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

2024-01-08人围观
简介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1  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 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  山下有( )。  ⒊揭示本课目标。 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1

  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 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

  山下有( )。

  ⒊揭示本课目标。 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 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通过填填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㈡ 精读第二自然段(约 10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⒈师: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⒉课件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提问: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⒊自由读,体会一下小松树说话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⒋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词造句:

  很 很 ,“很远很远”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⒌“你呢?”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小松树心中想说的话补充完整。

  ⒍课件演示小松树从山上下来,问:大松树真的长得比小松树矮吗?听了它的话,大松树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⒎指导感情朗读,表演。 ⒈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⒉自由朗读。例如:太骄傲了!它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太霸气了!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喂”。

  ⒊“喂,朋友”,从这儿可以看出小松树骄傲,看不起大松树。

  ⒋例如:很高很高,很大很大句子:这座山很高很高。

  “很远很远”进一步说明了远。

  ⒌学生想象,例如:你有我长得高,有我看得远吗?

  ⒍大松树长得不矮,他想:

  小松树是小孩子不跟他说。

  我不跟他一般见识。

  所以大松树没有吭声。

  ⒎练习朗读,同桌互演。 让学生先自学后

  教,以学定教。

  这是文中的重点句,出示句子后,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

  鼓励学生把想到的说出来。

  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敢想敢说。

  ㈢ 精读第三自然段(约 8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⒈小松树的骄傲,没有礼貌,大松树都没有去理会,他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

  ⒉课件出示句子:“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联系上下文读,训练学生用“比”、“托”说话,体会“托”的意思

  ⒊指导朗读。

  ⑴体会风伯伯说话时会有什么的动作、表情,加进动作、表情练读。出示图片,指名说。

  ⑵指名读。

  ⑶同桌互演(要求不看书) ⒈ 课件出示风伯伯的话:

  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自由练读。

  ⒉朗读句子,练习说话,体会到小松树比大松树矮得多,他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的功劳。

  ⒊自由练读。

  ⑴体会风伯伯说话时的态度:

  ①摸着――-动作

  ②风伯伯称呼小松树孩子。

  ③风伯伯笑眯眯的,和蔼可亲。

  ⑵学生点评。

  ⑶互相练习。 多媒体演示,想象人物的心理。

  创设语言环境,训练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朗读时加进动作,表情,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㈣ 讲读第四自然段(约 8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⒈提问: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呢?

  ⒉想象说话: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

  ⒊课件出示图片,理解“惭愧”:小朋友,当我们犯了错,你会觉得怎么样?

  ⒋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 ⒈回答:小松树低下头。

  ⒉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低下了头。

  ⒊看课件,练习说话,逐步理解“惭愧”。

  ⒋做低头动作,体验小松树“惭愧”的心情。

  通过课件演示,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再让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想象小松树当时的心情,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㈤ 拓展延伸,进行表演(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⒈提问:这时小松树会对风伯伯说些什么?对大松树说些什么?

  ⒉提问:风伯伯和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

  ⒊指导角色表演。要求展开想象,加进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说的话和风伯伯、大松树对小松树说的话。

  ⒋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谁?为什么? ⒈回答:大松树哥哥,我错了,你长得比我高,看得比我远。

  大山爷爷,我错了,我不应该瞧不起大松树。

  ⒉回答:风伯伯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大松树说:“以后我们俩还是好朋友。”

  ⒊组内演练,再选表现好的几组上台表演。

  ⒋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体验。

  让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

  ㈥ 本课总结(约 1分钟):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㈦ 随堂练习设计(约 3分钟):

  1、根据课文填空:

  ⑴喂,朋友,你看我 哇!我能看到 的地方,   ?

  ⑵小松树能看得远,不是 ,而是 。大松树看不远,不是 ,而是 。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比: 。

  ㈧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站得高

  看得远

  没有回答 ↑托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六、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贴图片的形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地充当其中的角色,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体验。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教学中让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学生将小松树的傲气、大松树的大度、风伯伯的慈祥和宽容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在说的训练中,我安排了以下两方面训练:一、句式说话。利用“很 很 ,比,托”几个词培养学生说词说句的能力。二、想象性说话。本课我设计了以下说话:1、“你呢?”是什么意思?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3、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各说什么?4、风伯伯和大松树又会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4、你最喜欢故事中谁?通过这些有坡度的说话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扩散性思维,而且学生轻松地认识到做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看不起人。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课《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说的话。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

  敢说。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课件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生1:他想我错了。)小松树知错就改,我们向他学习。

  (生2: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 教学生字:松 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动脑筋记住它。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

  3.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4.分小节读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

  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

  a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

  (突出“小”、“大”)

  b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

  (突出“山上”、“山下”)

  c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

  d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再看看图,说说这两棵松树长得怎么样?

  用上“(什么)长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的句式说话。

  (2)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小松树是这样看自己的吗?

  (3)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导读懂小松树的话。

  a.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b.比较句子,朗读体会。

  我长得高。

  我长得多高啊!

  你看我长得多高啊!

  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

  c.比较词语,练习朗读:

  很远的地方

  很远很远的地方

  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

  d.除了看出他很骄傲外,你还看出他怎么样?从哪儿看出的?

  ( 没礼貌,瞧不起别人)

  a.指导读“喂,朋友”。

  小松树跟谁说话呢?

  b.理解“你呢”?

  再读读小松树的话,他想接着说什么?

  (你有我长得高吗?有我看得远吗?表示看不起大松树。)

  e.指导朗读

  小松树这时是什么样儿?你能想象出来吗?带上恰当的语气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背诵。

  学习最后一句:

  (1)听了小松树的话,看图说说大松树生气了吗?(没有,还在微笑呢)

  (2)大松树为什么不回答,他在笑什么?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三、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卡,指名读

  2.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4

  ˎ̥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生字卡片等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呵,看来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我们就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待会儿要考考你哟!

  师:你们看,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师:刚才,生字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现在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一会儿提出来。

  师: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弄清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什么地方。(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生把图片贴好)

  师: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太霸气了!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喂”。)

  师:嗯,我也有这样的体会。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学生读课文。指生读。)

  师:嗯,真是一棵不讲礼貌、非常傲气的小松树。大家都像他这样读读。(生读)

  师: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生看图回答)

  师:嗯,大松树心眼儿真大,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生读风伯伯的话。)

  师: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

  (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师:小松树听懂风伯伯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有懂“惭愧”这个词的意思的吗?(同学们摇头)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同学们点头)同学们低下头,做一下“惭愧”的样子。(学生做低头动作,体验小松树“惭愧”的心情。)

  师: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说些什么?(生回答)

  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的孩子。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3、指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5

  一、揭题,贴图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2、这两位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谁来读读课题?(从语气上区别小和大)(1)、提示学生把“小”字突出读来。可给予相应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小松树 回答 惭愧(难为情)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结:大家读词语很动脑筋。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读词、读句,用心思考,你一定能读出很多收获。能做到吗?跟着这些词语宝宝走进这个寓言故事。

  过渡: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自然段?

  二、趣读课文,细品文本,指导朗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在山上和山下,教师简笔画高山)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让我们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学生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6、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二)第二自然段

  1、能读懂什么吗?(读不懂我们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来读懂它。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我现在就是小松树啦!(教师加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呢?(学生自由表达,突出:骄傲而且没有礼貌)

  3、你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小松树说的话了吗?(自由练读,指生读,)

  4、面对小松树的傲慢无礼,大松树(引读)。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居然没有反应,很奇怪,它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5、大松树心里什么都明白,那他为什么没和小松树一般见识呢?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大松树?

  6、分角色表演大松树和小松树。

  (三)第三自然段

  1、大松树虽然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刚路过的风伯伯听到了。(演示动画)

  风伯伯轻轻地,笑眯眯地来到了小松树的身边,听!他在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段,特别是风伯伯的话要反复读读。

  2、谁能把风伯伯送到图上?(学生贴图)为什么这样贴?(指导体会“摸着”)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风伯伯?(笑眯眯、亲切、和蔼可亲)

  3、自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风伯伯非常和蔼可亲?

  (1)“摸着”谁摸过你的头?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可见风伯伯像妈妈一样温柔,一样和蔼可亲。

  (2)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为什么呀?(孩子)轻读“孩子”。读好“孩子”,十分亲切、和蔼

  4、引读: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笑着告诉它——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自由读)

  (1)风伯伯说了几句话?(两句话)第一句话告诉小松树什么?(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很多。)第二句话呢?(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2)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谁再来读读这一段有道理的话。(出示风伯伯的话,指名学生读)

  (3)小朋友们,你们听明白风伯伯的话了吗?

  出示填空:

  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是因为 。

  5、小结:是啊,小松树其实长得并不高。(将小松树的图贴到大松树的旁边)山下的这棵大松树比它高多了,它之所以能看得这么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啊!

  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一下风伯伯的温柔和亲切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自然段。

  1、小朋友们都明白风伯伯的话了,小松树明白了风伯伯的话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自由轻读第四自然段)(低下了头)

  2、为什么小松树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感到难为情。)这就是“惭愧”!

  3、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它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师:这时,它会想些什么呢?

  生:它想,原来是我错了。

  生:它明白了,自己并不比大松树高,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生:它想,我以后再也不能骄傲了。

  4、现在请男生演一下风伯伯,女生演一下那棵知错就改的小松树。

  5、在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后,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和我们说些什么呢?

  小黑板出示: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对风伯伯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大山爷爷说:“______________。”

  师: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既有礼貌又很谦虚的孩子。你现在喜欢这棵知错就改的小松树了吗?(喜欢)

  (五)现在让我们来读读好好读一读这个故事。

  三、总结课文,学写生字。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要有真才实学。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出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带生读一读)

  2、小松树经过了这件事情,决定更努力生长,我们要努力哦。接下来我们就努力学好本课的生字。老师范写“孩”,提示注意点。孩是子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最后一笔点不要漏写,中间是两个撇画不要写成两个撇折。生字描红,仿写,临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出示大松树和小松树图,在这座大山里呀,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呵,看来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我们就开始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回读。(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看,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领读,识记字形。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对读,猜字游戏,上下楼梯读。)

  松 呢 孩 棵 喂可以采用组合法。摸 孩 喂 可以读半边

  答 伯 爷 托 低可以替换偏旁识记。摸 托 低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师:刚才,生字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现在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读准吗?指名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读音是否准确,是否用心去读,思考:大松树和小松树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师:(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能帮它们找找家?教师相机贴图。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读出小松树的小和大松树的大。

  师: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读好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并相应加上点。——逐个读好这几个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a 指导读好“喂” 。

  ①老师用“喂”说一句话: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用!听到老师这样对你说话,你愿意把铅笔借给我用吗?为什么?(没有礼貌。)

  ②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没有礼貌。)

  ③那你觉得这个 “喂”应该怎样来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学生读好这个词的语气。

  b 指导读好“多高哇”、“很远很远”。

  ①多高哇,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

  ②从这个感叹号里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那你能把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很高的样子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④“很远很远”又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看?

  ⑤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真的感觉到小松树能看得非常非常远,怪不得他那么骄傲呢!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读读。

  c“你呢”这个词语,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能会遗漏。

  ①这里的“你呢?”是什么意思?

  ②该怎么读?(要读得让我们好象感觉到小松树在说什么话呢?)——你有我长得高,看得远吗?

  ③指导读出骄傲:你呢?

  (5)谁能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面,把句子读好?

  (6)先自己练习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把同桌当作大松树和他一起练一练。

  (7)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8)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你来猜猜看他有什么想法呢?(说话训练)

  ——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9)可是大松树没有去理会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他什么也没有说,课文里面说他——没有回答。

  师: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3、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出示风伯伯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你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呢?

  (3)其实我们从风伯伯的话中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那又是高多少呢?(加点:比、高多了)。

  (4)指导读好这一句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5)是啊,其实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图,比较一下。

  a(看大屏幕演示,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

  b 出示句子: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c 你也能用“比”来说一句话吗?——指导用“比”来练习说一句话。

  (7)你还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加点:看得远、托起来。)小朋友谁会做做“托”的动作?——动作理解“托”。(“托”是从下往上的。)

  (8)练习说话:所以我们说——出示: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9)看大屏幕: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

  (10)要是老师也这样摸着你的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11)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风伯伯?

  (12)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

  a 小朋友先自己练习读一读。——谁来做风伯伯?(指名读)

  b多亲切,多和蔼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风伯伯的话。

  过渡:小朋友们听懂了风伯伯的话,那小松树有没有听懂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的内容。

  (2)出示句子: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a“惭愧”就是什么意思呢?(“惭愧”加点)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呢?

  b对呀,当一个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情,就会觉得“惭愧”。

  (3)所以小松树就惭愧地低下了头。(“低下了头”加点)看——图中小松树的动作和表情,他多惭愧,多难为情啊。

  (4)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5)做得好极了,那现在我们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难为情。

  (6)惭愧的小松树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来猜猜看。

  (7)是啊,这时的小松树,心里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定很想说呢。如果你就是小松树,你最想说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先讨论一下,指名带上头饰说话。

  对于学生的话,老师要做相应的评价和回应。

  (8)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的孩子。老师想送给小朋友一句名言,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一起跟着老师来读一读。

  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的孩子。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五 写生字

  1.写字操

  2.一看字的结构和大小比例,二说字的笔顺,三仿写书写(回 爷 孩)

  板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骄傲 惭愧

  要谦虚

  有礼貌

  课后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习三个生字。

  我试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开头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指一指哪里是山上,哪里是山下。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在理解风伯伯说的话,让学生看图体会风伯伯的表情和动作,并试着演演,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带着表情表演读,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

  我感觉总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读中感悟的过程中,如果加一些让学生想一想:松树自己觉得那么高,他的心里很高心,很得意,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所以虽然自己心中有了重点,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而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匮乏,不丰富,没有达到激励的的作用。还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语速过快,这对于一个低年纪的孩子来说,不利于学生的倾听能力的发展。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通过这个过程,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要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7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松树图片,问:小朋友们认识它吗?(松树)板书:松树

  教“松”(sōng)领读。

  2.出示两幅松树图: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一棵大,一棵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 (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谁来当今天的小悟空,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课题中的生字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

  4.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放录音。

  二、初读指导

  1.你们觉得这位阿姨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学着读一读?自由朗读

  要求:(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老师现在是唐僧,要来考一考你们这些小悟空了。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下面将生字宝宝放回课文里读一读。出示课文段落,指导学生朗读。逐段指名朗读,齐读。

  4.我们一起来送大松树和小松树回家吧!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学生将松树图贴在相应的位置。这是课文第几节说的?齐读,找出两对反义词。

  三、指导生字

  1、我们把小松树和大松树送回了家,现在我们一起把生字宝宝送回家。

  2、学习生字:多(两个夕加起来就是多),松(木加公),回(大口包小口),师在黑板上范写。

  3、描红,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强调位置,明确原因(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

  小松树长在_______,大松树长在_______。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完以后再看一看、想一想出示的问题。

  (2)指名回答。

  小松树住在哪儿?大松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二、填补文本,唤醒记忆(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长在山上,有句古话说,“站得高就看得远”。你们猜猜看,小松树可能会看见些什么?

  (学生自由叙述)

  2.让学生说一说,假如自己看到了这么多、这么美的景色,自己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仅仅是自己能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景色,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3.多媒体出示:

  小松树___地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1)教师用“~~~”画出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让学生把这两句话多读几遍,读完以后想一想在横线上填一个什么词合适。

  (2)指名回答。

  刚才读了小松树说的话,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对大松树说话的?

  (学生自由表达)

  (3)学生觉得小松树是怎样对大松树说话的,教师就让学生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并试着演一演,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4.指名回答。

  (1)大松树见小松树这样对他说话,他生气了吗?你从哪知道的?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特别是大松树的表情,然后再回答老师。

  (2)老师感到奇怪了,为什么大松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呢?

  多媒体出示:

  大松树没有生气,反而笑了,是因为他知道____。

  (3)让学生说一句赞扬大松树的话。

  5.其实,不仅大松树知道,风伯伯也知道。风伯伯是位慈祥的老人,他对小松树是这样说的:

  多媒体出示:

  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得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1)让学生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风伯伯是怎样跟小松树说话的?(摸着小松树的头)

  (2)(让学生们回忆一下)谁在什么时候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话?他们为什么要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话?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是呀,从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对他说话,我们可以知道风伯伯教育小松树时不是严厉地斥责,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予以开导,体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

  6.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 推荐阅读: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通用16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13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12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通用13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通用12篇)
  •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20篇)
  • 松树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