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分子和原子 质子原子中子三者关系

2024-01-18人围观
简介分子和原子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

分子和原子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子和原子 篇2

  一、--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丁永芳

  

  广西南宁市十四中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50ml的水混合。

  d组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实验中,芝麻钻到黄豆的真实情景里获得启发,理解微粒间也有间隙。物质溶解、扩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粒特征有关。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演示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1、谈“加水也奔驰”的可行性及意义。

  延伸学习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性。体会生活与科研所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技巧的同时,也能涉身自然、社会问题中,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加强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篇3

  一、--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 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 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追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假设?

  【播放动画3】分子间隔和分子运动的微观过程:no2分子向上运动,o2分子向下运动,最后趋向颜色一致。

  观察,并描述现象:

  下面瓶中的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进入上部的氧气中,随时间的推移,两瓶趋近一致,但颜色变浅。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提出课题】我们能够把分子间的间隔直观地表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组织讨论】评价实验方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可行。

  【自主探究】

  提出假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设计实验:(方案汇总)

  1.一定量有颜色的水和无颜色的水混合。

  2.一定量酒精与水混合。

  3.冰融化成水体积的变化。

  4.一定量汽油与植物油混合等等。

  学生分组交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

  【提问】本实验探究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水预先染色,现象更明显。)

  【提问】请你分别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画图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归纳:1.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

  2.先分离开来,后混合均匀。

  (也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画图,相互讲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第五部分 迁移应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织讨论】1.为什么一滴酒精滴在纸上,过一会儿就消失了?

  2.手上消失得快,还是纸上消失得快?为什么?

  3.从体积上来说,1+1=2吗?为什么?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的固、液、气三态转化。

  结合刚学过的分子的基本性质回答。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课堂训练二

  边做练习边回答。

  巩固、深化知识。

  【归纳板书】分子的基本性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发言。

  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指导练习】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篇4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实验巧妙,准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实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 篇5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2  

  [板书ppt投影]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子和原子 篇6

  课题名称: § 3~2分子和原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育目标: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建立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想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水通电时发生的反应

  导课: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探究物质的构成的?

  新授:阅读:书p47

  了解:1、科学家是怎样探究的?

  2、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活动与探究:书p48

  板书:一、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特征:

  ①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③ 分子间有间隔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阅读:p49,完成讨论

  目标p28,方法导航,让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从微观角度认识:

  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

  4、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

  其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

  小结:纯净物构成的几种情况:

  原子 单质 例如:hg

  同种原子 分子 单质 例如:o2、n2、o3、c60

  不同种原子 分子 化合物 例如:kmno4、p2o5

  作业 1、课本p 51习题

  2、目标p29达标训练

  课后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关系混淆;化合物往往误认为是混合物。

分子和原子 篇7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总第十四课时)

  一 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 实验准备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三 课堂程序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a、做实验3-2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c、做活动与探究

  现 象

  解 释

  探究1

  探究2

  烧杯a

  烧杯b

  d、结合物理知识讲解分子的概念

  ⑴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e、讨论49页1、2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特征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3、分子、原子的比较

  分类

  分子

  原子

  区 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联 系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四、布置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

  五、做练习

  六、布置作业

分子和原子 篇8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2、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知识,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如果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因此,我采用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联系生活实例、模型展示、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生动有趣且直观、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掌握甚好,而且对微观世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涉及微观的纯理课论的教学设计处理起来有点困难,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整个教学的难度,可以有两种设计方法:(1)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紧紧围绕书本展开教学,不要进行拓展或是少进行拓展,从原子弹的爆炸,然后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整个设计紧紧围绕书本,没有加以拓展,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2)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适当加深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从《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导入教学,以汤姆生、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展开原子结构的教学,这种设计突破了书本,适当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可以充分调动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

  (二)、对于理论课的教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的理解。理论及概念的教学较为抽象,不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生动形象的实验辅助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掌握较容易。理论和概念学习较枯燥,也不容易学习,必须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好。

  (三)、可以利用好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枯燥、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直观便于学生的学习。设计中有3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原子内部构成)。这些多媒体的使用能很好地辅助教学。

  2、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新教材介绍课题2《原子的结构》中介绍“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实验说明,所以比较抽象。但是这部分是初中化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化学素养的核心环节,《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建立宏观世界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而且本课中谈及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联系”,“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都是中考中必考的内容,一节好的新授课的对中考复习的帮助巨大。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第四单元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 ,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由此我越发感觉到,课改的任重道远,他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反思,探讨。

  课题3 元素

  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1)、本课题我在上课过程中,从生活事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的欲望,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课题,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元素的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2)、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2、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1)、初中化学的特点之一是理解与记忆并重,本课题主要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去记忆24种常见的元素符号,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的规范化训练。另外课后作业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加强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同学间进行比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学生思维训练,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今后学好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2)、在元素周期表学习中,我还通过介绍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探科学、用科学的满腔热情。  

  以上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 篇10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第一节 分子(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应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 4.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 氧》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师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 ②“一种”微粒不可理解为“唯一”的微粒,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 ③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思考:分子有哪些特征?[板书]:2.特征: (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分于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学生讨论]:水由冰→液态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理解分子的应用。[板书]:3.应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板书]:二.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划出两个概念。[板书]: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混合物纯净物宏观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同一种分子构成性质没有固定的成分,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具有固定的成分,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四)总结、扩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四.布置作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1、2、3题。

分子和原子 篇11

  第二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1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应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 4.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构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 氧》知识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提问]: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板书]: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师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①“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 ②“一种”微粒不可理解为“唯一”的微粒,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 ③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思考:分子有哪些特征?[板书]:2.特征: (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分于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学生讨论]:水由冰→液态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理解分子的应用。[板书]:3.应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目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板书]:二.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划出两个概念。[板书]: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

  混合物

  纯净物

  宏观

  由多种物质组成

  由一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由同一种分子构成

  性质没有固定的成分,各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具有固定的成分,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学生观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写二者的比较表。(四)总结、扩展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特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四.布置作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1、2、3题。

  • 推荐阅读:
  • 分子和原子
  • 分子和原子
  • 分子和原子
  •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2篇)
  •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分子和原子教案(精选11篇)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