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_小郑和造船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前置性作业
1.利用老师提供的模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课件:①关注语句。②读后体会。③思路历程。④思绪飞扬。⑤向您请教。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顾一下《郑和远航》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扈:这篇课文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及它的伟大意义。
师:是的,郑和共七次远航,课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略写了其它六次远航的经过。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呢?
生:第7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远航。找个同学板书课题,张伯洋。(板书后),掌声感谢,请回。
师:每个小组昨天已经做好了ppt课件,请每个小组再次交流3分钟,做好展示的准备。(交流)
师:停!请李荣浩小组。
杰:我们关注的语句是: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
浩:我们小组从这段文字体会到郑和处处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博爱。
垚:我们小组是这样体会到的:当时中国国力强盛,却没有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气势,而是友好地与各国交往。
欣:我们小组还联想到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
李:我们小组的问题是:书中说“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那么除了巨浪、狂风和海盗,还会遇到哪些凶险呢?我们小组汇报完毕,下面那个小组对我们小组的发言有评价、补充,或者有疑问请讨论一分钟。(一分钟过后)
师:老师认为你们小组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时处处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博爱,可以概括为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交往,接受老师的看法吗?
李:接受,请你们小组把“友好交往”写在黑板上。
垚:张伯洋,请你来。
洋:我给你们小组补充一下,由你们小组关注的语句我们小组还能体会到郑和有一颗真诚的心,与别国交往不想炫耀武力。
浩:你是说郑和与别国交往有一颗真诚的心,我认为与其说真诚的心还不如说真诚的态度。
洋:我觉得真诚的态度只是暂时的,而真诚的心是永远的。
浩:你体会到的很好。
孟:我有个问题,你们小组体会出的“博爱”是什么意思?
李:是指对大众的一种关爱。
师:博爱是一种大爱。
孟:我再给你们小组补充一下:我们小组从第四自然段的: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与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 以表达友好感情。能体会到郑和的友好打动了各国人民,他们对郑和也很友好。
师:你能更深刻地领会郑和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过程,掌声响起来。
师:好,这个小组表现如何?(掌声)请回。请何逢时小时。
何:我们小组关注的语句是“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
烁:我们小组从这些语句中能体会到郑和面对困难总是镇定自若。
琪:我们小组是从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不慌乱,而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体会到的。
伟:我们小组联想到人民日报评论员这样评价郑和: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其核心动力在于他们胸怀爱国之情,心存强国之志。正是这种情感和志气,使他们能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让浩荡征帆定格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何: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小组有评价、补充,请交流1分钟。
师:停!
何:请你来!
洋:我认为郑和的镇定自若源于他内心的勇敢,在危及的情况下能够想出应对的措施,郑和的内心是很勇敢的。
何:你体会的很好,你的思考走进了深入。扈家祯,请你来!
扈:我们小组从你们关注的语句,还读出了郑和非常聪明。
何:是的,谢谢你的补充,李荣浩,请你来!
浩:我从第5自然段还能读出郑和非常能干,要不然海盗和巨浪早把郑和消灭了,他克服一切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师:说得好,掌声!
龙:我们小组还有一个问题,郑和是怎么事先得到海盗来偷袭的消息的?
祯:哎呀,我来帮你解答,他事先问一下附近的居民不就行了吗?海盗又不像是小偷那样偷偷摸摸的,而是“光明正大”的抢劫、杀人,所以附近的居民很容易发现他们。
师:说得有点道理,不过这些海盗也不会太“光明正大”了!我想他们抢劫、杀人还是会有顾虑的。
何:哪个同学还可以帮我们解答一下问题?好,孟磊同学来回答。
孟:郑和有可能派出许多小分队去侦查,一有情况就马上回来汇报。
哲:也有可能有几个水性好的人潜在海里观察,如果有情况的话,就回来报告。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2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77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作者:薛寒冰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6
东安中心小学 薛寒冰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1.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学习准备:网络环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指着板书说),你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曾7次下西洋,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师:对,郑和曾7次下西洋。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
师:对,郑和在航行途中充满了凶险。(板书:航行)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到达许多国家,并与他们友好交往。
师:对啊。(板书:到达)
生:课文告诉我们郑和远航意义重大。
师:对,(但不要板书)
2.生:课文告诉我们扬帆启航的场面,非常雄伟、壮观。(板书:启航)
a师:那扬帆启航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14XX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苏州府刘家河码头边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这说明郑和第一次远航举国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视郑和的第一次远航。
生:宝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船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还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先进仪器。
师:好的,宝船说明了我国当时造船业已经很发达了。
b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郑和对自己的远航充满了信心,他大声喊道:“起航”,就说明他对自己出使西洋充满了信心。
师:是的,郑和的话铿锵有力,我们相信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对他的希望。
二、过渡:
1.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在14XX年7月11日,600多年前的一天,(板书:600多年前)当时的船、人们、欢送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应板书:宝船、人、场景)
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到达各个国家是怎样和各国进行友好交往的,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郑和,借助“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选择一个方面,借助网上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信息,并认真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学习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开,内容放在任务栏里)
学习提示:选择“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一个方面,借助网站进行学习。
(1)和同学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品读课文,你又发现了什么?
(3)郑和远航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三、学生网上自主学习。
四、交流:
(一)师:你选择的是什么?
1.(1)生:我选择的是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师:跟他说得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择友好交往这一方面进行学习呢?
生:因为友好交往能够反映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
师: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生:(友好交往 5 第2页)我从网上了解到,郑和船队到达木古都时,国王亲自去欢迎,郑和承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也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的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我觉得郑和向国王赠送丝织品,国王也把他们国家珍贵的麒麟送给明皇朝。可以看出郑和是与各国国君友好交往,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师:郑和和木古都等国家互赠礼品,友好往来,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2)师:还有谁来说吗?
生:(友好交往:3第一页)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早就名扬海外,深受百姓青睐,他们用香料、珊瑚来跟中国交换。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当时中国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样喜欢,请老师转播一下,让同学们都欣赏一下。
师: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到了郑和与外国互赠礼品,心情愉快,同时也表明这些国家都愿意和中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3)老百姓听说明朝使者船队来了,而且使者的态度友好,都扶老携幼,争相观看,看到雄伟壮观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己。
师:对,当时中国的宝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令观看宝船的老百姓惊讶.不断感叹。
(4)生: 中国的特产丰富,态度友好,值得外国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
师:说的真好,外国商人都十分愿意跟中国人做生意。(板书:商人)
(5)生:我从资料中看到,两只出使西洋的船队截然不同,
(揭密远航——航行之迷——两支不同的船队)我从网上了解到,达伽马船队是一只海盗船队,而郑和船队确实是一只和平贸易的船队。达伽马率领船队下西洋时,沿途烧、杀、抢、掠夺,无恶不作,屠杀大量居民,掠夺许多财宝,野蛮残杀的行为,与近一百年前的郑和船队彬彬有礼——和平贸易——平等交换相比,多么不相称,真是天壤之别。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友好实在令人感动!
师:从两个船队下西洋对比中,更能看出郑和船队是本着与外国友好交往而出海航行的。同学们,让我们再看看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课文内容,体会一下郑和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2.出示:课文第四小节(word)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友好的感情来,拜见国王要读出使者的友好亲切,观看宝船要读出老百姓的惊叹不已,百姓交换特产商人做生意要读出彼此的高兴,来,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感受郑和和各个国家的友好交往。“每到一个国家”预备开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进入第一范文首页>>>>>>m.diyifanwen.com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3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较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对话表演中来体会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文章的结尾“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所以,教学本课,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一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满凶险的远航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险恶的风浪,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有一段话出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学习了这篇文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4
【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__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5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介绍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孩子。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6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且查找和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教师——制作3个小标题词卡
一、交流预习情况,渗透方法指导
1、揭示课题:同学们,眼看五月份就要过去了,马上将迎来同学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接下来七月一日是什么节?七月十一日也是一个节,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不知道没关系,老师也是不久前才通过上网得知的,七月十一日是中国航海节,是为了纪念我国明朝的一位航海家而专门设置的节日,你知道这位航海家是谁吗?(板书:郑和)同时也为了纪念一个光辉灿烂的历史事件,这就是《郑和远航》。
2、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会读了吗?除了读课文,你还做了哪些预习工作?(查找不懂词语的意思;根据课题和内容提出疑问;查找跟课文相关的资料)
3、原来预习可以有这么多好方法,请你选择一种跟大家交流一下预习成果。
4、通过交流看得出来,我们班的同学有着良好的预习习惯。俗话说得好,好习惯能够成就大未来,希望大家能把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保持下去。
[设计理念: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不仅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又进行了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即为课文的学习扫除了部分字词方面的阅读障碍,收集、处理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默写关键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1、既然同学们预习得这么充分,字词掌握得一定不错。假如老师要你默写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你有信心试一试吗?
默写:雄伟壮观、浩浩荡荡,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1)对照课文自己批改并纠正。
(2)根据黑板上的错误重点记忆字形。
(3)用找近反义词的方法理解部分词语意思:老师发现有个词很特别,是“扶老携幼”,你仔细看看,特别在哪里?“携”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词和“扶老携幼”一样,也有一些特别,你找找是哪个词?(“化险为夷”)特别在哪里?“夷”是什么意思?
2、这些词语同学们会默了,也弄懂了,课文真的读正确、读流利了吗?课文比较长,而且相当难读,这样吧,先同桌一起读,注意互相纠正发错的字音。
[设计理念: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试着默写课后练习出现的关键词语,这样的“以默代写”比直接抄写的效果好得多。而且此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记忆字形的层面上,还利用词语本身的特点巧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真正把词语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理清文章脉络,感悟写作特色
1、通过读书,同学们又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联系课文内容,任意选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话吗?可以只选一个词语说,假如能选两个就更好了!
选择一两个词语说话不算难,如果能选择两个以上词语说话就有难度了,试着说说看。
2、指导分段:
(1)我们知道课文中介绍郑和远航共有七次,你发现我们刚才说的这段话其实介绍了什么?对照书上看一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经过的?
(2)你看看剩下的6、7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我们就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段?在书上用“//”做上记号。
3、领悟写作特色:
你发现课文在写郑和七次远航时写法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有详有略”是这篇课文一个非常明显的写作特色。
4、指导分层:
(1)我们再来看,课文详细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这经过不是一下子写成的,分了几层意思来写?这样三层意思,我们可以用三个小标题来表示,分别是: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2)根据小标题看看哪组词写了这层意思,你能把他们一一对应地排列在一起吗?(排好后男女生合作读)
(3)对照书上找一找,课文第一段中哪些小节分别写了以上三层意思?在书上用“/”做上记号。
5、这三层意思写得非常具体生动,但是要读流利很不容易。老师想请同学来读一读,你可以从三层意思中选择一层读,最好能告诉大家选择的理由。
[设计理念: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以上教学先利用几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说成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对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简述,这样利用几个关键词语的先合后分进行分段分层,使得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选读其中一层,渗透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初步理解。以上教学过程,有关语文工具性的落实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是大大方方、磊落坦荡,并且显得灵活巧妙、水到渠成,使人真正感觉到是“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33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郑和远航》教后谈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远航”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一解“远航”——由表及里。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生读第七小节的第一句话,教师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到课文中去找找看,然后我们交流。
生1:规模之大可以从课文的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中可以感悟到。随行的人多,有两万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随行的人多,而且来送行的人也很多。课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规模大。
生3:还有船多,有两百多艘船只,其中还有六十多艘大船。
师:课文中说这些船是“宝船”,你能说明理由吗?
生1:船大。
生2:船上货物多。
生3:船上的设备先进。
师:刚才我们从两个方面知道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
生1:我仿佛看到郑和撑着腰,遥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显得意气风发。
生2:我看到郑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挥手告别,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郑和正凝望着海面,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生4:郑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心里充满了激动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重,非常重。
师:是呀,梦想即将实现,郑和肯定会感慨不已,思绪万千的。刚才我们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长,范围广,你又可以从哪里知道呢?
生1:课文的第六小节告诉我们了。“时间之长”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到郑和六十多岁的还远航。
生2:“范围之广”就是郑和船队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生3:我还可以体会出郑和远航的“次数多”,前后共七次呢!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
26、《郑和远航》教后谈之二
二解“远航”——层层楔入。
[过渡]师:是呀,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深入学习课文,想想郑和远航是是怎么样的远航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学生自由读,思考。]
生:我认为郑和远航是友好外交的远航。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远航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词语来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从“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中看出,郑和先递文书,然后赠送礼品,并且每次都是这样做,这样就打消了其它国家的顾虑了。
生2:当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扶老携幼”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信任我们,“争相”观看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船队非常友好,非常宏伟、浩大。
生3:课文中还讲到交换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们向他们赠送礼品,他们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
师:这次远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远航,还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
师: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凶险呢?
生: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浪之险,一个是海盗之险。
师:海浪之险,你从课文中哪里感悟到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海浪上的凶险。]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明。
生:镇定自若。
生:化险为夷。
生:奋勇前进。
生:严阵以待。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郑和的胸有成竹。
生:郑和的临危不惧。
生:郑和的机智果断。
师:好,我们来一起默默地读读课文再次来感悟一下吧!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
26、《郑和远航》教后谈之三
三解“远航”——穿云揽月。
[过渡]师:我们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来,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你想来说说吗?[教师板书: 的远航]
生1: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因为课文最后说:“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收获的远航,他收获了友好,和平,我还从课外知识中知道,郑和还根据远航画下了许多航海图,而且非常准确。所以他还收获许多的宝贵的航海知识。
生3:我认为郑和远航时一次生命的远航,因为郑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
师: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海上的航轨。
生4:它还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是扬国威,树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强大才能自信。
师:是啊!强大了才能自信,来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一下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吧!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1:600百年郑和就有这样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
生2:国家强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为。
生3:我也想成为新时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奥秘。
生4:我听说在郑和的航线上,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宝贝沉没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考古学家,把我们自己的宝贝重新找回来,让它重放光芒。
生5:我觉得郑和远航,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异国他乡发了芽,扎了根,开花然后结果了!
…………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8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绍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介绍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容忽视。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第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读结尾、升华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读出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读出我们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9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03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苏教版)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10
一、教材简析: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3、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四、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五、设计思路:
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网络互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3、小结:上节课我们越过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了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二、认识航海历史意义。
(一)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二)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般!”
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三)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地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四)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
三、认识郑和人物形象。
(一)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二)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4、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1)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2)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5、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6、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7、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质疑互动。
1、你还有什么问题?
2、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专题学习网站:《郑和远航》。同学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发布在“学习讨论区”,让大家一起来解决。大家打开专题学习网站,去解开你心中的谜团。
3、交流汇报。
五、作业。
利用网络制作电子作品,汇报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11
本周训练目标: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并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与重大意义。
预习板块
1、卡片交流: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
2、自测一下,这些词语会读会写吗?给拼音加上调号。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启航 惊叹不已
俘虏 桅(wei)杆 魁(kui)梧(wu) 炫(xuan)耀 珊(shan)瑚 鬓(bin)发
扶老携幼 奔腾咆哮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3、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说说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4、接龙读书(小组接龙读书,纠正、点评、重点句反复读)
赏析板块(先自读课文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重点句子朗读)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2、为什么称这些大船为“宝船”?(分别从大小、配备、装载方面回答)
3、他们在途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4、郑和的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郑和如何面对?
拓展运用
1、世界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
2、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3、小组活动: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很多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分角色,加动作、对话来表演,或者进行具体的描述。
4、郑和经历了重重困难,完成了第一次远航的任务,那么郑和远航有何重大意义呢?
5、质疑、讨论
巩固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先自测,然后小组检查,小老师点评)
mǎ tóu pài qiǎn yí qì bào quán zèng sòng sī liè
( ) ( ) ( ) ( ) ( ) ( )
fàn wéi hū xiào páo xiào jiàn bù wēi xié fǔ lǔ
( ) ( ) ( ) ( ) ( ) ( )
2、课文( —— )自然段是写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可以按照 、 、 的顺序记叙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从1405年到1433年的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多个国家。
3、 按要求写词语。
(1)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
(2)形容风浪大的词语。
(3)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4、判断,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2)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3)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 )
课外作业
1、将成语与相关人物用线连起来。
两袖清风 卧薪尝胆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梦笔生花 指鹿为马 映雪读书
李白 刘备 于谦 孙康 勾践 诸葛亮 赵高
2、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篇12
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让学生理解要读的内容,带如何让学生读懂,引导他们进行思索,着非常重要,再语文教学中每天是我们都必须注意的。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要主动的去学,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设疑,造成学习的阶段目的,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1、 欣赏影片,导入课文。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同时思考这两个问题:①、郑和几次下西洋?课文着重写了哪一次?②、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可以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如课文录音等。2、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 精读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①、 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②、 那么,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的呢?请听课文1-5小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③、 播放课文1-5小节录音。④、 听懂了第一次远航的详细介绍吗?谁来说说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⑤、 指名回答,师生小结。⑥、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几个方面?为什么?⑦、 指名说具体的一个方面,并讲清为什么?⑧、 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吗?⑨、 刚才,我们集中阅读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详细经历,领略到郑和场帆远航的壮观,途中与各国友人的友好交往,并一次次战胜凶险,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详写的部分。那么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产生了什么深远意义呢?(1) 指名回答。(2) 有感情地齐读第7小节。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 推荐阅读:
-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精选14篇)
- 《郑和远航》课堂实录
- 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检阅》课堂实录(通用16篇)
- 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通用15篇)
- 《鸟岛》课堂实录(精选13篇)
- 蟋蟀是“自私的巨人”——《蟋蟀在时报广场》课堂反思(精选2篇)
- 家长课堂教案
- 翻转课堂教案
- 课堂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