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目标,使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百花园三部分。
全册安排课文32篇,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本册教材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课本仍然采用"分流识字"的方法安排生字,共有生字550个,其中要求会写的300个,其他的只要求认识,不作考核要求。
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说话等训练。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培养语感,并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书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习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复习巩固所学生字新词,也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好基础。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小练笔。
三、教学目标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养成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的习惯。
2、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隔音符号。
3、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能在观察图和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度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借助字典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使他们逐步赶上大部队。
五、爱国主义教学结合点
1、《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等课文,描绘了我国大好河山的秀丽风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珍贵的教科书》、《群众也在淋雨》两篇课文,热情讴歌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伟大品格,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
3、《电脑棋手》、《走马灯的奥秘》主要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品质。
六、教学措施
1、继续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继续加强识字教学,坚持在语言环境识字。重视写字的指导,提高学生写字的技能。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
3、充分利用插图,各种文字材料,各项作业,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4、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字典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5、知道学生用好《课外阅读补充材料》等课外书籍,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量,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6、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为学生的作文起步打好基础。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3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情况分析:
经上学年的美术教师介绍,四年级想象能力极为丰富,逐渐出现对美术极为爱好的个别同学,该些学生无论在造型上、色彩、构图、工艺上都有自己独特见解,该年级段在欣赏上对一些美术家的介绍故事特为感兴趣。但也有不足之处:
1、造型上普遍极差,缺乏观察能力。
2、色彩能力上有点缺乏彩感,配制不够准确。
3、工艺制作上不够认真。
4、出现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悬疏越来越大。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重点:
1、简单的自然物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写生。
2、学习用蜡笔水彩画形式,硬笔线描,水彩平涂等方法,进行写生或把观察、记忆、想象中的事物表现出来。
3、绘制简单的适合纹样。
4、学习用树叶、树皮、蛋壳等材料拼贴图形。
5、学习用多种材料进行初步浮雕制作。
6、观赏自然风光,欣赏传统图案和优秀美术作品。
四、教学难点:
1、掌握蜡笔水彩画技法,并能在写生和创作中进行运用。
2、掌握适合纹样规律,并能自如运用进行创作。
3、利用各种材料,巧妙构思,掌握拼贴和初步的浮雕技法。
五、措施:
1、加强造型能力的培养,对简单的自然物进行写生,并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以确定如何对事物进行造型处理。
2、面向全体学生,拉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距离,加强对后进学生美术上的培养。
3、适当渗入“色彩原理”的理论性知识,以加强他们分析观察事物的颜色变化能力。
4、加强对工艺上的技巧能力培养。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习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7
文本分析:
《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代的王翰。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本诗写的虽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崇高境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玑。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
2.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诗歌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读悟结合,体会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1.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2.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出塞
1.认识本课“塞、秦、征、还”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情感态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想必你们中不少人都听过,它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它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爱国”。说到爱国,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说出爱国的诗歌)没错,爱国的表现有很多,这个单元我们就将去诵读一批爱国诗歌,去认识一群爱国诗人,去感受一片爱国的热土。现在,就让我们步入诗歌的世界,去品一品古人的爱国之情。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出示《出塞》课件。齐读诗歌,校准字音,理解诗题。
过渡:“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ài”,指军事要地,即边关、边塞。“出塞”的意思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它是汉朝乐府诗旧题,内容多与征战有关。由此可见,《出塞》这首诗很可能写的是什么?(写边关的战争见闻、感想)
知识补充:“乐府”在两汉时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它主要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变成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历史背景。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天宝年间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他也因此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历史背景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因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而产生的战争层出不穷,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并描写了这一题材。《出塞》这首诗就是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出塞(sài) 秦(qín)时 长征(zhēnɡ)
会认的字:未还(huán)
方法拓展:“还”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造句进行辨别;“塞”的读音可联系之前所讲,再次进行巩固。注意读准前鼻音“秦”,翘舌音和后鼻音“征”。“塞、秦”可以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进行识记,“征”可以运用生字加减法进行记忆。
◆形近字示例:
塞(塞外)——寒(寒冷)
赛(比赛)——寨(山寨)
◆生字加一加:
彳+正=征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提醒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及笔顺。
(3)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同学们朗读得非常流利,也非常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但是对于情感的把握,我觉得还不够精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知识。
明确:(1)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它们距唐朝有七八百年的时光。
(2)“飞将”指李广。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一生都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汉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可补充诗歌《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示例: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在夜色中隐约可见,一轮皎洁的明月照着边关的漠漠黄沙。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静静地思索着,思念着……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教师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和“汉”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读者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同时也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接连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里“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属于“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方法拓展:“互文”即古代诗文中的相邻的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前句省略了“壮士百战死”,后句省略了“将军十年归”,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2)想象画面,串讲诗意。
过渡:这一句设定了本诗的大背景,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让我们走入那个寂静的月夜,走近那些守卫在荒凉的关山的战士,去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
2.教师引导学“万里长征人未还”。
(1)引导学生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蕴含的情感。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人”是“征人”,他们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为维护国家和平而默默奉献。“万里”虽是虚指,却突出了空间的辽阔,点明了边塞的遥远。“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透露出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和同情。
(2)出示战争过后的画面和相关诗句,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预设:战争在你眼里是怎样的?(悲惨、恐怖、可怕)假如你是征人,面对战争,你心中会做何感想?(恨、渴望、愁、盼、苦、思念家人……)你会生出怎样的愿望?(回家)假如你是征人的亲人,你会想些什么?(期盼征人平安归来)
3.小组交流,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这两句讲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诗人的希望,只要有汉朝李广这样的英雄在,匈奴就休想入侵我们的疆土,杀害我们的同胞。诗中透露出诗人期望战争早日平息、向往美好安宁的生活的情感。)
(2)诗人借李广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以古讽今,正是由于现今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诗人提李广,是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来抵御侵扰,保障边关的和平与安宁。)
4.把握情感,朗读回顾。
小结:这首诗跨越时空的界限,将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起来,反映出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哀叹之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使国家得以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下面,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品味诗人那诚挚的爱国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个性朗读。
过渡:诗是没有谱曲的歌,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能感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出塞》这首诗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营造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战争依旧的痛苦画面,再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含蓄、深沉地抒发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现在,假如你就是诗人王昌龄,你会用怎样的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试着比比吧!
2.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
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诗歌。
4.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出塞》这首古诗,认识了一位诗人。大家用构词法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注释理解了诗歌大意,并在相互交流中体会了诗歌意境,感悟了诗人的情感。下一节课上,我们将用类似的方法,一起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这两首诗。
5.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1)画:画一幅边关月夜戍守图,表现征人的思乡之情。
(2)写:默写古诗《出塞》,完成一幅书法作品。
(3)找:另找一些描写战争的古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搜集王昌龄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传达出的情感。
凉州词/夏日绝句
1.认识本课“琵、琶、杰、项”4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3.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1.反复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通过文本的分析、比较、欣赏,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意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出塞》,齐背。
导语: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谁能准确流利地把它背出来呢?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大家背诵得十分流利。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你们还记得吗?(认生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凉州词》和《夏日绝句》这两首诗。我们先来看看《凉州词》。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理解诗题。
《凉州词》即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唐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收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汉化版,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古代所指的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
(2)介绍诗人。
王翰(687—726)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边塞诗人。其诗以边塞诗见长,诗风壮丽酣畅,《全唐诗》录存十四首。他善于描写边塞生活,这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
2.初读古诗,疏通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
[催]可组词“催促、催生”。这是一个形声字,“崔”是声旁,可借此记忆生字读音;意思是“使赶快行动”或“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可以用动作来揭示词义,也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理解词义。
[醉]“酉”表示“酒”,“卒”表示“极点、极端”,二者合起来就是“酒喝到极端”的意思,这也是“酒”字的本义。从本义中又引申出“沉迷、用酒泡制食品”的意思。可以组词“沉醉、醉虾”等。可以用生字加减法的方法帮助记忆,也可以拓展“碎、粹、悴”等形近字。
[琵琶]一种弹拨乐器。音同“枇杷”,可用同音词辨别的方法帮助识记读音。
易错字音:“词”“催”“醉”均为平舌音;“琵”“琶”声母均为“P”。
易错字形:“催”右下有四横,不要少写;“醉”左边的“酉”不要漏写里面的短横。
(3)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朗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图文结合,诵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
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观察图片,理解诗句。
A.对照配图细细品味,诗中描写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人们的心情可能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边塞诗的数量很多,名篇也不少,为什么本诗能在众多的边塞诗中脱颖而出,被大家推崇呢?让我们一起品味王翰眼中的边关情、边关景,一同解开这个疑惑吧!
B.理解“葡萄美酒夜光杯”。
①展开想象,描述诗句的画面。(醉人的葡萄酒盛放在精致的夜光酒杯中,在营火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香甜的酒味弥漫在整个军营中)
②诗人为何要选择“葡萄酒”和“夜光杯”进行描述?(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就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选择这两个带有极强的边塞色彩的意象,恰当地点明了“边关”这个特殊的地点)
③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联想到什么?(将士们碰杯、欢笑、劝酒,大家都十分开怀)这时的气氛是怎样的?(欢快、热闹)
小结:“葡萄美酒夜光杯”,盛大的酒宴上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这样热闹的场面该多欢快呀!来,齐读这句诗,读出这样的情绪来。
C.理解“欲饮琵琶马上催”。
①战士们刚要举杯豪饮,却听到了什么?(琵琶声)
②播放琵琶乐曲片段,战士们听到的琵琶声可能会是什么调子呢?(激昂的、急促的、欢快的……)
③“马上催”的“催”字应该怎么理解?它是在催什么呢?(有说是催促将士们赶快奔赴战场——边关战事频繁、紧急;有说是催促将士们多饮几杯,一醉方休——西域有骑在马上弹奏琵琶以助兴的习俗。从全诗风格来看,后者更为贴切)
小结:在激越的琵琶声中,将士们的兴致越发飞扬了。美酒美食源源不断地送上来,大家一杯一杯又一杯地饮酒,谈笑声、劝酒声交织成一片,甚至还有人开怀放歌,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么欢畅的场面,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吧!
D.教学“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这两句可能是在什么场景下说出的?(一阵痛饮过后,也许有人想放下杯子,这时便有人用这两句话来劝酒;有人看到大家都醉倒在地,觉得好笑,便有醉酒的将士用这两句话来回应)
②从“醉卧沙场”这四个字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既有将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包含着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气)
③为什么诗人认为不应笑话“醉卧沙场”的将士们?(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
④“几人回”这三个字说明了什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战争是残酷的,自古边关烽火难息,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多么悲惨。然而,尽管有那么多将士战死边关,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奔赴戍边,他们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在沙场上拼死抵抗,寸土不让,视死如归,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
⑤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倒在战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在外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
⑥质疑思考:对于诗歌后两句,有人认为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说它表达了低沉、悲凉、感伤的情感;有人认为它展现的是狂热、激动、向往的情绪。你觉得哪种解读更准确?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主要引导其品读诗歌传达的情感。
小结: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胸怀壮志,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赴边关,被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于是诉诸笔端,写下了这两句千古绝唱。让我们用慷慨豪迈的语气,再次读出战士们的伟大吧!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边塞诗中往往截取极具当地特色的事物来营造氛围,抒发情感,比如本诗就运用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来渲染热烈的宴饮氛围。请大家课下多读一读边塞诗,找一找诗中描写了哪些特定的事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诗歌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学生背诵。注意背诵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感。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引入《夏日绝句》,引导学生认识诗人。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唐朝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身为热血男儿,怀抱爱国之情,都曾奔赴战场,亲历了战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首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诗,看身为女子的她又是如何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的。
2.解诗题,明背景。
(1)“夏日绝句”是什么意思?(“夏日”点明写诗的时间,“绝句”点明诗歌的体裁,连起来就是“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2)谁知道这位女诗人的相关情况?(出示课件或点名学生介绍)
明确: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她年少时便颇有诗名。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对金石书画很有研究。夫妇间赏玩书画,吟诗填词,生活美满。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她与丈夫避兵江南,仓皇中丢失了珍藏的书画,赵明诚也在途中病死,从此,她只身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温州等地,在愁苦中度过晚年。她的文学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的闺情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
(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出示古诗课件,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教学生字。
预设:“杰”可用同音字“节、洁”帮助记忆,也可引入学生名字加以记忆;“项”是后鼻音,可用组词法帮助记忆,如有学生姓名相关,也可加以提示。
“杰”为上下结构,四点底布局要合理;“亦”为独体字,整体居中,笔画舒展;“鬼”为独体字,中间的竖撇不要断成两笔;“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不要少写点或横;“项”左“工”右“页”,用生字加减法加以记忆。
(3)指名学生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出示自学要求。
阅读与交流: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
②联系课文插图和项羽的生平,思考为什么诗人会提到项羽。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思考:“人杰”是什么意思?“鬼雄”又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人杰”和“鬼雄”可以用组词法来引导学生解释,前者指人中豪杰,后者指鬼中英雄(即壮烈死去的人)。这两句是李清照的生命观,即做人应该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过渡:李清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她目睹宋朝统治者仓皇渡江南逃,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人应该怎样生?怎样死?并于本诗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力透胸臆、直指脊骨的两句诗,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种感受,来源于诗人巧妙的写作技巧。
(2)从修辞手法入手,体味这两句诗在表达上的精妙。
明确:“生”与“死”,“人杰”与“鬼雄”,这两组鲜明的对比构成了诗歌中的对偶句式,让读者受到深深的震撼的同时,也体会到诗句的工整,富有音乐感。
方法拓展: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手法。它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在古诗中非常常见。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等诗句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指名学生读,用凝重、庄严的语气读出诗中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气势。最后学生齐读。
(4)读后两句诗,你们知道项羽吗?能说说有关他的故事吗?为什么他选择在乌江边自刎?
明确: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自称西楚霸王。他是一位悲剧性的英雄,既具备乱世枭雄的霸道和任性,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又带着末世后主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关于他的故事有“破釜沉舟”“霸王别姬”等。“江东”是项羽起兵的根据地,在被敌军追赶到乌江时,他本可以渡过乌江借此逃生,但他认为当年和自己一起渡江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独自苟且偷生,于是自刎于乌江边。
(5)诗人为什么“思项羽”?
明确: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朝统治者却龟居南隅,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李清照“思项羽”,是思念他“不肯过江东”的败而不屈的气概,因为这与南宋王朝的渡江南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正是借“思项羽”来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寄寓自己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择。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这壮举怎能不让李清照盛情讴歌?
(6)指名学生读,要正气凛然,读出诗人对项羽的盛赞之情。全班学生齐读。
6.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词人,写的诗词多含蓄、委婉,这首诗却风格大异,显得极为豪放,在她的作品中很是少见。这振聋发聩的高亢一呼,时刻警醒着人们。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
(1)指名学生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情感美。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学完这三首古诗并不代表着学习任务就此结束。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更高层次的诗歌鉴赏水平训练——比较阅读。
(1)齐读三首古诗。(出示课件:三首古诗)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出示课件:表格)
A.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B.对比一下三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诗名 作者 朝代 诗歌类别 写作特点 诗人的情感
《出塞》 王昌龄 唐 边塞诗 借古讽今 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国家的关注
《凉州词》 王翰 唐 边塞诗 借景抒怀 视死如归的豪情,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
《夏日绝句》 李清照 宋 咏史诗 借古讽今 讽刺南宋朝廷的屈辱行径,抒发爱国之情
相同:这三首诗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出塞》和《凉州词》都属于(边塞诗);《出塞》和《夏日绝句》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不同:三首诗的写作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完全相同。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未曾中断,就源于灌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那份爱国情。它涌动在国人的心中,传诵于人民的口中,也流露在诗人的笔下。你们还搜集到了哪些关于爱国的诗歌?这些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诵一诵。(出示课件:爱国诗歌)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戍边之苦
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后又从三年延至六年,最后竟从六年延至九年。你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
生:不可能。
师:是啊,根本不可能。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年征战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
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们可能在想,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会想,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老人家为何会如此伤感呢?你们能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
生: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那戍边的战士家中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望着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我团聚呢?
师:她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诗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戍边的战士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做什么呢?
生:追问娘亲,爹爹去哪儿了?
师:谁能告诉他?
生:爹爹在边关保卫国家呢。
师:他还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可能会看着爹爹临走前留下的文章,思念着爹爹。
师:这叫睹物思人。儿子孝道不能尽,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悲哀吗?还有什么?
生: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
生:战争。
师:是对无休止的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二两句。
(生齐读)
赏析: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对“人未还”一语进行了解读,让学生明白了战争的残酷性。借助冷冰冰的历史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分别体会了戍边战士、戍边战士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各自的心理感受,并通过这种情感的堆积,最终形成对战争的悲愤的情绪。教师问得巧妙,学生答得轻松,在这一问一答中,诗歌的情感水落石出。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8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37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9人,他们喜欢上艺术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
二、教学目的:
1.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把五爱教育和活泼乐观的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艺术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所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艺术欣赏中展开想像,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到欣赏的快乐。
4.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5.了解简易的造型工具,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纸、泥等材料,感受其特性在游戏活动中相互合作,体验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交融的丰富情趣,养成活动前做好准备、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后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三、教学要求:
1.开启创造的意识,体验创造性生活的快乐。
2.乐于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在各艺术活动中,尝试用艺术表现欲望,并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表现。
3.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对自己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所了解,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
1.在综合性的活动中,萌发创造的意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想像力,领略合作的愉快。
2.运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开展以艺术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利用身边易找的材料,采用折、贴、揉、编、接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用艺术的方式美化生活的环境,初尝成功的乐趣。
3.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
4.观看同学的绘画作品后,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每个同学都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自己的作品,愿意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五、学习难点:
1.形状、色彩的组合与变化,是构成看得见的美的基本要素,并试着尝试用线、形、色自由地描画出心目中的美好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良好的艺术习惯。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主要新单词:cry break monster
2.学会运用核心句型Did you…?Yes, I did. / No, I didn’t.
(2)能力目标
1.了解使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
2.能用一般疑问句来询问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3)情感目标
了解西方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坚强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核心句型Did you…?Yes, I did. / No, I didn’t.就过去发生的事情提问和回答。
教学难点:
动词的过去式:Did+动词原型? scary/ monster的发音
课前准备:
单词卡,录音机,CAI,Ms Smart和Sam Amy和Tom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Yan.
T: How are you, today, ? S: I am fine!
二、Warming up
T: First, let’s say a chant together, ok?
Ss: Ok. T: Ok,stand up. ……
T: Today, I will divide you into 4 groups.
If you do very well, I will give you a point.
And which group can finish the picture, you are the winner, understand?
三、Lead in
T: Ok, now, Look at the screen, please.
Last week,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I read books and I listened to the music then cleaned my room.(6个)做图片
T: A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
OK, you please. S1: …。
S2: …。 T: And did you....?(2.等出示完no,I didn‘t时候在出示)(没说到我所示范的动词短语时问)
Ss: No, I didn’t.(1.先出示教具) (对主要句型进行操练,对话练习等)
T: Did you watch TV? Did you see a scary thing?
T: Did you play with your toys? S1: Yes, I did.
T: You know I played with my toy, right? And I broke my toy.拿出实物(对全班讲)
And did you break your toy?(对S1)
四、Presentation
(1)T: Ok, now. look at the picture. Who is he?
Ss: He is Tom. T: Tom is crying. What’s the matter? Do you know?
Ss: No. T: Ok, let’s listen to the CD-ROM.
(2)再听一遍,出示问题
1. Did Tom fall?
2. Did Tom break his toy?
3. Did Tom see a scary thing?
(3)Check the answers. Where did you find the answer?找出答案所在图片进行操练
(4)操练课文T: Ok, now, read the text toghter.
T: Now, read the text in your groups.
T:分角色朗读
五、Game
Monster,monster,did you…?
六、Homework
1. Use these sentences to make a short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2. Read the text for 3 times.
教具准备:
1. 评价方式:做四个玩具卡片,将玩具卡片拆分来当评价方式。每组都事先给他们一个玩具图形,如果表现好的话,就在给她们奖励另外一个玩具评价卡片,如果表现不好,就在原有的评价卡片上拆掉一片,同样导入,这是在break your toys。
2. 本文是重点新词和重点句子都用卡片的形式做出来:cry、break、monster
3.做Tom、Amy及Ms smart的卡通头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0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平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1
一学生概况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3.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四、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五全册教学进度(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2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四个名词sunglasses, gloves, umbrella, scarf。
2、在A部分对话的基础上,运用本课时及A部分学过内容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自己搭配不同的服饰。
教具准备:ppt课件、单词卡片。
教学重点:本课时的四个单词。
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词汇,根据不同的天气选择正确的服饰并交流。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Let’s sing.(尽快将学生从课间拉到英语学习中来。)
2、Review.(复习第五单元一组“clothes”单词,用旧知来引出新知。)
3、Let’s group.(将复习过的单词进行分类,有利于之后更好地开展对话。)
二、presentation
1、a.通过两个对话完成购物。
b.Shopping bought a pair of shoes and a hat.now,she wants to go back home.引出“umbrella”教学。
C.放“umbrella”于对话中的操练。
2、晴天引出“sunglasses”教学,然后对话操练。
3、下雪引出“scarf”和“gloves”教学,通过对话操练。
三、Consolidation
1、Take a trip.(通过百度查找天气,最终Shopping选择NewYork去旅游。)
Shopping:It’s hot. So I put on my T-shirt.
(让学生明白旅游前如何做好准备,不同的天气要穿不同的衣服。)
2、Group work.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Let’s take a trip.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了解7、8月份各地的天气情况并做选择,最后根据选择的城市准备不同的服饰。)
四、布置作业
1、听录音,熟读P59。
2、完成P59的表格,并说一说。
3.、(自选)和父母亲讨论暑假旅行安排,说说需要的物品。
五、板书设计
Pep4 Unit6 A Let’s learn
umbrella
scarf
gloves
sunglasses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group work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清楚,有些同学不太清楚课堂学习的要求。课堂上由于第一次参加讲课演示紧张导致原先的教学计划被打乱,原先的教学步骤被打乱,在课程内容上有点急,没有很好的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希望下次能够更好的表达我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用语的使用不是很流利,在课堂中有些地方想表达的内容自己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不能很好的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想这也是一名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差距。回校以后我会像,学校优秀的老教师们,如何用最简单,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经过这次的教学评比,我看到了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学习到和接受到了全省优秀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让我对以后的教学表达指明了一条道路。感谢这次的活动,让我们这些新接触教师岗位的新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给我们新人提供了表达自己新教学理念的平台。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4
一、班级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已经初步认识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了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绘画的基本方法了解的不够深,学生普遍创造性不够,在本学期将加强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本册教材共13课,每一课即为一个单元。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造型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欣赏等,这些美术活动都十分接近生活,且可操作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加强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明白美术无处不在。
四、教学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准备。
2、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价值。
3、在课堂上运用范画,手工范品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5、教师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学教研水平和业务能力。
6、推荐美术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5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7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为依据,努力改变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和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体系结构,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较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为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科学构建教材的框架体系,树立新的教材观。美术教材的编写,向学生提供了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使学生获得终生必备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教材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各种方法进行指导。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教材注意其的趣味性、综合性,并机巧妙地融入每个课题或学习单元。注重活动过程设计。美术教材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教材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可操作性。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图片、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多种指导方法展示学习过程。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既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建构又突出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将学习活动划分为“设计创作”与“造型”两大学习方式;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等学习领域。其中重点突出“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每个单元在课题的教学目标上都努力明确体现三维目标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实践,教材设计具有多元选择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第7册共有22课。本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本册教材中,如《冷色与暖色》与《冷暖色调的画》这两课教学内容有着递进关系,《厨房》和《我干家务活》在内容设计上,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做一定的调整。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大部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画得也不错。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从设计到上色,都不是太理想,是以后教学中要重点辅导的对象。
三、教学措施。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如第7册第4课《冷色与暖色》,教师不要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判别,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让其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的。例如第7册第6课《纸版画》应抓住作品产生的效果,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讲讲自己的思路,以便互相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纸版画的制作方法。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激发创新的欲望。例如,第7册第17课《标志》中先让学生欣赏各个地方、各个国家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进行观察,以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从而为《标志》创设艺术情境,增加艺术含量,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次课改的重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依靠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用统一的规定去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作业应是个性的体现,要以丰富性、多样性的要求去迎合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完成的作业各不相同,则应该充分肯定。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非让学生放任自流。但我们的教师也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体验作为“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交融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这使得当今美术课应十分注意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生活独特的贡献,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美术学习的一种好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多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改变“像不像”等“技能性”的单一化评价标准,体现美术的多样性、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在评价中除了要完善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与方法,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我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者。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一定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更感兴趣,教学质量将大大提高。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本次课改“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强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因此,本教材在设计时留有20%左右的课时由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各种图片、光盘、摄影资料;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博览会、艺术家工作室;校园环境、社区环境、自然环境等都是开发利用的对象。另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的交流。
三、教学进度
周 次 日 期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备 注
一 9.1~9.2 1、贺卡(1课时) 9月1日上课
二 9.5~9.7 2、诱人的瓜果(1课时)
3、瓜果的想象(第一课时)
三 9.10~9.14 3、瓜果的想象(第二课时)
4、冷色与暖色(1课时)
四 9.17~9.21 5、冷暖色调的画(共两课时)
五 9.24~10.28 6、纸版画(第一课时)6、纸版画(第二、三课时)
六 10.1~10.5 中秋节放假国庆节放假
七 10.8~10.12 7、藏书票(1课时)
8、奇怪的梦(第一课时)
八 10.15~10.19 8、奇怪的梦(第二课时)
9、迷人的游乐场(第一课时)
九 10.22~10.26 9、迷人的游乐场(第二课时)
10、下雨?(第一课时)
十 10.29~11.2 10、下雨?(第二课时)
十一 11.5~11.9 11、近大远小(1课时)
十二 11.12~11.16 12、厨房(第1课时)
13、我干家务活(第一课时)
十三 11.19~11.23 13、我干家务活(第二课时)
十四 11.26~11.30 14、吹气投篮(1课时)
15、字的联想(1课时)
十五 12.3~12.7 16、版面设计(共两课时)
十六 12.10~12.14 17、标志(1课时)
18、包的世界(1课时)
十七 12.17~12.21 19、能干的脚(第一课时)
20、美丽的鞋(第二课时)
十八 12.24~12.28 21、我也能做鞋(共两课时)
十九 12.31~1.4 22、鞋的联想(共两课时) 元旦放假
二十 1.7~1.11 期末考核
廿一 1.14~1.18
廿二 1.21~1.25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6
一、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小学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知道了课堂授课的基本程序。对于油画棒、水彩笔等绘画工具可以做到熟练运用,对于剪刀、绳子等手工工具也有一定的认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的提高,在接下来的四年级美术课堂上,应该继续坚持绘画和动手的结合教学,使得孩子在意识和动手方面继续提高。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培养、电教辅助教学、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变废为宝》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四、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第一周《色彩的冷与暖》
第二周《画家的调色板》
第三周《蔬果的剖面》
第四周《生活中的线条》
第五周《节奏的美感》
第六周《尊敬的人》
第七周《今天我值日》
第八周《趣味游乐园》
第九周《彩墨世界》
第十周《我是汽车设计师》
第十一周《拟人的形象》
第十二周《精美的邮票》
第十三周《规划每一天》
第十四周《给您提个醒》
第十五周《有创意的书》
第十六周《穿编的乐趣》
第十七周《会“走”的玩具》
第十八周《电脑美术》
第十九周《我快乐我成长》第二十周《漫画欣赏》
- 推荐阅读:
- 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精选24篇)
- 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精选24篇)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精选3篇)
-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集锦(精选22篇)
-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精选23篇)
-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范文(通用22篇)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