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的主旨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1
读书是由兴趣做动力的,在回忆起读书时代,我们有什么理解和启发呢,也许《小石潭记》能为你带来答案。下面是《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阅读题目
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卷石底以出 卷:( )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俶( )
12、解释下列句中点的字词。(2分)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嵁: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14、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11、(1)quan(2)chu
(每小题1分,共2分)
12、(1)不平的岩石(2)像狗牙那样(每小题1分,共2分)
1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4、(1)潭中气氛
(2)水尤清冽。
(3)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遗弃于荒远地荒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怨愤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每小题1分,共3分)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王金华。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 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书设计
小
石
潭
记
写作顺序: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独悲凉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缀(zhuì) 隶(lì)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
在诵读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⑥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4.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重点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说:设计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据本文的特点决定的。设计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张和有关文学常识情况。设计第二步,意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通过初读、范读、熟读,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第三步,意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设计第四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自读点拨
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又例如写“水尤清冽”,是从侧面写潭中的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又清晰地写出鱼儿的静态是“怡然不动”,动态中“傲尔远逝,往来翁忽”,而且“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柙态写得维妙维肖。再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解说: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是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所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
自读思考
1.试比较本文与《桃花源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语,仔细加以品味。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4.背诵全文。
5.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
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参考答案
1.两文开头部分都十分简约地交待了是怎样发现美景的,《桃》文:“缘溪行……忽逢桃花林……从口入”才出现桃花源。:“从小丘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这样先写外景,从远处写来,为主要景物的描写作好铺垫。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枝条相互)覆盖着,缠绕着,摇曳连接,长短参差,随风飘荡。②(流进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样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十分明显。③(小石潭周围的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感到(情绪)忧伤,幽静极了,幽深极了。3.①√②×③×④√4、5.略。
(设计者:刘业根)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4
同步强化训练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双音节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⑦犬牙差互________ ⑧悄怆幽邃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加粗的单音节词
①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②空游无所依________
③影布石上________ ④斗折蛇行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 ⑥其境过清________
四、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文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坻( ) ②屿( )
③嵁( ) ④岩( )
⑤缀( ) ⑥蔓( )
2.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①hu2ng ②ch0 ③k1n ④y! ⑤ch) ⑥chu4ng ⑦su@ ⑧x9
二、三、四、五、(均见课下注解)
六、1.①水中高地 ②小岛 ③不平的岩石 ④岩石 ⑤连结 ⑥茎蔓2.略 3.①如鸣佩环 ②卷 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见课下注解) 5.发现小石潭,介绍小石潭。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5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蛇行________ ①鱼可百许头_______ ⑤心乐之_______ ⑥其境过清________ 三、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4.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讲义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珍羞(xiū) 金樽(zūn) 宗悫(kè)b.投著(zhù) 塘坳(ào) 大庇(bǐ)c.突兀(wù) 瀚海(hàn) 挂罥(juàn)d.风掣(chè) 狐裘(qiú) 岑参(cēn)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8.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欣赏。阅读《饮酒》回答下列问题(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4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1)金樽:________。 (2)珍羞:________。(3)直万钱:________。 (4)投箸:________。2.解释下列两个典故的内容。(1)垂钓碧溪:________________。(2)乘舟梦日边: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纳这首诗的主旨。1.解释词语。(1)挂罥:________。(2)俄顷:________。(3)漠漠:________。(4)突兀:________。2.概括每段的段意。(1)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诗中想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诗句。(1)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这首诗的主旨。答案三.(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五1.《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永州八记》2.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3.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4.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6.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古诗讲义1.c 2.d 3.(1)(2)略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作者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二、(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二)1.(1)酒杯(2)同“馐”,菜肴(3)同“值”,价值(4)筷子2. (1)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垂钓,后被重用。(2)传说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3.总会有一天,我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4.通过正直的人到处碰壁的感慨,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抑制人才的黑暗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1.(1)挂(2)一会儿(3)阴沉迷蒙的样子(4)高耸的样子。2.(1)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2)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3)写秋雨屋漏,长夜无眠的愁苦。(4)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1)这漏雨的漫漫长夜,如何挨到天亮!(2)尽力遮掩天下贫寒之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5.这首诗描写了屋破雨漏、诗人彻夜不眠的苦况,抒发了诗人欲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愿望。
上一篇:《小石潭记》目标达成训练(a、b、c)
下一篇:《黄果树瀑布》教案1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6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 ) 冽( ) 坻( ) 屿( ) 嵁( )
佁( ) 俶( ) 翕( ) 怆( ) 邃( )
二、解词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 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 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7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游青溪记》是明代诗人袁中道的作品。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原文【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题目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答案10. 共4分,每小题1分, (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2 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3. 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8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9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课文的解读应该是个性化解读,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参考答案。确实,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于你在独到的体味中表达的见解。我们要采用“拿来主义”,把书读活,并读出个性。
上一篇:《小石潭记》说课稿3
下一篇: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10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11
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为坻chí 为嵁kán 佁然yǐ 悄怆chuànɡ 俶尔chù 翕忽xī 幽邃suì 瀑布pù 耳膜mó 倒塌tā 崩裂bēnɡ 强调qiánɡ 震耳欲聋yù lónɡ2. 多音字 3. 词语清洌:清澈而寒冷。参差:高低、长短、大小不齐,不一致。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速的样子。差互:交错的样子。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县白水河上,为亚洲最大的瀑布。瀑布:泉水从高山直上泻下来,远看仿佛挂着的白布。成见:对人对事主观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声波:能引起人听觉的振动波,可以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传播。也叫音波。魂飞魄散:形容受了极大的震惊,吓坏了。雄伟:雄壮而宏伟。壮丽:雄壮而美丽。圣经: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俗不可耐:庸俗的使人受不了。千篇一律:许多文章都一个样。泛指按一个格式机械地办事。陈腔滥调:多用陈词滥调,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灵感:在文艺、科学等活动中,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的获得是以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前提的。4. 需掌握的文言虚词 5. 词类活用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乐。全石以为底 古今异义,把……当作。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6.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课文选自《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碣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于坚,四川资阳人。1934年生于云南昆明。当代诗人,16岁开始当工人,1980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云南省文联工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新堂·吉诃德之歌》。于坚是第三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反抒情色彩,运用口语、反讽、自嘲等手法探索当代精神生活。他试图退回到记叙、记录、记载那些看似最基本简单的写作上去,寻求一种可能的最自由的散文写作。于坚的散文集有《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等。(二)学习目标《小石潭记》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古今语言的差异。②朗读文章,了解内容。2. 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的写作风格。 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的乐观的情怀。《黄果树瀑布》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对震耳欲聋的声音,使人全身湿透的水汽的描写。 ②理解在作者心目中两个黄果树瀑布的形象。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内心发现的喜悦和体验的喜悦。三. 教师建议《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摩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黄果树瀑布》这篇散文告诉我们,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如果被人们千篇一律地复制生产,就会丧失它原有的活力和价值。根据“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一总体概念拍摄的黄果树瀑布也不例外。“这风景是没有空间、质量、空气和细节的,它们仅仅是祖国的骄傲这一概念的所指”。另辟蹊径,是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成见的关键。作者接近它,首先是那瀑布的声音,这是图片无法传达的东西。接着是承受瀑布的洗礼,使他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呼吸着水声,呼吸着潮湿”。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收缩”。尤其是作者绕过瀑布,抵达它的后面。他看到“在中国的任何一张关于黄果树的风景图片中,都不存在这个地点”。他置身于水流的内部,“看不出丝毫的雄伟、壮丽,没有任何所指,你看到的就是水犹如玻璃粉碎那样的运动”。四. 课文讲解《小石潭记》(一)文章思路这篇游记一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二)文章主旨《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但时时流露出一种乐观。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三)写作特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三段文字都写水的清澈透明。三人都以水中游鱼衬托水的清澈,吴、丽二人写得很简练。柳对游鱼写得较详,“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鱼的神态美,游鱼的欢快感染了游者,游者的情趣体现在游鱼上,真可谓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生动有趣。第二题1. 通篇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2.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3.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第三题1. 介词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把”的意思,以为:把……当作。2. 卷石底以出,连词,表结果连接 3. 介词 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黄果树瀑布》(一)文章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写作者对图片上的黄果树瀑布和在入口处看到的瀑布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欲扬先抑。第二部分:从“但那时我猛然间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到“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着得救”写“我”从听觉上,视觉上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与我在图片上所知道的那个黄果树瀑布毫不相干”的黄果树瀑布。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三、四自然段写出了震耳欲聋的水声和走近瀑布时潮湿的感觉带给我的巨大的身心感受。五六自然段写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瀑布的背后观察、倾听甚至抚摸瀑布的感受。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自然段,作者交代这篇文章的确是有感而发。(二)课文主旨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样,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感觉。因此,光 有概念,哪怕是辉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抽象的,不能成为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也就是文 章中所说,是“干瘪的”,不可能生动,很难写成动人的文章。因而,作者在直接接触黄果树瀑布,有了自己的感觉,受到感动以后,明确说:“黄果树大瀑布”作为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干瘪的概念,顷刻间灰飞烟灭。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课文写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前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身临其境的观感。认识自然景物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注重实践,亲身体验,就会获得真知,从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三)写作特点 对震耳欲聋的声音,使人全身湿透的水汽的描写极具特色。首先,是作者的听觉。他是在“猛然间听见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以后,“心里一阵激动,黄果树瀑布原来是有声音的。这声音即刻改变了我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有听觉和没有听觉是不一样的。在听觉的直接感受之前,黄果树瀑布虽然在种种图片中见到,但那只是间接的视觉感受。虽然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视觉的,但是,图片上的视觉,却是没有声音的,没有震撼力,不能使人激动。而听觉,虽然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比起概念来,却显得很生动。同样是瀑布,一听到声音,就不同了,就有一种发现的喜悦:“黄果树瀑布原来是有声音的。”这说明听觉使感觉真切了,拓展了感觉的广度和深度,冲击了固定化了的记忆。对这种冲击,作者用了两种方法来形容,一种是间接的效果,就是声音使他发现原来对黄果树瀑布的感觉是一种“成见”,二是直接的描写,听觉中的黄果树与图片上的黄果树,二者原来是“毫不相干”的。其次,作者用相当浓重的笔墨来形容触觉,但是在这里,作者却把躯体的感觉写得这样淋漓。他显然用一种非常夸张的话语来表现和瀑布的直接接触:他强调瀑布的“抚摸”、“拍打”、“亲近”、“刺激”,使他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这是诗意的语言常用的手法,因为这里的诗意和舒适的感觉是统一的。(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作者自己的解释是:图片上的风景是“没有空间、质量和细节的,它们仅仅是祖国的骄傲这一概念的所指”。而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样,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感觉:因此光有概念,哪怕是辉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的,抽象的,不能成为自己的血肉和灵魂,是“干瘪的”,不可能生动。至于那些纪念品。作者自己的解释是:“这些纪念品和拍风景照片的方法一样、也是按照某种‘旅游纪念品’的统一风格制作的,根本激发不起我的收藏欲。”因此他“不由地生出一种在旅游点必产生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无聊感”。主要是表达光有概念是空洞的,要有自己的体验,没有特点的统一“说法”是无聊的观点。第二题 瀑布方面主要是听觉触觉,作者感受方面主要是发现的喜悦和亲身体验的喜悦。 从瀑布方面来说,令作者特别激动的,是那些在图片上所没有的情景,也是别人很少写到的听觉、触觉上的黄果树瀑布:一是声音,“它放射的声波令我的耳膜鼓了起来”,“最后,是震耳欲聋”;二是令人“全身湿透”的水汽;三是它“悬挂在高原上”,以巨大的落差向下倾泻冲激,水柱“像庞贝城在火山中毁灭时的大教堂的圆柱那样崩裂,轰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四是瀑布“实际和山体之间还有着一条缝隙,人可以从那里穿过”。 在作者这方面,主要是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亲身体验的喜悦:“黄果树瀑布原来是有声音的。”听觉使感觉真切了,使他发现原来对黄果树瀑布的观念是一种“成见”。听觉中的黄果树与图片上的黄果树,二者原来是“毫不相干”的。亲身体验的听觉的具体性,它的内涵,它的震撼力,胜过了所有“干瘪”的概念。瀑布的水汽,使作者从头发潮湿直至“像落汤鸡一样里里外外彻底湿透”,他感受到瀑布的“抚摸”、“拍打”、“亲近”、“刺激”,使他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他感受着“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收缩。”这种与瀑布的直接接触,成为从宏伟的瀑布获得的痛快之感,受到没头没脑的冲击的淋漓之感。这种痛快淋漓之感,激发出一种对于大瀑布的亲近感,给人以激动和欢乐。第三题在作者心目中,有两个黄果树瀑布:一个是“干瘪”的概念,一个是生动的、震撼人心的感受。把干瘪的概念变成撼动人心的感受,关键是什么呢?首先,是作者的听觉。他是在“猛然间听见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以后,“心里一阵激动,黄果树瀑布原来是有声音的。这声音即刻改变了我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第四题 本文所写的是名胜黄果树瀑布。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一个很尖锐的矛盾:对这个名胜他 早已闻名,知道它属于祖国大好河山,从图片上感到它“雄伟、壮丽、万马奔腾”,但却不感到“特别的激动”。在文章结尾处,又回到这个意思上来:本来“黄果树瀑布”,“是一个俗不可耐的话题,一篇小学生千篇一律的命题为‘春游某某’的习作的题材,一位满脑袋陈腔滥调的诗人的灵感来源,我有什么话好说呢?”如果真是没有话说,偏偏为了写作而找话说,就只能说些套话了。作者到了黄果树瀑布门口看到它的风景照片时,还感到“无聊”。 这个矛盾,揭示得相当深刻。明知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呢?作者自己的 解释是:图片上的风景是“没有空间、质量和细节的,它们仅仅是祖国的骄傲这一概念的所 指”。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样,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感觉。因此,光有概念,哪怕是辉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抽象的,不能成为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也就是文章中所说,是“干瘪的”,不可能生动,很难写成动人的文章。因而,作者在直接接触黄果树瀑布,有了自己的感觉,受到感动以后,明确说:“黄果树大瀑布”作为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干瘪的概念,顷刻间灰飞烟灭。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清洌( ) 为坻( ) 为嵁( ) 佁然( )翕忽( ) 俶尔( ) 参差( )( )翠蔓( )人参( ) 启蒙( ) 类似( ) 经络( )出差( )幽邃( )二. 解释下列词语参差:佁然:差互:翕忽:俶尔: 瀑布:成见:声波:圣经:俗不可耐:陈腔滥调:三. 把下边一段课文译为现代汉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我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会特别的( ),这和看到祖国的( )、祖国的( )、祖国的( )这些图片的感受差不多。2. 那悬挂在高原上的大瀑布,犹如一只弥漫于天地之间的( ),从高处向我( ),抚摸我,亲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个毛孔都( )。3. “黄果树瀑布”作为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 )的概念,顷刻间( )。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 )了。4. 瀑布与山体之间有一条( ),人可以从那里( )到瀑布的后面。五. 阅读(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在文中的括号中填写所缺的语句。2. 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c. 不可久居 (居住) d.影布石上 ( 映 )3. 翻译下列句子。①全石以为底。②不可知其源。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5.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二)陶醉壶口 ⑴到壶口看瀑布去! ⑵然而,清晨出发时还很高的兴致,现在却渐渐被这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⑶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⑷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⑸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a ;有的横卧河上,如b ;有的飘忽游移,c ;有的续续断断,d 。 ⑹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采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娇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⑻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⑼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⑽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1. 文章标题是“陶醉壶口”,为什么第⑵自然段却要写游客兴致消减、鼾声断续? 2. 如果将“花团锦簇”“扑朔迷离”“彩桥飞架”“长鲸饮涧”4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⑸自然段的空缺处,该怎样安排?请你将答案写在下面。 a. b. c. d. 3. 第⑶自然段表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4. 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从全文看,“我”是被什么陶醉的? 5. 请你谈一谈对第⑼自然段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试题答案】一. liè chí kān yǐ xī chù cēncī wàn shēn ménɡ sì luò chāi suì二. 参差:高低、长短、大小不齐,不一致。佁然:愣住的样子。差互:交错的样子。翕忽:轻快迅速的样子。俶尔:忽然。瀑布:泉水从高山直泻下来,远看仿佛挂着的白布。成见:对人对事主观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成见:对人对事主观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声波:能引起人听觉的振动波,可以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传播。也叫音波。圣经: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俗不可耐:庸俗的使人受不了。陈腔滥调:多用陈词滥调,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三.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四. 1. 激动 长白山 大兴安岭 南海2. 巨手 合拢过来 张开了3. 干瘪 灰飞烟灭 复活4. 缝隙 穿过五. (一)1. 坻 屿 嵁 岩 2. c 3. 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 作者游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5. 略(二)1. ①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突出壶口给人的惊喜。 2. a. 长鲸饮涧 b. 彩桥飞架 c. 花团锦簇 d. 扑朔迷离 3. 先声夺人。 4. 壶口的气势和风采等,黄河漫长的历史和它丰富的内涵。 5. 此题答案开放,能从结构方面的作用、语言表达的特色、主题、情感等某个方面提出观点,说出理由,且合情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上一篇:《小石潭记》译文
下一篇: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6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篇12
《小石潭记》(七年级上)复习指南(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关键字:西:向西。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乐:以……为乐。因为……而感到快乐(对……而感到快乐)。之:代词,指(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
句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流声,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为此而感到很快乐。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关键字:伐:砍伐。取:取得,这里指开辟。道:路。下:往下(走)。见:看见。尤:尤其,特别。清洌:清澈。
句译:我们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看见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
3.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关键字: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坻。全:整个。以:把,用。为:作为。卷石底以出:“以”,相当于“而”。出:露出。为:成为,形成。
句译:小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关键字: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句译:(岸上)青翠的树木、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披拂,随风飘荡。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关键字: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若:好像。空:在空中。
句译: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关键字:彻:透过,穿过。布:原为“分布”之意,这里可解释为映现。佁然:愣住的样子。
句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现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关键字:俶尔:忽然。远:距离远(同“近”相对)。逝:离去。翕忽:迅速。乐:逗乐。
句译:鱼忽然又远远地游开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关键字: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七星那样。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明亮。灭:暗,看不见,常与“明”连用。
句译:我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关键字:其:它的。势:形状。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相互交错。差:交错。知:知道。
句译: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牙一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关键字:环:环绕。合:合拢,合抱。寂:寂静。廖:冷清,冷落。凄:使……凄楚。寒:使……寒透。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句译:坐在潭边,四面竹子树木环绕合拢,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种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这地方真是寂静幽深,使人感到忧伤。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关键字:以:因为。其:它的。境:环境。过:过于。清:冷清。居:停留。之:代词,指当时的情景。去:离开。
句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我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关键字:隶:跟随。从:跟从。小生:年轻人。生:对读书人的尊称。
句译:作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二、内容理解
1. 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此文写于其被贬谪到永州期间。当时柳宗元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的第四篇。
2.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探奇的情趣,而水清、石奇、树美的自然景观则更写出了小石潭景致的美妙。作者发现美景的喜悦自然流露于其中。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写鱼,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又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的活泼和怡然自得,表现作者暂时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快乐。游鱼、日光、影子等侧面写出水清。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溪流和岸势。比喻形象。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小石潭环境冷清,勾起作者内心忧伤凄苦之情,以至匆匆离去。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按作者游踪来写(移步换景)。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随景而变,从“心乐之”(发现小石潭的快乐心情),到“似与游者相乐”(观活泼游鱼,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再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苦闷凄苦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抒发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中心归纳: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含蓄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 推荐阅读:
- 《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通用16篇)
- 《小石潭记》教案 1-(精选12篇)
- 《小石潭记》同步强化训练(精选17篇)
-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精选14篇)
-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通用12篇)
- 教学反思——教《小石潭记》小感(通用12篇)
- 小石潭记教案
- 阅读理解教案
- 群文阅读教案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