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3年语文会考补考时间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
会考常用多音字
1. 奇 ①jī 奇偶 ②qí 奇怪 奇异
2. 缉 ①jī 通缉 缉拿 ②qī 缉鞋口
3. 几 ①jī 茶几 几案 ②jǐ 几何 几个
4. 济 ①jǐ 济宁 济水 人才济济 ②jì 救济 同舟共济 济贫 济世 无济于事 假公济私 接济 缓不济急
5. 纪 ①jǐ 姓氏 ②jì 纪念 纪律
6. 偈 ①jì 偈语 ②jié (勇武)
7. 系 ①jì 系紧缰绳 系好缆绳 ②xì 系好马匹 系好船只
8. 稽 ①jī 稽查 无稽之谈 反唇相稽 稽留 稽延 ②qǐ 稽首
9. 亟 ①jí 亟待解决 亟需 亟亟奔走 ②qì 亟来闻讯
10. 诘 ①jí 诘屈聱牙(同佶屈聱牙) ②jié 反诘 盘诘 诘问
11. 茄 ①jiā 雪茄 ②qié 茄子
12. 夹 ①jiā 夹攻 夹杂 ②jiá 夹裤 夹袄
13. 假 ①jiǎ 真假. 假借 ②jià 假期 假日
14. 间 ①jiān 中间 人间 间不容发 间架
②jiàn 间断 间谍 当间 间隔 间或 反间计 间歇 间杂 间作 间接 间苗 乘间 相间
15. 将 ①jiāng 将军 将来 ②jiàng 将校 将兵
16. 嚼 ①jiáo (口语) 嚼舌 马嚼子 ②jué (书面) 咀嚼 ③jiào 倒嚼(反刍)
17. 侥 ①jiǎo 侥幸 ②yáo 僬侥(传说中的矮人)
18. 角 ①jiǎo 角落 号角 口角(嘴角) ②jué 角色 角斗 口角(吵嘴)角逐
19. 脚 ①jiǎo 根脚 脚本 ②jué 脚儿(角儿,脚色)
20. 剿 ①jiǎo 围剿 剿匪 ②chāo 剿袭 剿说
21. 教 ①jiāo 教书 教给 ②jiào 教导 教派
22. 校 ①jiào 校场 校勘 校正 校样 ②xiào 学校 院校 将校
23. 解 ①jiě 解除 解渴 解嘲 瓦解 解剖
②jiè 解元 押解 解送 起解
③xiè 解县 解不开 浑身解数 姓解
24. 结 ①jiē (长出之意)结果 结实 ②jié 结网 结合 结果 归根结底
25. 芥 ①jiè 芥菜 芥末 ②gài 芥蓝
26. 藉 ①jiè 枕藉 慰藉 ②jí 狼藉
27. 节 ①jiē 节骨眼儿(口语) ②jié 节操 节俭 节制 高风亮节
28. 禁 ①jīn 禁受 禁不起 禁用 弱不禁风 ②jìn 禁忌 禁锢 禁闭 违禁 禁止
29. 尽 ①jǐn 尽早 尽可能 尽着三天办事 先尽女同志 尽前边
②jìn 取之不尽 想尽办法 尽心尽力 人尽其才 尽职尽责 尽人皆知
30. 矜 ①jīn 矜夸 矜持 骄矜 ②qín 矜(矛柄) 锄镰棘矜
31. 仅 ①jǐn 仅有 ②jìn 士卒仅万(将近万人)
32. 劲 ①jìn 干劲 劲头 用劲 没劲儿 ②jìng 强劲 劲草 刚劲 劲敌 劲旅
33. 龟 ①jūn 龟裂 ②guī 乌龟 龟缩 ③qiū 龟兹(cí)(西域古国)
34. 咀 ①jǔ 咀嚼 ②zuǐ 嘴
35. 矩 ①jǔ 矩形 ②ju 规矩
36. 据 ①jū 手头拮据(只此一词) ②jù 盘踞 据实 凭据 据理力争
37. 菌 ①jūn 细菌 霉菌 ②jùn 香菌 菌子(同蕈xùn)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2
1. 卡 ①kǎ 卡车 卡片 卡通 ②qiǎ 关卡 卡子
2. 看 ①kān 看守 看管 ②kàn 看待 看茶
3. 坷 ①kē 坷垃 ②kě 坎坷
4. 壳 ①ké (口语) 贝壳 脑壳 ②qià (书面) 地壳 甲壳 躯壳
5. 可 ①kě 可恨 可以 ②kè 可汗
6. 克 ①kè 克扣 克服 ②kēi (口语)申斥
7. 空 ①kōng 领空 空洞 空想 空忙 ②kòng 空白 空闲 空额 空隙 空暇 空缺 空房 空地
8. 溃 ①kuì 溃决 溃败 ②hui (溃同殨)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3
1. 蓝 ①lán 蓝草 蓝图 ②lan 苤蓝(piě lan)
2. 烙 ①lào 烙印 烙铁 ②luò 炮(páo)烙
3. 勒 ①lè (书面组词) 勒令 勒索 勒派 悬崖勒马 勒石 勒碑
4. 肋 ①lē 肋脦 ②lèi 肋骨 鸡肋 ②lēi (口语单用) 勒紧点儿
5. 擂 ①léi 擂鼓 擂他一拳 ②lèi 擂台 打擂(仅此二词)
6. 累 ①lèi (受劳义) 劳累
②léi (多余 连缀 颓丧义) 累赘 果实累累 累赘 累累如丧家之犬
③lěi (牵连 积累 屡次义) 牵累 连篇累牍 连累 累进 罪行累累 累卵 累年
7. 蠡 ①lí 管窥蠡测 以蠡测海 ②lǐ 蠡县 范蠡
8. 俩 ①liǎ (口语,不带量词) 咱俩 俩人 ②liǎng 伎俩
9. 量 ①liáng 丈量 计量 思量 酌量 端量 量度 量程 量具
②liàng 量入为出 量力而为 量才录用 量体裁衣 量刑 气量 胆量 流量 质量 力量 饭量
③liang 打量 掂量
10. 踉 ①liáng 跳踉小丑(同跳梁小丑) ②liàng 踉跄 踉锵(走路不稳)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4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5
会考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高二语文会考前,要做好会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有利于获得好成绩。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高二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给大家作为参考!
第一单元
基本篇目:《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致橡树》《致大海》
文学常识:1、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2、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
背诵内容:《沁园春·长沙》
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重要词语:青荇(xìng)
第二单元
基本篇目:《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
文学常识:朱自清
背诵内容:《荷塘月色》课文4—6段
名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重要词语:蓊(wěng)蓊郁郁 袅(niǎo)娜(nuó)脉脉(mò) 斑驳(bó) 裾(jū) 肄(yì)业 静谧(mì) 踏莎(suō)行
第三单元
基本篇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重要词语:不可估量(gū liáng) 繁芜(wú)丛杂 豁(huò)然开朗 浅尝辄(zhé)止 卓(zhuó)有成效 义愤填膺(yīng) 惨(cǎn)遭迫害 真谛(dì) 祈(qí)祷(dǎo) 枷(jiā)锁 披露(lù) 匿(nì)迹 携(xié)手 骇(hài)人听闻 煎(jiān)熬(áo)
修辞作用: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关联词:下面句子括号中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 是浅尝辄止。
A.尽管 不过 以至 况且 B. 即使 但是 甚至 然而
C.如果 不过 以至 而且 D.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第四单元
基本篇目:《〈呐喊〉自序》《胡同文化》
文学常识:1、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坟》等14部。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汪曾祺,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重要词语:侮(wǔ)蔑 应(yìng)试 愤懑(mèn) 缢(yì)死 可憎(zēng) 不恤(xù) 悬揣(chuǎi) 学籍(jí) 慰藉(jiè) 不惮(dàn) 国子监(jiàn) 安土重(zhòng)迁 摞(luò)起来 陆润庠(xiáng) 王垿(xù)寺 蛤(há)蟆陵 低徊(huí) 街坊(fang) 腌(yān)菜 约(yāo)二斤
重点语段: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大嚷起来”各比喻什么?
一、《沁园春-长沙》
1、关于‚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3、重点知识: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答:正确的词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B. ‚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4、背诵本词《沁园春长沙》。
二、《劝学》
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他推崇孔子,崇尚仁义礼乐,却又主张‚性恶论‛而与孟子一派分道扬镳。其‚性恶论‛更成为法家思想的基石,所以,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法家人物。荀子的文章,已演变成专题政论文,格局严整,说理精细,逻辑周密,尤其善于使用比喻,使文章既严饬整肃,又生动形象。《荀子》的专题论文是议论文格局成熟的标志。
2、文言文知识:
A.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
B.特殊句式。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C.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以为妙绝 《口技》 --------- 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 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断绝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有余、略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qiǎng,勉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强盛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农历十五日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听见
-------------------------------见闻、见识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用鼻子嗅
3、背诵古文《劝学》。
三、《师说》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语言积累。
A.师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② 作‚从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 ‚师道‛,偏正关系------------------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 吾从而师之
B.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 ‚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 表示宾语前
置 ----------------------------------------句读之不知
④ 音节助词,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C.其
(1)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那些)
②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 反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难道)
5、背诵古文《师说》。
四、《获得教养的途径》
1、注意音形义:狭隘 跋涉 闲暇 慰藉 麻痹 望洋兴叹 戕害(伤害) 给予 符箓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炽热 彷
徨 按部就班 倘若 余暇 何妨 推陈出新 一概而论 桑梓(故乡) 甄别
四、《想北平》
1、作者介绍: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
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 ’写什么‛ (作者笔下北平的特
点)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 ‚怎样写‛
a.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b.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 ‚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五、《赤壁赋》
1、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2、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3、课文正音。 属(zhǔ)客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 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 和(hâ)歌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藉(jiâ)
4、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高二语文会考命题依据
课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语文基本功。
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和《中国小说欣赏》。
高考指引:正确使用成语、辨析病句、语言表连贯、阅读课外文言文、诗歌、论述文、理解分析评价小说的态度观点、限定时间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任务驱动类作文等。
高二语文会考考试内容及考点说明
以学生在高二学过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涵盖字音、成语、病句、诗歌鉴赏、重要文言实词、文言翻译、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评价文章态度观点,以高考背诵篇目为基础涉及的名句名篇默写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小说阅读和写作等知识点。
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鉴赏及写作等语文能力。
高二语文会考内容分布及分值
课外论述文阅读9分
文学文本阅读17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25分
课外诗歌鉴赏5分
默写(《蜀道难》《念奴娇﹒赤壁怀古》《锦瑟》《蜀道难》《虞美人》《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登高》)6分
语言文字运用23分
写作65分(包括书写5分)
一、做好期末复习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白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消化吸收、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复习比学习新课更为重要,因为新课是一个一个散的“知识点”,而复习往往要求形成“知识链”“知识树”“知识网”,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知识素养与更强的应考能力。
其次眼光要瞄准高考。知识的网,是一天一天织成的。再说,对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应该成为整个高三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复习不仅仅为期末的考试做准备,更要为毕业考试和高考做准备。一套试卷,考查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只眼要盯着期末考试,另一只眼还应瞄准高考。
二、期末复习的重点与要求
根据高二考试范围要求,将重点考察以下几本教材内容:《中国经典文化研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而《中国小说欣赏》在本期未曾配发,所以,课内知识的复习将以前三本为主。
1.《中国经典文化研读》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重点文言字词。要求:一词多义要确定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具体义项;古今异义要弄清在古代的意思;词类活用要弄清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活用的类型与意思;通假字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找出其通假的本字。
②重点文言句式。掌握五种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特殊疑问句。要求会结合语境和相关的语言标志会识别,会翻译。
③文言翻译。要求一一落实重点字词(实词虚词),体现文言句式特点,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文言断句。重在从内容上进行句读断句,注意联系有关的句式特点,注意识别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它们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断句。
⑤注重名篇名句的默写。
复习建议:文言文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诸因互解”;要注意对教材名篇的分项梳理与归纳,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可以联系一点课外的或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训练。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侧重复习:
①积累字词短语。
②加强散文这种题材的赏析训练,把握此种文体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3.语言运用。复习建议:题型千变万化,但都与语言的实际运用有关。强调三点:
①入格。不管是那种形式的语言运用题,一定要符合特定的要求。一是特定的应用文体的要求,如对联、贺信、一句话新闻、开场白、警示语、标语、口号、图文转换、仿句等等。二是要符合有关的作答要求,认真看清,建议勾划出来,并逐条遵照落实。
②得体。这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所在。主要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场合,符合特定的运用要求。
③显美。语言运用不应该只求答完就了事,要力求作答的精准雅美,充分展示自己的人品修养文采才华。
4.作文。在抓好常规训练的同时,突出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复习建议:
①注意审题、点题、扣题;
②注意列提纲,至少要考虑中心、材料(详略、先后)、结构、手法、开头结尾等;
③注意书写与卷面
5.试题演练。
搜集几套期末模拟试题,准备在这最后复习阶段加强演练,使自己面对试卷心中有数。
三.时间安排
早读以朗读背诵为主,晚自习加强考前阅读积累,课堂上复习上述提到要点,做题讲题,掌握规律。
总之,在期末复习阶段,我们要尽力争取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一、注重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高考语文学习虽然加大了复习与练习的比例,但大家不可忘记语文学习的规律就是“积累”两字。如果只沉浸在做题之中,不重视积累,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所以,建议大家在紧张学习中仍然应该留出一部分时间来阅读一些文史哲类的书籍。这样既有助于放松自己的心情,又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把握语文复习的基本范围对于高考语文学习,有两种不同的错误认识。一种认为高考的语文复习没有范围,复习未必有用,指望“临场发挥”考出优秀成绩。另一种认为高考的语文只要做习题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做。这两种做法都是对高考复习基本范围的错误认识。我认为高考的范围之一就是同学们手中的教材,研究好教材中的每一篇现代文、每一篇古文都是对高考的有效复习。高考复习的基本范围就是你所做过的每一份试卷中,你曾经做错的习题,这是你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只有正确掌握好手中的每一点滴知识,确保正确率,才能从容面对将来的高考。
三、建立语文考试的积极心态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这是何等气魄的自信,正是这种令人惊叹的自信,燃气了他无比的智慧,使他做出了光照史册的巨大贡献。同样在高二的语文学习中,考试不可避免,问题是如何对待每一次的考试,我们应把它作为衡量这一阶段的学习水平的工具,而不应作为考核自己的唯一评价标准。我们要在不断的语文检测中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任何一方面的进步都应作为自己前进的巨大动力,给自己良好的信心,给自己积极的心态,不因一次的失利而失去了最后的动力。事实证明不自信会影响到你的正常发挥,尤其是你的写作发挥。所以,不管你现在的成绩如何,要知道最后在语文考场中胜利的往往是那些曾经自信——现在更加自信的考生!
1、理清知识系统。这有利于同学们明确复习的目标,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并在答题时更好的寻找解题依据。语文知识的大系统包括语音知识系统、词及短语系统、单复句知识系统、修辞知识系统、标点知识系统、现代文体知识系统、写作知识系统和文言文知识系统等。而小系统就是每一个语文知识点的性质、分类、意义或用法。第一轮复习时要有意地将所复习的知识点和其所属的知识系统联系起来。
2、要注重利用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中的主干就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像一些文言文、诗歌、文学常识等就是完全考查教材中的内容。而对教材加以熟悉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调整心态。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要求学生要调整好学习的心态,不能因为短期内成绩没有提高而放弃。只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学习时多加些细心和耐心,成绩的提高就会指日可待。
4、语文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做专项训练,这种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更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进行整合练习,这样做会事半功倍。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6
语言运用
简明、连贯、得体,均是语言实际运用方面的要求。
简明就是说话、写文章都要努力做到既简要又明白,其具体内容要点包括: ①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之点,尽量去掉多余的话。
②语言清晰、明白,无歧义(就是不要让对方误解),易理解。
③简明扼要不完全是语言修养问题,还包括对事物的认识、了解等问题。对复杂事物如果不了解得很清楚,就很难掌握要点,就很难说得清楚。当然,提高语言修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即使心里明白,也未必说得明白。 连贯的要求包括:
①各句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如果东扯西拉,话题突然转换,就会导致语言不连贯。 ②句序合理。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不仅要围绕一个核心,还要做到“言之有序”,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句子组织得不合理,即使有着共同的话题,中心明确,也还是不能连贯。
③语言要连贯,还要注意过渡、衔接自然,前后呼应。一段话常常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出现了脱节现象,上下文就不连贯了。 得体的主要内容有:
①用语要适合语言环境,注意场合。不同的场合对语言的使用各有不同的要求:a.庄重场合,要求用语庄重、规范,一般用典范的书面语;b.工作场合,要求用语准确、扼要,经常使用某些专门的术语和行话;c.日常场合,要求用语自然、亲切、灵活,一般多用口语;d.娱乐场合,要求用语有趣、生动,有时还要求有点幽默。
②用语要注意对象,要处理好与对象的关系。关系的亲近与疏远,是对长辈还是平辈、小辈,都会引起用语的变化。
③用语要注意文明礼貌,它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7
答题方法
(1)思路:从词语对所表达对象表现出的情状、实际情况去判断。并组织合理的语言答题。
(2)语言:注意区分文体,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是说明文,应该用“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用“有力地论证了„„”。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好不要把记叙文的词语表达作用说成是“说明了”什么。 8、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1)思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语言:可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9、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方法: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0、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格式: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1、成语使用错误的原因:
A望文生义,即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就做出想当然的错误解释。例如: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风声鹤唳”是指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又如: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B褒贬误用,即对成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本来是含有褒义的,却用到贬义的语境中去。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8
词性;词语根据语法功能(A有无实际意义;B能否充当句子主干;C能否单独回答问题;D能否重叠)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 介词顺口溜:在上、在下、关于、对, 根据、按照、使、与、被。 自从、依靠、凭借、向, 通过、沿着、把、给、为。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或代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介词前后两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
3、 近义词的辨析角度:A词义轻重;B适用的范围;C搭配的对象;D感情色彩;E语体色彩。 4、 词语的辨析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5、 注意关联词的使用:A、正确使用;B、正确搭配。
6、词语的含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的含义和一些特殊的意义。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9
答题方法 (1)、思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 (2)、语言:答题语言一般可用“比喻„„”“指„„”“意思是„„”等。 7、词语的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是指所指定的词语在该句子中对所表达的对象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表达作用、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需要学生对该词语,对整个句子作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语言来表达。 答题方法
(1)思路:从词语对所表达对象表现出的情状、实际情况去判断。并组织合理的语言答题。
(2)语言:注意区分文体,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表现了„„”或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如果是说明文,应该用“准确地说明了„„”;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用“有力地论证了„„”。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最好不要把记叙文的词语表达作用说成是“说明了”什么。 8、词语的感情色彩
文章中词语的感情色彩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1)思路: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2)、语言:可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9、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2023年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10
常见题型: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1.要保留“没有„ „,可以有„ „”2.可以考虑用” 大地、高山、海洋”
等来替换蓝天。3.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缩句顺口溜:
“的”前“地”前“得”字后,形容限制去个够。数量出现莫放过,介宾来了也杀头。 4、修辞手法作用类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 推荐阅读:
- 语文《老王》说课稿范文(通用17篇)
- 语文S版《a o e》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语文《绿》教案(精选16篇)
- 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语文与朗读教学反思(通用3篇)
- 语文第六册《翠鸟》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初中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
-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