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洛阳牡丹记 洛阳牡丹记欧阳修原文

2024-01-05人围观
简介(9)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翻译: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

(9)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翻译: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
(10)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翻译:
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11)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盖其不接则不佳。春初时,洛人于寿安山中斫小栽子卖城中,谓之山篦子。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接花工尤著者,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契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洛人甚惜此花,不欲传,有权贵求其接头者,或以汤中蘸杀与之。魏花初出时接头亦钱五千,今尚直一千。
注释:畦塍(chéng)塍,田间土埂。直同值。
翻译: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典型例题】
解读下面的诗,回答1-5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鸟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①仁宗景祐元年(1036),欧阳修因“以书诋谏官高若讷(写信批评高在范仲淹受攻击一事上没能主持公义)”,被贬为峡州夷岭县令,于次年春作此诗。
②冻雷:初春的雷声。
③“曾是”句:唐宋时洛阳牡丹最盛,欧阳修做洛阳留守推官时著有《洛阳牡丹记》。
1、诗的首句“春风疑不到天涯”是从唐人“ ”中化出。
答案:是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化出。
2、下句“二月山城未见花”由泛指转为具体描述,是所谓诗人怨刺,暗寓 。
答案: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3、全诗以“野芳虽晚不须嗟”收束,反映了作者在困境中不失 的政治家襟怀。(意思对了即可)

4/7

  • 推荐阅读:
  • 洛阳牡丹记(通用2篇)
  • 《洛阳牡丹记》教案
  • 牡丹花水阅读题答案
  • 文言短文两则(牡丹图、斗牛图)同步练习
  • 文言短文两则(牡丹图、斗牛图)教案
  • 牡丹的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