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李商隐《嫦娥》赏析 嫦娥的原文和译文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1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一】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刘学锴)
【赏析二】
李商隐不仅是晚唐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即使在中国整个诗歌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歌的朦胧多义性虽然思想内容千百年来很难让人理解,但他那可供神游的意境,却很容易在读者心中出现,以及优美意境背后的人生思索也了然于胸。《嫦娥》即是这类诗的典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风是镶嵌装饰着云母的屏风,长河是银河,晓星即黎明前出现于东方夜空的启明星。这两句的意思是:孤灯独对,索居深宫的嫦娥,在天色微明时又度过了一个不眠的长夜。一二两句简单的交代了嫦娥的生活环境。”云母屏风烛影深“中着一”深”字最能点明深意,深又时间长久之意,也可以和世间生活的深宫联系起来,用字这里正好表明了对那种并不如意的神仙生活的厌倦。当人们对循环往复的世俗生活厌倦之后,或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于是就想寻找另一种寄托:驾鸾凤,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彩,表妙道之殷勤。却不知这种若恍若惚,如杳如冥的神仙生活有一天也有过够的时候。嫦娥就是这样一个仙子。《淮南子 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高添注:“嫦娥,羿妻,羿请不是之药于西王母,未之服之,嫦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相传可能当年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才赏赐不死之药,而过够了凡间劳苦生活的嫦娥先偷吃,结果她成仙了。但如今为何后悔偷吃了灵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灵药虽然使生命获得了永恒,但也注定是一种永恒的孤独。人活着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即使活上几千几万年又能怎么样呢?很显然嫦娥是不快乐的。那种天上人间,无法相见,只能夜夜相思的夫妻离别生活怎能快乐?
绝句难写,但对李商隐这样的大家来说还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区区二十八个字通过对一个千古遗憾的神话典故的运用,就勾勒出一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又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对封建统治者崇奉神仙,信任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一类人的愚妄行经大胆的否定和嘲讽。虽又点道理,但似乎又太牵强,李商隐自己毕竟也学过道。
刘学锴解此诗认为:“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镐局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净,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蔑弃庸俗,向往高洁心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截集》黄山书社 2001年)女冠宋华阳乃李商隐年轻时追慕的女子,但终于没有结成连理良缘。刘的解注似乎更能让人接受,也更符合李诗的特色:形象大于思想,艺术形象蕴涵之丰富性,常以其同构对应之关系,而可亦此亦彼。
《嫦娥》诗子数不多,却极尽特色。撇开那种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不论,又有一个人生大问题摆在了面前: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嫦娥当年豪气风发,抛夫背义,偷吃灵药,得登仙府后也并不快乐,女冠宋华阳,诗人自己呢?人生何处归宿
参考资料
关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相传远古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上,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人人敬仰。后来,他娶了个妻子叫嫦娥。非常美丽,温柔贤慧。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美满。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乡亲们。乡亲们都非常喜爱她,夸后羿取了个好媳妇。有一天,后羿射猎途中碰见一个老道士。这老道钦佩后羿的神力和为人,赠给他一包不死药,说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乡亲们,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嫦娥把药藏在了床头首饰匣里。
那时候,因为羡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着他拜师学艺。其中有个叫蓬蒙的,是个*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自己成仙。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射猎去了。天近傍晚,蓬蒙却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迫不得已,把不死药全部吃下,立时,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上云天。可她一心还恋着心爱的丈夫,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
后羿回家后,不见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圆,就像心爱的妻子在看着自己。他心似刀搅,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到不了跟前。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泪,无奈,只得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水果,遥祭善良的嫦娥。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圆。后羿和乡亲们怀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传。因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再说嫦娥飞入月宫之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珍馔佳肴,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宫门。这时,天清气爽,下界景象现在眼前,她默默遥望,寄托思情。此时,她那美丽的容颜也使得月亮格外明,格外圆。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2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
1、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和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有关的古诗。
2、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3、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解诗题: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2、知诗人:教师简介诗人的情况。
3、明诗意: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2)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三)体验升华,诵诗句。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五)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1、背诵古诗;
2、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4
《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李商隐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画、诗词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动画吗?…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熟悉的旋律。
(播放动画《但愿人长久》)
师:当优美的旋律响起,老师听到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轻轻哼唱起来。这么美的词,知道是谁写的吗?…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放音乐,课件出示词
师:让我们轻轻读一读这首词。
师生配乐读苏轼这首词
师:读着这首词,相信你跟老师跟苏轼一样,都被与月亮有关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所吸引着,是什么故事?(《嫦娥奔月》)
2.了解《嫦娥奔月》故事。
师:谁知道《嫦娥奔月》这个故事?
学生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清楚些?
课件出示故事,指名一个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把故事说完整。
3.揭题。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总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以千年流传,家喻户晓。不仅仅是苏轼,早在他之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借着月亮上的神话作了一首诗《嫦娥》。
二、了解诗作,走进作者。
1.课件出示李商隐图
师:对于李商隐,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2.师小结,读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3.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一组诗,感受李商隐幽怨绵长的情怀。
出示悲情诗组,师生配乐吟诵。
三、学习《嫦娥》,感受诗意。
1.通读古诗。反复读,将古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学习他的诗《嫦娥》
出示整首诗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把诗句读通。
学生自由读
(2)师:读诗是三分意七分读,从读中可以听出你对诗的理解。刚才,老师从大家读诗的表情看出了你的用心。现在谁愿意来试一试?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3)师:老师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读进诗里边,想听听吗?
师配乐范读。
(4)师:听出老师的一些感受了吗?大家也用心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出我们常有的节奏“前四后三”
(5)师:这一回,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读一读,看谁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分角色,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换过来再读一遍。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1)师:读了李商隐的诗,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2)师:诗中哪些字或词令你有这样的感受?
读诗要有一颗敏锐的心。请你再静静地反复默读,用笔作上记号。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画、交流、汇报;齐读全诗
3.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心境(从字、词到句)。
(1)师:这个夜晚,作者睡着了吗?哪句诗写出了他此刻看到的景象?
课件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①师:他都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字能读懂他的心情?
②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③读这两句诗(个别读、齐读)
(2)师:惆怅无眠的李商隐望着高挂夜空的明月,他仿佛看到了谁?
齐读诗句(课件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师:你能感受到嫦娥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字或词中读出她的心情?
②指名读、齐读
4.小结,齐读。
师:李商隐这夜夜难眠的心似乎只有深居广寒宫里孤独的嫦娥能读懂,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齐读全诗
四、想象补白,感受经典。
1. 想象补白
师:当长河、晨星都渐渐退去,只有碧海青天仍在。如果你是这清晨里最后一丝投进这云母屏风来的月光,你想对此刻的李商隐说些什么呢?
师:把你的想法带进诗中,再读----(齐读诗)
2. 读组诗,了解“明月”意象,感受经典魅力。
师:孤独的时候,思念的时刻总让人不禁抬头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写了了许多借明月抒情怀的诗。
课件出示诗组---《静夜思》《中秋》《枫桥夜泊》《八月十五夜月》
师生配乐同吟诵,感受经典的魅力。
五、拓展训练,回归文本。
1.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播放视频音乐《明月几时有》
师:神秘莫测的月亮啊,你承载了多少代人的飞天寻梦之旅呀。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是千百年来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的话,那么,如今,我国的“神州5号”飞船已经实现了这个梦,而“神州6号”“嫦娥1号”又把我们的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登上了月球,来到了月宫,又会续写怎样的神话故事呢?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续写神话故事
2.把《嫦娥奔月》讲给他人听。
板书设计:
借 → 嫦 娥
↓ 抒
孤 寂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打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传情中国传统文化。
2、愿意与小伙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3、愿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习俗。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阅读网站资源,诵读、理解古诗,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拓展阅读节日诗,了解节日诗的特点。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观察图画、说话训练,陶冶诗情,培养语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
2、诵读、情景的创设和扩展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讲关于嫦娥的故事。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三、练习背诵、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按要求学习。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
五、快乐写话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6
教材简析:《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与嫦娥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诵读练笔,师适时评价
二、导入:你们把月亮写得那么美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月亮的传说也很多,你们看我还带来了一位朋友,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款款而来,(出示嫦娥图片)她是谁?你怎么知道她是嫦娥?她是怎么到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嫦娥的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简介作者)。现在咱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请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
2、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指名回答)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的?(再指名回答)那我们的清障工作现在开始。
1)加音读
2)去音读
3)单字自己组词读
4)学写生字,同桌互看。
四、深入理解
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预测:1)直接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前两句。
2)找出前两句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样吗?解释前两句。
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预测:1)直接说出寂寞、孤独。
2)引导: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
4、你能带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后指名读。齐读。
5、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他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那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预测:1)因为她偷吃了灵药。
2)引导:请你从诗中寻找答案。
6、是呀,嫦娥偷吃了灵药,这就是老师提到的有关月亮的一个传说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嫦娥怎么到月亮上的呢?(想)课间休息放嫦娥奔月的视频。
7、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灵药以后什么心情?(后悔)是呀,她每天只能眼见—碧海青天(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碧海青天)每晚感受到孤独。(出示后两行)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8、我听出了嫦娥的苦闷,诗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诗人写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亲眼看见的吗?(不是)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那嫦娥后悔偷灵药是她告诉诗人的吗?(不是)那也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诗人能想象出来正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嫦娥一样孤苦而寂寞。请你帮助诗人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好吗?(齐读)
谁想单独试试?(指名配乐读)
五、知识迁移、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2、那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预测:1)月亮(出示有关月亮的古诗引出月亮表达思念)
2)神话传说
3)节日(引导中秋节。出示有关节日的古诗)
4)嫦娥1号(出示图片)
六、小结:看来月亮在古人眼中是寄托思念的象征,而在现代人眼中却又探索不完的奥秘。
七、作业:1选做:1)写一首关于月亮的小诗
2)查找宇宙奥秘中有关月亮的资料
2必做:1)收集一个神话故事
2)读两首有关月亮或节日的古诗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7
29.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5分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10分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0分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10分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10分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10分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 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10分 五、板书。 29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 美丽的故事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8
总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乞巧》一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4、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由本组课文导语导入
1、第八组的整组课文都是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齐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①民间故事可引发想象。(师简述神话、传说的由来)
②本组课文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③课外可阅读相关书籍。
2、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两首古诗之一:《乞巧》
二、解释题,知作者
1、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乞巧 提醒同学们“乞”与“气”在书写时的区别。(生练习书写“乞”字)
2、齐读课题,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生借助注释回答古代节日——七夕节)
3、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三、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本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宵—霄)字形有什么区别?(“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查字典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3、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七夕节这天晚上,大家都在干什么呢?(齐读一、二行诗)指名回答
预设:
(1)碧霄 浩瀚的天空
(2)看牵牛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
2、这两行诗涉及到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对此有所了解吗?(指名简单介绍这个故事)
3、牛郎和织女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汉朝的古诗中就有过描绘:(师朗诵、课间出示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的画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正因为如此,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的相会才显得如此珍贵。民间的人们在这天夜晚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的相会的情景。看图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谁来读一读一、二行诗,读出你的感受。
6、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望着秋月,祈求什么?(齐读三、四行诗)默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三、四行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祈求什么 乞求智巧 织女心灵手巧,少女们个个羡慕的不得了,她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2)乞巧又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生联系诗中“家家”、“几万”二词说明人多。师述:人们从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即便贵人,也只能步行。这情形,何其壮观。观其风情,似乎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
(3)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月光下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7、指名读三四行诗。
五、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配乐)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谈话,导入新课
1、师:谁知道哪些民间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2、检测课外阅读情况:《“七夕”的由来》,指名说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区别“气”)
2、理解“乞巧”(指名说: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3、认识诗人。(唐代诗人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4、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指2名读)
(2)区别“宵—霄”
(3)谁能读出:读准字音,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首诗?(指1名读)
(4)同桌间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诗第一、二行,你能读懂什么?(出示 “七夕”“碧霄”课件)
2、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鹊桥相会)
3、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4、师:每年只有一次的相会,对牛郎织女来说那是? 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5、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感情读一读第1、2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了解织女:(出示课件)
2、乞巧的方式有哪些?(自读)
3、自由读,想想人间的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指名说)
4、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3)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5、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乞求什么吗?(板书:幸福追求)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6、配乐朗诵。
7、背诵课文。
四、快乐阅读: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p133-134页,结合小问题用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一读。
1、出示阅读内容p131-134页《“七夕”的由来》、《元日》、《元宵节》。
2、自由阅读,指导督促阅读。
3、检测。
五、拓展写作:
1、出示写作内容:请想象七夕节或其它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那天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写一写!
2、自由写作。
3、指导,展评。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10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
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李商隐《嫦娥》赏析 篇11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 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8、(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 推荐阅读:
- 李商隐《嫦娥》赏析
- 《李商隐诗2首》教案
- 《李商隐诗二首》教案
- 李商隐及其《无题》
- 李商隐诗两首(精选10篇)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教案(精选7篇)
- 嫦娥奔月教案
-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 嫦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