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邹忌(z#u)
纳谏(ji4n)
朝(zh1o)服衣冠(gu4n)
b.窥镜(ku9)
旦日(d4n)
形貌昳丽(y@)
c.期年(q9)
入朝(ch2o)
暮寝(q!n)
d.谤讥(b4ng)
间进(ji1n)
王之蔽(b@)
2.下列加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邹忌讽齐王(婉言进谏)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齐王纳谏(直言劝告)
b.朝服衣冠(穿戴)
孰视之(通熟,仔细)
何能及君(比得上)
私我(偏爱)
c.客之美我者(美丽)
谤讥(诽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期年(周)
d.王之蔽(受蒙蔽)
皆朝于齐(朝见)
莫不私王(没有谁)
间进(间或)
3.下列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1)( )和( )
a.朝服衣冠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皆朝于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2)( )和( )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可忍,孰不可忍
(3)( )和( )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c.旦日,客从外来
d.通宵达旦
(4)( )和( )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5)( )和( )
a.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判断题。
(1)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有国别体的,如《战国策》。( )
(2)《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 )
(3)《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谈起,采用设喻讽谏的方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增强国力。( )
5.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
(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阅读下面两段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
1.b(a.冠gu1n c.期j9 d.间ji1n)2.c.美,认为……美 谤,指责过错3.(1)ad(2)ac(3)ad(4)bc(5)bd4.(1)√(2)√(3)×(4)√5.(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6.(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7.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9.(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2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略]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媒体设计
投影仪(可将有关的词句知识,制做胶片,在教学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也可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投影显示《陆贾说汉高祖》,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选自《史记》
汉高祖之所以“不怿”,是因为陆生说汉高祖时采用的方式。而《勾践灭吴》中第一段写到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是因为文种进谏时采用的方式。(备选答案:①直言规劝②委婉规劝)
2、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们如果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古今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光看字形,现阶段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
B、大多数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如“修”、“服”、“谓”、“公”、“君”等字就是意义不同。
C、在语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D、“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现代语法,不是古代语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附板书设计
邹内涵:委婉规劝(是什么)
忌
讽原因:王之蔽甚矣(为什么)
齐
王方式:设喻(类比)(怎么办)
讷
谏效果:善……战胜于朝廷(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投影仪投影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 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邹忌: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教学后记
1、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读多背,并且教师要具体指导。
2、要让学生积累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得扎实些。
3、此课篇幅不长,语言也比较浅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要拓展阅读和加强读写联系的训练。
4、教学设计未涉及到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是一个遗漏。
教学资料(略)
教案设计者:衡阳市二七二厂子弟中学曾文瑜邮编:421004
联系电话:手机:13875750442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4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三、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取其积b、其如狙公乎c、惟其昏而未觉也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或不给 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 ②或许 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 ②或许 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 ②有的 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 ②有的 ③启发
(3)\'赋什一以自奉\'的意思是()
a、(猴)把(养猴人)交来的赋税的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
b、(养猴人)把(猴)交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c、(养猴人)拿(猴)采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d、(猴)把(养猴人)交来的各种果实都留给自己享用。
(4)\'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用他的名义还替他做事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5)\'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a、他们像养猴人啊! 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 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③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
2.c
3.①a②c③b④b⑤e⑥c⑦f⑧d
4.①的人②的原因③人的④的话、的事情⑤的原因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⑧的禾苗
5.①a②c③d④d
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7.d
8.a
二、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
三、(1)b(2)d(3)b(4)c(5)d(6)含有劝告统治者\'使民\'要\'有道\'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5
(一)作者、背景:
1. 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整理皇家藏书时发现一批散乱的战国策资料,他按“国别”的体例加以整理编排,又因内容都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事情,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的史实。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着重表现这些人士的才智和作用,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多与史实有出入,所以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其叙述多能做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它的论述或辩驳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丰富多彩,其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诸侯间时而罢兵修好,时而背盟攻伐,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于是“士”这个阶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他们依附于国君,并和统治者相互为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其地位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统治者为加强国力,往往也能虚心纳谏,以期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二)重点、难点:
1. 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语气有何不同?
答:妻的答语中偏爱之情极为明显,“君美甚”,妾的回答则嫌勉强,有敬畏之情;客的回答比较平直,有奉承之意。
2. 邹忌为什么要上谏?
答: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3. 邹忌是怎样上谏的?
答:他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讲自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没有公开批评齐王,而是以身设喻,启发诱导,推己及人,很有说服力,因而使齐王虚心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一)作者、背景:
1. 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其母威后暂摄政,当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想趁赵内政未稳之机,攻下赵国。秦军一连攻下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为解燃眉之急,赵急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惯例要求赵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宠爱幼子,不答应这件事。打破这僵局的就是触龙。触龙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最终以理服人,说服了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二)重点、难点:
1. 触龙是怎样令“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解除精神武装的?
答:国难当头,赵太后因爱子而无法求得救兵,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要出面劝说。赵太后怒气冲冲,如见面直奔主题,触龙也必然无功而返,于是触龙出场时先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然后表明自己对太后健康的关心,说出自己养生的方法,让太后感觉触龙是来问候她,希望自己多保重,这样赵太后就解除了精神武装。
2. 触龙是怎样把话题引到爱子的问题上的?
答:触龙见太后怒气渐消,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当卫士问题,表现出自己如何疼儿子,这引起太后的兴趣,因为赵太后非常疼儿子,两个人于是就有了共同话题,话题也就转到爱子的问题上。
3. 触龙是怎样说服赵太后,让她痛快地答应儿子做人质的?
答: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更疼小儿子。触龙的话题经过迂回战术,终于谈到正题。于是触龙就谈太后是如何疼爱女儿的,突出太后为使女儿永远幸福,宁可不见到她,表明太后是很理智的。然后从赵立国谈起,指出为国君的如不让其子孙为国出力,只是坐享其成,迟早会丧失特权,甚至会灭国亡家。而现在有机会让长安君立功,太后不肯,怎么谈得上爱自己的小儿子呢?赵太后终于明白溺爱对儿子没有好处,于是痛快地答应让儿子到齐国做人质,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徐公来,孰视之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d.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 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 皆以美于徐公 ② 能谤讥于市朝
③ 皆朝于齐 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4. 找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朝服衣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朝辞白帝彩云间
d. 皆朝于齐
a. 孰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 孰视之,自以为弗如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吾孰与徐公美?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a.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 赵王信秦之间
c. 经历坎坷,间以日记记之
5. 请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e.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7.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 老妇恃辇而行
子何恃而往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 分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没死以闻
②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③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题干引例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 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a.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b.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 例: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
a.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太后之色少解
d. 少时,一狼径去
10. 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和词性都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不若长安君之甚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 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为”的常用义项是:a.做、干 b.充当、当做 c.成为 d.为了 e.替 f.对、向
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③ 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 )
④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⑥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二. 阅读:
(一)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b. 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
c. 私我也(自私地夸奖我)
d. 朝服衣冠(早晨)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吾孰与徐公美
c.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 登泰山而小天下
3. 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客从外来,与坐谈。
b. 欲安所归乎?
c. 曹公,豺虎也。
d. 受制于人
4. 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比城北徐公美丽吗?
b. 我与城北徐公仔细比,我漂亮吗?
c. 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
d. 城北徐公比我美丽吗?
5. 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在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口气有差别。用原文填写问话内容并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 ”感情色彩是
他问妾:“ ”感情色彩是
他问客:“ ”感情色彩是 同样是赞扬邹忌貌美,妻、妾、客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妻曰:“ ”;
妾曰:“ ”;
客曰:“ ”。
这表明三人由于身份、心理不同,表现出的情感、语气也不同:妻的感情 ;妾的感情 ;客的感情 。
(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内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复国求贤》)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卑身厚币 卑:降低, 厚:丰厚。
b. 而捐五百金 捐:捐献。
c. 今王诚欲致士 致:致意。
d. 于是不能期年 能:能够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涓人言于君曰。 隗且见事。
况贤于隗者乎。 故往见郭隗。
a.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c.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d.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3.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a. 来招揽有贤能的人,想准备将来报仇。
b. 用招揽有才能的人,想将来报仇。
c. 来招聘有才能的人,想准备用他们来报仇。
d. 用招待有贤能的人,想准备来报仇。
② 人将谁朝而可?
a. 我带领谁临朝合适呢?
b. 我带领谁去拜访合适呢?
c. 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d. 我应当在朝廷上接见谁才合适呢?
4.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燕王招贤致士的一组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③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④ 岂远千里哉
⑤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⑥ 土争凑燕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①⑤⑥
(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无民?无有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种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齐国有名的孝女)无恙乎?撤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赵威后即《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1.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者不说(“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b.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c. 何以不业也(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d. 振困穷(“振”通“赈”,通假字,救济)
2. 对“齐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和“臣奉使②使④威后”中“使”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四个都相同
c. ②④相同 d. ①③相同
3. 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年岁)
b.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安定)
c.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末节)
d. 中不索交诸侯(求)
4. 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如读音不同请标示读音。
(1)书
a. 书未发( )
b. 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
c. 申子、韩非皆著书( )
d.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2)食
a. 有粮者亦食( )( )
b. 肉食者鄙( )( )
c. 丰衣足食( )( )
(3)使
a. 齐王使使者问赵太后( )
b. 臣奉使使威后( )
c. 但使龙城飞将在( )
d. 送元二使安西( )
(4)岁
a.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b.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c. 岁亦无恙耶( )
d. 年七岁,亦助之( )
5. 下列句子中哪句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写出本字。
(1)使者不说 ( )通( )
(2)恤孤独,振困穷 ( )通 ( )
(3)彻其环 ,至老不嫁 ( )通 ( )
(4)於陵子仲尚存乎 ( )通( )
6.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1)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难道能把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官职呢?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译:(齐王)靠什么来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译:上朝不向王称臣,下朝不会管理家事,没有事也不去与诸侯交往。
7.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即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b. 赵威后提出“民为本,君为末”,与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同。
c. 这篇短文以记事为主,记叙了赵威后的外交活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d. 赵威后批评了齐王的不善于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
【试题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 基础知识:
1. b 2. c 3. c 4. ① d ② b ③ c ④ b
5. c 6. a 7. d
8. ① 使动 ② 名词动用、动词做名词 ③ 使动 ④ 名词动用
9. ① b ② c 10. d 11. ① b ② e ③ d ④ c ⑤ f ⑥ e
二. 阅读:
(一)
1. c 2. d 3. b 4. c
5.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切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勉强、拘谨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逢迎
(二)
1. a 2. c 3. ① c ② c 4. d
(三)
1. b 2. c 3. a
4.(1)a. 信 b. 写 c. 书籍 d. 字条
(2)a. 给……吃(si) b. 吃(shi) c. 粮食(shi)
(3)a. 派 b. 使命 c. 假若 d. 出使
(4)a. 年 b. 每年 c. 收成 d. 年龄
5. (1)“说”通“悦” (2)“振”通“赈” (3)“彻”通“撤” (4)无
6.(4) 7. c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6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
2 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读提示”,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7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了解《战国策》。
三、教学难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初读课文:
1、解题: 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简介《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4、生字:
昳yì 窥kuī 间进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皆朝于齐 cháo
(四)朗读课文指导。
第一自然段:
1、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二自然段:
3、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话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缓慢的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真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纵横”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4、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第三、四自然段:
5、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要略作停顿。
6、指名学生看图朗读。
(五)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六、小结:《战国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七、布置作业:排演课本剧。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国别史
《战国策》 历史散文总集
汉代刘向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初步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第一、二段。
三、教学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三分钟说话练习。
2、导入: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串讲第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有:通“又”,还有。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甚:极点。
他的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又问他:“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
(二)分析第一段:
1、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2、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三)串讲第二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地方:土地,方圆。
如今齐国的国土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得太厉害了。”
(四)分析第二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2、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教师: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六、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散文,我们知道以小见大是重要的写作方法。朱自清通过小一片小小的荷塘,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渴望;李乐薇通过写小小的一间山中小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川端康成更是通过一朵凌晨四点盛开的海棠花来表达自己的美学观点。这“小”中的“大”,仅仅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吗?还得—— (用心想)。 战国时齐国的大臣邹忌也经历了一件小事,他深入思考,连睡觉都在想,他也想出了“大” 。
七、布置作业:p152、一。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1、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思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2、威王受蔽
由小及大 宫妇左右→私王 设喻巧妙
家事喻国事 朝廷大臣→畏王 入情入理
四境之内→求王 态度诚恳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认识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用语的特点。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三)串讲第三段:
王曰:“善。”
齐威王说:“好!”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庭院里好像闹市一样;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以后,不时地有人偶然进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的了。
(四)串讲第四段: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五)分析第三、四段:
1、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六)鉴赏品位: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三思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 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小--------------------------------大
家事-----------------------------国事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七)文言积累:
1、通假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还有。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①皆朝于齐:动词,朝拜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②孰视之:通“熟”,仔细
吾与徐公孰美: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3、古今异义:
①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②私:古:偏爱。今:自私。
③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④左右:古:本课指侍卫人员。今:⑴表示方位 ⑵动词,控制,掌握。
⑤谤讥:古:批评议论。今:诽谤,恶意中伤。
4、词性活用: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认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②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句式:
①吾孰与徐公美:与……孰……的句式变形,介词结构后置,理解为:与……相比,谁更……
②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现象。原语序是:不信自。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状语后置,于朝廷战胜,在朝廷上战胜。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⑥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六、小结:
1、类比。
2、邹忌的讽谏为什么能成功
多谋忠臣 贤明君主
头脑冷静 有智慧
目光敏锐 有气度
有自知之明 说 善 听 有魄力
善于观察分析事理 从谏如流
邹 忌 齐威王
3、中心思想:本文写邹忌用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事作比喻劝告齐王治理国家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听取全国臣民的意见,以利于国家的政治革新,使别国畏服。文中通过邹忌讽谏齐王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如果有了缺点错误,就要欢迎别人批评指出,并且及时改正,这样才能进步。
七、练习:
八、布置作业:p153.四
九、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3、威王除蔽: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三令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无可进者
4、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8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私:偏爱赞扬
三问三答妾畏:卑微畏怯三赏三变
客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9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原文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目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11.(D)
12.①偏爱 ②实在、确实 ③担任 ④离开
1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14.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0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指导思想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三、学习策略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五、教学时数:一教时六、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媒体投影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交流;老师评价。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三)导编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媒体投影4】(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3)思美:邹忌个人戏;(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问美”(重点)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四)导演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五)导评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 )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评价。(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七)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设计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主要体现: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1
重庆市第122中学 罗春燕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 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 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4. 文言字词的理解、积累。
课前预习
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认读障碍,粗通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 朗读全文(检查以下读音是否正确)
昳 弗 间
2. 文意疏通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约8分钟后请三位同学代表小组分别将前三段译为现代汉语,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指出、纠正)
B.教师整体梳理文意,如同学对文中的字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梳理文意时强调以下字词)
3. 将全文再朗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一讲本文的故事情节。(两分钟准备)抽2—3名学生讲述,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
4. 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前提下,分句、分段朗读,直至基本成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品味探究
1. 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 突出了邹忌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勤于政事。
3. 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4. 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5. 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小结: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迁移
1. 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从邹忌与齐王二人的品德修养和邹忌的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来谈,也可从其他方面来谈。)
自己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
2. 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说话的技巧而取得成功的故事?
3. 古今中外类似齐威王这样善于纳谏的人还有谁?你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思考后举手讲述,教师给以鼓励)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一、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听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吗?南方的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可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他们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为绩。据说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不务正业,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就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齐威王纳谏有关的,不过这一次进谏的人物换成了谁呢?
对,就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读课底注释1)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来听一听,好不好?读的时候,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有 间进 期年 燕
2、读准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在组内共同商讨。
3、小组竞赛,抢答字词解释及语句翻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①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意动用法。私: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刺:指责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暮寝而思之 寝:躺着。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议论。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⑦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2、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那么,总共写了几处对话?是从哪里写起,又写到了哪里?
明确:文章从家里写到朝堂,先写邹忌在家中跟妻、妾、客的对话,又写了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在家中邹忌跟妻、妾、客的对话。
(1) 请同学们在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思考妻 、妾、客赞美邹
忌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而邹忌连问妻、妾、客,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 有请几位 同学在前面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观察。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邹忌洋洋自得,急于想知道谁更美的心理,通过“孰”的提前便可明白;在客人跟前,他又不好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正常语序。同是家人,他跟妻子与妾的说话语气又不一样,一个亲昵,一个严肃,端着架子,通过“我”和“吾”的称呼便可体会到。
妻子是由衷地赞美与自豪。客人最是言不由衷,妻妾都是反问语气,而客人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妾是因为地位低下,害怕邹忌,不敢放肆地流露真情实感。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跟人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而邹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妻、妾、客,他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语气、态度、说话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的。毫无疑问,邹忌在这方面是特别擅长的。当邹忌面对齐威王的时侯,他又是如何表现的?而齐威王又是如何做的?
3、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在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课文2、3段,并
根据他们的对话试着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善思:理清真相,小中见大
邹忌: 善谏:类比讽谏,足智多谋 一代忠臣
求实: 爱美却不虚荣,实事求是
齐威王: 善听:从善如流 一代明君
善做:改革创新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盛的国家。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总结,拓展文本
历史还有哪些类似于邹忌和齐威王的忠臣与名君?有没有与之相反的事例?
比干:挖心 商纣王
屈原:投江 楚怀王
伍子胥:断头 吴王夫差
司马迁:受宫刑 汉武帝
小结: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可侵犯,伴君犹如伴虎!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指责帝王的过错而惨遭杀身之祸!跟邹忌和齐威王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齐威王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犹为难能可贵;而邹忌面对一国之君,能小中见大,以自身处境类比齐威王的处境,委婉含蓄地给威王提意见,这样讽谏说理的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课底注释重点字词两遍。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4
班级 姓名
复习内容: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习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复习重点:
1、词类活用:朝,美,面,闻等。
2、古今异义:地方 ,左右,讽,谤讥等。
3、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考点过关:
一、文学文体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 》,由西汉 编订。“讽”的意思是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昳丽( ) 朝服衣冠( ) 窥镜( ) 孰与( )
弗如( ) 谤讥( ) 寡人( ) 间进( )
期年( ) 进谏( )
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 ) ( )( )( )( ) ( )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 ) ( )
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
( )
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 ) ( ) ( ) ( )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 )( )( ) (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 ) ( )( )( ) ( )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 )
之蔽甚矣!”
( )(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 )( ) ( )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
( )( )( )( )
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 )(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 , 。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 ; ,
。
3、文中侧面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 。
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 。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 ,
, 。
6、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类比,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六、连接中考
(一)湖北襄樊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5、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二)天津市: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七、课堂检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 》 。(l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闻寡人之耳者 ( ) (2)时时而间进(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
6、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7、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5
惜墨如金 三叠九曲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江西省峡江中学 林安 331409
邹忌,齐人,以善鼓琴为齐王所知,“见王三月而受相印”。他不仅琴技高,劝谏之术更高。《邹忌讽齐王纳谏》说了两件事: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寥寥数语中,并无讽王纳谏的字句,只轻轻一点“王之蔽甚矣”便停住,此一停,远比长篇大论更有醒悟作用,让齐王顿悟“善”,何等含蓄蕴藉,何等简洁峻峭!可谓惜墨如金。
通观全文,作者说理每一层俱三叠。变中不变,不变中变,如迂回九曲,引人入胜,可谓“三叠九曲”。第一段孰美之问答。问其妻、妾、客三人,答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问法三,答法三。
第二段暮寝自思。想出“美我之故”乃“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看破人情,因小悟大,于闺房小语中参出微理,窥破千古臣谄,君蔽的根源。由此引出第三段邹忌入朝自述,讽王蔽甚。邹忌现身说法,由已及王,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方面推出“王之蔽甚矣”,入情入理。
第四段下令受谏也分三叠。首先赏分三等:上赏、中赏、下赏。进谏也分三阶段:“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全文自首自尾,俱用三叠法,言简意赅,可谓劝谏文中佳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 推荐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通用14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
-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14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16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精选13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