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点线分别代表什么
《折线统计图》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3、第7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引入新课用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例3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做一做”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折线统计图。它也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但是,它是根据数量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1997年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某玩具厂1997年1~6月产量统计图
1997年7月制
一月 二月三月四月 五月 六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3)图中所示的1997年上半年的玩具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9页,请一名同学读出例3统计表中的各个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水平射线、垂直射线和每条射线上所表示的数据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
(2)按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如下图。
(3)再用线段将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如下图。
单位;摄氏度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一月二月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4)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①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8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为32.5℃,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为2C。)
②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月和4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上升了6.5℃。10月和11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7.5℃。)
(5)小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教学过程,回答制作步骤。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先让一名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的数据。再让学生看第70页上的统计图,并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1天。)
(2)统计图的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5件衬衫。).
教师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顺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巡视时,教师注意学生描点是否正确,发现错误个别纠正。画完后,教师出示已画好的折线统计图(如下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红叶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
(1997年5月×日至×日)
单位:件
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天的销售量最低?哪天的销售量最高?(星期二的销售量最低,为110件;星期日的销售量最高,为165件。)
(2)图中衬衫销售量的点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点趋势是上升的。)
2,做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师让学生看统计图,然后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水平射线上表示的是4月7—9日量体温的时间,垂直射线上所表示的是病人的体温。)
(2)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护士每隔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3)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是39.5摄氏度,最低是36.8摄氏度。)
(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7.5摄氏度。)
(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在4月7日6时至12时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5℃。在4月8日18时至1月9日13时.这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6)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恶化还是好转?(好转。)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一70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特点和作用。
2.做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折线统计图》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折线统计图》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4,第72页的“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例4的复式统计图和“做一做”的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是某市1997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某市1997年上半年月降水量统计图
1997年8月制
单位:毫米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6月份的降水量最多,是135毫米。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3月份的降水量最少,是35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二月与三月之间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3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上升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三月与四月之间上升得最快,上升了50毫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71页上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前面统计表中的时间间隔相同,而这个统计表中年份之间的间隔是不相同的,有的是间隔三年,有的是二年或一年。)、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该注意什么?(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时,应该根据经过时间的长短留出相应的间隔。·例如,1989年到1992年经过三年,间隔应该是留出3个长度单位;1992年到1994年和1994年到1996年都是经过二年,
××市无线电一广、工厂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1989年一1997年) 1998年1月制
无线一厂
无线二厂
(在下页)
单 位;万元
间隔都应该留出2个长度单位;1996年到1997年,经过一年,间隔应该是1个长度单位。)
教师指出:只有每一年留的间隔相同,画出的统计图才能正确地表示出产值增长的情况。大家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无线电二厂的数据,根据图例自己画出无线电二厂产值增长的折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描点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图(如上图),让学生进行订正。
对于画图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然后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无线电一厂。)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1996年一1997年)
2.做教科书第72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数据、描点、连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下页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
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71—72页上的内容。
2.做练习十六的第5、7题。
《折线统计图》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4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三、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五、教具学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纸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六、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出示的投影片)
教师: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出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线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画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出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在垂直射线上画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像教科书第62页那样的。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七、随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3.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
八、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2月制
《折线统计图》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 68页的例 2,练习 11的第 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据变化趋势。
教学关键 统一统计图的标准。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反馈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可以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例2的统计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逐月上升,各月份数量,增幅大小等)
3、初看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感觉左图增幅较大。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较明显;右图反之。)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不统一,不规范。)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 11的第 2题。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折线统计图》 篇12
预设目标: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它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可以清楚而直接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XX年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
1、讨论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1)学生回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产量(万只)
2、5
2、8
3、8
4、5
3、5
3
。
(2)找出制作折线统计图与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2、制作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归纳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步骤,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向射线上确定表示月份的竖线之间的间隔,画出与之垂直的竖线;在纵向射线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3)根据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
(4)用线段把这些点连起来,就成了折线统计图。
三、小结
1、看书回忆,学生小结 。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二十六的第2、3题。在方格纸上制作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篇13
今天听了一节课《复式折线统计图》,颇有感触。因这一节课原是我准备用来作研究课内容的,还没等我深入研究下去,这一内容就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遗憾之余,也有了些比较的心理,如果我来上这一课的话,我会不会上得更好;与之相比较,我还有哪些不足,从这节课中,我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组成部分。能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赵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并突破了这些重、难点。同时课件做理也很好,尤其这节课中令人讨厌的统计图的格子也画得很标准。
今天赵老师的课先从条形统计图入手,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然后教学例题,教师这里按步就班地按照例题所表现的步骤来教学,突出了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组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需要增加的一些必需的组织,如图例、不同折线类型、颜色等,再比较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这些作用确实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所不具备的。一步步,教师讲解得很清晰,看得出,教师对于每一步教学需达到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心中很有数,这也是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之后的练习,教师也作了很好的引申,先后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书上的平均身高,练习的综合利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练习结束后用自己的身高与书中的平均身高作一个比较,发现有较大的差距,再解释一下这个数值是一个平均值,是综合全国各地所有同年龄段的学生统计出的结果,而各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另一个是中国和美国近四届奥运会金牌数的对比,设想很好,就是结尾部分教师作了一些主观的推测很有些强权的味道,其中为什么美国25届奥运会会突然得到44枚金牌,我觉得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不是美国的实力突然增加,而是美国是东道主,是主办国。而主办国的运动员每个项目可以不参加预选赛,直接参加奥运会决赛。因此东道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在预测中国金牌数时可以将这个优势考虑进去。
至于我的设计,我是想将实小近年来学生数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的。这更具有亲近性和现实性,更富有探索价值和统计意义。但是,如何将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表示出来,还有点难度。放学后,我将赵老师的课件拷贝了过来,准备明天试一试效果,并将其中的一些题目改变一下。
《折线统计图》 篇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64页—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00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
请你说出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 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 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折线统计图》 篇15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00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00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李军(住院)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00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00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折线统计图》 篇16
第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解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绘制复式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 (统计表和统计图)学过哪些统计图呢 谁来说说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观察分析.
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知道青岛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 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少吗 根据图中折线,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根据第二幅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3,进行比较.
如果比较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用这样的方法比较,能解决问题吗 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指出:把这量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新的折线统计图了.知道它叫做什么吗 (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完整课题.
4,进行观察.
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出:右上角的图例告诉我们"—"表示青岛市,"……"表示昆明市.青岛市5,8,12月的降水量分别是多少 昆明市5,7,10月的降水量分别是多少 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吗 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呢 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很快看出来的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表示7月份的降水量两个点距离最大,说明什么
6,归纳小结.
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优点呢 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吗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价.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练一练
1,看图并在小组中交流问题.
2,哪一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女生平均身高是哪一条折线表示的 平均身高什么意思 从图上看:从12岁到几岁之间男生比女生平均身高高一些
从12岁到几岁之间女生比男生平均身高高一些
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知道自己身高吗 与同龄的男生或女生比,你的身高怎么样 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理解题意.指导画图:你打算先画哪一组数据的折线 这组数据的折线应画"—"还是"……" 应该怎样确定每个点的位置
独立完成画图.
展示学生作业.画得正确吗 要注意什么 指出:细心确定点的位置,用实线或虚线连接各个点,佰月忘记填写制表日期.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那天的温差最小 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最低气温呢 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为什么
五,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在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 推荐阅读:
- 折线统计图(通用15篇)
- 《折线统计图》(通用15篇)
- 折线统计图(精选13篇)
- 折线统计图
- 《折线统计图》
- 折线统计图
- 条形统计图教案
- 折线统计图教案
- 扇形统计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