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播放苏教版语文

2024-01-06人围观
简介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幽的夜空,一轮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幽的夜空,一轮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吐洒着它皎洁的光辉。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江轮甲板上望月,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月光洒落在长江两岸的芦荡、树林里,洒在我们身上。渐渐地,我们陶醉了。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学生齐读课题)——望月。课文中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语句?(指名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师:这句话描绘了好美的意境,我建议大家齐读一遍。(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师:这句话含义深刻,我们也齐声读一遍。……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亮抒发情怀,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品读对诗的内容。要想读好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对诗的内容,可不容易呀!(生自由练读,师行间聆听学生的练读。)同学们认为该如何读好对诗的内容呢?(要注意诗的节奏;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课文中暗示我们要努力读出什么气氛?“清幽”什么意思?“旷远”什么意思?(板书“清幽旷远”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同桌间配合对诗。(生合作练读,师个别指导。)哪对同桌愿意对诗给大家听?(指名两、三对同桌合作对诗,师和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我们进行小组间对诗,好吗?能不看书吗?(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对诗。)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画对诗,比赛哪组同学对得好?(幻灯出示有明月的意境图片或动画。)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师小结:清幽的月光洒在我们肩上,优美的诗词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沐浴着诗和月的光辉,沉醉在(生齐读)——清幽旷远的气氛中。(板书:沐浴诗和月的光辉)月朗星稀的夜晚,同学们可以在院子里,在阳台上静静地赏月,真切感受清幽旷远的气氛。过渡:文中的小外甥聪明可爱,爱幻想,跟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他突然又冒出一个问题来——(生齐说,师板书)月亮像什么?而他自己的回答更是有趣。三、品读小外甥幻想的内容请大家自由读小外甥幻想的内容,边读边思考该怎样读。(生自由练读,师个别指导。)该怎么读小外甥幻想的内容?能尝试着读给大家听听吗?(读出小外甥的活泼可爱;像讲童话故事;绘声绘色地读……)会读书的孩子准能注意到课文中对朗读要求的暗示。“绘声绘色”是什么意思?(板书:绘声绘色)请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小外甥幻想的内容,用心体会,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屏幕出示小外甥幻想的内容: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生:(感受到小外甥的天真、可爱。)(感受到小外甥的幻想非常奇特。)…… (感受到小外甥的语言很美。)是啊,小外甥的幻想好美啊,请注意大屏幕上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小外甥幻想的内容变成诗的形式,用幻灯打出: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小外甥诗一般的幻想,耐人寻味。咱们再来读一读,尝试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生练读,师个别指导。)多美妙的语言呀,储备到我们的“文学仓库”里来,好吗?(屏幕上出示:月亮像 , 。这是 , ,, , 。)一会儿后,(屏幕上出示云层封月图片)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也摇摇晃晃回舱睡去了。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学生齐读: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幻想是心灵的释放,是智慧的火花在闪烁。幻想的世界很奇妙,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让我们一起展开幻想的翅膀吧!在你们幻想的世界里,月亮像什么?是什么样的?(板书:月亮像 , ,。…… )(学生写下自己对月亮的幻想。)写好的同学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到讲台前来,把自己的幻想说给大家听。(鼓励每位同学都能走到讲台前畅谈自己对月亮的幻想。)师小结:仔细品味同学们的幻想,这是一首内容丰富、意境美妙的诗呀!今天,咱们举头望明月,幻想如诗。(板书:幻想如诗)四、课堂总结师:望月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咱们再来回顾课文: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望月。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师:小外甥也出来了,他要和我对诗。他背……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师生一起: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师: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而他自己的回答更像一首诗。生: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圆圆地睁大一次……师: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也回舱睡去了。生:甲板上只留下我一个人……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师:愿同学们也能展开幻想的翅膀,在浩瀚奇妙的科学世界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附板书:望月淋浴诗和月的光辉 清幽旷远幻想如诗 绘声绘色月亮像 , , 。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两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的优美语句,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积累诗句的兴趣。

  3、创设研究专题: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写月的诗句。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课文录音、钢琴曲、月下江景图

  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导入新课。

  1、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凝望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呀?唐朝大诗人李白,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写月亮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如:〈〈静夜思〉〉(学生背)又如:〈〈古朗月行〉〉(学生背)还有:〈〈月下独酌〉〉师背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把你搜集到的朗诵给大家听听。

  3、明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慷慨的,但相同的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和他的小外甥一同去望月。(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大意,体验感情。

  1、 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课文录音。

  2、 同学们,听了课文录音,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3、 总结:作者围绕“望月”这个主题,分别写了自己望月,和小外甥比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这三大部分的内容,老师想再提炼一下,给这三部分起小标题:

  望月 谈月 想月(板书)

  4、在这三个部分中,每一部分作者都有侧重地写了不同人眼中的月亮,请大家读读课文,说说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人眼中的月亮。“我”(舅舅)诗人外甥(板书)

  5、这三种人眼中的月亮分别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三、选择主题,自主探索。

  1、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某某眼中的月亮,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学习,某某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待会儿,准备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好吗?

  2、学生自学。(放抒情的钢琴曲 )

  四、全班交流收获。

  第一板块:舅舅眼中月

  1、你探究了舅舅眼中月这部分,你有什么体会?

  ★ (我认为舅舅眼中的月亮很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你能读出月亮的美吗?谁可以将月亮读得更美?

  ★ (我认为舅舅眼中的月亮很安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你能读出月亮的安详吗?谁能更好地读出月亮的安详?

  相机板书:安详 美丽

  2、老师根据作者的描绘,画了一幅月下江景图,让我们看着画,再听听作者对它的描述吧。

  3、 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月亮的安详与美丽。同学们,为什么作者眼中的月亮如此安详与美丽呢?(生答。师评:你读课文能看看前面,看看后面,边读边思,真会读书。)

  4、作者将月下江景的生动描述让我们对月光有了很深的体会。其实呀,古今中外,有好多关于月光的名篇,同学们,能把你们搜集到的片段与大家分享吗?

  第二板块 诗人眼中月

  1、 你能来谈谈对诗人眼中月的理解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写诗人眼中月的部分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3——13)

  2、学生汇报。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天真、幼稚)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向往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思乡 )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思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离家在外的哀愁 )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依依不舍 )

  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为例谈谈引导体会的方法:

  (1)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思念亲人。)

  (2)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学生讲讲对诗意的理解。)

  (3)原来,离乡的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就感觉月亮和自己很亲近。他借写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4)你能通过读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吗?(生读)让我们一起读,来体会这种感情。

  3、一个月亮,在诗人的眼里就成为抒发寄托感情的景物了,(板书寄情)难怪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过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4、 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该部分,体会舅甥俩陶醉于月光和古诗之中的情景。(三人: 叙述 “我” 外甥)

  5、正因为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写月的优美诗句。丰厚的积累对于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丰富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舅有用的。同学们,老师想在下节课举行一个古诗背诵比赛,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山或水的古诗,并理解着记忆它,好吗?这个就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

  6、另外,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对外甥眼中月的探究,我们也放到下节课重点讨论。

  五、布置作业;

  1、你喜欢哪些描写月光的句子?先体会体会,再把它抄写下来。

  2、背诵课文第1至13自然段。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望月》一课,课后采访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感受,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现状,作如下反思:

  一、文本与资料携手: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所以我让学生观赏美丽的月色图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出示关于诗、散文的阅读理解方法,课外描写月的诗句和散文,难点句子的理解,也有学生关于月的平时作文,课上给学生十分钟时间阅读资料,让资料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课堂上听到了学生朗读教材的声音和对图片的赞美声,也看到了学生在纸质教材上写写划划。

  二、阅读与表达相伴:

  《望月》是一篇清逸空灵的美文,学生一遍遍地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声读、表演读,反反复复地品味着,情之所至,拿起笔在文字旁边的空白处,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谁说月亮无情?在小外甥的眼睛里,她是温情的母亲,轻抚着他的小脸,呼唤他从香甜的梦中醒来,去欣赏无边的月色。月缺是诗,月圆是画,月圆像眼睛,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有着顽皮的眼神和可爱的心思,喜欢偷看美丽的人间,喜欢和小外甥那样的小人儿,同游同戏同交心;月缺是牙齿不齐的老爷爷咬剩的缺口的月饼,是害羞的半遮掩的少女的脸……月是画家的灵思,更是诗人的情怀!小外甥的想象多么独特而富有童趣!学生的朗读与表达更让我明白他们入情入境,和小外甥和月亮心心相印!

  三、预设与生成共存:

  在交流月色美这一部分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小节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母亲、祖母的温柔慈祥,体会安详的意思。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讲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这群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是怎样的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果然读得投入、动情。在交流幻想美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外甥的幻想的句子,读出他说话时的神态、语气,最后让学生放飞想象,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本以为学生需要引导才能体会,没想到学生一下子就说,我点击文字链接的图片,原来圆圆的月亮远看的确像眼睛,甚至还美美地读了小外甥的三处想象,真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啊。在讨论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学生思索片刻后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有嫦娥吧,圆圆的月亮像大月饼,云层封锁月亮像被缺牙的老太太咬了一口……

  可以这样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并没有产生对小外甥的崇拜,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小外甥差,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篇与课文一样,有着优美月色、浩瀚古诗、鲜活幻想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望月》,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境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背诵一些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三、设计理念

  体现“以商讨为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四、设计特色

  抓住文中四处“……”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配以合适的音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五、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月亮的古诗句。

  六、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月亮是美的化身,观赏月亮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2、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交流读后感受。

  (二)提出问题

  1、文中有四个地方用了省略号。哪四个地方?

  2、作者为什么在这四个地方用省略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探讨第一处省略号的意思?

  (可能是作者没有把看到的景物一一写出来;可能是作者被月光下的美景陶醉了)

  2、让学生欣赏“月下美景”。(出示画面)。为朗读课文选音乐,并说说所选音乐的依据。

  3、学生边默读边欣赏音乐。

  4、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注意把“……”读好)。

  5、齐读。

  (四)学习第三到十二自然段

  1、小外甥和作者背了哪些诗句?

  2、讨论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背诗。

  5、第11小节下面的省略号,是由两个省略号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

  6、学生交流收集的写月亮的古诗句。准备背诗比赛。

  7、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五)学习课文十四到二十自然段

  1、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呢?探讨文中第三处省略号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

  3、引导学生静想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结尾的“……”可不可以换成“。”

  3、让学生随着作者一道展开幻想的翅膀!(出示月亮幻想图)

  4、拓展:写出自己的幻想。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进行有关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望月》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是关于望月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 “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 “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2、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往往会忽视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恰恰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和实践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江中月”,整体感悟后来关注改文字中带“江”字的词语,通过朗读感悟“江”和“月”的交融与不可分割。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即由上到下、由近即远。这样的写作顺序可也能用到平时写景的习作中。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特别是这样的美文,如何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到月夜之美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尽管我在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也能体会到月夜的美,但也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字音、字型和字义的检查交流占用了近十分钟,这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是不合理的。这样的安排也直接导致学文的时间紧迫,教学过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2、教学浮于表面,课堂不够扎实。在教学中每一个板块的分析教学显得很粗浅,如教学第一部分,舅舅眼中月亮的时候,要求学生从文本,词句中感受月亮的美、静谧。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与品位,忽视对“镀”字的揣摩与探究。

  3、朗读指导不到位。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很重视“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以 “读”来感悟文本意蕴的方法的是不到位的。如学习第二段描写“江中月”的时候,过分注重学生的齐读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解读,剥夺了学生用朗读展现自己独立理解的机会,最终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对诗”部分也只是简单的你读我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没有把诗的韵味读出来。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全员的参与性,但却忽视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作者:陈国萍转贴自:常熟市虞山镇义庄中心小学点击数:188

  常熟市虞山镇义庄中心小学 陈国萍

  季丽梅老师执教的《望月》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一幅优美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背诵关于月亮的诗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下面一部分。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来学习关于月亮的想象部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知识拓展,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季老师的这堂课中,并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还让学生来说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关于山、水的诗。看得出,学生事先以利用网络,利用课外书籍查阅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开来了,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来查找资料,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时,王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幅优美的月夜图。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进而体会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了一幅“月夜江上美景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文字。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谈了些什么呢?(板书:交谈)

  1、交流,小结,板书:诵月、想月。

  2、讲读3—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分一分,他们对背了几次?同桌分角色朗读。

  (2)想一想,从“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中,你们体会到小外甥有什么特点?(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要靠平时的积累。)

  (3)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4)那你想不想和聪明好学的小外甥一样呢。(请同学扮演小外甥和老师对诗)出示对诗的部分。

  (5)引导:是啊,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师板书):诗中月

  (6)只有这些诗词里镶嵌着明月吗?(生:还有很多很多的诗)你从哪里知道的?(双省略)

  你还知道哪些?(请同学交流自己积累的诗)

  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出示对诗的部分,配乐朗诵)

  3、讲读13—21自然段。

  (1)(出示月的变化图)引导:你看得懂这幅画吗?指名学生说。

  过渡: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21小节。

  过渡:就是这样的一幅月亮每个月变化的图,在小外甥眼里成了——(生:天的眼睛)

  (2)指名一个学生读一读,出示:“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不假思索地说。理解“不假思索”。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生再读)

  追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

  他是怎样说这段话的呢?(生:想了一会儿,绘声绘色。)

  追问:这里的“绘声绘色”还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娓娓动听……)那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外甥的这个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由此你又看出什么?

  师生扮演甥舅读这些对话。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出示)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欣赏图片)

  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4、总结:

  你看,月亮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每个人心中的月都不一样。(板书:心中月)

  此时,天便那些淡淡的云絮……月光被云层封锁住了。小外甥又说了什么?真个是月亮困了吗?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出了什么?(小外甥的有趣、爱幻想。)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小外甥回舱里去了,此时又只剩“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

  板书设计: 望 月

  赏月: 江 中 月

  诵月: 诗 中 月

  想月: 心 中 月

  cia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 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

  睁大一次

  ……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 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 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 白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通过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并能熟读成确。

  2、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反复欣赏、评析,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3、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动笔写,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初识课文美

  1、读题。

  2、谈话复习导入:《望月》是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它处处渗透了美,包含了美。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并通过朗读,感受了文中蕴藏的美。我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呢?(板书:月色美、诗句美、想像美)。(对学生找到的其它的美也应予以肯定,如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小外甥的童心美等)。今天我们先欣赏美丽的月色。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月色美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学生各抒己见,同桌谈谈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认为写得最美的一句话标出来,读好它,准备读给大家听。

  4、交流: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美?

  这里将运用语言渲染法、示范读、有意比较法、以评促读法、借词发挥法等多种朗读方法,重点欣赏、评析重点词句。(顺序不固定,根据学生的选择可任意调换)

  (1)第一句。

  a.学生读。

  b.将“安详”与“安静”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安详:不仅包含了静和安宁的意思,作者还把月亮当人来写,给人以亲切和亲近感。)

  c.齐读。

  (2)第二句。

  a.学生读。

  b.分别指导读好“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跳动”等词。(这句话写出了月光下的江景有一种动态美;“千点万点”说明江面上跳动的光斑极多,数不清;“晶莹闪烁”说明光斑有光泽,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很美;“在跳动”说明光斑有节奏。有弹性地跳跃,给人以活泼可爱之感。)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情来,读出味来。

  c.师小结:是呀,同一个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读起来也不一样,只要能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都是可以的。

  d.学生自由读,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3)第三句:a.学生读后,请同学们说说读得怎么样。

  b.指导读好“隐隐约约”。(“隐隐约约”一词写出了月光下的江景的朦胧美和神秘美。)

  c.齐读。

  (4)第四句:请喜欢这一句的同学一起读。

  5、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赏读经典美文,感受语言美

  1、过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恬静的“月下美景图”,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清柔似水,曾给了人们多少梦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冰心、巴金等大文学家都曾描绘过它,赞美过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大屏幕出示以下三个片段:

  片断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片断二: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片断三: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的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2、学生挑最喜欢的片断自由朗读。(默读、轻声读、高声朗诵、同桌读、小组读或走下座位找好朋友都可以,不拘形式)

  3、欣赏。请学生先谈谈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1)师指导赏析。

  a.师简述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感受。

  老师最喜欢的片段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笔下,月光如水,静影沉壁,荷塘像笼着轻纱的梦。特别是“静静的、薄薄的、淡淡的”这一连串叠词的运用,使月色中的荷塘如梦如幻,膝俄而恬静,我们读起来,也特别有韵味。

  b.师深情并茂地朗读。

  c.生自由朗读。

  d.生配乐齐读。

  (2)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自由选择赏读片段。《月光曲》重点欣赏月光下,大海刮风起浪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要读出月的温柔和海的气魄;《再寄小读者》主要体会冰心笔下的月亮像慈母,饱含了浓浓的关切和爱。

  (3)再欣赏2或3段学生课前寻找的关于月亮的片段,有些读得棒的同学可给他配上音乐,或叫他到前面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如果有同学能背出来最好。

  (4)同桌互相欣赏搜集的美文。

  四、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感受美

  1、(多媒体出示美丽月色图):看着这清幽的月光,欣赏了这么多写月亮的美文,你一定也忍不住想赞美一下月亮吧?好,拿出笔在课文中美丽的月亮旁写点儿什么,可以写关于月亮的一、二个好词,可以写一、二句话或一段话,喜欢诗的同学可以写几句小诗,喜欢唱歌的同学也可以写几句歌词……今天学到的词或句可以用进去。

  2、交流欣赏。

  (对学生写的内容,老师应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给予鼓励和赞美,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五、师小结:《望月》真是一篇美文,处处都是美。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月色。下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关于月亮的美妙诗句和小外甥美好而奇特的幻想。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作者:黄年忠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97

  《望月》教学设计三

  执教:黄年忠

  一、教材简析

  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月亮下的美景,背诵一些写月的古诗句,激发美好的想象。

  三、设计理念

  体现“以商讨为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四、设计特色

  抓住文中四处“……”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配以合适的音画,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五、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写月亮的古诗句。

  六、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1、人们常说,月亮是美的化身,观赏月亮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2、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交流读后感受。

  (二)提出问题

  1、文中有四个地方用了省略号。哪四个地方?

  2、作者为什么在这四个地方用省略号?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探讨第一处省略号的意思?

  (可能是作者没有把看到的景物一一写出来;可能是作者被月光下的美景陶醉了)

  2、让学生欣赏“月下美景”。(出示画面)。为朗读课文选音乐,并说说所选音乐的依据。

  3、学生边默读边欣赏音乐。

  4、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注意把“……”读好)。

  5、齐读。

  (四)学习第三到十二自然段

  1、小外甥和作者背了哪些诗句?

  2、讨论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3、指名分角色朗读。

  4、指导学生背诗。

  5、第11小节下面的省略号,是由两个省略号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

  6、学生交流收集的写月亮的古诗句。准备背诗比赛。

  7、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五)学习课文十四到二十自然段

  1、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呢?探讨文中第三处省略号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

  3、引导学生静想自己眼中的月亮像什么?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结尾的“……”可不可以换成“。”

  3、让学生随着作者一道展开幻想的翅膀!(出示月亮幻想图)

  4、拓展:写出自己的幻想。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准备:

  及辅助活动:赛诗会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板书揭题

  1、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背一背,一人一句。

  2、揭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明确:读通全文,划出不理解词句,想清解决。

  2、学生读文,自学字词

  3、指名分段朗读。

  4、词义质疑:清辉:淡雅清纯的光辉。 凝望:出神地看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联系课文)云絮:絮,像棉絮的东面。淡淡的云朵。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这里指事物的轮廓。 不假思索:假,借用。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晶莹:光亮而透明 隐隐约约:看起来不很清 5、存疑: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清幽旷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板书:景比赛想象

  3、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身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进行写字指导甥瞳仁锁絮幽欠

  2、钢笔描红、临写。

  3、写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4、抄词: 清辉流动封销不假思索光斑瞳仁 闪烁挑战剪影绘声绘色沐浴比喻 云絮呵欠

  (五)学习第一段

  1、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想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画画出来?

  3、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景物:月光江面芦荡梅林山峰 江面----浮光跃 芦荡梅林山峰----镀上花边

  4、学生当场打开画笔进行绘画,其它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

  5、播放第一段录音(诵读),再看看同学画的图感受意境。

  6、看图,尝试背诵。

  (六)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叫醒人?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聪明而又好学体现在哪里? 角色读5--11节。

  4、了解诗句意思。

  5、指导读诗、背诗。

  6、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 “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天比舒畅,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7、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

  (七)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板书:想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开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想象奇特,富有童趣)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们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这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给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地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重读的词,读,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

  5、分角色读这一段。

  (八)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闭眼。五、听录音,展开幻想。 闭眼,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你…… 引导说说幻想中的东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赛诗会(课外)

  (九)游戏辅助,加深理解。

  1、第一个活动:看题目,背古诗。

  ⑴六个词语各代表一首古诗,请选手选择。

  ⑵依次看题目背古诗,背不出可以朗读。 [通过看诗题背古诗,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积累情况。]

  ⑶小结:刚才各组同学都表现不错,特别是朗读时很投入,很有感情。

  2、不过,刚才的游戏只是个热身赛,接下来的游戏难度就增加了,但也更有趣了!

  3、第二个游戏:给图画配古诗。 ⑴每个词语后面是一幅画,老师已经给图画配上了一首诗,也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内容来配一首古诗,看看我们配的古诗是否相同。

  ⑵依次看图画配古诗,并朗读古诗。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来绘图画,配上适当的古诗,实际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理解情况。]

  ⑶小结:能给图画配上合适的古诗,看来同学们不光会背古诗,而且对古诗还有一定的理解。

  4、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所朗读的这些诗除了都写月亮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板书:幽远的思念) [通过恬当的小结,揭示了传统的月亮文学,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5、第三个游戏:唱月亮的歌曲。 月亮在诗人眼中是个宠儿,在其他的艺术家心中也是最为钟爱的,例如歌曲当中就经常出现月亮。

  ⑴谁来唱几句有关于月亮的歌曲?

  ⑵我们学校合唱队曾经唱过一首歌叫《月光光》,非常好听,我们班有好几个合唱队员,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

  ⑶请同学们说说听完后的感觉。

  ⑷我怎么听着听着想睡觉呀?请合唱队员解释一下。

  ⑸小结:怪不得听着听着,我好像回到了儿时,躺在摇篮里沉沉睡觉,原来月亮确能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板书)

  (十)分组合作,借月抒怀。

  ⒈除了诗、歌曲还有很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吧,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学做一回艺术家。

  ⒉多媒体出示:“现在你是一个艺术家,请你用编歌、写诗、书法、画画、朗诵、写话等形式通过月亮来表达你的情感。”

  ⒊学生汇报,说清楚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在写诗、画画、编歌等实践中,学生把感知、理解、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了运用的能力。]

  ⒋总结全文。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小白船》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领略一下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五、教学结束:

  作业:

  《练习册》P54、二、三) 收集有关山水的古诗,背一背,准备赛诗会。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解读: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4课,是当代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写月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作者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是一篇很容易激起学生审美情感教育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清课文条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的句子,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 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竹里馆》、《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历来,月亮被看作是皎洁直率的象征,是清纯高洁的象征,是离别的生发意象,许多大诗人对月亮都情有独衷,因此中国古代咏月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板书: 24、望月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明确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课文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 划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学习朗读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

  外甥 娥眉 瞳仁

  镀 比喻 船舱

  清辉 凝望 晶莹 云絮 剪影 不假思索 隐隐约约 绘声绘色

  指名朗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示注意点。

  3、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学生质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脉络 ,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读好。

  提示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1、交流:(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

  一、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1-2)

  二、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3-13)

  三、月亮像什么——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14-20)

  四、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21) ]

  2、学生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1、 用钢笔描红。(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2、 抄写词语

  3、 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授:

  师:你们有谁留心观察过月夜的景色,那是什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指名交流)

  乡村的月夜是静谧的,美丽的。江上的月夜又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部分(1-2),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月夜江景吧。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3、出示句子: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江面及两岸在月光照耀下的景色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诗。

  评价交流。齐读

  4、指导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5、交流:这一组对话前面两句有提示语,后面几句没有,你能给他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吗?

  (1)学生加上提示语后交流,读。(建议加上“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话音未落”等词语。)

  (2)讨论:你觉得自己加上提示语后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再加上提示语?

  (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对诗很快,照应“一眨眼就是一句”,语言干净利落,符合当时的情景。)

  5、指导读诗,背诵。

  6、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齐读,有感情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呀,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三、课堂小节

  读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中交流。)

  师: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 布置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部分段落。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月夜的景色是美丽的,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呢?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师:这一堂可我们继续学习《望月》。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积累了许多的诗句。我们能和他比一比吗?谁也能来背诵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呢?

  过渡:

  小外甥是好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不仅体现在他积累了许多的古诗文,他还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通过讨论引导感受到:小外甥的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即新鲜,又十分自然贴切。“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指导朗读课文之中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

  2、指名继续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1)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2)指名朗读上述句子,可以先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三、品读第四段

  (一)齐读课文。

  师:读了最后一段话,你有何感想?

  (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让我们也一起和作者去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月夜,去展开丰富的幻想吧。

  1、播放课文完整的配乐朗诵,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就在甲板上,沐浴着月光。此刻你在想什么?也许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2、 现在请你把你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必要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的吗?

  五、布置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用几个句子写出你心中的月亮。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望 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1课.读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说

  3,今天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欣赏月下的江景吧

  二,学习第一部分:"赏月"

  4,听课文录音,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5,交流: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6,想不想看看这一幅月下江景图 (映示画面)美吗 让我们来品味品味这种美吧

  指导学生看看画面,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节,挑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读,品味品味,你喜欢的句子中,哪些词写得特别美.在这些词下面加点.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

  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交流要点:

  一,"安详"和"吐洒"两个词把月亮当作人来写,给人一种亲近感.

  二,"……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这句话写出了月亮下的

  江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三,"……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

  层银色的花边……黑色剪影"和"隐隐约约"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伸展着"和"起伏着"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动态美,"黑色剪影"和"银色的花边"写出了色彩美.(逐句交流,逐句指导朗读)

  7,美丽的月下江景图,多么令人神往!谁愿意读读这一节,让大家尽情地享受这种美.(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8,这段文字实在太美了,想记住它吗 我们来背一背吧!指名背

  三,学习第二部分:"诵月"

  看到这幅美景,高明的画家会挥动画笔,欣然作画;高明的摄影师,会按动快门,留下美好的瞬间;歌唱家会激情昂扬,引吭高歌;诗人会诗兴大发,大声吟诵……

  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吟诵月亮的诗篇啊!就让我们借用古人留下的诗句来吟诵吟诵美丽的月下美景吧!

  1,自由读读第二部分课文,划出诗句,反复读读,同桌交流交流诗句的意思.

  2,就诗意质疑问难

  3,指名读诗句.

  4,读读第二段,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你觉得小外甥的眼里,月亮象谁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沐浴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

  分角色体会朗读(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赵丽宏,女同学读外甥(配乐:春江花月夜)

  四,学习第三部分:"论月"

  刚才,我们借用诗篇来诵月,小外甥的好学,爱幻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外甥对月亮还有哪些独特的幻想呢 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论月"

  1,快速读课文,思考:"我"和小外甥在谈论什么问题

  2,(月亮像什么 )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自由交流)

  3,交流,映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指名读句子,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4,了小外甥的话,我觉得怎么样 (惊讶)映示句子:他的比喻使我惊讶.为什么我

  会觉得惊讶

  5,小外甥的眼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双眼睛 自由读读第19,20节,画出有关的句

  子."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6,同桌一起读读,结合这些句子想想,小外甥的这个比喻新奇在什么地方 (指导学

  生体会小外甥眼里,月缺,是天在闭眼,月圆,是天睁大眼睛,他的想象和月亮变化紧密联系,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月光被云絮遮住,小外甥说月亮困了,睁不开眼了,其实是他自己想睡了.小外甥的想象确实新奇)

  7,多么新奇的比喻,谁来学学小外甥,读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8,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学习第四部分:"想象"

  a) 小外甥回舱了,我的心却难以平静,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体会体会我此时的心境.

  b) 齐读.

  c) 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古往今来,诗人留下了许多吟诵月亮的诗句,其实,细细品味,这些诗句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诗.

  d) 映示文中诗句的原诗,齐读.

  e) 你还搜集了哪些写月亮的诗,交流,领读.

  六,作业

  背诗

  板书设计:

  望月

  赏月 美

  诵月 多

  论月 奇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8

  教学《望月》得失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

  一、 回归本原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课必须承载着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大职责。教材就是承载这一任务的一种凭借,一种寄托。在这节课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对月景描写的段落和对外甥形象刻画的段落。通过图片,质疑,演示等方法对文本的语言进行悉心的揣摩和深入领会,可以说是雪落无痕地对语言文字进行了训练。

  二、 趋向简洁

  崔峦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的、朴实的、扎实的。所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这一节,我一开始就直接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我让学生兵分两路:作者眼中的月光,诗人眼中的月光,让学生感受诗和月留给我们的优美意境。那么,在此基础上体会外甥爱幻想的特点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纵观整个教学环节,主线清晰,抓住了一条纲领,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三、 适度拓展

  之所以加上“适度”,这么注意用词的严谨,我是有用心的。在学习“诗人眼中月亮”这一段时,我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就是这些个学习材料的发放,使我产生一种不必要的担心。因为我怕背上脱离文本、天马行空的嫌疑。但静静一想,确实没有必要,因为:

  1、 我没有脱离文本,提供的材料是和文章有着密切联系的;

  2、 这里的补充和拓展是有必要的:在文中的这六首古诗中,有的诗学生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有些古诗还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诗人情感与月光的联系,体会诗中月的多情,对这些不为学生所熟知的诗做适当的补充是有必要的。

  

  四、 关注学情不够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是不断变化的,在今天的课堂中,教师为抢时间赶教案,淡化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学生只能跟随着教师亦步亦趋,所以造成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的学生还不够广。不少的情况下,教师是主角,优等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更多数情况则是听众和观众。教师在教学册操作过程中,只是想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和自身的语言,犯下了“胸中无本,目中无人”的错误。

  五、 关注细节不够

  一节成功的课堂必须做到“主线鲜明,细节饱满”。没有主线的课堂是散乱的,失序的。没有细节的课堂则是平庸的,肤浅的,粗糙的。细节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却孕育着深刻。这节课,不是没有细节,而是教师对细节的处理得苍白无力。甚至是错误的。细节就象是审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我的教学理念就经不起放大和审视。归根到底,还是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的缺失。

  • 推荐阅读:
  •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识字4(苏教版语文二下教案)(通用2篇)
  •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鸟语》教案(通用13篇)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升国旗》教学案例及评析(精选13篇)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姥姥的剪纸》习题(精选14篇)
  • 苏教版语文五年上册《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苏教版教案
  • 苏教版语文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