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1
教材版本: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年级:五年级
一人一课教案: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青岛榉园学校 ) 执教者 付文涛
教材分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默读能力,并在默读中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能够运用透过词、句,体会人物精神等方法理解重点段落,词、句。体会徐霞客阅读历程的艰辛,感悟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运用透过词、句,体会人物精神等方法理解重点段落,词、句。体会徐霞客阅读历程的艰辛,感悟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教学有关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徐霞客资料。
教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巧设质疑点。
1、 揭题,简介徐霞客。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齐读课题),课题中提到了一个人,他是——“徐霞客”,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生简介徐霞客)
2、析题,巧设质疑点。
师:课题中说他是一位——“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平日喜欢读什么? (读书)而徐霞客读的是——“大地”,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师:快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想想通过这一遍阅读,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正音。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在平日读书时要学会积累词语,老师这里有一些,谁来读读?
(正音:岷江、茶陵、锲而不舍、卓尔不群、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3、谈感受。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读书,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谈收获)
4、小结、质疑: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阅读历程?(艰辛、艰苦……)
三、精读课文,品味精神。
(一)指导朗读,激发想象。
1、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品味艰辛历程。
师:课文中那些句子让你体会到这是一个艰辛的阅读历程?请细细默读课文第一、二两个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一画。
1)生边读边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谈体会。(出示:句子“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可抓住以下几个重点词句谈体会:
①“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体会:栉风沐雨的艰辛
②“行程九万里”——从数据中体会:路远、旅程长。
教师用cai课件展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他用双脚,一步步走遍半个中国大陆”的奇举,感叹旅行线路之长,这其中又要经历多少的艰辛!(板书:用双脚)
③“攀险峰,涉危涧”——体会:“险”“危”,有可能一不留神,粉身碎骨,年轻的生命就要结束,死的悄无声息。
④ “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体会:荒山野岭、餐风露宿,条件艰苦。
⑤“燃松拾穗,走笔为记”——通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条件如此艰辛,仍不忘坚持记录当天见闻的意志。
2、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1)指名1人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师:成功的朗读事会让听者脑海中浮想联翩的,愿意尝试吗?请你用心读,让你得读引起大家的联想,好吗?
2)读后,激发想象。
师: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3)有感情配乐朗读。
师:看来一个好的朗读确实让我们浮想联翩,谁还愿意尝试这种朗读?
4)感情升华读。
师:(配乐解说,升华感情)就这样,徐霞客一走就是九万里,一读就是三十年,徐霞客一生仅活了56 岁,三十多年来,青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他也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全班配乐齐读这段话)
3、小结并质疑:(师做陶醉状)在你们的朗读中,我的脑海中仿佛也看到了徐霞客阅读大地时的情景了。同时,我还在深深地思考一个问题:“徐霞客仅仅是在用双脚阅读大地吗?”
(生:用生命、用青春、用心……阅读大地)(板书:用生命)
(二)以点带面,指导自学,品味精神。
1、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品味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课文中像这样,能让我们知道它不仅仅用双脚阅读大地,更是在用生命阅读大地的句子还有很多。再读读书,在书上找找,画下来,并在书的旁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写写读后的感受。
1)生自学自画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
(抓重点句子谈体会,如:路遇土匪、财物尽失、同伴没了、病魔威胁、与动物、迷信斗争……体会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能改变他一探究竟的初衷;即使忍受再多的艰难和寂寞,也不能改变他阅读大地的激情;即使抛弃生命,也不能改变他弄清事实真相的决心。)
2、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这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板书:锲而不舍)
(三)创设情境,探寻原因,突破难点。
1、质疑探因。
师:同学们,有没有深入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徐霞客,甘愿付出生命、甘愿历尽千辛万苦,也要锲而不舍地去阅读大地?在书上找找原因,小组内交流交流。
1)自学,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找到句子(cai课件出示“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亲自考察”)
2、创设情境,探寻原因。
1)情境一:徐霞客,我知道当时的读书人,都是死读书,读死书,认为书就是权威,都是正确的,整天埋头经书之中,对书籍是顶礼膜拜。而你却发现并立志改正书中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换位徐霞客思考并回答,探究其思想根源:敢于质疑、求真求实、为后代留下正确的答案……)
2)情境二:徐霞客,我还知道你们家祖上几辈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而且祖辈也有人当过官,你从小也是饱读诗书,聪慧过人的孩子,十几岁还应过童子试……面对你立下了阅读大地的这个志向,你想不想听听你的亲人和朋友是怎样议论你的?他们可能会说……
(学生再次换位亲朋好友思考并议论、质疑。)
3)情境三:面对着传统,面对着亲友善意的劝诫和大家不解的疑问,徐霞客但你却依然故我,你又是怎么想的?
(学生第三次换位徐霞客,体会其思想根源,及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精神)(板书:求真求实)
小结:就这样,徐霞客摒弃世俗观念,依然故我,锲而不舍的阅读着大地。三十多年中,他忍受孤独,战胜病魔,推翻错误,最终完成了这部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件)
(四)探寻《徐霞客游记》价值所在。
师: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称这部书为“奇书”?
1、生总结:第一方面:科学文献。第二方面:文学杰作
2、cai课件:《徐霞客游记》中《游天台山》节选。(师生配乐朗读。感受其文之美,其景之实,其书之奇)
四、纵观一生,探寻人物内心,感慨壮丽人生。
创设情境:徐霞客从 22岁开始阅读大地,直至56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整理着这部书稿,当他手捧书稿时一定感慨万千,若你是现在的一位读者,你想对徐霞客说些什么?
五、回归主题,领悟含义。
师: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课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真的能像徐霞客一样,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这才是最完美的阅读!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用双脚 锲而不舍
阅读
用生命 求真求实
教学反思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力求以点带面,就是通过第二段当中的“此后三十年……”一个小节突出徐霞客的卓尔不群,引导孩子体会徐霞客此人杰出和不平凡,在当时大环境中他是如何与众不同,历尽千辛万苦,求得一个真实,给后世子孙一个真实。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现将不足总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在配乐朗读一段,我提出“你仿佛看到什么?”这一问题,如果将此一问提前至“此后三十年”朗读之前也许更佳,并且将书本上的插图引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徐霞客的栉风沐雨,果子充饥等等细节,而后再开始朗读,效果会更好。
2、 词串的铺垫,提前渗透。可以在准备课件之时,将同样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集合,让孩子对人物提前有个总体感受,通过这些词语表现出人物的品质或者精神。另外将此与还原至课文当中也是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 语文意识。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语言训练,例如“九万里”三次给了我们辽阔的场面以及无限遐想。
4、 个人的喜好让我在文末教学处加上了一段《游天台山》的片段赏析,目的在于感受其文学价值。结尾处的教学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删去,不如再次释题,加深认识,也回应前文。
5、 板书,一定要加强板书的练习。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2
一,资料展示,初识"奇人"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通过课外书或上网查寻有关徐霞客的资料,现在谁来向老师和同学汇报一下.
生:我通过看课外书,了解到徐霞客是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一生游遍了大半个中国,对祖国的地质,地貌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
生:我通过上网查阅我知道了徐霞客从小就有立志科学考察的雄心壮志,他和当时的读书人不一样,淡泊功名,不入仕途,一生游山考察,从22岁起到56岁逝世,历时34年,真不简单啊!被后来称为千古奇人.
生:我了解到徐霞客当时考察,一没有政府的委派,二没有国家的资助,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十六个省,路途中历尽了千辛万苦.
生:徐霞客把一生的旅行日志经后人整理成书,叫《徐霞客游记》,书中描述了我国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被后人称之为"千古奇书".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课前查阅了这么大的资料,对徐霞客有个大致的了解.他这个人被后人称之为"奇人", 他写的书被后人称之为"奇书"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点评】课前让学生查阅课外书和利用网络资源,对徐霞客这位"奇人"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通读课文,走近"奇人"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待会儿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说说徐霞客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之为"奇人",书为什么会称之为"奇书".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检查)
师:谁先来告诉老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他是一个"奇人"
生: 我从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徐霞客和当时的读书人不一样,当时的读书人,都是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将来在朝廷上弄个一官半职,可那时的他不稀罕这个,他却放弃仕途,从事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科举时代,他这读这样的书籍有点不可理喻,所以被后来称之为"奇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为什么要去收集和研读这方面的书籍呢
生:书中写到徐霞客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 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把这类书籍的缺点改正过来,走遍天下,亲自去考察探险.
师:他母亲起初也反对他读这方面的书籍,后来为什么同意了呢 还鼓励他去远足考察,请看动画短片《徐霞客志在天下》.
师:看完影片,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徐霞客确实是一位"奇人",他卓而不群,鄙视权贵,放弃仕途,走出书斋,所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真是不简单啊!
【点评】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徐霞客这位奇人的奇特之处,别的读书人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可他却淡泊名利,去实现他的远大志向,考察祖国的地质,地貌.
生:老师,我从"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第一手考察资料."这句话中体会出徐霞客是位"奇人".
师:是吗 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
生;读了这句话, 使我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后人所敬仰,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完成他的考察事业,三十多年来,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他一路上遇到的艰险是无法形容的,可他不畏艰险,行程九万里,这可是常人无法完成的"壮举",把他说成是一位"奇人"当之无愧呀!
师:徐霞客完成的这一"壮举"确实被后人所钦佩,谁能用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生:老师我觉得读这句话,语调应该高昂一些,尤其是"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更应该重读,读出诗人博大的胸怀,也把自身完全投入到大自然中,是何等的高兴啊!
师:说得很有道理,你来当当小老师,引领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老师也想读读句话,,如果老师读好了,给我点的掌声.读不好,希望同学们帮我指出来.
生:(学生鼓掌),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点评】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教者抓住了文章中的好句段,让学生初读,品读,读书感悟徐霞客的"奇人"之美.
师: 谁还能说说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出徐霞客确实是一位"奇人"
生:文章中写到当时的交通不便"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有些地方甚至连道路都没有""再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如果说没有一点毅力的人,他遇到这样的"苦"和"险",早就会打退堂鼓,可他没有被这些所吓倒,继续完成他的考察事业,真是一位"奇人"啊!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例举了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也遇到的苦和险,就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奇人",他到西南地区去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路上,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一个不幸病死,另一个也偷偷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途中还遭到抢劫,这些打击, 都没有动摇他继续西行,就凭这一点超凡的毅力,说他是"奇人",一点也不为过啊!
师:分析得多透彻啊!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老师,我还从这段话中的结尾一句体会出他是一位"奇人",先前书上都说长江的源流在岷江,可他认为长江水势猛,应该要比黄河长.刚才我们看了《徐霞客志在天下》短片,了解到还为这事请教过他的母亲.他对书中的结论表示怀疑,所以他亲自考察探险,终于找到了长江的源流是金沙江,他这种求真求实,也可看出他是一位"奇人".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啊!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去感受一下这位"奇人"不畏艰险,毅力超凡,求真求实的精神吧!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 还有体会吗 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他是一位"奇人"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来,白天徐霞客攀险峰,涉危涧,晚上疲劳到了极点,可他还要把当天的见闻记录下来.他白天跋山涉水,已经够他受的了,晚上应该好好休息一下,可他仍在漆黑的山洞里,写下当天的见闻.书中的插图,画出了他在洞穴里"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的情景,他对考察工作的执着精神,一般人是难以做到啊!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奇人".
生:老师,我补充.他经常在荒野上露宿,栖身洞穴更是家常便饭,在野外露宿要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天寒地冻,这些苦处是可想而知的,可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完成他的雄心壮志,真称得上是一位"奇人"啊!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两句话呢
生:我觉得"攀""涉""再""即使""也"这些地方都应重读,体现徐霞客不畏艰险的精神.
生:我觉得"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是徐霞客忘我工作的写照,朗读时语调要扬上去,才能体现他对环境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他还泰然若之,可敬可佩啊!
(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点评】对文章的重点句段,教师应加以引导,读出感情,读出自己人理解,而不是泛泛而读,让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深度.
师:我觉得课课文中写徐霞客探险两个山洞,一可以说明他的胆识,二可以说明他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他面对洞口的蟒蛇,他都没有放弃进洞考察;当地村民又说里面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人当他的向导,可他去竟然一人拿着火把去探险,一般人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位"奇人".
师; 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了徐霞客他当时游览这个洞穴的情景,想看吗
生:想.
【点评】再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悟徐霞客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其实!徐霞客探险的山洞还不只这两个的呢!他一生探险过人的山洞,就他走过的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就有270多个.
生:我觉得最能说明他的"奇人"之处,是后人为他整理的《徐霞客游记》,据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已经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师:《徐霞客游记》的科学和文学价值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评价:"《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这位奇人写的奇书成为了不朽的杰作,我们为之振奋和自豪,让我们美美地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下来.
【点评】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学时教者紧紧抓住 "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来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来回,整体去分析他"奇"在哪儿 从而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总结归纳,学习"奇人"
师:学习了这一课,徐霞客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去学习
生:我要向徐霞客学习,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研究祖国的地质,地貌上,投向于大自然.
生:徐霞客少年时就立下雄心壮志,并且努力去践行,不管遇到多少艰难和危险,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这种精神是难人可贵的.
生: 我最佩服他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生:我要向他那样从小立下雄心壮志,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力量.
师:是啊!徐霞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有"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题呢
生:因为徐霞客一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去考察,去探险,去研究祖国的地质,地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生:他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这个过程就就像我们阅读书本一样,所以课题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题.
师:徐霞客一生执着地阅读大地,他把大自然当作一本博大精深,永远读不完的书,用智慧,毅力,恒心及毕生的精力去解读,终于成为一代"奇人",名垂青史.
【点评】语文是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者在总结课文的时,让学生说说从徐霞客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因为前面在分析徐霞客的"奇人"之处,已经懂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时再一次的归纳理解,学生就不会空喊口号了,把思想性落到实处.
四,课后延伸,敬佩"奇人"
自选作业完成:
1,如果今年中国要举办一个大型的"徐霞客研讨会"请大家写一篇介绍徐霞客先生的小文章,字数一百字左右.
2,徐霞客一生奇人和奇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学习交流.
3,有条件的阅读《徐霞客游记》这本书.
【点评】让学生选择有个性化的作业,尊重学生,使学生不再认为作业是老师强加在自己头上的负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选作业,使学生对徐霞客这位奇人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丰满起来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3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发展性目标:
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学习生字。
3.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徐霞客“奇”在哪里?边读边做批注。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你对阅读大地是怎样理解的?
此时你对徐霞客这位奇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五、作业超市。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4
课文分析:《徐霞客游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组的第一篇主体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总写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第三至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4、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阅读),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词语。大家平日都阅读什么?(阅读书籍、报刊等)有一个名叫徐霞客(板书)的人,阅读的却是大地(板书)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徐霞客是谁?他为什么要阅读大地?他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3、师: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此环节从学生熟悉的“阅读”一词入手,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围绕课题质疑,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谁来就本课容易读错和写错的生字给同学们提个醒?(提醒大家注意“卓、栖”的读音和“锲”的读音和写法。)
3、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通过初读,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徐霞客阅读大地的事。)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读全文,亲近文本,在字词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合作精神。)
过渡:奇人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三、释疑点拨,精读感悟
(一)解决问题一: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相机出示: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醉心”“发现”来理解,通过对比,感悟徐霞客的“卓尔不群”。)
(二)解决问题二: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单批注。(生默读,师巡视。)
2、把圈画的词句和感受跟小组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行程九万里”感受路途遥远;抓住“三十多年”感受时间之长;抓住“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栖身洞穴记录见闻”等重点词句想象徐霞客阅读大地的情景。
4、师点拨:徐霞客在阅读大地的长途跋涉中经历了哪些艰险而感人的故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讲给同学们听。
5、指名讲故事,再次感受徐霞客不避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6、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朗读:(师导读)
三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霞客攀登过多少座险峻的山峰?探寻过多少个鲜为人知的岩洞?黄果树瀑布旁留下了他锲而不舍的身影,长江源头见证了他求真求实的足迹,他从黑发走到白发,从青年走到老年,足迹遍及江祖国16个省。他不仅用双脚,更是用心血,甚至生命走出了一条卓尔不群的人生之路,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这段话。
7、学到这里,你心目中的徐霞客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环节,老师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抓住重点词理解感悟、创设情境导读等多种教学形式,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有感情朗读的能力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一步一步地深切感受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
四、了解“奇”书,延伸拓展
1、奇人徐霞客写出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奇”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徐霞客游记》封面。
师述: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外可以找来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课题,课题中的“阅读”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答)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来理解“阅读”的意思吗?看谁找的又对又多。(考察,走遍,游历,研究,横跨,实际勘探等)
2、师总结:做为探险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用双脚、心血、甚至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他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旷世奇人 ——徐霞客。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和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文本和老师的点拨到课文中“走了一遭”, 此时,再让学生来理解“阅读大地”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同时以词解词,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在课文中找出四字成语或词语填在括号里。
徐霞客的一生,是(不避艰险)的一生,是(锲而不舍)的一生,是(求真求实)的一生,是(卓尔不群)的一生。
2、课外阅读有关徐霞客的故事和书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介绍《徐霞客游记》的基础上,老师相机由读引申到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效地落实了小学五—六年级10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
附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历尽艰辛读大地
锲而不舍着奇书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5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并且把他游历的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 “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去,到洞里去考察。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村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连当地人都还没有人敢进去呢!
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察,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的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单元第一篇课文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原文共有6个自然段,900多字。它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通过四件具体事例刻画了明朝末年徒步考察游历、从事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徐霞客,激励和感召青少年向徐霞客学习,学习他不慕功名,潜心学习,不囿成见,大胆怀疑,锲而不舍,游历探险的科学研究精神。
课文内容真实,结构清晰,文辞优美,插图形象,感召力强,不失为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范文。
但作为根据史料加工创编的新课文,结构、语句甚至地名等还有些瑕疵,值得师生在教学中品评改造。
下面是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标扣本.突出主题。整体感知文本和独立修改习作是高年级学生的弱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是:(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简化头绪,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应遵循 “反复出入,以意逆志,诗无达诂,从变从义”的原则,让学生多读多思,整体把握,品评课文。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通过品评范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评议和修改要从大处着手,注重思路、条理和想象,从整体到细节,加强评议的针对l生和集中性,不能字词句篇面面俱到。
开发课内资源,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将教材作为“例子”,鼓励教师大胆地对其进行深度开发。面对并非精品甚至存在缺陷的课文,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大胆改动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不可多得的“资源”,在对比、修改中培养语感,提升鉴赏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学习条件
根据“设计理念”,我们想开发利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读写训练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质疑探究和创新精神。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为本课设定了三个目标,每个目标都需要一课时,前两个目标最好连在一起完成,第三个目标可以搁置一周,便于学生在课外充分地思考和修改。
教学目标:独立预习后,整体感知和复述课文,然后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说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条件:反复“出入”课文,有形阅读,熟悉内容;限时阅读,尝试回忆;动脑动手,直观反映思维成果。
教学目标:在老师引导下,从大处着手,注重思路、条理和想象,从整体到细节,自主合作,品评和修改文章。(结构——语句——地名)
学习条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商讨;指读、缩句、语法分析、提供背景知识等。
教学目标:反复修改后把全文工整地誊写粘贴在课本上,朗读体味,批注修改的原因或理由,谈谈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
学习条件:课内及时巩固;同学互相启发;音乐声中誊抄思考;比较阅读;“冷处理”修改;闲暇时不断地回顾品味。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预习思考,扫除课文生字新词等方面的障碍
课前预习,学习生字新词,熟悉课文内容,思考需要解决的疑难或问题。可以采用有形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用红色“——”画出好词佳句,蓝色“△”符号标注生字新词,“?”标注疑难或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
独立识字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基本语文能力,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和初读课文中让学生熟读生字新词和好词佳句,利用“注意的分配”等心理学知识点拨强调重点难点,还可以采用听写竞赛的方式鞭策学生课外自学,不必花费太多的课内时间。
(二)默读朗读,熟悉内容,复述全文
掌握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讲并不难,但应与中低年级有所不同,可以明确要求,限时阅读,让学生独立尝试回忆后,同桌间复述,全班竞赛。激励他们快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三)列出结构提纲,说出结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
复述课文内容后,写出文章的结构提纲,依照提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重在实现下列目标——通过默读朗读,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和精妙,引导学生积累语汇;欣赏课文插图,体味“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等词的深刻含义,教给学生利用插图理解文意的技能;思考结构提纲,学习作者结构和剪裁的本领,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课文结构提纲如下:
总体介绍(1)
分项刻画(2~6)
卓尔不群的研读考察(2)
艰苦危险的长途旅行(3~4)
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5)
准确感人的山水文学(6)
总结概括(?~7)
作为“多事写人”的文章,课文“总—分一总”的结构非常明晰,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采用并列结构,用具体事例生动形象地刻画徐霞客这一杰出人物。但从结构提纲可以看出,第三部分的“总结概括”具体内容在第6自然段,没有独立成段。从这时起,教学便自然过渡到质疑探究方面,即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推敲和修改文章。
(四)大处着手,从结构到语句,品评和修改文章
在体会文章精妙之处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本文的一些瑕疵。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品评、推敲和修改。主要的教学内容如下:
1.结构调整。依据上面的结构提纲,师生讨论发现,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总结语,与第6自然段缺乏紧密联系,应该将其独立成段。
2.语段修改。紧接着让学生运用缩句法,指导学生发现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标点和语法错误,并加以修改。修改如下:“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现代地理学家实际勘探后证明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然后投影出示原文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指读、体会,发现拗口的地方及时思考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新词。
2:反复朗读,对课文内容做出整体感知。
二,教学进程:
(一):导入
师生共交流有关徐霞客生平资料(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徐霞客是明代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地理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千古奇人”。他再34 年走遍大半个中国,留给人们一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卓尔不群:指才得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词语的理解对下面得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再读课文。思考:
(1)有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段意(可让学生互相归纳补充,允许用此变化)
(2)围绕“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文主要讲了哪方面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检查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纠正,关键部分要多读一遍,加深印象)
3、回答自渎中的问题
(1)每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
(可让学生互相交流,弄清徐霞客是明末的一位奇人)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奇人、奇举)
四、质疑问题
1、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不懂的内容
2、找出重点问题
(1)“阅读大地徐霞客”题目中“阅读大地”、“徐霞客”指的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一位奇人?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热爱大自然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采用自渎、自悟、自学的方法,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示题目)
二、讨论交流
三、交流结果
1、学生结合2--5段和预习中学到的知识讲一讲徐霞客的“三奇”
(1)读书不求功名
(2)历尽千辛万苦,坚持写记录、见闻
(3)不畏艰险、锲而不舍
(适时使用课件或投影,出示重点语句,让学生对有徐霞客有进一步的理解
2、交流《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奇在哪里?
(1)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2)学生回答
“奇书”: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
“奇书”:山水文学的不朽之作
(课件出示这本书,找其中精彩部分读给学生听)
(3)有感情地朗读,用一个词概括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卓尔不群。(这样学生对该词就容易掌握也很自然弄清徐霞客被称为奇人的原因)
三、总结全文,理清课文条理
1、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徐霞客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2、小结: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这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件小事。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进一步认识徐霞客,了解他一生对祖国的巨大贡献。
板书设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奇人) 《徐霞客游记》(奇书)
有理想、有抱负 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
不畏艰险、持之以恒 山水文学的不朽之作
教学反思:我先是让学生查找资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然后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条理。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究,相互交流,突破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散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8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本节课,一开课,从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一位奇人,他“奇”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小结语。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此后的三十年---”,老师出示了5张图片,伴以激情的解说,将学生带入了徐霞客走过的足迹中,,一起鉴证了徐霞客阅读大地时那段艰苦的历程。也为学生理解徐霞客坚强的意志做铺垫。
3、创造想象,发散思维。
如引导学生在探究徐霞客夜以继日历尽千辛万苦一个环节时,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的情景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啊!激发学生想象,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回答:可能会被险峰上滚落的石块砸伤,鲜血直流,可能找不到野果子,可能遇到骄阳似火,可能大雨倾盆,可能偶遇风寒,肯能险些成了野兽的美餐)这样就比单纯的品位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学生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
4、资料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及时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更加深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老师又出示地图课件,补充资料,介绍了徐霞客走过的路线,横跨了16个省份……学生看到中国的政区图后,更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奇”举。体会到了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本节课中,老师用了大量生动的语言作为过渡语、小结语,但觉得整节课老师讲述的有些多,可不可以多留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准确、深入的领会课文内容。
书上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但老师课件出示的地图徐霞客走过的足迹却是小半个中国,其实这是因为徐霞客是明朝末年人,书中提到的是明朝的地图。在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这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讲解。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后反思
回顾这两天以来的磨课历程,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谨以感受最深的几点反思如下:
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记得刚抽到《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一课题时,我还是比较满意。因为我在比赛前,就已经把这几册的语文书,认真翻阅了好几遍,还搜寻了不少资料看了。其中关于这篇课文,我也稍微留心了些。因为这是一篇新课文,我还从没有听到同仁们上过这一课。当然,我在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引导学生熟悉、喜欢徐霞客?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多思考,于是我努力使自己静下心来,一遍遍地读着课文。我先以一般读者的身份读,了解到徐霞客是个奇人,写了一本奇书;接着我又以学生的身份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拿不准音的字,如“栖、锲”等;最后我才以教师的身份读,发现这篇课文还是有值得教的地方,比如条理比较清晰,文字简洁质朴。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渐渐地,徐霞客这个人物在我大脑中明晰起来。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当我对徐霞客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我习惯性地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集锦》,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从“奇人”这个关键词切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受他“奇”在哪里。我也打算走捷径。可是,在预设学生会如何回答时,我犯难了,仅仅凭借“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这几个重点词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徐霞客的 “奇”吗?世上具有这种品行的人千千万,为何独独称他为“奇人”?我感觉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之间似乎缺了点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后来有老师点拨了一下,为什么不从“阅读大地”入手呢?是呀,为什么不从课题中“阅读大地”这个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词语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这篇课文是写人的,徐霞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远,假如从“奇人”入手,再来一步步地“演绎”,这样设计方便了老师可为难了学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当机立断,立即修改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读书,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读能力。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这个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奇人”这两个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多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假如想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我敢说,影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肯定比文本《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更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但是,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通过换词并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情感一脉牵——《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本课中,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进行情境渲染。在教学课文时,当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二段“此后30多年……”这些句子理解时,我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例激情渲染——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而当讲到第4 自然段谈到徐霞客奇在他的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时,我又运用语言进行渲染: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在总结学生发言的情况下,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及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时候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3、资料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还要结合生活、回归生活。例如,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他们可以很容易的体会到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当我再次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而且都有具体的记载时,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就更加深刻,能更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奇”。 并且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次回归到课题:为什么叫他“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谈到:徐霞客在考察大地,他把大地当作书一页一页、一步一步刻苦的读着,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此时我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使得16个省市的印象丰满起来。之后请同学们再来对比明朝地图,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使得学生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的过程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住情感的命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教学合一,达到更高妙的境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9
课题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3.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出现过许多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来谈谈你心中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明示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初始通读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层。
品味精读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边读边做批注。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6、小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板书)。
实践悟读
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指名朗读前两段,说一说这两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示目标
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
初始通读
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生自学,交流。
品味精读
全班交流。
1、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他走了多少路程?
他用双脚,一步一步地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经历过许多奇人异事,
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
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当时的交通条件是如何的呢?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其中的艰辛是怎样的?
此后三十多年……走笔为记。
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谁能来读读?(第4自然段)
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
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2、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谁能来读读?(第4、5段中的相关的句子)
徐霞客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有力地证实了徐霞客“求真求实,锲而不舍”科学研究的品质。
3、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最后自然段)
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那《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奇”在哪里呢?(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价值,也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4、小结:《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实践悟读
1、这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啊!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10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二、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大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用换词法来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等等,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短暂而又漫长的语文组“同课异构”活动终于告以段落,说它短暂,是因为从知道内容到讲课结束,不足四天时间;说它漫长,是因为在这四天里,我的内心经历了烦躁、焦虑、紧张、投入、虚脱、轻松的复杂过程。
回顾四天来的磨课历程,感觉自己收获颇多,谨以感受最深的几点反思如下:
一、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记得听到讲课内容的那一瞬间,我的大脑出现了短暂的空白。我在心里不停地埋怨,为什么是徐霞客而不是李白或苏轼?我不熟悉徐霞客,不喜欢徐霞客,如何引导学生熟悉、喜欢徐霞客
呢?我陷入了迷茫中。可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埋怨,容不得我不喜欢,我强压住内心的不满,一遍遍地朗读课文。我先以一般读者的身份读,了解到徐霞客是个奇人,写了一本奇书;接着我又以学生的身份读
,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拿不准音的字,如“栖、锲”等;最后我才以教师的身份读,发现这篇课文还是有值得教的地方,比如条理比较清晰,文字简洁质朴。正如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渐渐地,徐霞客这个人物在我大脑中明晰起来。之后我又翻看了《同步拓展阅读》,上网查阅了有关徐霞客的资料,慢慢的,对这个“肩荷一袱背,手挟一油伞,足踏天下半”的“天下第一奇人”有了一丝好感。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当我对徐霞客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我习惯性地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集锦》,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从“奇人”这个关键词切入,然后引导学生通
过抓重点词句来感受他“奇”在哪里。我也打算走捷径。可是,在预设学生会如何回答时,我犯难了,仅仅凭借“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不避艰险、求真求实”这几个重点词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徐霞客的“奇” 吗?世
上具有这种品行的人千千万,为何独独称他为“奇人”?我感觉设计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之间似乎缺了点什么。到底缺了什么呢?我陷入困惑之中。后来有老师点拨了一下,为什么不从“阅读大地”入手呢?是呀,为什么不从课题中“阅读大地”这个新奇而又值得玩味的词语入手呢?我一下子有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回想起多年前讲《一夜的工作》一课,开始设计时也是从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切入,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受周总理的劳苦、简朴,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跟周总理生活相距太远,并不是课文告诉他“劳苦简朴”他就能认同。这篇课文也是写人的,徐霞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远,假如从“奇人”入手,再来一步步地“演绎”,这样设计方便了老师可为难了学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当机立断,立即修改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读书,小组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有感情朗读能力。这样,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文本,走进徐霞客,由陌生到熟悉,由感性到理性,最后这个人物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而不仅仅留下 “奇人”这两个抽象的字眼。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从行动上落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些新课程理念需要经过多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三、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如:本课中,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他人“奇”在哪里?书“奇”在哪里呢?从而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
2、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进行情境渲染。在教学课文时,当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二段“此后30多年……”这些句子理解时,我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例激情渲染——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排除出万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历尽30年,行程九万里!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而当讲到第 4自然段谈到徐霞客奇在他的不避艰险\求真求实时,我又运用语言进行渲染: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在总结学生发言的情况下,梳理了学生的思维,及时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时候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语文课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假如想让学生了解徐霞客这个人物,感受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我敢说,影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肯定比文本《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更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但是,学生不仅
仅只是为了了解这个人物,感受他的品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物、感受品行的同时,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训练。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语文味”:
1、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潜心会文本”提供了保证。如开课时的大声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自由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2、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卓尔不群”,通过对比来理解;“醉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九万里”“三十年”通过化抽象为具体来理解;“锲而不舍”,在体验的基础上用换词法来理解;课题中的“阅读”通过到文中找相关词语来理解等等,形式多样,落到实处。
四、真正把教材当成例子。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坏教师把学生紧紧关在窗子里,天长日久学生的眼睛渐渐蒙上了灰尘,越来越近视、短视。在这节课上,学生反复阅读,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在内心深处对徐霞客萌生浓厚的兴趣,被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最后主动地去阅读,去了解更多关于徐霞客的资料,才是教者的最终目的。我想,课后学生一定会去阅读更多关于徐霞客的故事,或者多年以后,他在另外的地方再次接触到徐霞客,如果他能回忆起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情景或一丝体验,那么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也知足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解决“徐霞客是怎样阅读大地”这个重点问题时,老师的指导朗读缺乏层次性;回放自己的上课录象,发现存在多处“好不好”“对不对”这些随意性的口头禅,这些都需要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多改进,逐步完。
3、资料补充,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还要结合生活、回归生活。例如,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到徐霞客探寻的两处山洞时,他们可以很容易的体会到徐霞客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当我再次补充资料说,徐霞客为了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科学
的记述,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而且都有具体的记载时,学生对徐霞客的印象就更加深刻,能更鲜明地体会到他的“奇”。 并且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在引导学生理解了
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次回归到课题:为什么叫他“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谈到:徐霞客在考察大地,他把大地当作书一页一页、一步一步刻苦的读着,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 此时我
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使得16个省市的印象丰满起来。之后请同学们再来对比明朝地图,明朝我国的版图远没有现在大,使得学生对“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的过程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住情感的命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教学合一,达到更高妙的境界。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11
教材简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的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畏艰难险阻,徒步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不朽杰作。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游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教学目标
1、回忆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奇”在哪里。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再次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他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具准备课件(重点句式)
设计总述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想让学生体会:“温故而知新”。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我设计的第三课时,前两个课时已经把课文内容基本上完,时隔一个星期后,再来学习,意在指导学生有新的感悟,并且能够把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入自己的体会。同时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走遍天下书为侣》,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同样,一篇文章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也总可以从中获得新东西。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和收获。
【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温故而知新。】
二、复习体会,获得新知。
1、师:回忆文章开头那一句话简单介绍了徐霞客?
抽生回答: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齐读这句话。
师:思考一下,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对徐霞客的敬仰、佩服之情。
师:你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你自己吗?
(教师可以做一个示范)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进行概括,准确表达了意思。这就是由书上的一句话获得的新知。
【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们获得简单的新知,有兴趣继续学下去。同时也为后面的写作作一个铺垫。】
2、师:徐霞客是一个“奇人”,首先表现在什么方面?
抽生回答,“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师:当时的读书人都在干什么?(追求功名)考中了,意味着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是呀,大多数人都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徐霞客却——卓尔不群。(追问:什么是卓尔不群?能换个词语来表达吗?比如:与众不同、截然不同。师一个小结: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三十年来——
学生接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这段文字让我们浮想联翩,想象徐霞客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来徐霞客的雄心壮志和不畏艰险,他真不愧为奇人。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
“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所以,我们获得的新知是——
过程的艰辛。
3、师: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获得什么信息?
(交通条件落后、没有——、没有——、没有——,这真是一件——)
师:说说前几天我们春游你的感受。
学生可以说坐着舒服的空调大巴车,品尝着美食,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多么惬意。
师:课时,徐霞客的长途旅行却是一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情。
4、师:那么徐霞客在长途跋涉中经历来哪些艰险又感人的故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讲给小组成员听听。
四人小组讨论,利用文中提到的素材,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可以适当补充。
全班交流。
师小结:前两节课我们是通过读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意,今天我们把作者的文字变成了自己的口语表达,加入了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再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的记忆,小组成员互讲故事,其实是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借用书中的素材加上自己的体会,用一百字的篇幅介绍徐霞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一开课我引用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学文中我让学生给“卓尔不群”换个成语来表达,学生们提到了“截然不同”、“与众不同”等。谈到当时的读书人时,我又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引领学生学习使用名言。这与国学教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加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还原徐霞客遇到的艰险故事。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交流时,表现积极,兴趣浓厚,都愿意张开嘴巴说。
3、课后的拓展训练是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容易,写作难。如何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准确地表述观点,是学生们有待提高的。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揭题质疑
1、介绍搜集的资料。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徐霞客的文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引入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检查预习
1、我会读
卓尔不群 露宿 栖息 源流 抢劫 锲而不舍 勘探
2、我会找
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三、合作交流。
1.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位奇人?徐霞客“奇”在哪里?
边读边做批注。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全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徐霞客的“奇”与与众不同。并借机指导朗读。
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
(1)不求功名。
(2)不畏艰险。
(3)求真求实。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5)锲而不舍。
4、正是徐霞客这位奇人的奇举成就了千古奇书。同学们想想世人为什么称《徐霞客游记》为奇书?课文哪个自然段评述了这本书。(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四、回归课题、品读领悟。
1、让我们再来看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现有你对阅读大地又有什么新的理解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来理解“阅读”的意思吗?看谁找的又对又多。(考察,走遍,游历,研究,横跨,实际勘探等)
2、此时你对徐霞客这位奇人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现在就带着这种感情,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
3、找生讲读一读。
五、巩固延伸
徐霞客,就是用双脚、用心血、甚至用生命阅读着大地这部辽阔的无字之书,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他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千古名言。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
不避艰险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奇人 锲而不舍
成就奇书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篇1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三——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写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学情分析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书籍。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出现过许多优秀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来谈谈你心中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2、明末奇人徐霞客终其一生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2、徐霞客被称为“奇人”的原因是什么?(不求功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3、课文列举了哪来具体事例来说明徐霞客为“奇人”的?
4、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感悟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
4、书上用了一个词概括了他的奇?你知道是哪一个词吗?(卓尔不群)你很善于读书,能敏锐地捕捉到文章的重点词,那么你知道它的意思吗?理解了字面意思,下面我们就联系课文进一步来理解与体会。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哪?(板书:不求功名)。
他的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具体的事例表在哪?(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
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了怎样的艰辛才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出示课件,生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指导朗读)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3、4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当时的交通条件是如何的呢?(徐霞客的时代,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走了多少行程?徐霞客阅读大地行程九万里,他走遍三江五岳,(课件)这就是徐霞客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的旅行路线,这就是徐霞客横跨的中国16个省份,在当时就是大半个中国。九万里究竟有多远,你知道吗?九万里就是绕地球一圈还要长一万里的距离,徐霞客只身一人为了自己醉心的考察研究,用双脚一步一步走出了九万里!
徐霞客一走走了三十年,30年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你算出来了吗?(一万多个日子)请看屏幕,这只是徐霞客阅读大地30多年一万多个日子中一个夜晚的缩影,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书上哪句话直接描写了画面的意思?
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谁能来读读?(第4自然段)(课件)
一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辞而别,服侍他的仆人偷走了他仅有的行囊,面对土匪的掳掠他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他真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奇人啊。
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练习朗读。
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这一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出示小提示)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谁能来读读?(第4、5段中的相关的句子)
徐霞客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有力地证实了徐霞客“求真求实,锲而不舍”科学研究的品质
6、他有这样的奇志,有这样的奇举,他把自己一生阅读大地的经历浓缩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件)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课件),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7、这本书“奇”在哪里?(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也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8、赏读《徐霞客游记》中游天台山日记的小片断:
“……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徐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下欲卧。”(课件)
9、小结:《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1)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2)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钱谦益称他的游记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课件)
(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能体现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四)总结全文
1、延伸:
(1)这只是徐霞客旅行生活的一个小片断啊!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想象一下,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可能会被险峰上滚落的石块砸伤,鲜血直流,可能找不到野果子,可能遇到骄阳似火,可能大雨倾盆,可能偶遇风寒,可能险些成了野兽的美餐)让学生进一步由插图到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这样就比单纯的品位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他们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
(2)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故事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课件)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课件)
2、小练笔:
师创设情景:如果今年中国要举办一个大型的“徐霞客研讨会”,要请大家写一篇介绍徐霞客先生的小文章,字数100字左右,该怎么写?谁写得好,我们将请他作为“研讨会”的特邀嘉宾,作第一个现场发言。(学生写作,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写作时要把握徐霞客的生平事迹及其“奇”的表现,并加上自己的简单的评点。写完后争取当堂能够请学生上台作“现场发言”。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学生“闪光点”。)
3、升华:
读到这里,你对徐霞客“阅读大地”一定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用脚、用手、用眼在阅读,还用心、用胆、用一生的心血、甚至用生命在阅读大地。)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永远记住这位有奇志、奇举,写出奇书的卓尔不群的奇人徐霞客,再次高声齐读课题。
根据前面的学习,徐霞客这个“奇”人,“奇”在哪?引导学生归纳四点:(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4)写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设计意图:再次交流对阅读大地的了解,高声齐读总结升华。)
(五)作业自助餐(每人至少选两题)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本文或《徐霞客游记》。
2、背一背: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徐霞客游记》中的优美片断。
3、看一看:有关徐霞客的相关影片。
4、画一画: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
5、听一听:父母对徐霞客的介绍。
6、写一写:学完本文的感受——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有感
7、讲一讲:你还知道哪些奇人奇事。
8、找一找:发生在徐霞客游历中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 推荐阅读:
-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精选16篇)
-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 《狼》阅读练习(精选17篇)
- 不沉的船阅读答案(通用2篇)
- 差不多先生传阅读答案(精选2篇)
- 《干将莫邪》阅读答案(精选12篇)
- 阅读理解教案
- 群文阅读教案
- 课外阅读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