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_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二十五课

2024-01-15人围观
简介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语文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

  ①李大钊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

  ②李大钊知道自己的责任;

  ③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

  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

  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

  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习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李大钊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李大钊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李大钊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表示安慰。2表示敬佩和向她学习。3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指导

  1、思考·练习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习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李大钊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4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其生成的状态就具有了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每一个板块预设的过程中,要留足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得以尽情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对那些“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我们要予以尊重,并恰当引导。

  【案例】

  师:学完了这一课,对课文中的某一点、某一方面,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全班同学讨论。看谁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深度,能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生:(质疑)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开枪打敌人?

  (是呀,为什么不开枪呢?我被问住了,这可是任何教师在备课时都不曾想过的问题呀,我一时无语……这时候,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小声嘀咕着,最后还是学生帮我解了围)

  生:开枪也没用啊,你看第八段写的“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么多的敌人,开枪了也跑不掉啊!

  (一句话倒是提醒了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看似捣乱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呢,我顺势改变了原来的思路。)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讨论时,要注意从文中找依据,说感悟,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情形,当时周围的环境和李大钊同志的为人处事等方面考虑。

  生1:他如果开枪了,不但可以消灭敌人,自己也不会被敌人抓住了,不至于后来被送上绞刑架。

  生2:敌人封锁得那么严密,李大钊不可能用枪把敌人全消灭。我认为他还是会被敌人逮捕的。

  生3:我也认为他开枪不行。你想当时街上聚集着群众,他身边还有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果开枪,就会危及群众和女儿的生命安全。

  生4: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当时情况下,决不会意气用事。他被捕了,但还可以继续斗争(读课文中李大钊在法庭上英勇斗争的小节);如果随便向敌人开枪,就可能被敌人轻易杀害,这样不是太便宜敌人了吗?

  ……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开枪”这个不易预设的独特问题。这个问题表面看似乎是“节外生枝”,但实际上还是从一个侧面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我不但没有轻易否定,而且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学生们畅谈感受,也并不是题外之言,因为从“不开枪”中处处都显示着李大钊同志的坚强性格和伟大精神。这样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而教师发自瞬间的引导决策,又必须以灵活的应变能力为基础。

  这两个学期,我一直没有间断的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看来,学生的质疑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啊,这样想着,心中暗自得意。

  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对学生“节外生枝”的问题,要慎重考虑它是否有教学价值,既不可轻易否定,又要多从语文中找联系,在巧妙“嫁接”上下工夫。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全面,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神态、表情等词句描写当中感受李大钊先烈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

  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4、升华感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学习之旅】

  一、精读课文:

  1、抓住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朗读并交流、讨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讨论理解: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领者。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李大钊能够( )面对危险,( )面对亲人的悲伤,( )面对死亡,他是一个( )样的人。

  二、浏览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举例说明),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三、谈谈对文章中“我”的表现的理解。

  【知识漫步】

  1、看拼音,写词语

  jiǎo xíng shū jí kǒng bù jiān ruì cán bào mó guǐ

  chou ti yú lè chǎng luàn pēng pēng yòu zhì

  2、组词

  籍( ) 瞅( ) 骏( ) 刑( ) 舅( )

  籍( ) 揪( ) 峻( ) 型( ) 臼( )

  3、填空: 父亲是很( )的,( )没骂过我们,( )没打过我们。我( )爱向父亲问( )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 ),( )讲给我听。

  4、加标点: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 就听见啪 啪 几声尖锐的枪声 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 爹 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 不要怕 星儿 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盘点评价】

  我的收获: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6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二、成功之处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显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这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三、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因为课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够,在指导阅读中未能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平等、互动地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的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的文章。当时,正值她的父亲遇难16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他的血不会白流,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法。

  3、了解李大钊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电视机、录音机。

  2、学具准备:查阅李大钊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qing导入

  1、谈话:课前要求大家查阅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谁能把你查的资料介绍一下?

  2、板书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3、启示:请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二、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指名读阅读要求:

  ⑴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⑵ 课文除开头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怎样分段合适?

  ⑶ 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并与同桌相互交流。

  2、检查初读情况。

  归纳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学生质疑问难。

  三、品析课文

  1、读文思考:

  ⑴ 从文中哪儿能体会出李大钊终于革命事业的精神?

  ⑵ 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现在哪里?

  2、讨论、交流。

  3、分组讨论交流。

  4、配乐指导朗读。

  5、集体交流:

  朗读了重点句后,你想说些什么?

  6、指名读开头、结尾体会写法:

  ⑴ 指名读第一节:

  理解“被难日”意思?

  ⑵ 自由朗读结尾段:

  想想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前后照应?

  四、总结全文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用了哪些事例要表现李大钊怎样的品质?

  2、学完课文,谈谈你的感受?从中受到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

  1、小组合作练读使自己感动、产生敬仰之情的句子。

  2、交流:

  结合具体语句,先说说为什么使你产生敬仰之情,再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

  3、再现李大钊光辉形象:

  ⑴ 角色朗读法庭受审一段,要求通过语调表情和动作表演,再现李大钊与亲人诀别的场面。

  ⑵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

  二、研究写法

  1、讨论:

  “前后照应”的特点是什么?

  2、出示句子,从文中找出与它照应的句子。

  3、讨论交流。

  三、小练笔

  1、出示一篇短文,独立阅读,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2、集体交流讨论,体会写作的好处。

  四、作业设计与拓展

  1、必做题: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

  ⑵ 组织一次“民族魂──我说心中的英雄”主题会,再把这次活动写下来。

  2、选做题:

  选读课文阅读中的文章,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态度坚决

  被捕中 沉着冷静 坚贞不屈

  牺牲时 安静沉着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六)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七)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八)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九)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十)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十一)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五、教学结束: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习本课7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四、教学媒体:

  1、投影片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

  1、读生字,正音。

  2、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读后提问。)

  3、细读课文。

  4、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5、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6、汇报交流情况:

  ①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②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③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四)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五)课外延伸

  收集关于革命烈士、革命前辈的故事,下一课,我们开一个小故事会。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0

  心理学认为,过分胆怯和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为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下面是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一个片断。

  师:学完了这一课,对课文中的某一点、某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全班同学讨论回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深度,能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生:(质疑)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假如李大钊同志向敌人开枪,当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讨论时,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情形、当时周围的环境和李大钊同志的为人处事等方面考虑。

  生a:他如果开枪了,他当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敌人抓住了,不至于后来被送上绞刑架。生b:敌人封锁得那么严密,李大钊不可能用枪把敌人全消灭。我认为他还是会被敌人逮捕的。

  生a:我也认为他开枪不行。你想当时街上聚集着群众,他身边还有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如果开枪,就会危及群众和女儿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当时情况下,他一定会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决不会意气用事。他宁可自己被捕,也不会随便向敌人开枪。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以上教学细节不难看出,学生在“质疑——设疑——释疑”的过程中,互相之间产生了思维的撞击,从而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整堂课趣味盎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得到开发。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难后。

  3.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_________ 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对未掌握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籍、残”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部分生字。刑 籍 屉 窝 匪 哼

  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文内容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2.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描写,你认识了一个怎么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通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怎么样的描写手法呢?(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出示练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描写,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2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人教版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书为友,这是一条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 推荐阅读:
  •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练习题(精选16篇)
  • 学会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十六年前的回忆》实例分析(精选12篇)
  •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通用13篇)
  •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习题答案(精选14篇)
  • 浅谈《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行为(通用14篇)
  •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