了文章之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 学习生字新词。
(1) 用“-------”标出要求学会的生字词,用“——”标出要求会人的生字词。
(2) 认读所有的生字词。
A、联系上下文,自学理解词语。
B、讨论:怎么样抓住字的关键部件记字型?
C、检查词义理解情况。
二、 课堂作业
1、 各自轻声读课文。指名当众读,然后评议。
2、 读一读词语,再抄写。
3、 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
二、 精读训练
1、 各自轻声读课文第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副画来描绘。想一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
第一幅: 树: 挨挨挤挤 森林
小鸟: 枝头 唱歌
鹿: 林间 嬉戏
狼: 下毒手暗算
第二幅: 狩猎队: 不止一人举枪
枪口: 轻烟袅袅
狼: 尸体血泊
25年杀掉6000多只
第三幅: 鹿: 活着的、死去的
树; 枯黄
很快超过了10万只
到1992年,只剩下8000只病魔
2、讨论
(1) 一百多年前,森林里的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 后来,的情况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 结果,森林边成了什么样子?
三、 流利地朗读1—3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 复习
1、 从一百多年以前到1942年,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 继续精读训练
1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 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 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 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 鹿怎么会成了“大坏蛋”的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四、 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们本想特意保护鹿,大量捕杀凶狼,结果鹿群大量繁殖,森林闹饥荒,疾病流行,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说明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五、 练习朗读
1、 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轻重快慢。
2、 指名当众有感情地读,读后评议。
六、 指导复述
1、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着重了解文章层次。
2、 讨论各部分的要点。
3、 恰当摘引文中的语句,利于复述。
4、 复述训练。
《狼和鹿》 篇10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课文,弄清狼,鹿,森林之间的密切联系,受到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狼和鹿》(学生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一课。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1、指名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进行评价。过渡: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很不错,尤其是描写狼的句子语气上表现出了对狼向鹿下毒手的行为的痛恨。凯巴伯当地的居民更是恨透了狼。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2、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地居民是怎样对待狼的?(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过渡:贪婪、凶残的狼几乎被人们杀光了,凯巴伯森林的鹿儿应该是快乐无比了,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后就会明了一切了。森林的样子鹿的情况(数据)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狼被杀前狼被杀后(1)默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2)小组汇报交流表格的完成情况。(利用课件相机出示图片)过渡:原来狼被杀以后鹿儿们并不快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其根源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到第四自然段寻找答案吧。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能解释以上反常现象的语句下面作上记号。(2)课件展示重点语句,探究学习。句子一: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功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讨论交流。句子二: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祸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也要加上引号?该怎样理解这句话?讨论交流并回答。过渡:原来是这么回事,看来呀,在凯巴伯森林里狼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动物。那么,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它们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森林 破 保 坏 护 吃 鹿 狼4、小结:(指着示意图)这反映的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平衡,森林、狼、鹿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的,缺少哪一个其它的都无法生存。下面请几位同学再讲一讲这个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再来体会这个道理。5、指名学生讲述故事内容。三、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畅所欲言,领悟其中的道理。 2、小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持生态平衡。3、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已经造成对大自然环境的污染,常常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森林被毁、草原荒漠、水土流失,土地沙漠。4、你关注生活中不注意保持生态平衡的例子吗?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有图片、文字,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谈。
《狼和鹿》 篇11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我请四组同学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依次为(板书:狼、鹿、森林、人类),记住自己的角色了吗?好,下面听好了,老师叫到谁,就立即站起来,比比哪组反应快!狼!人类!鹿!森林!
2、师: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我要增加难度,我说一个词,你自己判断一下能否形容你所扮演的角色,若觉得行,请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可爱的—— 可恨的—— 可怜的—— 贪婪的—— 美丽的—— 智慧的——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这篇文章,读出对狼、鹿、森林、人类的初步感受。
2、交流阅读感受,用一个词把自己感受概括起来表达出来,可以从书中选,也可以自己想。
3、学生交流,师生互动,生板书词语
生读词语 : 葱绿 生机勃勃 枯黄 消退 蔓延
美丽 活泼 贪婪 凶残 繁殖
(反思:学生写词语时间过长,可以通过卡片展示词语,以节省时间。)
4、学习第4节探索灾难降临的秘密
(1)生齐读第4节。(2)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
( 反思:第4节要多读,学生对课文不熟,造成学生抓不住重点,因此要加强第四节的读,要让学生读熟读透。)
三、品读课文,深化领悟
1、媒体展示美丽的森林,动物奔跑跳跃的录像片段,生交流感受。
2、 生读第一节,读出想法
(反思:生看图说更能感受到森林的生机勃勃,如能将前后森林的变化都展示出来学生更容易感受到那份沉重。)
3、生潜心地默读课文第2小节,再次与课文对话,读出见解。
(1)生交流
(2)(出示①)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3)生读读出自己的想法
4、轻声读第3小节,找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划下来,多读几遍
(1)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a 交流想法
b 生读出感受
(3)出示③)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众中游荡。
a 交流想法
b 生读出感受
5、自由读读这三句话,你能用“因为……所以”把它们连成一句话
6 教者阐明狼、鹿、森林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7、读到这儿,相信你们对狼、鹿、森林、人类,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课前,老师指定你们每组担任不同角色,现在,你最想担任哪个角色,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请大家静静地思考片刻。
四、总结拓展,明白事理
1 师:在我们身边,你看到,听到过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呢?
2播放关于破坏生态平衡的录象
3师:此时的你想说什么?今后又会怎么做呢?
4师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破坏生态平衡,那是人类在自掘坟墓,如果我们无视自然,人类就会自己走向灭亡,为了人类能永久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吧!正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来读读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吧!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树木成阴,空气清新。
绿了大地,润了人心。
功在当代,造福子孙。
山上树木光,山下走泥浆。
治山治水不栽树,有土有水保不住。
植树造林镇风沙,遍地都是好庄稼。
返璞归真,让学生学会读书
杨美芹
书,人人都会读,而且形式多样,有默读、 大声读、 浏览等,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读书,那种读出自己想法的读才是真读。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训练的重点就是——— 返璞归真,让学生学会读书。
本次教学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三、品读课文,深化领悟。
四、总结拓展,明白事理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世界的兴趣之火。”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开放、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第二三个环节的设计我注重的是学生的读,学生的感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大学时的老师常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同样一篇文章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及欣赏角度的不同,所领悟出来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对“狼、鹿、森林、人类”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我并不没有刻意去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允许学生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肯定孩子们的感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而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读,是要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感悟的。
第四个环节是感情升华部分,可是因为前面和学生扯得时间过多造成学习这个环节时时间不够,因此省掉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只保留了最后一个环节,这也是我觉得最遗憾的地方。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学生读书,不如教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此次教学最大的收获。
《狼和鹿》 篇1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三、课前准备: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科学课学过的相关知识,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找一些事例。
第一教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师:你们认识狼和鹿吗?你们更喜欢哪种动物?
1、文章中狼和鹿是什么关系?如果消灭了人人讨厌的狼后会怎么样呢?
2、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把语句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句子,选择读音
(1)鹿群时刻要提( )防狼的暗算。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 )在血泊中。
(2)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 )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出示生字词葱绿 捕杀 下毒手 繁殖 枯黄 灾难 妖魔 威胁 传染 悲惨特意 消退 居然 贪婪 狩猎青烟袅袅 哀嚎 蔓延 毁灭
(1)各种方法练读正音
(2)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下毒手”、“繁殖”等词语的意思。(或由学生质疑后再集体交流)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
四、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写了什么?
2、你能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吗?
(学生边读边画)树 挨挨挤挤 森林 小鸟 枝头 歌唱 鹿 林间 嬉戏狼 下毒手 暗算 (教师可画好样子,学生图色)
3、学生作品展示,你为什么这样画?
4、练读,展现森林的美好。师:后来,凯巴伯森林有什么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复习生字词,指导书写
六、课后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抄写课文生字词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知
1、出示生字词
葱绿 枝头 生机勃勃 歌唱枯黄 林间 生儿育女 嬉戏 森林 青烟袅袅 暗算
(1)轻声读词语
(2)说说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竖行)
(3)填空( )的森林 ( )地歌唱( )的鹿 ( )地嬉戏( )的狼 ( )地暗算
2、齐读第一小节,说说主要意思,画面出示
二、学习第二小节师:森林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
1、指读第二小节
2、前后的森林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1)狼被捕杀前,森林是葱绿色的。
(2)狼被捕杀后,森林变得枯黄了。
(3)你能想象一下枯黄的森林是怎样的情景呢?
(4)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样的情景吗?(荒凉、萧条)
3、练读句子(悲伤的语气,出示相关的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4、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得变化呢?(轻声读2、3小节,继续思考)
5、学生讨论后交流6、狼被捕杀前后,森林里的鹿有什么不同?
(1)出示:( )的鹿在林间( )。
(2)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7、结合讲解,完成板书狼 鹿 森林下毒手暗算 嬉戏 葱绿25年杀掉6000多只 大量繁殖 饥荒 死去6万只 只剩8000只病鹿
8、齐读第二、三小节
师: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和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习第四小节
1、轻声读
2、体会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讨论
(1)什么是“功臣”?(有功之臣,对人民对事业有特殊贡献的人)为什么说狼是鹿和森林的“功臣”?
(2)“祸首”(引起灾祸的人)鹿怎么会成为“祸首”呢?(人们大量捕杀狼,鹿过多地繁殖,破坏森林,毁坏自己。)
4、小结:文中两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5、齐读第四小节四、由事明理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们必须认识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五、指导复述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情况
(2)人们捕杀狼
(3)捕杀产生的恶果
(4)得到的教训
2、讨论各部分的要点
3、恰当摘引文中语句,帮助复述
4、同桌学生练习复述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找一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拓展知识面。
阅读指导《蛇与庄稼》
一、师生谈话,揭示学习内容师:《狼和鹿》的学习使我们认识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1、学生交流课后收集到的其他例子
2、今天再学习一篇相关的文章,揭示课题
二、学生自学文章
1、提出要求:(1)读通文章,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2)想一想,这篇文章与《狼和鹿》有什么相似之处?举了哪些例子?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2、学生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同样阐述了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有的存在简单联系,有的存在复杂联系。)
3、简单联系:(除文中以外,学生可以再举些生活中知道的例子)下雨---地湿 太阳出来---东西晒干火----烧东西 水----灭火
4、复杂联系:例子1:蛇——田鼠——庄稼
例子2:猫——田鼠——蜜蜂——苜蓿例子3:随地吐痰——传染病菌——许多人得病——肺结核病人痛苦呻吟5总结: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复杂的,掌握他们的规律,看事情才能看得准,做事才能做得好。
《狼和鹿》 篇13
作者:如东县掘港镇苏虹小学杨亚琴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3
《狼和鹿》教学设计十四
如东县掘港镇苏虹小学 杨亚琴
一、猜谜揭题
1.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吗?
2. 猜后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3. 它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狼和鹿》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把课本打开,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 刚才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吗?(板书:凯巴伯森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那时候,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儿的?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这一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 读了这一节,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这些都是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你还能想象课文中没有写的吗?
(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 绿的 地上,野花竟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
在我们的精心描绘下,形成了多么美丽的画面呀!
3.(出示图)大家看,谁来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4. 是呀,远远望去凯巴伯森林,树木郁郁葱葱的,简直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多美呀!你们能用赞美的语气把它读好吗?(再指名读)
5.除此以外,你们还透过那些语句感受到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气息?
6.(出示图)谁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欢乐的语气读)
7.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接着往下读。
(评:你读书可真仔细)(是呀,森林里还有恶狼出没,威胁到鹿的生活)
8.总结:尽管狼经常暗算鹿,可鹿们仍显得那样活泼美丽,整个森林呈现的是一派和谐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板:生机勃勃)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画面)
2. 再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课文画面?(出示句子)
3.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试一试)
4. (出示比较图),如果说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现在的森林我们用怎样的的词语来概括?(板:一片枯黄)
5. 多可惜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原因,同桌相互说说。
6. –已经找好了,我们来认真听他说。(评: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7. 为了能让同学们抓住要点表达得更清楚,请你们按老师的提示再练习说一说。出示练习:因为( ),造成鹿( ),又因为 ( ),造成森林( ),所以凯巴伯森林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8. 我们通过读、找、说,基本上找到了答案,造成森林变化的原因是:(板:狼被捕杀)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当地居民是怎么做的?
9. 狼被捕杀,森林变枯黄,鹿的命运又如何呢?(请快速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出示句子,齐读)透过这些数据,你读出了什么?(鹿在不断病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原来活泼美丽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病的病,死的死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到的问题吗?
2. 是呀,多么惨痛的一幕,人们能否从这样的悲剧中感悟出什么?(出示句子,齐读)
3. 理解“功臣”、“祸首”,及其原因。
4. 鹿本身愿意毁灭自己的家园,毁灭自己吗?谁迫使他们这样做的?谁才是真正的祸首?(这么异口同声,相信大家一定都明白其中的的因果关系,谁愿意再来解释一下:人是祸首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总结:是呀,善良的人们的确是好心做了坏事,在人们捕杀狼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那时森林—(生接:生机勃勃),整个森林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而狼被捕杀后,凯巴伯森林——(生接:一片枯黄)。林毁鹿亡,又造成了生态失衡。类似于这样的事例还真屡见不鲜,我们来看这两个小故事。
1.读事例。
2.你们看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
3.为了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写什么最合适?
4.小组合作设计警示牌
《狼和鹿》 篇14
《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坏蛋,鹿是人们怜爱的对象.这是我们在童话故事里了解到的狼和鹿,那么在现实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样各自地生存着呢 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在教学《狼和鹿》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进行了以下引导:
一,狼与鹿的对比
学文前,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再让他们谈谈"你是喜欢狼,还是喜欢鹿 "学生都认为狼凶残,鹿温和,狼令人们痛恨,鹿被人们喜爱.对比很明显.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在这里凯巴伯森林的灾难使狼和鹿换位了.狼居然成了制约鹿群过度繁殖,消灭病鹿的"功臣".鹿呢,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如此变化又形成鲜明对比,启示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二,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问题提出来,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读文,感受凯巴伯森林原先"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虽然"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0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但一旦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中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生态失衡造成恶果.
三, 鹿群变化的对比
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而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6000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1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
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和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
《狼和鹿》课后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第二自然段写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第三自然段写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这片鹿的王国。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做梦也没想到,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故事真实,说服力强,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向人们解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课文计划两个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采取了对比的教学方式,抓住三个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课文内容,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圆满地完成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复习导入之后,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感觉在整节课中时间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时间过少,使得后面时间稍微宽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狼和鹿》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对比、前后联系的方法读书,读懂得在大自然里,狼和鹿虽然是一对天敌,但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的数量必须相对的均衡,才能让大自然充满勃勃的生机,这样的一种平衡叫生态平衡。
3、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活泼美丽的鹿是“祸首”,贪婪而凶残的狼是“功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狼和鹿)(板书)
2、引:100多年前,有一群狼和一群鹿快乐地生活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这个森林叫——凯巴伯森林。【板书:狼、鹿、林】
(一)感受森林的美好。
1、出示图片: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想看吗?课件出示:(凯巴伯森林)
2、师:这是一大片美丽的森林!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都发亮了!你心中一定蹦出了好多词儿,谁来说?
3、交流,评价第一个答案:好一个……!谁再来?
4、小结:一口气就说了这么多,真棒!
5、指导感情朗读词语。
(1)屏显:一片葱绿 郁郁葱葱 翠色欲流 老师这里也有一组词,形容森林很绿很绿,我们一起读!
(2)引导学生读好每一个词:在凯巴伯森林,稠密的树叶是绿的,茂盛的灌木是绿的,嫩嫩的小草也是绿的,这是多么广阔,多么动人!再来读。
(3)满眼都是绿色,那么有活力,那么让人心醉。一起读!
屏显:生机勃勃 生机无限生机盎然
6、引:我们书上的第一段有一段文字写出了这片森林的美好。请你先默读,然后把表现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括号括出来,自己练读,读得让人感觉到森林的绿,森林的活力。
7、引:老师刚才看了,同学们找的都是这句,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8、指导朗读:谁来读?指读。
预设评价:(1)真绿啊!放眼远眺,每一寸土地都是绿的!谁再来读。(点击“一片葱绿”)
(2)老师发现,“唱歌”“嬉戏”,你读得真高兴啊!真要感谢造物主,给了小鸟和鹿群造就了一个如此美丽的家园!(我们一起读)
(二)感受森林的萧条。
1、引:读得太棒了!老师的眼前仿佛活现了这片美丽的大森林!然而25年后,这片森林却面目全非了。请看大屏幕。一起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①、同学们,森林着火是很可怕的事情,整个森林会毁于一旦。课文说,凯巴伯森林像着了火一样,那说明凯巴伯森林肯定遭灾了。遭了什么灾?
②、什么是蔓延?生说。师评:蔓是蔓开,延是延伸。就是说枯黄的颜色在不断地扩展,延伸,越来越大。来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读好蔓延。(生齐读蔓延)
引:同学们,枯黄在蔓开来,延伸开来,那就逼得绿色会不断地退后,退后,退到后来就怎样了?(消失)跟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读好这两个词语。
③、同学们。读读“消退”,读读“蔓延”,再读读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枯黄象熊熊的烈火,在森林中蔓延开来,它吞噬着可爱的绿,太可惜了!谁来读?
(2)短短25年,整个森林就被枯黄淹没了,再也找不到那充满生机的绿了。太痛心了!谁再来读?
③、引导齐读:枯黄的森林在哭泣,我们的心情也无比沉重,让我们把这沉痛的一幕牢记在心里。一起读。
(三)体会鹿的悲惨遭遇。
1、感悟朗读“饥荒”片段。
1、引:森林中的绿色为什么会消退呢?同学们仔细读第三小节,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2、出示: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3、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
a “一切”:是哪些?灌木、小树、嫩枝、树皮……(灌木吃完了吃小树,小树吃完了吃嫩枝,嫩枝吃完了吃树皮……)
b “……”:还有哪些东西是鹿群“吃得到”的?(草根:哪怕它是苦的;小草:可怜它才刚钻出地面;小花:它还没有来得及装扮森林呢……)
c “吃光”:这些都吃光了,没有了。同学们,我们来简单地算一算:一只鹿一天吃一棵灌木,10万只鹿一天就要吃掉10万棵灌木,2天,就要吃掉20万棵,那3天,4天,5天呢,森林里的绿色植物就是这样被吃光的。
d “饥饿”:所有的东西都吃完了,鹿群还是饿的。为什么?凯巴伯森林中本来有4000多只鹿,它们生活得很幸福。但是,现在鹿多了,达到了十万只,比原先增长了25倍,甚至还在增长,照理应该有25个森林才能让鹿快乐生长,但现在森林还是原来那一个森林。鹿群当然要挨饿,闹饥荒啦。
e、师点评:他们简直饿疯了!为了获得一丁点儿食物,它们穷凶极恶地争抢,失去了理性,只要发现一丁点儿绿意,立刻蜂拥而上,顷刻间把它灭掉。(齐读句子)在疯狂的鹿嘴下面,屏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4))、引:就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被毁了!多么令人痛心!谁来读!
这是森林的灾难!更是鹿群的灾难!很多鹿都会因此而饿死!多么可怕呀!我们一起读!
【板书:叉掉森林】
2、感受灾难之二:疾病。
引:如果说,森林燃烧的饥饿之火已经让鹿群难以招架,那接下来的灾难更无情,更可怕。一起看出示:疾病在鹿群中传染。(读读看)
①、文中第三小节有一句话跟这句话意思一样。快找找。
②、生答。出示: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引:意思一样,可是读出来的感觉可大不一样。请你们好好读读,体会体会这两句话的感觉,一会和大家说说。(生自由读)谁来说。(可怕、无处不在、毛骨悚然)
引导个别读:疾病像妖魔的影子,甩不掉,逃不开,真可怕!谁来读!
引导齐读:病菌像妖魔的影子,无处不在,令人毛骨悚然!我们一起读!
引:就这样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同学们“仅仅”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时间短)两个冬天是多久?(两年)两年死了六万只鹿,计算一下,每天大概死亡多少只鹿?(83只)。好多一群鹿,目前还剩下多少只?(四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多只病鹿!疾病就这样,一步一步把鹿群推向死亡的边缘。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回顾一下鹿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出示4000只(活泼而美丽)的鹿
100000只(饥饿)的鹿
60000只(病死)的鹿
8000只(生病)的鹿
请把大屏幕上的内容读一读
四千只,十万只,六万只,八千只,看这些数字的变化,再看看横线上填写的内容,我们分明感觉到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消亡。
引:也许有一天,整个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都会消失。{叉掉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失衡”
三、研读第二段,感受杀狼之惨。
指板书,引:其实,森林惨遭破坏,鹿群濒临毁灭,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鹿太多造成的。)那么鹿的数量为何会急剧增长呢?(森林里的狼被杀了)
引:是的,狼被杀害了,【叉掉狼】自然界的生态就失衡了。同学们,文章第二节就写了人们杀狼的惨烈情景。好好读读第二节,读完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待会儿大胆地说出来。
3、学生自由读文,交流感受,相机评价。
(1)一只只狼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多可怜啊!多悲惨啊!
(2)人们为了保护鹿,在森林里打狼,打了整整25年,共杀掉了六千多只。看来,人们杀狼的决心非常坚定,对鹿是“爱之深”,对狼更是“恨之切”!
4、显红: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引:同学们,读读“青烟袅袅的枪口”,你分明看到了什么?听,猎人的枪口下,狼在“哀嚎”,狼在哀嚎什么?(自由说话)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你内心的痛、发自肺腑的怜。
四、读中练说,感悟道理。
1、引: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查了资料,了解到当年下达 “杀狼令”的,是美国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总统罗斯福。他的一声令下,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就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从此,这片森林就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儿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捕杀狼没有给鹿带去美好和幸福的生活,短短25的时间,凯巴伯森林从天堂变成了地狱。人们静下心来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什么是功臣?“功臣”就是有功劳的人,这里指的是——狼:
什么是祸首?“祸首”就是制造灾难的人,这里指的是——鹿。
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是为什么?自己去读读第4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总结一下?
出示:因为( ),所以狼是森林的“功臣”。
因为( ),所以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 ),所以鹿是破坏森林的“祸首”。
因为( ),所以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4、学到这里老师想问: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教师引:是啊,人类对鹿盲目的爱酿成了凯巴伯森林爱的悲剧;人类对狼无知的恨,铸成了凯巴伯森林“鹿死林毁”的局面。美国政府为了弥补过失,在1995年推行了“引狼入室”的计划,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为了让进入森林的狩猎者不再任意地捕杀狼,凯巴伯森林的入口处竖了一块警示牌,牌上写着:请不要将枪口对准狼。
2、练习说话:为什么不要把枪口对准狼呢?如果你是守林人,准备怎样跟狩猎者解释呢?请拿起你们的笔,为守林人写段解释词吧!
3、学生写词,全班交流。
4、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看样子,大家已经了解了狼和鹿的故事,也完全了解了我们的大自然。相信狩猎者们听了你们的解释,不会再将枪口对准狼了。【课件出示狼】有了狼以后,凯巴伯森林会怎样呢?【生自由说】【在同学们的说中完成生态平衡图】
原来,狼、鹿、森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生机勃勃的森林,既需要适量的狼,也需要适量的鹿,这就叫作【“生态平衡”】。
5、总结:同学们,大自然,就是一张用生命编织的网,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乃至一切生物,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一根线。我们必须严守自然规律,去维护这张生命之网,不再重复狼和鹿的悲剧。
6、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了解生态平衡的道理。
(2)自己去找找有关生态平衡的故事读一读,与同学交流。
《狼和鹿》 篇16
狼和鹿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几个对比: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我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很快学生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我相机出示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0多年后的凯巴伯森林。(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0多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0多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用数字比较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对比第一自然段、三自然段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凯巴伯森林原有“活泼的美丽”的鹿4000只,自从人为地杀掉六千多只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鹿的总数迅速超过了10万只,翻了25倍。当“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时,鹿又急剧地死去6万只,不久就剩下8000只病鹿。这里的对比鲜明,点明了生态失衡所造成的悲剧。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课文通过狼与鹿之间的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了这个联系,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的对比,学生印象深刻,体会更加透彻。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然段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请学生用找一找“功臣”和“祸首”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学生理解的很深,都知道真正的祸首其实是人类,因为人类的干预,使得生态失去了平衡。
以上三个对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深刻道理,在学习中受到思想教育。
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导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自悟,将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画出后,又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保护林,而可爱的鹿破坏林”这三者存在什么联系,画出关系图。然后进入教学的探究过程,理解课文句子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接着再出示质疑问题“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破坏会怎样?”从而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现在森林、鹿群前后变化的句子。创造情景让学生想象从整体同时也点出本课一个特色:对比手法。最后,谈谈发生在身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引导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对比时分角色读,可学生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些。
在自学自悟中,让学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个关键词,由词来带动课文的理解,体会,感觉有些词讲得很到位,学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画起之间关系图时花的时间长,拖慢了教学进度,乃至教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
此外,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 推荐阅读:
- 狼和鹿(通用12篇)
- 狼和鹿(精选17篇)
- 39、狼和鹿
- 狼和鹿
- 狼和鹿
- 狼和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