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全家福 全家福挂在家里的什么位置最好

2023-12-31人围观
简介全家福 篇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人物的外表特征,分辨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称呼。  2.让幼儿感受家庭中的亲情,初步培养幼儿爱家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二、活动准备:  一张全家福画像、幼儿的全家福、照相机、投影仪。三、活动过程:  1.出示画像,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全家福”的含义。  a.谁的年纪最大?他们在哪?爷爷、奶奶长的怎么样?小结:爷爷、奶奶的

全家福 篇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人物的外表特征,分辨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称呼。  2.让幼儿感受家庭中的亲情,初步培养幼儿爱家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二、活动准备:  一张全家福画像、幼儿的全家福、照相机、投影仪。三、活动过程:  1.出示画像,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全家福”的含义。  a.谁的年纪最大?他们在哪?爷爷、奶奶长的怎么样?小结:爷爷、奶奶的年纪最大,头发都变白了,脸上都有皱纹了,爷爷胡子白了,奶奶的牙齿都掉了,硬的东西都咬不动了。  b.爸爸、妈妈在哪里?  c.为什么爷爷、奶奶坐在椅子上,爸爸妈妈站着?  d.还有一个人是谁,他在哪儿?小结:你们看,他们一家人都笑眯眯的,真好看,我们也来学学吧!师语:一家人在一起拍的照片叫做“全家福”(幼儿学说)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a.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介绍。  b.请全体幼儿向好朋友、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4.布置“全家福”专栏  5.师生一起合拍“全家福”小结:我们小(二)班,老师就像你的爸爸、妈妈,你们就像老师的宝宝。我们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来拍一张“全家福”吧!

全家福 篇2

  活动目标:1、尝试表现家人的五官特征。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全家福实物照一张,幼儿人手全家福底板一张、水彩笔一支,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照片导入,说说什么是全家福?

  看看这是什么?(引出全家福)

  一家人拍的照片才叫全家福

  2、和爸爸妈妈一起拍张全家福

  你们都和爸爸妈妈拍过全家福吗?

  今天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方法来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想不想试一试?

  二、教师示范

  1、边念儿歌边示范,画出宝宝

  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拍全家福的。

  宝宝先去找镜头,要记得给爸爸妈妈留位子哦,所以要坐在中间一点,脸蛋可别凑得太近,会挡住爸爸妈妈哦!不大不小正合适。

  小脸蛋摆摆正,睁大眼睛看镜头,小嘴巴笑一笑,理理头发拍照啦!

  宝宝找好镜头了,请上爸爸妈妈吧!

  2、请上事先准备好的爸爸妈妈

  咦?爸爸妈妈呢?原来他们还在整理衣服呢!我们快把他们请过来。

  一边坐爸爸,一边做妈妈。瞧,爸爸刚理的板寸真帅气,卷发真漂亮!

  恩,坐坐好,笑一笑,准备拍照啦!茄子~

  看,这张全家福真甜蜜真温馨。

  三、幼儿操作(音乐)

  陆老师的全家福拍好了,你们想不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全家福?

  那赶紧动手吧。记得把一家人都拍得美美的哦!

  指导重点

  1)照片的布局。

  2)每个人的特色。(如爸爸的眼镜、卷发等)

  四、交流分享:说说讲讲我的全家福。

  1、展示幼儿的作品

  拍好全家福的朋友赶紧把照片送到老师这里来,我们要开摄影展咯!

  2、邀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儿歌:“我爱我的家,一起拍照笑哈哈”进行点芝麻的游戏

  3、可以请孩子们将全家福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全家福 篇3

  活动名称数学:全家福主要领域科学活动目标相关领域社会1.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来。2.知道不同的家庭中成员的数量会有差异。主要形式集体活动课时安排20分钟教学重点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来。活动难点知道不同的家庭中成员的数量会有差异。教学准备物质准备:全家福照片活动过程:一、我家有几口人1.你们家里都有几口人,分别是谁呢?2.示范家庭成员3个、4个、5个的全家福照片,引导幼儿猜猜是谁的全家福。3.呈现幼儿的头像,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分别说出每张全家福中家庭成员的总数。二、送笑脸给家人1.你们喜欢他们吗?那我们给家人送上笑脸吧,家里每人一张笑脸,贴在照片下面,谁愿意上试试看。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家庭成员的数量,将笑脸贴在全家福照片下面。(强调一一对应)三、谁家的人口多1.我们来看看谁家里人多,谁家的人少,哪些是一样多呢?2.还有谁是和你们住在一起的,但是全家福里没有他,我们把笑脸也送给他。3.手口一致数送上的笑脸。四、延伸结合幼儿活动材料《我家有几口人》,进一步在活动区感知5以内的数量。活动反思:本节课我以猜数引题,很顺利地导入到第一个环节,然后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示范家庭,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谁的家?数一数这个家一共有几口人?孩子们能说出自己家不同的人数,比如马鸣泽小朋友说自己家有7口人,在他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我让孩子们一起来找,很快答案就出来了:马鸣泽没有把自己算上,他们家一共有8口人。第二个环节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给亲亲热热一家人送上大苹果,孩子们做得很好。但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在课堂上完成就显得有点急了,大部分孩子的作业都完成得不理想。我自己分析原因有两个:1.上课时间有点长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2.作业交代得不够清楚,应该在作业前先演示一下。如果把作业改成小朋友自己的全家福,可能效果会更好。

全家福 篇4

  第26课 全家福

  【教学目标】

  1、能描绘全家人在一起的感人场面,表现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2、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创意画面中素材之间的关系,画面美丽动人。

  3、感受亲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父母和孩子割不断的亲情,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感情。全家福的画面,总是洋溢着爱的气氛,散发着幸福和温馨。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全家之间都存在着这份纯真的感情。全家福是非常广义的概念,在表现时不光限制于人和动物,可以画自己感动的一个场面。在上课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画出自己想画、乐画的内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表现全家福的场面。

  【教学准备】

  挂图、铅画纸、水彩笔、彩纸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方案一

  1、 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分析。在自己欣赏的作品中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一)你喜欢的这幅画与其它画有什么不同?

  (二)画面表达了什么意思?你领悟到了什么?用一种动作、表情来评价你喜欢的画。

  方案二

  1、 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谈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画图案再引导生分析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把纸撕掉,请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情。

  2、 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线条、图形或一个动物、人物来表达出来。

  3、 出示剪纸作品,引导生分析画面的组成,并给画起题目,引导生分析制作方法。

  4、 出示由字母组成的全家福的题目,通过欣赏题目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板书:

  第23课 全家福

  (二) 讲授新课

  1、“书中出示了许多全家福的照片,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呢?”同桌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2、欣赏书本中的范画,选择喜欢的一幅。(可以用故事引入这个环节)

  如:《全家郊游》这幅画描绘了兔子一家郊游时的情景,各种兔子的形象活泼可爱,动态不一,高矮兔子的配合使画面更加地饱满,兔子的形态相互辉映,在颜色上以黄色为主突出画面的宁静之美。中国河南民间艺术《八戒抱子》,把八戒可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在表现形式上利用了陶瓷,设计上让八戒左右手各抱一只小猪,使整个形象更加生动……

  3、让学生表演书本中的范作,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在黑板上准备一张铅画纸,适时把自己的感受画到黑板上。

  4、老师选小老师来上课,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通过问、说、讲、演等过程使学生能很快掌握画全家福时的注意点,如:大小关系,物体的穿插、颜色的搭配等。

  4、学生构图,思考自己要表现的内容及表现的方法。

  5、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构思,同时组织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构思。

  ()布置作业

  画一幅全家福的画。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行间巡视。

  ()评讲作业(根据课上情况进行评讲)

  1、学生自己推荐作业,到讲台前讲述自己的作

  画过程及自己的构思。

  2、把选出的优秀作业进行全班性的传阅。

  3、请一些学生分析。在被评讲的作业上画自

  己喜欢的图画。

  4、用说、讲、演、唱等方式评讲好朋友的作业。

  (五)小结

  ()板书

  第23课 全家福

全家福 篇5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苹果全家福(大小)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颜色和大小,有初步的大小概念。  

  2、知道家有几口,感受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苹果胸饰一个(正面红色,背面绿色);小苹果胸饰一个;人手一份苹果脸谱;苹果树(挂着与幼儿人数相同的大小,红、绿苹果。);苹果全家福一张;眼镜、头发、小圆片等若干。鼓、录音机、像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观看教师大苹果胸饰,区分颜色。分别观看两教师胸饰,学习区分大小。  

  2、摘苹果活动:比一比、讲一讲,初步分清大小、颜色。  

  二、观察苹果,感知颜色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苹果?还能找到哪些红色的东西和绿色的东西吗?(先说红的,再说绿的。)  

  2、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大的和小的吗?(先说大的,再说小的。)  

  三、听指令:找朋友  

  1、放《抱一抱》的音乐,幼儿边唱边自由走动寻找自己同色的朋友,音乐停后,朋友互相抱一抱。  

  2、采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找同色大小朋友或不分颜色找大小朋友。  

  四、活动:苹果全家福  

  1、出示苹果宝宝一家的图片,让幼儿知道一家有3口。  

  2、听鼓声模仿爸爸、妈妈或宝宝走路。   

  3、幼儿三人一组,自选眼镜、头发或小圆片(眼镜为爸爸,头发为妈妈,小圆片为宝宝眼睛)贴在苹果脸谱上,带上脸谱组成一家。  

  4、教师鼓励幼儿做出不同姿势展示自我,并给一家3口拍照。

全家福 篇6

  一、活动目标

  1、乐于为全家福制作相框,感受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与甜蜜

  2、欣赏全家福能简单描述照片中的人物面部特征。

  3、学习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相框。

  二、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全家福的照片、剪好的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相框人手一个、浆糊、棉签、抹布

  三、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我爱我的家》,激发幼儿对家的情感。

  2、欣赏几幅全家福。

  (1)观察照片中人物的五官特征,学一学照片人物的表情、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甜蜜。

  (2)提问:小朋友,你们家有几口人?请你来介绍自己的家吧?你发现爸爸和妈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互相欣赏、介绍自己带来的全家福。

  4、为全家福制作相框。

  指导语:我们全家福如果能有个相框就更美了?

  (1)认识材料、了解制作相框的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为照片做一个漂亮的相框,用什么来打扮相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把漂亮的圆形和三角形纸片粘贴在相框上,这样我们的相框才更漂亮。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们想一想使用浆糊是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5、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四、活动建议

  1、活动延伸:可以将幼儿的全家福作品布置成“我爱我的家”话题墙,引导幼儿欣赏。

  2、关注学习品质:全家福的画面总是洋溢着爱的气氛,散发着幸福和温馨。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全家福时,应注意激发幼儿主动为全家福制作相框的愿望,并认真完成制作。

全家福 篇7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课件中人物的外表特征,分辨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称呼。

  2、让幼儿感受家庭的亲情,初步培养孩子爱家庭、爱父母,尊敬老人的情感。

  3、让幼儿感受新春佳节中相互拜年的热闹气氛,学说简单的贺年用语。 二、活动准备 全家福的课件、录音机和录有《新年好》歌曲的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1、请幼儿看看他们每个人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幼儿回答时,还可模仿一下。

  2、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外表特征,分辨人物的身份。后提问:

  1)爷爷长得什么样?(白胡子、白头发、脸上有皱纹)

  2)奶奶长得什么样?

  3)这个叔叔是谁?是爷爷奶奶的什么人?

  4)爸爸旁边的短发阿姨是谁?

  5)这个长发阿姨是谁?

  6)站在姑姑边上的是谁?

  7)这个最小的是谁?

  3、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的位置。提问:

  1)照片上爷爷奶奶坐在什么位置?

  2)爸爸、妈妈、姑姑站在哪里?

  3)姐姐和宝宝在哪里?

  4、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小结 (三)游戏“拜年”

  1、说简单的贺岁语句。

  2、让幼儿互相拜年,说贺岁语句。

  3、大家一起唱歌曲《新年好》,结束活动。

全家福 篇8

  设计思路:

  一、对活动选材的分析

  (一)对素材的分析

  活动《全家福》是在小班主题《娃娃家》背景下的一次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介绍自己家的全家福,知道自己的家里有哪些人,理解全家福的含义,并体验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和快乐。

  通过分析主题《娃娃家》的主题目标及主题下的各素材点,我们发现其核心经验是:了解——自己的家和家人,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表达——对家人的爱。而《全家福》这一活动正是让孩子们在介绍自己家的全家福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在一起的温暖,与主题目标是相契合的。

  (二)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

  家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港湾。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更是熟悉和依赖的。小班的孩子会知道爸爸的名字,会知道妈妈的名字。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本活动也比较适合幼儿的当前兴趣和经验水平。而通过本次活动孩子可以得到:

  一、认知方面:知道全家福的含义。

  二、技能与能力方面:能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家人。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愿意把家人介绍给同伴并体验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二、对活动教学法的分析

  本次活动主要是运用了讲解法、示范法(教法)和模仿法(学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讲解法主要是老师通过介绍自己家的全家福,让孩子们明白全家福的含义就是一家人都在这张照片上了,这张照片就叫全家福。

  示范法主要是老师用自己的全家福来介绍,让孩子们知道该怎么样介绍自己家的全家福。

  模仿法主要是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介绍方式来介绍自己家的全家福,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对活动目标和环节设计的分析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1、理解全家福的含义,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2、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

  根据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全家福的含义”,主要是通过出示老师的全家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观察照片上的人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了解“全家福”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我家的全家福”,模仿老师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并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第三个环节是“我们的全家福”,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班级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感受同伴之间的爱。第四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将孩子们家里和班级里的全家福布置在教室内,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等时间里,还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也一起的温暖。

  内容与要求:

  1、理解全家福的含义,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2、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

  活动准备:老师的全家福、幼儿的全家福、照相机、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全家福的含义

  1、播放ppt,出示老师的全家福。看,照片上有谁啊?

  2、对了,有丁老师。还有谁呢?

  3、这张照片上有爸爸、妈妈和宝宝,一家人都在一张照片上,这张照片就叫全家福。

  【说明:通过出示老师的全家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在观察照片上的人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了解“全家福”的含义。】

  二、我家的全家福

  1、老师再次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2、引导孩子用“这是我的爸爸,他的名字叫。。。。这是我的妈妈,她的名字叫。。。。这是我,我的名字叫。。。。我家一共有。。个人。”来介绍自己的全家福。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介绍。

  4、每个幼儿拿好自己的全家福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和老师。

  【说明:模仿老师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并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三、我们的全家福

  1、我们小一班也是一个温暖的家,我们一起来拍张小一班的全家福吧!

  2、拍集体照。

  【说明: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班级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感受同伴之间的爱。】

  四、活动延伸

  1、布置“全家福”专栏。

  2、引导孩子们在自由活动等时间内还可以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

  【说明:将孩子们家里和班级里的全家福布置在教室内,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等时间里,还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感受家人也一起的温暖。】

全家福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观察、讨论体会画面中人物的特征、喜好以及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2.学说句式“我是……其实呢……”并尝试仿编。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重点:初步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观察、讨论体会画面中人物的特征、喜好以及与动物的对应关系。

  难点:学说句式“我是……其实呢……”并尝试仿编。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活动过程:

  一、介绍图书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看。(出示ppt)这是封面,上面有书的名字,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2.咦,这个小男孩怎么会说自己的家是动物园呢?(扩散思维)

  3.(出示ppt家)这就是祥太的家,你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动物,难道他们家真的是个动物园吗?我们一起往下看。

  二、阅读绘本(ppt),并尝试创编。

  1.观察祥太

  (1)师: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只小猴子。

  (2)祥太为什么说他是一只小猴子呢?

  (3)教师小结:因为他爬树很拿手,喜欢吃香蕉,这些特征跟猴子的特征很像,所以他说自己是一只小猴子。

  2.观察爸爸

  (1)师:这是我爸爸,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

  (2)祥太为什么说爸爸是狮子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

  (3)小结:原来他是说自己的爸爸的样子和喜欢吃的食物和狮子很像,他就把自己的爸爸比喻成狮子了。

  3.观察妈 妈

  (1)你们看,这是谁?(浣熊)浣熊在干什么呀?你们猜猜,这只勤劳的浣熊会是祥太家里的谁呢?

  (2)你怎么想到是妈 妈呢?

  (3)你们知道浣熊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4)小结:妈 妈和浣熊的相似之处。

  4.观察爷爷、奶奶、妹妹

  (1)这是祥太的爷爷、奶奶、妹妹,你觉得他们是什么动物呢?

  (2)幼儿依次观察并大胆猜测(尝试使用这是……其实呢……的句式)

  5.观察曾祖母

  (1)师:最后,介绍我的曾祖母,阿花老太太。

  (2)你觉得祥太的曾祖母是什么动物呢?为什么?

  6. 完整欣赏绘本。

  原来祥太的家不是真的是个动物园,而是他的家人都有跟动物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他才说我家是动物园。

  7.幼儿尝试用“我是……其实呢……”的句式描述自己的特征或喜好与动物之间的相同之处。

  (1)现在请你们来想一想说一说,如果你也是一只动物,你觉得自己像什么动物呢?你会像祥太那样介绍自己吗?

  (2)幼儿互相交流后请个别孩子发言

  (3)参加动物狂欢舞会

  三、动物狂欢舞会

全家福 篇10

  活动目标:

  1、用绘画的方式,夸张地表现自己或他人的外部特征。

  2、体验和大家在一起的亲密感,增强集体归属感。

  活动准备:

  1、幼儿集体照。

  2、彩笔、纸张。

  活动过程:

  一、我们的集体照。

  1、和幼儿一起观看本班的集体照。找一找,自己在哪里。

  2、这张照片是全班每个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拍的,看起来让人感觉怎么样?

  二、画个自己留在幼儿园。

  1、参观活动室墙面上的装饰及教师的自画像。

  2、把自己画下来,贴在我们的“全家福”里吧!

  3、教师及时指导,要求构图合理,布局恰当,把自己富有个性的地方一一表现出来,如:五官、头发、衣着等明显特征。

  4、请同伴看看,自己画的像不像。

  三、亲密全家福。

  1、请幼儿把自己的自画像,挂在活动室的墙面上。

  2、幼儿一起欣赏“全家福”,猜一猜每一幅画像分别是谁?

全家福 篇11

  活动目标:

  1.欣赏“全家福”照片,能简单描述照片中的人物面部特征。

  2.学习用添画线条和图形粘贴的方法表现全家人的形象。

  3.通过回忆、讲述,初步感受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活动准备:

  1.幼儿以前学过儿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2.每个幼儿带1张全家福照片。

  3.幼儿用书:《全家福》。

  4.剪好的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纸若干,糨糊、抹布若干,画笔人手1支。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激发幼儿爱家的情感。

  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大家一起来歌唱她吧!

  (二)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欣赏几张“全家福”照片。

  观察照片中人物的五官特征,学一学照片中人物的表情,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甜蜜。

  教师:你发现爸爸、妈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三)认识操作材料,了解制作方法。

  1.出示操作材料。

  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也要来做一张全家福。用什么来做做呢?让我们来看看。

  2.引导幼儿发现有哪些形状的纸片,圆形、三角形的纸片可以用来当什么。

  教师:人贴好了,还少了什么呢?(引导幼儿用画笔来添画人物头发、五官和服饰等)

  (四)集提供幼儿用书,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请你想一想,你的全家福会有几个人?怎样让别人看出来谁是爸爸、谁是妈妈?

  教师:在使用糨糊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五)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全家福作品中的成员,点评画面干净完整或能表现家人特征的作品。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在美术区投放手工材料“相框”让幼儿把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贴到相框里。

全家福 篇12

  三年级美术教案全家福全家福【教学目标】1、能描绘全家人在一起的感人场面,表现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2、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创意画面中素材之间的关系,画面美丽动人。 3、感受亲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教材分析】 父母和孩子割不断的亲情,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感情。全家福的画面,总是洋溢着爱的气氛,散发着幸福和温馨。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全家之间都存在着这份纯真的感情。全家福是非常广义的概念,在表现时不光限制于人和动物,可以画自己感动的一个场面。在上课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画出自己想画、乐画的内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全家福的场面。【教学准备】 挂图、铅画纸、水彩笔、彩纸【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方案一1、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分析。在自己欣赏的作品中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2、的这幅画与其它画有什么不同?3、画面表达了什么意思?你领悟到了什么?用一种动作、表情来评价你喜欢的画。方案二1、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谈自己的感受,在纸上画图案再引导生分析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并把纸撕掉,请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情。2、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线条、图形或一个动物、人物来表达出来。3、出示剪纸作品,引导生分析画面的组成,并给画起题目,引导生分析制作方法。4、出示由字母组成的全家福的题目,通过欣赏题目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5、板书:全家福(二) 讲授新课1、“书中出示了许多全家福的照片,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呢?”同桌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2、欣赏书本中的范画,选择喜欢的一幅。(可以用故事引入这个环节) 如:《全家郊游》这幅画描绘了兔子一家郊游时的情景,各种兔子的形象活泼可爱,动态不一,高矮兔子的配合使画面更加地饱满,兔子的形态相互辉映,在颜色上以黄色为主突出画面的宁静之美。中国河南民间艺术《八戒抱子》,把八戒可爱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在表现形式上利用了陶瓷,设计上让八戒左右手各抱一只小猪,使整个形象更加生动…… 3、让学生表演书本中的范作,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在黑板上准备一张铅画纸,适时把自己的感受画到黑板上。 4、老师选小老师来上课,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通过问、说、讲、演等过程使学生能很快掌握画全家福时的注意点,如:大小关系,物体的穿插、颜色的搭配等。 5、学生构图,思考自己要表现的内容及表现的方法。 6、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构思,同时组织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构思。(三)布置作业:1、画一幅全家福的画。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行间巡视。(四)评讲作业(根据课上情况进行评讲)1、学生自己推荐作业,到讲台前讲述自己的作画过程及自己的构思。 2、把选出的优秀作业进行全班性的传阅。3、请一些学生分析。在被评讲的作业上画自己喜欢的图画。4、用说、讲、演、唱等方式评讲好朋友的作业。 (五)小结

全家福 篇13

  小班数学活动:苹果全家福

  设计意图:水果是幼儿最熟悉和喜欢的。当我们关注它时,发现孩子们对苹果很感兴趣,它不但是点数和建构的材料,而且是幼儿扮演“苹果一家”迁移情感的媒介。因而在以苹果全家福为情景脉络的活动编排中,我们不是让幼儿去学习关于苹果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摘苹果的过程中,学习分类;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一家成员是多少。从而促使幼儿获得与真实情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颜色和大小,有初步的大小概念。

  2、知道家有几口,感受家的快乐。

  活动准备:大苹果胸饰一个(正面红色,背面绿色);小苹果胸饰一个;人手一份苹果脸谱;苹果树(挂着与幼儿人数相同的大小,红、绿苹果。);苹果全家福一张;眼镜、头发、小圆片等若干。鼓、录音机、像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

  1、观看教师大苹果胸饰,区分颜色。分别观看两教师胸饰,学习区分大小。

  2、摘苹果活动:比一比、讲一讲,初步分清大小、颜色。

  二、观察苹果,感知颜色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苹果?还能找到哪些红色的东西和绿色的东西吗?(先说红的,再说绿的。)

  2、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大的和小的吗?(先说大的,再说小的。)

  三、听指令:找朋友

  1、放《抱一抱》的音乐,幼儿边唱边自由走动寻找自己同色的朋友,音乐停后,朋友互相抱一抱。

  2、采用同样的方法,请幼儿找同色大小朋友或不分颜色找大小朋友。

  四、活动:苹果全家福

  1、出示苹果宝宝一家的图片,让幼儿知道一家有3口。

  2、听鼓声模仿爸爸、妈妈或宝宝走路。

  3、幼儿三人一组,自选眼镜、头发或小圆片(眼镜为爸爸,头发为妈妈,小圆片为宝宝眼睛)贴在苹果脸谱上,带上脸谱组成一家。

  4、教师鼓励幼儿做出不同姿势展示自我,并给一家3口拍照。

全家福 篇1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并感知故事的特殊幽默感。

  2、感受人物性格与动物形象之间的象征关系。

  3、尝试想象并画出自己家庭成员的脸部特征。

  活动准备:

  故事:《我家是个动物园》。

  故事中人物各种图及添画用的画纸,画纸上有动物头像的轮廓线。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出示故事中“祥太”的头像图片。

  2、t:今天我们中一班来了一个小客人,瞧!就是他,他叫祥太,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他的很奇怪的一家人,我们来一起听一听他所介绍的这么奇怪的一家人吧!

  二、教师边讲故事边添画,与幼儿讨论故事中人物的特点,重点寻找一个人物和一个动物之间的相像之处。

  1、教师出示祥太的图片开始讲故事。

  (1)、t:“我叫祥太,是个小男孩,其实呢……我是一只小猴子,……”教师出示猴脸的轮廓,在猴脸的轮廓中画出祥太的特征:短发,戴帽子等。

  (2)、出示爸爸的图片。t:这是我的爸爸,其实呢……他是只大狮子。……”教师出示狮子的轮廓,在狮子的轮廓中画出爸爸的特征:头发乱蓬蓬等。

  (3)、出示妈妈的图片。t:这是我的妈妈,其实呢……她是一只大浣熊。……“教师出示浣熊的轮廓,在浣熊的轮廓中画出妈妈的特征:长发,戴首饰等。

  (4)、接着按照故事的内容,分别出示爷爷奶奶妹妹金鱼和曾祖母的图片,边讲故事边在准备好的动物的轮廓中添画出人物的特征。

  2、感受人物与动物形象之间的象征关系。

  (1)、t:为什么祥太说自己是猴子呢?为什么爸爸是狮子?

  (2)、t:为什么妈妈的浣熊?为什么爷爷是长颈鹿?

  (3)、t:为什么奶奶是狐狸?为什么妹妹是兔子?为什么曾祖母是猫头鹰?

  (4)、幼儿集体讨论。

  (5)、教师总结:“因为猴子喜欢吃香蕉喜欢爬树,祥太也喜欢吃香蕉喜欢爬树,所以祥太说自己是猴子,爸爸喜欢吃肉,早上脾气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狮子也喜欢吃肉,头发也总是乱蓬蓬的,所以爸爸是狮子,妈妈……。”

  3、请幼儿来说一说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像什么。

  (1)、t: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么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像什么呢?为什么?

  (2)、幼儿集体回答。

  三、画一画,说一说。

  (1)、t: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像大公鸡,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像小猴子,还有的说爸爸妈妈像猪,那我们按照这些特征来画一画,可以画自己也可以画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画的时候可以先画出这个动物的外形,然后再画上自己或者爸爸妈妈的特征,画好之后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来说一说我画的是谁?为什么是这个动物?

  (2)、幼儿画一画然后和其他幼儿说一说。

  四、活动结束。

  • 推荐阅读:
  • 全家福(通用17篇)
  • 全家福 (小班语言)
  • 《全家福》小班教案(精选14篇)
  • 全家福小班教案(精选5篇)
  • 美术教案-全家福
  • 小班《全家福》教案(精选12篇)
  • 全家福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