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_好看的折线图配色

2024-01-15人围观
简介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的远,还是双手投的远?

  师:究竟谁的想法合理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并收集小组单手、双手投球的数据。制统计表(学生开始投球游戏,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

  生1:统计表。

  生2:用统计图。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优化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__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练习四第1、4题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南京市~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南京市~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最新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篇6

  一、回忆铺垫

  1、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统计图?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要用尺子画线,还应标数。

  揭题: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悟

  1、师:出示课本情境图第124页的“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

  (1)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2)你能根据统计表直观看出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吗?

  生:可以分别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各自的变化情况。

  2、 出示表示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1)提出新要求:哪个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比较大?(让学生思考,指名口答)

  (2)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各个年级段的变化趋势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要将这两幅图合成一幅图,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变化?

  (学生思考)多媒体演示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

  3、出示合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分别是哪条折线?

  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右上角加一个图例。

  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现在知道了吗?这幅统计图完整吗,还差什么?标题、制图日期。

  (2)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城镇和农村哪个年级段最接近,哪个年级段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一年级到二年级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年级到五年级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3)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三、联系实际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

  (一)完成“自主练习第126页第1-2题”。

  1、出示图和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同桌之间交流。

  2、组织全班完成并交流第127页第4题。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图中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再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哪年到哪年之间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从哪年开始,男生平均身高又超过了女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二)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 读题、审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 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应画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另一组呢?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视频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一说画的过程,引导互相评价,修改或完善所画的折线统计图。

  (4)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你是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呢?为什么?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折线有起伏变化,我们很容易看出各个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便于比较

  • 推荐阅读:
  •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13篇)
  •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精选14篇)
  •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精选15篇)
  • 单式折线统计图(精选3篇)
  • 折线统计图(通用15篇)
  • 《折线统计图》(通用15篇)
  • 条形统计图教案
  • 折线统计图教案
  • 扇形统计图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