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第一次上课作文600优秀作文

2024-01-06人围观
简介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1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现在,也有好多历史家研究长征,更客观地评估长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笔,重新写起长征。长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了。从我们读书时,课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这一素材。写这一思考,我用“红军+长征”在中搜索,搜索到21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1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现在,也有好多历史家研究长征,更客观地评估长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笔,重新写起长征。长征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了。从我们读书时,课本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这一素材。写这一思考,我用“红军+长征”在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条信息,这足以说明长征是一门课程,是一门中国人要学的课程。苏教版在三年级下册首次将“长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领学生读长征,研究着长征。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长征”的事,按我们的一般认识来看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但现在孩子因为喜欢游戏,喜欢卡通,喜欢动画[题外话:中国还没有创造出一部动画式长征大剧],因为“长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许没有更多的信息走进孩子的大脑,了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就能把这篇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了。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38人,有37个人不知道朱德,1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非常多,仅仅靠课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里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用这一课引领学生读读长征方面的书,还是可行的。学生如果能主动去读了,长征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2

  作者:王震震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4

  我这样教《菩萨兵》

  <菩萨兵>是长征途中红军关爱藏民的感人故事。要让学生明白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教材时,我紧紧抓住“寻找藏胞”、“帮助春耕”这两件事中的重点――朱德的三段话,其次体会藏胞前后言行的变化。

  一、 质疑激趣【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m.diyifanwen.com】

  (1) 板书:菩萨,让学生说说印象中菩萨是怎样的?有的说菩萨是专做好事的,有的说菩萨心肠很好,很善良的,有的说听说过观音菩萨、如来佛、弥勒菩萨……这些都让学生明白了菩萨的意思,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菩萨在老百姓的心中有着至高无尚的地位。为后面了解红军在藏胞心中有着如菩萨一般的地位埋下伏笔。

  (2) 板书:(菩萨)兵,让学生读课题后质疑。学生很想知道:什么是菩萨兵?谁是菩萨兵?为什么叫菩萨兵?谁称他们菩萨兵?……这一系列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  读中感悟

  文中朱德的三段话正体现了对藏族同胞的一腔爱心。第一处,在藏胞不明真相,躲进深山,不敢露面时,朱德说:“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一句反问,表明了他为藏胞着想的急切之情,一句感叹表达了他对藏胞着想的坚决。第二处,在红军找不回藏胞时,朱德说:“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想办法帮助藏族同胞把地抢种上。”前一句体现了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后一句,朱总司令从藏胞的利益着想,体现了他对藏胞的一片深情。第三处,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说:“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更是看出朱德对藏胞的真挚爱心。这三段话,都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在读中感悟,感悟后再诵读,把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爱读出来。另外在之前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朱德司令的录像,认识朱德。在学了这三段话之后再看朱德的录像,此时总司令的形象更加高大,朗读也更有味。由此反复诵读,多次落到最后一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从而明白藏族同胞称红军为菩萨兵的原因。

  三、 比较体会

  学生了解了红军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藏族同胞的热爱后,再回过来看看反动军队对藏胞的行为。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描述反动军队的恶行,但由先前藏胞一见到军队就跑就躲的行为就从侧面了解到反动军队对藏民的暴行,再发散思维,让学生猜想反动军队曾经怎样对待藏民的?这样前后的对比,学生强烈感到红军爱藏族的赤诚爱心。

  四、  板书新颖

  以对联的形式来板书,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次尝试这样的设计,效果还真不错。正好课题也以横批的形式展示。

  菩萨兵

  军      军

  心      情

  民      民

  心      情

  心      鱼

  心      水

  相      情

  印      深

  王震震【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m.diyifanwen.com】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3

  一、扣课题,知大意

  1、“菩萨”是什么意思?

  2、“菩萨兵”是什么样的部队?

  3、“菩萨兵”指的是谁?

  4、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点评: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是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一环节就是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概了解。)

  二、抓句子,提认识

  1、读课文,在认为含有深意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并思考句子包含着什么意思。

  2、交流。

  句1:“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句2:“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句3:“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点评:文章中有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深究句义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个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找句子,看看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如何;第二步是,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三、代写信,悟感情

  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

  (点评:这一环节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用写信的形式体会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军民鱼水之情。)

  转载自邑学教师博客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4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会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重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会复述故事。(难点)

  三、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菩萨”,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藏族人大多信奉佛教,认为菩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兵”,指战士、军队。本文以“菩萨兵”为题,形象、生动地赞扬了军队和战士有菩萨般大慈大悲的心肠,既点明文章中心,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背景

  (1)藏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

  (2)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跨经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3)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22年11月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5月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任总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解放战争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76年在北京逝世。

  3、结构分析

  全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藏族同胞由于吃尽了【敏感字词】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第二至五自然段讲朱德总司令急藏族同胞所急。第六、七自然段讲总司令在第二天召开了春耕动员会,会后与战士们一起参加了春耕。第八、九自然段讲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全文按照实际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一天”、“第二天”、“几天以后”三个具体的时间段的交代,使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言简意赅的叙述、充满深情的人物语言,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朱德总司令以及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一片深情。“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一形象的话语既表现了藏族同胞的语言特点,更深刻地表达了藏族同胞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于热情赞颂。

  4、写作方法

  篇末点题

  本文结尾点题,突出中心。文题是“菩萨兵”,结尾处用藏族同胞的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巧妙地点明了文题,寓意深刻,而且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使中心更加突出。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结尾处用一句话或一段话直接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运用这种方法,既能概括全文的要点,又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采用这种方法时,要使结尾同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切忌拖泥带水,防止在文章结尾不加分析地安上一个表决心、喊口号的尾巴,这样不仅是画蛇添足,还会影响全文的表达效果。

  5、中心思想

  本文讲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反映了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

  四、重点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藏、区、段、胞、朱、译、糊、涂、耕、播

  (1)“藏”平舌音 (2)“饶”声母为r

  (3)“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读轻声)

  2、形近字辨析

  藏(篾)、区(匹)、 段(没)、胞(抱)、译(泽)

  怨(怒)、播(插)、 糊(湖)、涂(途)

  3、多音字

  (1)挨→(ái) 挨饿 ;(āi)挨近。

  (2)藏→(zàng )藏族;(cáng)收藏。

  (3)得→(děi) 真得 ;(dé)取得;(de)跑得快。

  4、近、反义词

  (1)近义词:动员—发动 糟蹋—糟践 感激—感谢 糊涂—昏聩

  尽心尽力—竭尽全力

  (2)反义词:糊涂—明白 感激—责怪 热火朝天—冷冷清清

  尽心尽力—敷衍塞责

  5、词语解释

  (1)【敏感字词】:指思想上或行动上维护旧制度,反对进步,反对革命。

  (2)尽心尽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气。

  (3)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情高涨。

  6、句段赏析

  (1)他对朱德同志说:“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 这里的“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藏胞不明真相,对红军的误解之深,而要让他们理解是那么的难,从而为下文写红军如何赢得藏族同胞的理解了充分的铺垫。

  (2)“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这句话是说要让红军以实际行动把军爱民的诚意播撒到藏胞心田里,让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

  (3)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这是藏族同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赞扬了红军战士有菩萨般的心肠,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关心人之疾苦,是真心为民的。

  五、文本拓展

  1、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创造性的表演课本剧。

  2、想象藏族同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感激的话语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3、说说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了红军什么样的光荣传统?

  4、课后可以观看《长征》电视剧,进一步了解人物角色.

  六、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每日积累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后引发:读了课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新奇感,我们听说过步兵、炮兵,还没有听说过菩萨兵的。我们知道菩萨给人的感觉是慈祥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文中写的是不是这样一种神兵呢?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齐读课题,质疑。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2~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思考:1、“菩萨兵”指谁?谁称红军为“菩萨兵”?

  2、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

  3、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

  四、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读准音、认清形、会书写、会组词、找出形近字、多音字、近反义词)

  2、学习词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熟读课文,细读朱德同志说的三段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五、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谈初读收获。

  2、分组板展有关内容,领读讲解并究错补充。

  3、字词部分展示。带读生字词、提醒读音、生字组词、积累近反义词、多音字、重点词语解释。

  4、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通课文,组内分角色朗读试着复述课文。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成《快乐导航》字词部分。

  2、对子间纠错讲解,并在纠错本上改正。

  第二课时

  一、每日积累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复习检查,听写词语。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出示目标:小组讨论:藏族同胞为什么离开家园躲红军?

  感知课文: 朗读第一~五自然段。

  ①体会藏族同胞对【敏感字词】军队的恐惧核对红军的误解。(抓住“吃尽”、“一……(早)就”来理解)

  ②体会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心。(抓住“急坏”一词来理解)

  ③抓住朱总司令的两句话,从而体会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抓重点词句)

  2、讨论:藏族同胞为什么又回到了家园感激红军?

  感知课文: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①体会朱德同志的话(“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尽心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②怎样理解朱德总司令这里说的“种子”?

  ③藏族同胞为什么用“菩萨”来赞美朱德总司令和红军呢?这里的“几时见过”有什么含义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体会,抓重点词句分析、品读感悟,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读好朱德总司令的三段话,读出藏族同胞的感激之情。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会复述故事。

  形式多样:分角色朗读、师生比赛读、课本剧表演、班内复述故事评比。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朗读复述课文,对子间互读、互查。

  2、讨论《快乐导航》中的相关内容,并在纠错本中改正。

  第三课时

  一、每日积累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和感情朗读,使我们对朱德总司令对藏族同胞的关怀之情有了深入的体会,请大家谈谈感受。

  三、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归纳重点知识,学会复述课文。

  2、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创造性的表演课本剧。

  3、想象藏族同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感激的话语呢?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

  4、说说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了红军什么样的光荣传统?

  5、课后可以观看《长征》电视剧,进一步了解人物角色。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句子的品读感悟。

  2、分享课本剧表演,体会人物角色。

  4、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1)完善《快乐导航》中的相关内容。

  (2)对子之间互查、互考,复述课文。

  (3)组长反馈组员表现情况。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4、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1、糊涂 翻译 菩萨 糟蹋 怨不得 藏民 感激

  春耕 播种 同胞 热火朝天 平平展展 尽心尽力

  2、读准下面的多音字,给它们注上音。

  挨饿 藏民

  3、把课文读通、读顺,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菩萨兵》主要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 )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 ),以实际行动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 )。

  2、找出描写朱德司令说的话,在书上用“——”划出。

  认真地边读边划,思考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三、我不解

  不理解的词语有( )

  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 )

  四、搜集有关朱德、长征、藏族等方面的资料。

  [导学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

  1.《菩萨兵》全文按照( )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具体体现在哪几个词语?

  2.读文章第六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的“种子”表面上指( )

  实际上指红军( )

  3..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二、深入探究:

  请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菩萨兵》的感受。

  三、积累提高:编写故事提纲,把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堂检测]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菩(pú pó )萨 怨(yuān yuàn)不得 糟(zāozhāo )蹋

  饶(ráo láo)恕 挨(āi ái)饿 结(jié jiē)果子

  二、看拼音, 写词语。

  zànɡ mín chūn ɡēnɡ dònɡ yuán tónɡ bāo

  ( ) ( ) ( ) ( )

  hú tú ɡǎn jī bō zhònɡ xiàn duàn

  ( ) ( ) ( ) ( )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译( )糊( )涂( )段( )

  泽( )湖( )途( )断( )

  四、照样子,写词语。

  尽心尽力 百发百中

  平平整整 干干净净

  五、下面的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a、无可奈何的语气 b、关切的语气 c、发自内心的赞美

  1、“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

  2、“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啊!”( )

  3、“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

  六、想一想,再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

  藏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呢?请你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课后作业]

  拓展写话: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学生练写,交流。

  [板书设计]:

  13、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 返回 流泪

  [主题学习丛书]

  1.阅读《主题丛书》125-173页文章。进行读书汇报交流。

  2.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就像天上的繁星,在历史的银河中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是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离学生的距离很远。如何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是一个难点。尽管课前学生搜集了一大罗资料,但机械的文字无法吸引学生。所以倒是用了点心思让学生找寻一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这个时候再去研读文本我想相对容易了许多。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意识地抓关键句,找关键词进行分析感悟,收效不错。比如在品读“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句时,学生找到了一个“尽”字,通过联想,他们仿佛看到了反动军是如何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掠夺,进行惨无人道的压迫的。课文中的“吃尽”不就是包含着老百姓对军队的惧怕和憎恨程度之深吗?这个时候,学生再去朗读这句时就是带着自己的情绪在里面的,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在课文里,朱德的三句话也是关键,学习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藏胞当时的处境和季节环境进行多方位品读,并引进了歌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学生也有颇多的感受,对“朱德”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当然,有的学生也对朱德的其中一句话作了质疑,平时总是说种子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里朱德为什么会把它说成是“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个问题是我意料之中的,课前也作了一番查阅,发现原来朱德所说的这句话就是摘自“毛泽东语录”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每教一篇文章,自己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真可谓“教学相长”也!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所要注意及努力的。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6

  《菩萨兵》这篇课文讲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感人故事。因为是学习对象三年级学生,所以他们对这段历史不是太多的了解,所以我课前让同学们从《新补充读本》及自己身边的书中去找出相应的文章来读,让他们了解长征。就本课而言我想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也是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1、 什么是菩萨兵?对于“菩萨”,地处农村的孩子们还是了解的,但“菩萨兵”,不仅是孩子们,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所以有必要讲清楚。其实就是有菩萨心肠的士兵。可问:谁是菩萨兵?是谁称之为“菩萨兵”的?这样就能直接引入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引入课文可谓是逆入法。2、被称之为“菩萨兵”的红军究竟为藏民做了什么事呢?(重点分析)

  这是教学的重点,是对整篇文章探究的目的所在。先说“寻找藏胞”,藏胞们见了红军为什么要躲进深山里呢?引领孩子们读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一句,特别是“乌云”一词,要重点理解。这又与历史有关,教师可适当增加材料来补充说明。同时也提醒大家,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反动军队惹的祸。没有他们的横行霸道,就没有藏民的躲,就没有红军的寻找。红军恨他们,老百姓也恨他们,他们能有好下场吗?(这是个人阅读感受,可不强加于学生。)寻找的结果是什么?是寻找未果。为什么呢?进一步去读,去思,不难发现这是反动军队对老百姓的糟蹋之深!再说“帮助春耕”,抓住朱总的“这也怨不得他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等来体会。引导学生领悟:朱德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而且他也亲自出马,“带领”大家干。这是何等的高尚风格。3、结果如何?

  红军的努力结果如何呢?藏胞们回来了,充满感激。细读慢品即可。

  4、延伸

  本课文笔简练,内容生动,可以发挥想像的地方很多,我想放在文末,既可把握教学节奏,又能很好地升华主题: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分小组交流,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回答。

  5、备注。

  本课详加推敲的地方很多。如“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藏胞们躲进山里,他们又是怎么会“得知”红军为什么春耕的消息的?……只要我们引领孩子们细读慢品,只要我们老师心中有算,相信站在高处的你必能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7

  师:你通过上节课的朗读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请再读一读书,准备3分钟后的交流。

  生读,师走下去了解情况。

  交流。

  生;反动军队很坏。

  生: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

  生:朱总司令很着急。

  生:……(略)

  师:谁能将这件事情连起来说一遍。

  生:(略)

  ■二、

  师:就是这样一件事,藏胞们就在心目中就觉得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就像——?(学生不是很明确,师指题目)

  生:菩萨兵。

  师:你知道菩萨是什么吗?你见过什么菩萨?

  生:见过观音菩萨。

  生:送子观音。

  师:也是观音菩萨。

  生;财神菩萨。

  ……

  师:虽然菩萨长得各不相同,但是既然都被人们称做菩萨,他们肯定有一些共同点,你认为是什么呢?

  生:都是神仙。(众笑)

  师:既然是神仙,本事怎样?

  生:神通广大

  生:是好人。

  师:是好神仙。(众笑)他们好在哪里呢?

  生:他们都帮老百姓,心肠很好。

  生:他们是——?

  生:(插话)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神仙。

  师:说得太好了。但是,大家知道,红军战士经常打仗,冲锋陷阵,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可是怎么和以慈悲为怀的菩萨联系起来了呢?

  生:一时语塞。

  ■三、

  师:到底为什么呢?请读读课文,哪里地方让你感动了?

  生:自读课文。

  交流

  生:我读出了感激之情,我从最后一段读出的。你读读看(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生:读得一般。

  师:他们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么说的?

  生:(读课文最后两节)。出示课文最后两段。

  生:我从“悄悄”一词中我体会到藏胞回来是因为不相信,但是又有些相信,想探个究竟。

  生:我从“尽心尽力”中感觉到红军比菩萨的心肠还要好。

  师:哦,比菩萨的心肠还要慈悲?

  生:因为第一段写到红军来藏民居住地区是准备休整的,但是现在不但没有休整,还要帮助藏民春耕,尽心尽力地做,就是用尽力气地干活,这难道不是比菩萨的心肠还要好吗?

  生:是的,菩萨帮助人,只是用他们的神通广大帮助人们,他们有神仙的本事,帮助人们不要用尽力气。

  生:他们本来就很疲劳,没有休息好,还要那样用尽干活。

  师:他们帮助人们似乎没有红军他们这样吃力,毕竟是神仙么。但是红军不同,他们本来就很累,是的,这个事情发生在长征途中。要知道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是什么吗?

  生:是什么?老师。

  师:请看《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专门写红军长征的歌曲。

  师:请看下面两首歌的歌词,你看到红军遇到什么困难了?(出示)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飞越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耸,

  雄关险,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

  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

  踩波踏浪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

  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

  勇士万代留英名。

  生:我看到红军遇到过草地时没有粮食,天气寒冷,只能吃野菜。

  师:这样艰苦的事情很多很多,甚至有红军饿死,冻死。

  生:我看到红军飞越大渡河时非常危险,遇到“豺狼”。

  师:这里的“豺狼”是专门杀害红军的国民党。

  生;我觉得红军遇到了很多敌人,最后战胜了。

  师:是的,红军经常会遇到敌人的“围剿”,有时候突然会遇到敌人在地面上的袭击,至于空中,时常会有敌人的轰炸机,被害的红军非常的多。

  师:同学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危险、困难绝对不止这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看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我会再班级图书角准备一些。

  师:现在我们还是来回到课文。通过这些歌词的描写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的危险和困难,还有死亡。现在到了藏族地区,本想——(休整),但是现在却——?

  生:尽心尽力地帮助藏胞们春耕。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红军不容易,他们很了不起。

  生:我觉得朱总司令和他手下的战士心肠真的很好。他们真是很辛苦。

  生:我觉得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说明红军很好,。

  师:哦?

  生:翻译去找藏族同胞的时候,他们见到翻译就跑,可是翻译说他们糊涂的时候,朱总司令还说怨不得他们。

  师:藏胞们虽然不知道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苦,但是,他们却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所有的红军为他们春耕。藏胞们看到红军把院子——(生:打扫地干干净净,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时候,)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藏胞中的一员。你可以做藏胞里面的爷爷、奶奶、小孩子,请来说说你心里的想法?

  生:他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生:我相信红军是好人。

  生:他们感到红军与反动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军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生:没想到,天地下还有这样好的军队,这样好的菩萨。

  生:要不是我亲眼所见,我还真不敢相信红军会帮我们春耕。

  ……

  师:正因为红军的行动让藏胞们感动了,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所以藏胞们才会说——

  生:(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现在请你读读这一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呀!’读完你想说——?

  生:我觉得这样不行,因为司令大,排在前面好!

  师:你说的是什么大?

  生:权大,是司令。

  师:哦?

  生:我也觉得不行,但是不是说他权力大,而是他在藏族同胞心目中他很好。因为司令也帮他们种地。放在前面是尊敬他。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战士们尽心尽力地春耕,首先要感谢司令,因为如果朱总司令没有开那个动员会,战士们不会拖着疲劳的身体那么卖出力地干。

  师:是的,论觉悟,朱司令确实比普通战士高,论职位,朱总司令也是高的,放在前面还是有用意的,你们说得很好,有一点提醒,最主要是因为朱总司令在春耕这件事情上让藏胞们很感激。我们再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读完这段,在读课题。

  生:菩萨兵。

  师:刚才我们说藏胞要首先感谢的是朱总司令,那么我们的课题为何不改为菩萨司令就行了呀!

  生;不好吧?

  师:为什么?

  生;说不出来。

  生:我觉得帮助藏胞春耕的人,主要是红军战士。

  生:是的,是的,我觉得藏胞要谢谢所有的红军。

  ……

  师:看来,课文题目还是应该起——

  生:菩萨兵

  师:下课!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是训练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

  由于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红军与藏族同胞之间的深情,学生又缺乏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因此,理解当时情况下,红军的想法与做法将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教材简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目标,情感与态度三个纬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格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打算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历程,随后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并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指导.

  我指导学生先自学生字,然后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在此基础上读通全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我先引导学生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适当正音,特别提醒学生"菩萨","糟蹋","糊涂"中的第二个字都念轻声,"挨"(ái)在课文中读第二声.指导学生读好比较难读的句子.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各种读书形式指导读好重点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学习生字.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说说记忆的方法以及书写时的注意点.考虑到学生"翻译"的"译"右边部分易加一撇,因此我借助媒体出示并范红右边部分.我准备留五分钟给学生当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打算分"复习导入,朗读感悟,深入学文,总结课文"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随后紧扣课文的最后一句,理解课题中的"菩萨",并质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呢"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二,朗读感悟,深入学文.

  本课有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生自读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想像藏胞们吃尽的苦头,使藏胞一见红军就跑,躲得情景印入学生的脑海,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本节的最后一句话,突出朱总司令的"急".

  接着课文重点描写朱总司令的着急与担心,以及他带领红军帮助藏民春耕的事.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打算分三个步骤进行.

  1.紧扣朱德司令的话,引导体会他对藏民的关心.

  课文的2~5小节同过对话的形式写了朱德总司令的着急与担心.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5小节,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相信凭着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初步感知朱德司令担心藏胞在深山里会受不了,担心春耕被耽误.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边读边找出体现朱德司令着急担心的词句,多读读,多品品,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再次交流.当学生交流到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反问句想象藏民在深山中的生活,紧扣"这么","还在","怎么受得了呢"朗读体会由于长时间待在深山里,吃住条件十分恶劣,朱德担心藏胞受不了.接着紧扣感叹句,引导学生揣摩朱德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朱德司令对藏胞的无比关切.从而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司令的着急与担心.当学生交流到第五小节时,我先抓住"怨不得",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朱德司令表现出的深深的体谅.接着紧扣"节气不饶人","赶紧","抢"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朱德司令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此时,我引导学生说说朱德是个什么样的司令,继而发问这么好的司令,为什么藏民一见到就躲进深山呢 再次让学生联系上文交流藏民躲的原因,从而过渡引出翻译的话:"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乌云遮住眼睛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藏胞是因为不了解红军,把红军当成了反动军队才会躲进深山.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读出翻译的无奈.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朱德司令的两段话后,我紧扣课题小结: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关心藏民疾苦,就像菩萨一样有着救苦救难的心肠.让红军像菩萨一样的为民着想的形象深入学生的脑海.

  2.抓住红军帮助藏胞春耕一事,进一步体会红军对藏胞的关爱.

  课文的6~7小节写了朱德带领红军帮助藏民春耕,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藏民.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朱德是这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人物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情.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抓住"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等词句,指导学生读好朱德司令的第三段话,体会朱德对藏胞的关心和爱护.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进一步体会朱德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藏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要让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藏胞的心中开花结果.随后我紧扣"热火朝天",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并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像,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红军为民着想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高大,丰满.

  3.深华感情.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朱德司令的三段话,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像菩萨一样,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民疾苦,是一支人民的军队.让红军菩萨一样的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课文的8~9小节写了春耕行动深深感动了藏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想象藏胞为何会流下感激的泪水,体会藏胞对红军的感激,然后引导学生紧扣:"干干净净","平平展展",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藏胞返回家园后和红军相见时的感人情景,并进行说话训练.在此基础上,引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说说对"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藏胞对红军的感激与信任之情.

  三,总结课文.

  在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我总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称他们为菩萨兵.引导学生回读课题,使学生对"菩萨兵"一题有更深的理解,随后再读课题,让学生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深深印入脑海.

  四,布置作业:

  课后,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藏胞们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的话语呢 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菩萨兵

  朱德 急 受不了 春耕

  (红军) (动员) (帮助)

  关爱

  藏胞 躲 返回 感动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9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名师精讲

  抓住文章题目,读懂全文

  张老师:同学们,我们要读懂《菩萨兵》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该怎么样来读吗?

  聪聪:张老师,我们只知道这篇课文不好读懂,还真不知道有什么好方法。张老师,您就给我们讲一讲吧!

  张老师:好的。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采用“抓住题目,读懂全文”的方法。

  明明:张老师,请您给我们讲详细一点,好吗?

  张老师:好!这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呀!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题目来一层层写的。所以,要想读懂这篇课文,就要先弄懂题目的意思。你们知道“菩萨”是什么意思?

  亮亮: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

  张老师:是的。那“菩萨兵”又是什么意思呢?

  明明:像菩萨那样的兵,具有菩萨心肠的兵。

  张老师:是呀!看来“菩萨兵”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美称,在文中是藏族民众对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的称赞。抓住题目,我们就可以顺着一条线索来读书了。

  明明:张老师, 那这条线索是什么呢?

  张老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请你们看着这个题目想一想,看看自己会提出哪些什么问题来。

  聪聪:在这之前,藏族同胞是怎么看这支部队的呢?

  明明:朱德和他的红军战士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情?

  亮亮:为什么藏族同胞称他们为菩萨兵呢?

  张老师:哈哈!你们几位同学真是聪明。你们已经找到了读懂这篇文章的线索。只要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把答案连起来,再写下来,读一读,你就会读懂这篇文章了。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个读书的方法,那就是抓住文章的题目来读懂全文。希望你们记住这种方法,并要在以后的阅读中自觉运用。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10

  课题

  菩萨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复述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个性化设计或课堂随记

  揭示课题

  1、学习《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朱德” ,而朱德所带的军队,被人们称之为“菩萨兵”(板书课题)

  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菩萨兵”是什么意思?

  菩萨兵是一个了不起的美称。让我们带着称赞、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课题----《菩萨兵》

  2、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什么是“菩萨兵”?为什么称朱德所带的军队为“菩萨兵”?

  初读交流

  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出示:

  菩萨 糟蹋 藏族 一段 同胞 反动 朱德 翻译 糊涂 不饶人 哪怨不得 春耕 挨饿 播种 干干净净

  2、检查词语及课文朗读情况。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检查长句子朗读。出示:

  ①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② 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5、这两句话都是讲谁的?是啊,都是讲藏胞的,但一句是说他们躲进深山,一句是说他们返回家园 。同学们,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6、根据预设,出示两个问题:

  ① 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样的?

  ② 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过度: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先来研究一下第一个问题呢?

  细读理解

  品读感悟

  一.探讨: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1.朱德总司令很急。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了)。

  他急什么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自己读读2—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相机出示:

  (1)“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换个说法怎么说?

  藏胞们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

  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2、听了这样的话,翻译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山去找藏民们,过了大半天才回来。他对朱总司令说了什么?指名读。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

  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3.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气节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朱德总司令急什么?(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之所急)

  4、 指导朗读2—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二.探讨: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1.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

  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想象说话: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你从看过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2.后来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引出: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师:在这么多耕种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红军战士,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说话:“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朗读体会红军战士的心声。

  师:同学们,这不仅是红军战士的心声,同时也是朱总司令的真情号召呀,听!-------播放录音。

  学生齐读朱总司令的话。

  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师: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

  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师: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拓展升华

  归纳总结

  一.藏胞们为什么称朱德和红军为“菩萨兵”?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藏民们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二、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三、音乐欣赏

  第二课时

  个性化设计或课堂随记

  复习导入

  明确内容

  一、复习 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复习词句

  1、检查字词读音。

  出示:藏民 春耕 糊涂 怨不得 糟蹋 挨饿 露面 不饶人

  热火朝天 尽心尽力 干干净净 平平展展

  用“尽心尽力”说一句话。

  2、指导写“藏”。

  三、指导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说说难写字的笔顺。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巩固梳理

  迁移应用

  一、读句子,填空。

  1、“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这里的“种子”表面上是指 ,

  实际上指红军 。

  2、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是说朱德和他所领导的红军队伍 。

  这句话表达了藏民对红军的 之情。

  3、“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

  藏胞一见到红军就跑,是因为他们认为红军和

  一样,都会 。

  归纳总结

  拓展实践

  拓展写话: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学生练写,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用写信的形式体会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军民鱼水之情。)

  作业设计

  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菩萨兵

  朱德:担心 体谅

  藏民:害怕 感激

  课后反思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1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第一句话就是怕藏胞挨饿。

  因为种自己的地来不得一丝一毫马虎,所以朱德同志要求战士用心耕种。

  指导朗读

  理解第二句话并指导朗读

  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吃的苦,所受的累

  对比:反动军队会这么做吗?

  (2)汇报:“这也怨不得……抢种上。”

  挡住百姓眼睛的乌云是谁?

  朱总司令着急吗?为什么而急?

  对比:想藏胞之所想,急藏胞之所急

  (3)再读朱总司令的三段话

  4.夸红军

  (1)得知这一消息的藏胞悄悄返回家园,也许他们在想什么?

  (2)看到红军不仅不拿他们的一针一线,还打扫,整治,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组内练说

  班内交流

  (3)他们以前伤心流泪是因为——,他们现在感动得流泪是因为——。

  (三)延伸内化

  1.过渡:同学们,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不仅把种子种在了藏胞的心间,也种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坎里。

  2.看图感受: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3.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读题)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12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由于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红军与藏族同胞之间的深情,学生又缺乏一定的生活和情感基础,因此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介绍红军长征的历程,引出课题。随后紧扣课文的最后一句,理解课题中的“菩萨”,并质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呢”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二、朗读感悟、深入学文。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引导学生想像藏胞们吃尽的苦头,指导学生读好本节的最后一句话,突出朱总司令的“急”。

  1.紧扣朱德司令的话,引导体会他对藏民的关心。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5小节,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边读边找出体现朱德司令着急担心的词句,多读读,多品品,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再次交流。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反问句想象藏民在深山中的生活,紧扣“这么”、“还在”、“怎么受得了呢”朗读体会由于长时间待在深山里,吃住条件十分恶劣,朱德担心藏胞受不了。接着紧扣感叹句,引导学生揣摩朱德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朱德司令对藏胞的无比关切。从而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司令的着急与担心。交流到第五小节时,我先抓住“怨不得”,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朱德司令表现出的深深的体谅。接着紧扣“节气不饶人”、“赶紧”、“抢”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朱德司令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再次让学生联系上文交流藏民躲的原因,从而过渡引出翻译的话:“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乌云遮住眼睛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藏胞是因为不了解红军,把红军当成了反动军队才会躲进深山。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朱德司令的两段话后,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关心藏民疾苦,就像菩萨一样有着救苦救难的心肠。让红军像菩萨一样的为民着想的形象深入学生的脑海。

  2.抓住红军帮助藏胞春耕一事,进一步体会红军对藏胞的关爱。

  教学6~7小节时,我让学生带着“朱德是这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人物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情。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抓住“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等词句,指导学生读好朱德司令的话,体会朱德对藏胞的关心和爱护。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进一步体会朱德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藏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要让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藏胞的心中开花结果。随后紧扣“热火朝天”,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同时红军为民着想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高大,丰满。

  3.深华感情。

  教学8~9小节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想象藏胞为何会流下感激的泪水,体会藏胞对红军的感激,然后引导学生紧扣:“干干净净”、“平平展展”,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藏胞返回家园后和红军相见时的感人情景,并进行说话训练。在此基础上,引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说说对“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藏胞对红军的感激与信任之情。

  上完课后,仍有许多遗憾。比如:以读为本体现不够,生本教育还没有实施到位。

  《菩萨兵》教学反思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是我在宾山小学301班顶岗实习上的第一课。文章讲述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途中,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的故事。尽管课前我下足功夫准备了教案并经指导老师沙老师精心修改,但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现场教学的节奏、细节的把握上值得反思的方面还较多。

  一、教学设计:备课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挖掘课文中可把握的线索,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以课题为切入点,问孩子们文中的“菩萨兵”指的是什么人?这也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手段之一。那为什么要把朱德率领的军队称为“菩萨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精读课文

  1.抓住头尾进行比较。授课时,我抓住藏民们对红军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展开。首先问孩子们: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是藏胞称朱德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的?学生自然能抓住最后一小节——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体会此时藏民们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激动的、感激的。那当藏民们听说红军来了,一开始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不难体会到藏民们害怕的心情。首尾对比中留下一个悬念:.藏胞由一开始的又躲又跑,到如今称红军为“菩萨兵”,究竟是为什么呢?从而激发孩子的探究心理: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

  2.主体品读。课文学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感悟朱德总司令说三段话。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5小节,多读读,多品品,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再次交流你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教师指导朗读,在读中激发情感,最终达到让红军像菩萨一样为民着想的形象深入学生的脑海。

  二、教学反思:指导老师现场听课指导,上完课后沙老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给我进行了详细指导,列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值得反思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案要熟记住,切忌照本宣科。教学语言起到小结、过渡的作用,看着本子说,跟学生没有交流的话它就起不到这些作用。

  (二)课堂用时既要保证重点,又要保持均衡。课题中“菩萨”两个字讲的时间太长了。字音字形一带而过即可。建议现场板书,今天我们来学第七课,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在写的过程中把字形解决:菩萨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这个萨就是我们学过的拉萨的萨。(一边写嘴巴里一边说就可以了)写完后哪个同学读课题,再一起读,一读而过。学字词这里面花了20分钟要压缩。一般要留10分钟写习字册。多音字藏在第一行出示了那就可以把它学掉。多音字要有副板书,先指导笔划,两个读音写下来,包括组词。交流容易写错的字,特别难写的要在田字格里板书。一类二类字分开学,一类用红色字,二类用蓝色。

  (三)注意课堂调控,区别对待难易点。扩词是全面开花的,这里面课前要预设一下,那些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简单的词,不需要每个都给它组词,难组的进行指导。组词也可以在教课文的时候随机渗透的。学生有的时候的回答不一定正好是你想要的,比如“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朱德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 说这句话时,学生只说出了焦急,关心他体会不到,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一个学生说焦急,好,那你把这份着急的心情给读出来。引导:你还有不一样的体会吗?除了体会到朱总司令那种着急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从这份焦急当中所流露出来的就是对藏胞的关爱。

  (四)课堂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宜短。学生读书不到位的时候要注意引导。“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有的小朋友读得语速很慢,人在着急的时候语速肯定是偏快的。引导:你看,他用这样的语速去说话,你感受到了焦急吗?再请小朋友读如果还是不够,那老师就要范读了,该范读的时候就要范读。

  (五)调节好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请孩子评价别人读得好不好,孩子多是指出别人哪里读错了,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先肯定别人好的地方,再给别人提建议,这样呢,能让人容易接受。到了三四年级回答问题必须是一段话。不光要说是什么,还要说为什么,还包括你的想法。

  总之,值得教学总结提高的实在是还有很多,我相信在指导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会不断进步。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篇13

  作者:邵雯可转贴自:枫叶教育网点击数:68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菩萨兵》,我在黑板上写下“兵”字,让小朋友们为它组词。大家组得还不错,有很多,有:海兵、空兵、炮兵等。我问他们:“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兵,可你见过菩萨兵吗?你们去庙里拜见过菩萨吗?觉得菩萨怎么样?你会去求菩萨什么呢?”孩子们说得都很不错。季晓杰说:“求菩萨保佑他们一家人平平安安。”这个小家伙,希望还挺不错的,别的孩子有求菩萨保佑自己学业进步的,也有求健康快乐的,应有尽有……【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是m.diyifanwen.com】

  我设置下悬念:“菩萨那么好,那么在兵前加菩萨,说明这些兵怎么样呢?课文讲的又是谁的兵?下面就请大家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生字词。”

  在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在黑板上写下生字词,先请一个成绩不太好孩子季小小读。她读得还不错,不过把“翻译”的“译”读成了“泽”的音,在大家的帮助下,她全读对了。看着她如释重负地坐下,我欣喜地笑了,希望下回她能非常骄傲地坐下,我相信有我的耐心,有伙伴们的帮助,和她自己的努力,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照惯例,接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圈画出生字词,在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立即投入到了讨论记忆字形的过程中。小家伙们记忆字形的方法可谓品种繁多,而且还很有创新意识,还真是我这个老师所不能及的。有弟子如此,真是不枉费我平日的一番苦心啊!

  比如有换部件法:把“泽”的三点水改成言字旁等;有口诀法:月加包,胞胞胞等。还有趣味识记法:如一个肉包子(胞)等。最后到“藏”时,孩子们就不会了,我想到这个字比较复杂,还是和孩子们一起书空好了。我念道:“草字头,厂,竖折,横,撇,臣,戈。孩子也跟着我一起,此时,我忽然想起我曾经在一本教学书刊上面看到一个老师巧记它的方法:一个大臣披着披风,左手拿刀,右手拿戈,头戴草帽,“藏”起来。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孩子们,孩子们眼睛里都透出闪亮的光。呵呵,又点燃他们追求智慧的热情了,真好。

  哦,忘了,还有一个字——“朱”。一个孩子说一头牛长出了两条腿,我觉得不太妥当,我就在黑板上先写下“牛”字,而后,又添上撇和捺,说:“像牛穿了一条裙子吗?”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看来他们的老师的本领还是比他们略高一筹啊!

  当然,这是课文的第一课时,我得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介绍了长征和朱德后,我出示了朱德骑在马上的一幅图,我请他们用学过的成语来说一说这幅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戎马一生。”我觉得,这一环节很不错,颇为灵动。

  在介绍藏族分布情况的时候,我还请他们看了练习2里面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简称歌下的地图,和他们一起找了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人民居住的区域,孩子们好不高兴,而且也把知识融合到了一起,既学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此举也是颇让我得意的。

  分完段后,和孩子们一起品读课文第一段,朱小容同学读得很不错。我让孩子们假设自己就是朱德总司令,如果遇到藏族同胞也躲进深山里,没住的,没吃的,没喝的,心里会怎么样?如此一来,让孩子们“换我心为你(故事主人公)心,始知相忆深”。在披文入情后,孩子们读起来感情自然到位!

  快乐的时光很快就过去,课后我请同桌位两人练读朱德和翻译的对话,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义。

  • 推荐阅读:
  •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精选15篇)
  • 这是第一次在课本中学习长征——《菩萨兵》教学思考
  • 《菩萨兵》教案范文(精选13篇)
  • 菩萨兵导学案(通用3篇)
  • 第7课《菩萨兵》作业设计(精选15篇)
  • 小学第六册语文《菩萨兵》练习题(精选16篇)
  • 菩萨兵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