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听《揠苗助长》之感 揠苗助长音频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1
听《揠苗助长》之感
最近,听了几次课,听了两节《揠苗助长》,分别是金老师和曹老师的。他们各有千秋。
金老师的课比较完整而深入。从基础的生字、词语,到重点句的理解,再到道理的解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生字的教学:“焦”,从火烧理解着急的程度。农夫的动作、心情的变化不仅推敲关键词,还配以图画,让学生理解,并结合感情朗读,感悟农夫的心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道理这一块。首先,让学生说出禾苗是怎么生长的,“而农夫呢?”“所以他违反了禾苗的……”学生接出来“生长规律。”于是道理就自然地点出来了,道理知道了还要内化,于是老师有通过让学生扮演农夫和儿子进行对话来练习来讲讲道理。金老师又不满足于能够讲道理,他又讲到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规律的道理。
曹老师的特点就是细致。不管是字词的推敲,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精致而巧妙的。他对这个故事的分析几乎是一字不:自读,指名读,“读得非常流利,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再请学生读,“老师从你的话中听出来禾苗长了一点,”再读,“老师感觉你读出来的禾苗没有长。”问到“精疲力尽”什么意思时,老师问了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哦,查词典知道的,这是一个好方法。”正好教导了学生查词典的需要。唯一的缺点就是道理讲的不够,似乎重点都放在故事上,分析完故事还要求学生复述,而忽视了道理的重要性。其实我觉得寓言的学习目的就是懂道理。故事的细致分析需要,但也是为道理做铺垫的,如果没有让学生很好地领悟道理,故事复述得再生动,也是没有到达目的地,尽管路上是一步一个脚印。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2
【自读质疑环节】
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
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气力岂不白费了?
师:能结合课文来取名字,真不错!看来,老农要好好谢谢你。
生:按理说,老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我觉得他连苦劳也没有,辛辛苦苦种下的地就这样白白糟蹋了,徒劳无功,所以我给他取名“吴功”。
师:挺有道理的。还有别的名字吗?
生: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不是“贾聪明”吗?
生:我给他取的名字是“胡涂”。你看他也不顾禾苗的死活,就胡里胡涂地将禾苗拔高了一大截。
生:那都是心急惹的祸啊!叫他“辛急”算了。
生:老师,我叫他“大傻”。我还编了个顺口溜:大傻大傻你真傻,心急禾苗长不佳,尽将禾苗往高拔,还说气力没白花,结果禾苗都枯死。你说他,傻不傻?
……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拔苗的老农听了大家给他取的名字,肯定自叹不如。
(进入精读明理环节)
【评析】
“我为老农取个名”这一设计看似闲笔,实则不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上述片断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展开的。教例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拔苗老农的名字。学生外引相关经验,内联课文内容,兴致盎然。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个体自身的相关语文经验融入其中。于是,“白费力”、“吴功”、“贾聪明”、“胡涂”、“辛急”、“大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充满灵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有什么理由抑制这一朵朵创新的小花呢?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3
作者:彰武县实验小学黄茹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15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二
彰武县实验小学 黄茹
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破坏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的《揠苗助长》。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能力等。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学习读悟寓意,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这是寓言的具体解释,你能读读吗?(学生读屏幕上文字)。你读过、听过寓言吗?(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寓言的名字)大家看这几幅图: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这些都是寓言,有趣吗?27课就为大家讲述了两则寓言(板书课题:27、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大家先闭眼睛听一听。(课件播放范读全文)
二、初读感知
读读认认
1、提出自读要求:圈画出生字新词,用不同方法学会,与同桌指认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
3、交流识字方法,扩词。
读读写写
1、课件出示:焦 费
望 算
学生认读,组词。
2、指导“费、算”笔顺,学生书空。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汇报书写应注意之处。
4、学生会仿写、练写。
再次读课文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学生检查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自读、思考:这则寓言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细读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文。
b、抓住重点词句汇报读懂的内容,随机板书相关内容。
c、演一演。
d、体会句子的含义。
e、感情朗读。
2、第三自然段:
a、出示插图,引导观察,图中的人正在做什么?
b、课件出示二、三自然段。学生自读,体会。
c、抓住重点词句汇报读懂的内容。随机板书相关内容。
d、演一演。
3、第四自然段:
a、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
b、汇报故事的最后结果。
c、感情朗读。
d、组织讨论:为什么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随机板书相关内容。
e、启发谈话: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
f、启发总结: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学习
1、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2、用“揠苗助长”说句子。
3、讲故事给家长听。
4、收集寓言故事。
五、课堂总结
寓言故事是有趣的,但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发人深思的,它时时告诫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我相信大家以后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4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
重 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难 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准备:课生字卡片、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板书:寓言;正音)
2、你们还知道哪些语言故事呢?
3、书中27课中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两则(板书:两则)
今天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板书:揠苗助长)。读题,标音。
4、这个名字是否很熟悉?故事书上是:拔(板书),揠比拔难写,为什么选揠?老师查呀查,查字典就是拔,可不是简单的拔,而是轻轻地望上提。下次你们碰到了不懂的东西,就学我一样好好查查。
二、初读
1、故事读了吗?再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2、出示字卡:(1.)在这则寓言里有3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朋友,跟他们打个招呼。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2)生字有了朋友,我们记起来会更快,出示词卡读词:焦急、喘气、一大截。
3、下面把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地方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让他给你竖起大拇指。
4、这个故事同学们一早就了解过,非常熟悉。下面老师出道题考考你们,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回答出来(师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三、探因(1段)
过渡: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的劲去拔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那还得从他中了禾苗以后说起。(出示小黑板: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板书:焦急)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很着急?找一找,做上记号。
(1)“巴望”给他找个朋友换一换(非常希望)
(2)“天天”农夫可能对禾苗说些什么呢?
(3)到底有没有长高?理解“好像”(长得慢)
(4)农夫的样子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焦急”的“焦”字,上大下小,四点摆好,下面的四点像什么?(彩笔点红四点底)生回答。祖国的汉字多象形字,能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
再读,看谁能把农夫焦急的样子读出来,表演读,板书:好。
(5)说一个人“急”还有很多成语,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出示词卡: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一起读。
四、感悟(2、3段)
过度:农夫是这样的急不可待,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于是他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办法来了,是什么办法呢?(出示教学挂图,板书拔苗 办法)
1、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有什么看法?
2、大家说的有道理,可农夫不明白啊,他还以为是个好办法呢。
(1)(出示第2段)他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地里 (提示:怎么拔的),从中午一直芒到太阳落山,他累得 (筋疲力尽)
(2)想想他都累成什么样儿了?(理解: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腰酸背疼、疲惫不堪、大汗淋漓、有气无力。
(3)指导读第2段
3过度:他拔禾苗里得筋疲力尽,那个人摸着额头上的汗水会怎么想、怎么说?读第3段
指导读
是啊,看到禾苗长了一大截,又累又高兴,他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还有手比画着,大家也可以用手做做动作,再高兴的说说说读读
(板书:好办法 好结果)
五、明理(4段)
1、过渡: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儿子很疑惑,心里会想、什么呢?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结果禾苗都——枯死了(板书)
2、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家后会怎么开导自己的老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死了,会伤心的说什么?听了儿子的话,又会怎么说呢?同桌之间先想象一下,然后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引导(1):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会家去————
引导(2):听了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那国,他叹了口气说——
3、是啊,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地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与求成,所以坏了事。
4、总结板书:农夫最初的愿望没有实现,拔禾苗不是好办法,枯死了也不是好结果,“好‘字加引号,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板书:急于求成)
5、老师想到了一个人——袁隆平爷爷,他就敢想,他特别希望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不仅敢想,他还敢做,经过无数次观察、无数次科学的实验,提高了杂交水稻的产量,让我们国家用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以上的人口!所以啊,希望禾苗丰收就要用科学的办法,要按照禾苗生长的规律来,咱们在做事的时候也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你就会象袁隆平爷爷一样取得成功!
六、课后延伸
中国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寓言,每一则寓言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动手去找一找、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
yà
揠苗助长
(拔)
好 焦急------长得慢
“好”办法 ------拔苗
“好” 结果------枯死了
“好” 教训------急于求成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5
一、读《揠苗助长》完成后面练习。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 ),( )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他回到家里,( )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根据课文填空。 补上缺的标点符号。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用“//”标出来。 二、写一件可笑的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都要写。
学习小结: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跑到田里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都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他筋疲力尽。
他回到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思考.练习
1.朗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讨论:
(1)这个成语的意思。 (2)举例说明这个成语用在什么地方。3.读句子,去掉划线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和同学交流。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6
《揠苗助长》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中那个忙着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并累得筋疲力尽的农夫显得很可笑。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禾苗的生长是有其发展规律的,不遵循其生长规律,任意拔高结果当然适得其反。
我们在嘲笑愚蠢的农夫的时候,却常常自己也不自觉地做着农夫一样的傻事儿。只是我们的劳动对象不是禾苗而是学生而已。正如农夫一心巴望自己家的禾苗长得高一点儿一样,我们做教师的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好点儿,再好点儿。对好的总希望更好,不好的希望好,期望总是没个尽头。我们虽不至于把孩子往高里拔,但却常常加班加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达标;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孩子,我们不能容许孩子犯错,我们总是要板起面孔训斥孩子,用许许多多的不许禁锢了孩子自由的天性。为了现实的功利性,我们不自觉地也在扮演着农夫的角色,愚蠢地重复着揠苗助长的行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冷静地遵循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热切地关注着,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成长呢?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7
《揠苗助长》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为了能够让禾苗快些长高,而将之一棵一棵往高处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读懂课文,并能从中明白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第一则《刻舟求剑》的教学时重点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读自悟,掌握学习的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我预期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听完课后,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课教学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真正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确实落实新课程改革。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上做得到位,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首先,在初读课文的设计上,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感知,并能利用观看动画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时,带着一定难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步步深入,循序渐进,自渎自悟,在小组里合作探究,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敢于放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但不足还是存在的,如果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全体学生,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将更锦上添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优点,祢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成长。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8
作者:曹丽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2
学完《揠苗助长》的故事,我问学生:“假如你是这个农夫的儿子,你看到田里禾苗枯死,你会回家对父亲说什么?”一生说:“你这样硬做是不对的,你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把事情越弄越糟。”显然这学生看过什么参考书,回答问题一针见血。一生说:“你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禾苗离开了土就吸不到养分,就会枯死,你又干得筋疲力尽,白花力气。”这学生用了一句谚语,有自己的理解,很好。一生说:“你不可以这样做,这样不仅浪费自己的心血和力气,而且还亏了本,因为这样会把可以变成粮食的禾苗变成了一堆杂草。”这生意思理解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也不错。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9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焦”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互动、想象等策略,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知晓寓意。
4.通过补充阅读寓言的原文,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学习了《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种田人的故事。你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种田人吗?
2、这节课咱们学习的还是种田人的故事——揠(ya)苗助长(齐读课题)
你知道“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揠(ya)苗助长”讲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种田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一读,读的时候,碰到难读的句子不妨停下来反复读几遍,读通顺了再往下读。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教师巡指。
2、刚才有有没有难读的句子,现在你是否已经读好了,请把他读给同学听。(指名朗读,结合正音)
3、你读了课文后,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种田人?(预设一:愚蠢、傻乎乎、急性子的人…… )
点拨:这个种田人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预设二:勤劳的人、会动脑筋的人……)
三、探究,感悟课文
1、研读“勤劳的人”
(1)句子一: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a读了这句话,有什么体会呢?抓住“一棵一棵、一直、筋疲力尽”等体会“好辛苦”。
b反复引读,
(2)句子二: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讨论:怎么读?指导个性化朗读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的种田人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节。
讨论:为什么禾苗会枯死呢?(板书:拔苗 枯死 违背规律 好心办坏事)
过渡:这个种田人看他的年龄也不像是个刚种庄稼的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请读第一段。
2、研读“急性子的人”
(1)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巴望找近义词比较。
你读着“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你可能还听到了他对禾苗说着什么?(提示:用上一些叹词说)
(2)比较: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小结:是呀,面对好象没有长高的禾苗,这个种田人的心情真是——(心急火燎、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急不可待、心急如焚)书本上用了个词叫——焦急
(4)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大胆想象,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5)从这一段,咱们了解到了种田人内心的焦急。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
五、明理,揭示寓意
1、现在,你明白种田人好心办坏事的第二个原因了吗?(板书:急于求成)
是呀,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尽管很勤劳,辛辛苦苦换来了的却是——(齐读最后一段),
2.当种田人听了儿子的报告来到田边时,看到枯死的禾苗,他会说什么呢?
出示:那个种田人 地说:“
。”
3.看着种田人难过、伤心、后悔,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种田人吗?
五、诵读,延伸课外
《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想不想读读古文?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能读懂哪些。
2、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
3、这个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老师小时候读过,你们现在读了,当你们有了儿子和女儿时,他们可能还会去读,为什么会永远流传呢?
4、是呀,寓言充满了智慧,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展示书籍),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 by: 溪水无声 ]
昨天去中华路小学,除了听了一节《安塞腰鼓》外,还到潭秋校区听了一节语文课,是由学校王校长执教的三年级的课文《揠苗助长》。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很多老师都教过。但是我相信没有多少老师能像王老师这样教。
听完课后,我就一个感受想说:“佩服。”
作为学校领导之一,能这样身体力行地参加活动,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很多领导都没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领导,应该是老师们真正喜爱的一种类型吧。
更让人折服的,并不是王校长的特殊身份,而是他的课。可以说,听那么多的展示课,优质课,我觉得这节课才是真正的本色课堂,原汁原味。王校长的课堂上,可以亲切的对学生说:“很不好意思,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可以在学生没有弄懂老师的意识的时候,不急不躁地拍拍手,再对学生说:“请大家自由的练习读读这段文字,好吗?”可以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停下自己还没有讲完的内容,从容的收场。这是许多竞赛课,展示课中所不能见到的。
最让人佩服的,是课堂教学的扎实与有效。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逐句体会,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话,就能带领学生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语,围绕“巴望”二字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让学生在多遍练读中,感受农夫焦急的心情。通过不同学生的读,来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意思。在读到农夫看到田里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时,引导学生读,体会,让学生演一演,指导过程行云流水,游刃自如,令人叹服。
我想,只有真正走进教学的领导,才有这样的才华,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只有真正走进教学的老师,才有这样的智慧,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11
作者:袁琼英转贴自:;点击数:116
语文课,爱你没商量——《揠苗助长》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慨叹:孩子学了多年的语文,可语文水平依旧不能如人意!于是改革前沿的语文教师,尽显其能,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永远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借用布鲁纳的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是否爱你的语文课,是否爱语文是语文学习成败的关键。前一阶段听了我校一堂公开课《揠苗助长》内心感触颇深,借此谈谈自己的感受。
听课前,知道公开课内容是《揠苗助长》后,心里暗叹:寓言故事能上出什么新意。可走进课堂,教师的开篇引语便像磁石一样地吸引了我,使我为之一振,于是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堂趣味十足的语文课。
一、课前猜心里
师:马上上课了,老师想施展一下看家本领:钻进你心里!
(学生小眼睛好奇地看着老师)
师:看我猜!(板书)哈!今天有人听课!
(学生微微笑,回头看看听课老师,很兴奋。)
师:(板书)唉!要到电教室就更好!
(个别学生哈哈笑。)
师:看,猜到你心里去了。知道老师怎么想的吗?(板书)哼!你们就想看动画!
(许多学生羞涩地看老师。)
师:看有人心里又在想:(板书)咦!你怎么知道?
师:(板书)嘿!我有绝招!啊?快说!
(学生眼睛盯着老师,正等着老师教绝招呢!)
师:(板书)哈哈!不急!待会说!
猜学生的心里,挺有意思。一边猜一边板书出来更让学生欣喜。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睁着明亮的眼睛盯着老师,那眼神充满惊奇、充满激动、充满渴望!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独到、精心,它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令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更可贵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面走进农夫的心里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农夫为什么会做出揠苗助长的事,体会农夫的心里,了解农夫的想法最为关键。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人物的心里却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的这一设计使学生后面的学习水到渠成,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意想不到的“揠”
师: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是否见过?在哪见过?
生:(一生激动地说)我见过,以前在电视上见过,还有我这本书上有(生举起一本课外书),名字叫拔苗助长,和揠苗助长是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揠苗助长又叫——生齐:拔苗助长!(师在揠苗助长旁板书:拔苗助长)从这里你知道揠的意思是——生答:拔(师板书)
师:有个问题我想不通,“拔”那么简单不用为什么要用“揠”呢?这个字多难写呀!
生:用“揠”要告诉我们,他的意思是拔。
生:用“揠”告诉我们拔苗助长还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
……
师:同学们真会猜,对这个问题老师一直都想不明白,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拔”指把物体连根拽。“揠”表示抽出植物的部分,不表示全部拔出。这样一比较,我知道“拔苗助长”这个成语不够准确,用“揠”才是最准确的。
语言文字是丰富而形象的,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深入体悟之上的,如果教师浮光掠影看文字,也就不可能达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字的目的。在这里教师就“揠”和“拔”的区别上能够深入去思考,能够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独特的钻研,不得不令人佩服,令人感叹。什么是钻研教材,老师在这儿应该做了典范!教师不仅通过教学告诉学生“揠”和“拔”的区别,而且很科学的指出用“拔”代替“揠”是不恰当的,同时通过这一块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教师对待知识的严谨认真的态度。这不也蕴含着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吗?由此,我联想到前段时间在扬中听薛法根老师的一堂《爷爷的芦笛》,薛老师在字词教学中留给人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也一直震撼着我:“看老师写两个字,抬起手和老师一起写,看认真,看仔细,写在自己的心里。”薛老师半蹲下身子,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书写。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都像这样以严谨认真来对待知识,学生收获的又岂止一二呀,况且两个字中都蕴含着这么有意思的知识!教师正以自己的实际做法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知识是可爱的。
三、走进农夫的心里
师:刚才有同学说,读书要读出感情,我很赞同。那么知道怎样就能读出感情吗?就是要走进农夫的心里!
师:现在我就把我的绝招教给你们,那就是——察—言—观—色!
师: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哪些词可以让我们察言观色。读一读,画一画,好吗?
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巴望着十分焦急终于想出了办法筋疲力尽)
师:静静的读这些词,想一想,这个农夫心里在想些什么?(教师贴出相应的农夫表情图)
生:我从巴望着猜想他的心里会想,苗啊苗啊,快快长吧!
生:我从十分焦急猜想他心里在想,苗啊苗啊,我已经陪你十几天了,你怎么一点也没有长呀,你真是急死我了!
生:我从十分焦急猜想他心里会想,我天天来看你,怎么看不到你长呀!
生:从终于想出了办法,我猜出农夫心里想,哎呀!我把他们往上拔一截不就长高了吗?
生;从筋疲力尽我猜想农夫心里想着,唉!真累呀!我都走不动路了!
……
这一版块的教学,老师把“绝招”教给了学生,谁不想学绝招呢?看,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绝招,语言的绝招!这一“绝招”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去察言观色,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词语去猜测人物心里,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这一“绝招”中得到了训练,语文水平在这一“绝招”中提升。
四、给主人公起名
师: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呢?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急性子!因为他是个非常想得到结果的人!
生:急于求成!他想让他的禾苗在一瞬间长高!
生:雷厉风行!因为他一下子就想做得很快!
师:雷厉风行是讲做事的作风,在这里还是急于求成比较恰当!
生:欲速则不达!
生:贪吃嘴!他想让禾苗长得快些,早点吃到粮食。
生:不!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并非贪吃!
师:是呀他巴望禾苗长得快些有错吗?说他是贪吃嘴,这样对待农夫可不公平!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生:等不及!禾苗不可能一天长好,他等不及!
师:他的急有什么错呢?他的急到底错在哪?
生:农夫异想天开,想禾苗一夜长高!
生:他错在方法上,他不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禾苗都枯死了!
师:你们真能干,读懂了课文,因为他急于求成,违反禾苗的生长规律,所以闹得是竹篮打水——(生接)一场空!
“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一语激起千层浪,给主人公起名,多么有意思的活动!于是学生根据故事内容便开始展示自己起名字的水平,一个个争先恐后。不过要想起到点子上,就得读懂课文,就得找准农夫的特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学生们就能非常投入地走进课文,去阅读,去思考!这样的教学想让学生不喜欢也难!这样的教学真是充分展示语文课的无穷魅力!
五、知音相遇
师:可是农夫想不通,怎么办呢?我们来为他找个知音,劝劝他好吗?你觉得前面我们认识的谁可以做他的知音呢?
生:郑人!
师:好,让我们把郑人找来吧!
(两生上前扮演郑人和农夫,教师叙述创设情境)
“郑人”:哎!老兄!什么事让你这么愁眉苦脸呀?
“农夫”:唉!真是倒霉呀!我辛苦劳动了一天,终于长高的禾苗竟然在一夜之间都枯死了,老天对我太不公平了!
“郑人”:你是怎么让它们长高的呀?
“农夫”:我把它们都往上拔高了一截呀,怎么会枯死呢?我实在想不明白。
“郑人”:哎呀,老兄,禾苗生长得扎根土壤才行,你这样做,它的根怎么往土里长呀,它当然会死了!
“农夫”:老兄,原来是这样,扎根泥土越深才能长得越好呀!看我做的糊涂事哟!
……
认识农夫行为错误的原因,才能感悟寓言那深刻的寓意,这在学生来说也是最难体会的。教师此处的设计采用了曲径通幽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思索,读懂故事,读懂文本,加深了学生对寓言故事内涵的体悟。同时更让学生享受了自我发现的乐趣。
整堂语文课,学生都学的饶有趣味。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学会了读懂人物心里,学会了把握语言文字,学会了感悟寓言的寓意。这样的课堂学生学有趣味,学有所得。它必将会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必将得到学生的喜爱,也必将会使学生从心底发出感叹:语文课,爱你没商量!
作者:袁琼英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12
教学目标:1、会认“寓、焦、喘、截”4个生字,会写“焦、算、费、望”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3、明白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读懂词句、理解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难点:明白做事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目标学习法、问题学习法、思考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
2、会念了,会写吗?伸出右手指,咱们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
3、一起读读课题,注意节奏(师范读,生齐读)
(二)明白“揠”,理解题意
1、猜一猜,“揠”是什么意思?所以也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那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2、明白了意思,谁再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呢?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课题,讲题意,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疑问,不仅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二、学习新授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们可真会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拔苗?怎样拔苗?拔苗的结果怎样呢?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就明白了。赶紧读读课文吧。注意,老师还有读书要求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2、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那我就请4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正音评价)
(1)、第一段中有几个多音字呢,瞧(课件出示:长得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课文读得好,里面的词语相信你们也认识了。谁认识,带着大家读一读。(出示词语:寓言巴望焦急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读得可真不错!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做你猜,谁能猜猜,老师做的动作表示哪个词?(巴望)。谁还想来演一演?
5、你们可真能干!让我们带着刚刚这些动作,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齐读)
6、真好,你能不能看着这些词语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为了把故事讲的生动你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出示词语,进行课文填空。)
这则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每天都去田里看。他地在田边转来转去。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累得。但是,第二天,禾苗却全都枯死了。
5、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边读边想: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6、现在我们明白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了,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再快些,所以他此时的心情怎么样?(相机板书:急)
【设计意图:我做你猜的游戏,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和理解,并为有感情地朗读做铺垫。通过课文填空,让学生能了解故事大意,并明白了为什么要揠苗助长。此时,体会农夫的心情,从而引出一个贯穿全文的“急”。】
(二)细读课文,感知寓意
1、学习第一段,感受“焦急”。
(1)、赶快读一读第一段,找一找这一段中哪个词说明他很着急?(板书:焦)
(2)、“焦”字住进了田字格,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要写好这个字,你有什么地方提醒大家注意的?(上面是四横,下面是一个四点底。)拿起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遍。
(3)、焦急这个词藏在这个句子里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①自由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下农夫当时的样子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农夫的焦急?(指名读,齐读)
(4)、农夫也跟你们一样焦急呢,找一找这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的出来他很焦急?读一读,用横线画出来。
①出示句子: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焦急?(重点指导巴望、天天)
②刮大风时去吗?下大雨时去吗?烈日炎炎去吗?他这样天天去为的是什么?
③真是个心急的农夫,谁来读这句话,读出农夫的焦急。(男生读)
(5)、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农夫眼巴巴地看着田里的禾苗,希望他的禾苗一下子长一大截,于是他天天到田里去看,可是——(出示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①真的没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②是啊,加了一个好像,说明禾苗长高了,只是长得太慢了,一时看不出来。看来老农真的是太着急了!就把刚才咱们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谁来读?读出焦急。(指名读)
(6)、刚刚我们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农夫的焦急,现在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把这一段演一演。(你来表演,老师读)
(7)、可真是个不错的小演员呢!农夫仿佛就在我们的教室里呢!想着刚才的画面,咱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紧扣“焦急”,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并通过重点词语,逐步体会农夫的焦急。师生合作表演的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老师的范读,也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一举两得。】
2、学习第二段,体会“急忙”
(1)、终于有一天,着急的老农想出了办法。走,去看看!(出示老农拔苗的图片)谁来说一说,他在干什么?
(2)、是啊!老农正弓着背、弯着腰拔禾苗!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3)这里藏着一个带“急”的词,看谁先找到(板书:急忙)
(3)、他急急忙忙干什么去了?
(4)、怎么拔的?(指名读,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为什么不是“一把一把的拔”呢?(体会拔禾苗时的小心翼翼)
(5)、拔了多长时间?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引读)是呀,当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农夫在田里——
当肚子饿的咕咕叫时,农夫在田里——
当农夫汗流满面是,他还在田里——
(6)、他中间有没有休息?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农夫不停地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7)、现在,和你的同桌合作,来演一演这一段吧,你读他演。
(8)、你感受到农夫的筋疲力尽了吗?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课文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同样是表演读,这次是同桌合作表演读。通过重点词句以及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农夫的劳累。从而为引出寓意中的徒劳无功做铺垫。身体的累与心理上的开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3、学习第三段,体会“急切”
(1)、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农夫的心情怎么样?
(2)、是呀,虽然累,但他很高兴呢!瞧(出示农夫开心的咧着嘴大笑的图片)此时,他在想什么?(指名回答)
(3)、好消息一定得早点告诉家人,开心的农夫,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儿子,谁当一当农夫,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指名读)
(4)、为什么是一边喘气一边说呢?猜一猜,他是怎么回到家里的?
(跑回家,体会农夫的迫不及待)
(5)、对呀,这心情可真是够急切的(板书:急切)。
(6)、急切的农夫们,快来把这个好消息也告诉老师吧!(齐读)
【设计意图:谈话让学生身入到情景中去,想像自己就是农夫,农夫那种迫切、急切的心情自然也就体会到了。】
4、学习第四段,明白寓意
(1)、力气真的没有白费吗?同学们,拿起书本来。(齐读第四段)
(2)、面对满地枯死的禾苗,面对自己曾经给予厚望的禾苗,农夫忍不住抱头痛哭,此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指名说)
(3)、是啊,做什么事都不能着急,不能违背事物的生长规律。
这个一直在急,急得团团转,急于求成的农夫,最终却落得个徒劳无功的下场。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以前学过的成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4)、瞧,短短的一个小故事,却藏着深刻的大道理,像这样的故事就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想对农夫说什么,从而引出寓意,并结合上册学到的成语,进行一个巩固与升华。】
三、巩固练习
多好呀,这个寓言故事已经讲了几千年了,还要继续讲下去吗?那该怎么讲呢?谁愿意来给我们讲一讲?(指名上台讲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体会,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四、全课总结
希望同学们不仅会讲,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凡事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欲速则不达,生活中可不要太着急呀!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焦、望、费、算”;
2、回家之后,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揠苗助长》教学设计焦
急忙
切
听《揠苗助长》之感 篇13
作者:佚名转贴自:佛堂镇前王小学点击数:127
评课——《揠苗助长》
今天早上听了二年级朱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上的是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整节课下来,条理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师的板书也很端正。尤其是小黑板上生字的书写,设计得很好,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出来,符合低段孩子的学习。还发现学生的习惯很好,默读完之后,拍手表示已经结束任务。习惯的培养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这一点朱老师做得比较好。
下面有一点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1、 在“选词填空”这一环节,朱老师是采用听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的。我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最好还是能出示句子填空效果会比较好。虽然那些好的学生能完成,但对那些差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听清题目呢!
2、 我发现朱老师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重复学生的回答。我觉得这样做不是很合理,要不你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稍做总结或进一层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要不就直接给予他合理的评价,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一个坏念头——反正等下老师会重复他说的话,我不用认真听也关系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会下降,久了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
3、 在后面的比较句子时,我觉得也可以把句子写出来,然后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再说说加点字的好处。这样就不会只有那么一两好的学生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以上这些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如若有什么不妥,还请多多谅解!
佛堂镇前王小学
- 推荐阅读:
- 听《揠苗助长》之感(精选16篇)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精选12篇)
-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通用16篇)
- 《寓言二则》之《揠苗助长》 教案(精选17篇)
- 我为老农起个名 《揠苗助长》(通用13篇)
- 《揠苗助长》导学案(精选13篇)
- 揠苗助长教案
-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