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反思不足与成功之处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吗?
该怎么读这一小节?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交流,引导感悟。
文中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1/2
- 推荐阅读:
- 《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11篇)
- 《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12篇)
- 《有的人》教学设计
- 《有的人》教学设计
- 有的人教学设计
- 有的人教案
- 有的人教学设计
- 有的人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