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严临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描写是的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设计理念】
有效的课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自觉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这篇课文,注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通过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子、穿梭、郎中”等词语,能正确读准“监”的读音。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有兴趣阅读如《儒林外史》《欧也尼·葛朗台》等中外名著。
【教学重难点】
1.画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品味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作业】
1.认识“侄、痰、揩”三个二类字,正确读写“监、侄、郎”三个生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3.查找有关作品《儒林外史》及作者吴敬梓的资料,并作简单记录。
4.用铅笔画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并在书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吴敬梓作品的特点。
2.简介《儒林外史》。
(过渡):《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清朝作家吴敬梓花了近20年写成的。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场景,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一段“经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神奇的文字──《临死前的严监生》,请大家齐读课题。
①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抓住“临死”一词体会,要读得轻)
②老师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③相机指导“监”的读音,再指名读出“监”字的另外一个读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读课外书谈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并从读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眼通过朗读表达感情。
二、初读课文,感受“富有”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插图,以及课文题目下的“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边读边想: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监、侄、郎
①指名读生字,相机提醒这几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
②交流难读懂字词,如: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
4.了解课文大意。说说从阅读提示中知道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有钱人)
(出示课件):《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描写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①指名读这句话;
②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感悟严监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
【设计意图】:由于文中一些字词学生较难读懂,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儒林外史》中关于描写严监生富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为下文感悟严监生的吝啬打下铺垫。
三、二读课文,感受“病重”
(过渡语):请同学们现在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大家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不动笔墨不读书。
1.学生再读课文,感受“病重”。
2.交流读书情况:谁能用一些词来形容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生答:如:奄奄一息、病入膏肓、身患重病、气若游丝等)
3.出示课件: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①指名读句子。
②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③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轻,语速稍慢
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按照常理,严监生那么富有,如今人之将死,他应该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入情入境地读,深入体会临死前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形。为下文体会人物形象作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吝啬”
(过渡语):同学们,《儒林外史》这部著作享誉中外,只要一说起严监生,大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招牌动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动作吗?请大家动笔用“──”画出这个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
2.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3.教师读句子,学生想象画面。(师范读句子)
4.交流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指头
5.理解“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鼓励学生模仿咳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吗?(奄奄一息、病入膏肓)
7.濒临死亡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这个“总”字用得好呀,说说你从中体会什么?
8.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感悟严监生的吝啬。
(生读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感知语言的温度,想象画面,并亲自演示模仿,体会当时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形,让学生不断积蓄形象感受,为后面体会严监生的吝啬作铺垫,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9.师: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真难受啊,真痛苦啊,可他在难受中总不得断气,在痛苦中挣扎着伸出两个指头,到底严监生有什么放心不下,有什么牵挂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猜测内容、严监生表现这两项为学生填写内容)
出示课件:
(1)学生默读课文,动手完成表格
(2)指名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①结合表格,看看严监生奄奄一息,濒临死亡之际,他牵挂的是什么呀?
(两茎灯草)(师相机板书:两茎灯草)
②指名读描写严临生的句子,其他同学想象一下,当时他心里有什么感受?(难受、焦急)
③指导学生带着难受、焦急的感情把描写严监生的语句读一遍。
④师:同学们,严监生苦苦挣扎,总不得断气,竟然是为了那两根灯茎!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能否找个恰当的词送给他?(吝啬;小气;爱钱胜过爱生命等)
师板书:爱钱胜过爱生命
【设计意图】:要体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一个春雷慢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品味关键句,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感受到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啼笑皆非的牵挂,让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深入脑海。
五、感情朗读,体会写法
出示课件: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1.指名读句子。
2.出示课件:(出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学生带感情读出严监生的吝啬)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3.结合上述语句,说说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来刻人物形象的?(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动作、神态
4.师小结:描写人物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几方面进行。有道是:言为心声,但是为什么本文却没写严监生的语言呢?我看是作者忽略了吧?(生汇报)
5.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还得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老师有意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懂得描写人物应该从实情入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六、学习方法,升华练笔
(过渡语):我们写作刻画人物的时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相信我们也能写出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请大家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写出他的特点来。
1.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小练笔,其他学生点评。
3.师小结练笔情况。
【设计意图】: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让学生把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拓展阅读
1.出示课件:①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③莫里哀剧作《吝啬鬼》中的阿巴贡;
④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2.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感受同是写吝啬鬼,但作者的写法各有千秋,鼓励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由学习本课,感受名著名篇的魅力,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不同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
八、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修改堂上写的小练笔,抄正在作文本上,并读给家人或自己所写的那个人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精妙笔触;另一方面,让学生能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表达方法修改自己的练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本次作业布置学生把练笔读给别人听,就在于让学生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并从中获得进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2
设计意图: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清朝的白话文,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是第一次接触,文章中有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也很拗口,所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个难点。《儒林外史》是一部大作,严监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有大量的篇幅,如果从头读下来,严监生吝啬的形象会慢慢深入人心。而课文只是节选了一个很短的段落,仅靠全文这三百来字的描述,不立足于《儒林外史》这本书,学生理解时就会断章取义,所以,教学时,我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为学生设下一次次情感铺垫,帮助学生认识严监生的吝啬和可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 “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3、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做你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儒林外史》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多读几次。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感知吝啬形象
1、 研读病重部分
(1)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严监生的病很重,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来。
(2)严监生临死前的哪个动作让人捉摸不透?
2、研读猜测部分
(1)引读大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哥哥的资料。
(2)引读二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家境资料
学习重点句子,体会严监生内心的焦急,指导感情朗读。
(3)引读奶妈的话,补充严监生请两位舅爷帮忙照顾儿子的资料。
(4)写话练习,感受严监生一次又一次没有被猜中后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3、揭示谜底,感悟吝啬形象
四、回读,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五、扩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欣赏大作家巴尔扎克写的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名著,关注细节描写。
累并收获着
赛课已结束数日,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平静,回想赛课前那一周的日日夜夜,我不禁感叹,课难上,比赛的课更难上。
还记得学校选拔赛后,领导通知让我参加这次语文教学比赛,当时的我既感到幸运,又有些忐忑不安。虽然大大小小各类赛课也参加过不少,但参加语文教学比武近十年来还是第一次。(97年曾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学中高手如云是众所周知的,我更加担心、胆怯、不安。
挡不住对清代白话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喜爱,我选择了这一课。为了对这课有更深的了解,我特地买来了《儒林外史》,研究了有关严监生的部分,为了避免学生将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仅仅是为了一茎灯草,理解为节约,我决定将《儒林外史》中了解到了资料补充到课堂中,为了突出细节描写,我把严监生临死前的三次表现放在一块学习,以便让学生从严监生神态和动作的变化中感受严监生的吝啬。我兴冲冲的备好课,原本以为这课上起来一定很有意思,没想到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第一次试教就把我浇了个透心凉。看来,把三位亲人的三次猜测放在一起先学,再学严监生的三次表现,显然不行,完全失去了作家写作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我还隐隐发现有个别同学还在下面嘀咕,严监生这么有钱还如此节约,值得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上出本文的特色呢?学校几位老师马上献计献策,确定一定要顺着文路来教,把学生引入那一步步悬念中,最后揭示谜底。补充的资料还要更翔实些。晚上,我马不停蹄地的修改教案和课件,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修改,这样一写就是4个小时,看着没脱衣服就熟睡了女儿,心里酸酸的。
第二天,再次试教,效果比前一次好多了。但是对严监生家境的补充资料应该放在三次猜测过程后还是放在二侄子猜测后,我感到为难了。虽然补充严监生家境后,学生对这么富有的严监生竟会为了一茎灯草差点死不瞑目感到更意外。但转念一想难道有钱的人就可以不在乎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吗?这样势必会让学生误会。只有把一茎灯草和亲人、生命等无价的东西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在严监生的心中,一茎灯草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之常情,是一种过度的节约,不合情理的节约,才能深入领悟到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我决定将这一次的资料补充放在二侄子猜测后。再一次试教,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在我一次次的感情铺垫中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地感到严监生行为是多么可笑和吝啬之极。
比赛已经结束,不管结果如何,我的心里都洋溢着一份暖暖的幸福,一份铭记于心的难忘。记得上完课后,我对好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此生足矣。是的,我很满足,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曾经的遗憾已不在;我很感激那一路陪伴着我,支持着我,引领着我的每一位老师;我更难忘那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后的顿悟。这一段累并收获着的日子,将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记忆。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记念、登时、挑掉一茎、一声不倒一声”等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的吝啬。
3、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篇——《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
2、读题,解题
强调“监生”读音;
释义: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二、读读阅读提示,看严监生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1、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简介《儒林外史》。
2、严监生很有钱。示相关资料补充。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以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摘自《儒林外史》第四回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认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2、师生合作,排除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词。
(2)说说对其中词语的理解。
3、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不好读的?指名生说,指导读句子。
4、想想课文写了临死前的严监生的什么事?
四、精读感悟。
(一)感悟病重
1、课文里“再不回头”的意思是?
2、你还从哪里看出严监生病得很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课件出示: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病情,你想到了哪个词?
课件出示:病入膏肓、行将就木、无药可救、奄奄一息、气若游丝——齐读积累
是呀,此时“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但他却“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二)感悟牵挂
1、教师引导体会“总”,从这个字眼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心事放不下)
来,融入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齐读)
2、严监生“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到底指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3、指名生回答,课件出示: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这句话是谁说的?齐读这句话。
(三)感悟吝啬
1、此时严监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区分“节约”和“吝啬”。
2、让我们看看他平时怎样吝啬的吧。
课件出示: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使他骨瘦如柴,“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 摘自《儒林外史》第五回
3、聚焦三次摇头,体会人物内心
①、家人纷纷猜测,他们是怎么猜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首先出场的是——大侄子、谁来读
紧接着——二侄子,请你读
还有谁也来了——奶妈,谁来读
②、他们猜对了没有?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③、学生对读,一人读猜测的话,一人读他的反应。师相机指导朗读。
④、把三次反应连起来读,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话语,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⑥、小结:这三次猜测符合人之常情,可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这巨大的落差体现了讽刺的写法,从他的三次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更让人感到他的吝啬。以后,只要提到吝啬的人,你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人,谁?——严监生,就会想起他的招牌动作——竖着两个指头。
五、总结写法。
1、讨论体会写法。
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通过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叫——细节描写。
2、再次回顾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齐读下列句子: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六、作业
观察身边一位熟悉的人,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体现人物的某一特点。
七、板书设计
临时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水浒传》里的人物特点。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注意“监”读第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
3、简单介绍严监生。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读书效果。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读词正音,理解词语。
3、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 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假如你就在严监生的旁边,面对他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手指,你会作何猜想?
2、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
可是,严监生临死前居然牵挂两茎灯草,这实在出人意料。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他之前是如何念念不忘呢?让我们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品读品读。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细读句子,朗读感受严监生临死前的形象,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读句子,体会写法。
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通过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叫——细节描写。
2、出示四大吝啬鬼和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断,交流体会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3、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比比皆是,课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儒林外史》。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解释,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想这个片段主要讲了谁?(严监生)他怎么样了?(将死了)临死前的他做了什么?(伸出了两个指头)
1、交流反馈。
2、谁能连起来讲一讲。
三、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刚才同学们讲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严监生其人。老师找到了他的档案,一起来看看。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他的家境如何呢?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2、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 ,严监生非常的 。
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简介《儒林外史》
1、出示古诗:示儿
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临终前他最牵挂的是什么?
(反思:由于学生对首古诗不是很熟悉,一部分学生只会背,对诗意不是很理解。设计此环节的意图原本考虑到了既可以导入,又可以与严监生的吝啬做对比。然而事实上,作用并不是很大,而且也影响了本堂课任务的完成。)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讲临死前的情形的。
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4、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阅读提示。
5、从阅读提示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6、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
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从严监生的家境入手,了解他的富裕,为学习下文的极其吝啬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1、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 郎中 哥子 医家
两茎灯草 揩揩 挑掉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指名读,正音。
* 文中称男孩子为 ,称中医的医生为 ,又叫 ,所有的亲戚,叫 。
* 再不回头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
2、课文主要讲了谁?怎么样了?临死前的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3、连起来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
*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 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2、然而,气息奄奄的严监生去总不得断气,这又是为哪般呢?
(是为了两茎灯草)
你怎么知道的?(两个指头)
就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气若游丝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硬是不断气。而一茎灯草对于万贯家财的他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然而在严监生的眼里,他觉得这一茎灯草烧掉的就是他的银子,他的生命。
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看了这一段资料,严监生这人怎样?(吝啬,连猪肉也舍不得吃……)像这种爱财胜过性命的我们就叫他“吝啬鬼”。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更加可以体会到严监生的吝啬。)
四、回读课文,学习写法
1、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2、引读交流:
1)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 ,他的反应如何?
此时的严监生心里非常的 。
2)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
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严监生的心里是一次比一次焦急。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此处环节过于繁琐,造成了繁复的一问一答)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在我的主观意识中,感受最深的还是两个指头,因此,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我把过多的环节都放在了吝啬之上,导致了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作者的写法环节任务未完成。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其次,设计中我原本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思路:简介《儒林外史》导入——初读感知,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品味语言,然而预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课堂教学比较零碎,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本堂课中带着学生走进去,却没有走出来。第三,课堂中一问一答形式占的份量比较大。
由此,我想到了备课时对学生备的不够足。第一,原先《示儿》这首诗老教材中有,新教材中学生还未学过。也就是本来想拿来为课文学习服务的,没有起到作用。第二,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更应该想到的是在学生的眼中,他(她)可能会怎样理解?第三,林林总总的资料,这个也觉得重要,那个也觉得精彩,不懂得舍弃,也是一大毛病。第四,对于提问的方法,这绝对是个艺术。同样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例如第四板块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在哪里?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头脑之中。那么吴敬梓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是抓出什么来写的?(动作)哪几个部位的动作?(头、眼睛、手)严监生内心的感受和变化都是通过他的动作来反应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能让我们的脑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的吝啬鬼形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尚漫长而又坎坷,如欲前行,还需更加努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儒林外史》。
师:课前,同学们阅读了《儒林外史》的某些章节,这部小说作者是谁?投影小说。你认识了吴敬梓笔下的哪些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你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让我们拿出课文纸,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
齐读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侄子(你有叔叔姑妈吗?那你就是他们的侄子侄女。)、哥子(在座的男孩子古时就叫哥子。)两茎(实物理解“两茎灯草”。)
书写生字:监、侄、郎。(在方格中书写)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
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借助课题概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还念念念不忘两茎灯草。)板书:两个指头
三、 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他们猜对了没有?
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依然是两根手指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还是两根手指,真是白思不得其解啊!那么,同学们,严监生的身边就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扳书:两茎灯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
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
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2、引读交流: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1、我国古代作家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抓住了严监生死前两个指头这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就把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请看——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2、这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描写了主人公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在他临死之前的片段,读了之后,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与《临死前的严监生》相比,你觉得在这个片段在描写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能正确认读本文的生字及一些拗口和难读的词语。
能力训练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一段话。
方法习得点: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
2.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教师描绘人物形象,学生抢答。
1、你看他,头戴紫金冠,身穿黄金甲,脚蹬步云履,手执如意金箍棒,率众猴出洞,一字摆开阵势。(孙悟空)
2、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
3、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4、只见人丛里那个黑大汉,轮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李逵)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出示《儒林外史》封面,介绍儒林,揭示主人公——严监生
2、理解:监生
(1)出示:文字资料——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羊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节选自《儒林外史》
(2)严监生很有钱,在临死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3、读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理解词语:诸亲六眷登时、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
4、带着理解读,教师初步指导感情朗读。
5、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描绘想象中的画面。
6、学生默读质疑。教师引导总结问题。
“为什么严监生在临死前会有这样怪异的表现?”
7、浏览课文,勾画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细读感受。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出示: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学生自由读,谈感受。
2、自由读,谈发现。(就是一个摇头,分为“摇了摇”,“狠狠摇”到“闭眼摇”不同的描写,关于两个手指头描写也有变化,从“伸出手指头”到“指得紧”到“指着不动”)
从变化中体会到什么?
3、把词语放回到课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读。
4、师引读:出示
(1)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2)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3)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指着不动。心想:
5、学生想像说话。
6、出示: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用一个词来形容严监生的病。
7、你觉得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四、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1、欣赏“两个手指头”的文学意义。
2、玩猜一猜的游戏:
(1)他老婆生重病了,他愿意化大钱治病吗?
(2)他老婆死了,他愿意大办丧事吗?
(3)他的哥哥犯事,他会花大钱消灾吗?
3、出示《儒林外史》相关章节(略)引导阅读《儒林外史》,走进性格复杂的严监生。
4、介绍名著《儒林外史》中的一些人物: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虽然区区三百多字,但语言精炼传神,刻画出了一个流传百年的吝啬鬼形象。从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分析故事情节上,不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而是着眼于言语形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近而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运用朗读、默读等阅读手段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1、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他就是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1)读准“监”在此的读音。
(2)家财万贯的严监生临死前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3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这是一篇古白话文,有些句式、读音和现代文不一样。(1)读准音,读通文。(2)边读边对照注解,理解疑难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
3、检查读书情况。
4、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和我们想像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动?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手法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对这个动作,他的家人们怎么猜呢?
(2)严监生对大家的猜测有哪些反应?请默读课文,把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画出来。
2、这四种反应哪个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读一读,你又会品味出什么?
4、假如赵氏也没猜对,你猜猜严监生会怎样?请拿出笔写一写。
5、此时点两茎灯草过分吗? 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6、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讽刺”的表达效果。
四、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小黑板、挂图等。
2、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严监(jiàn) 诸亲六眷(juàn) 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
(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与二侄子的交流越发指得紧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与奶妈的交流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头与赵氏的交流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a类1、认识“侄”“痰”两个二类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b类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2、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c类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预习作业1、认识“侄”“痰”两个二类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收集《儒林外史》及其作者的资料,简单记录。4、读课文,想想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画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教学板块个体学习清单第一板块——猜谜激趣,引出人物【c/5】1、猜猜他是谁:老师说人物特点,学生猜人物名字。(1)他手持金箍棒,火眼金睛,神通广大。(2)他赤手空拳,能打死老虎。(3)手持羽毛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4)项戴乾坤圈,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在世界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人物。(板书:严监生)谁会读这个名字?“监”在这里读四声。是一个多音字,谁会用他的另一个音组词。“监生”什么意思呢?你怎么知道的?总结: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3、检查预习中收集的资料。这位姓严的监生原名叫严致和,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儒林外史》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的和大家分享?谁还有补充?课件出示(介绍书的资料)。关于此书的作者大家又知道多少?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资料)。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时写道(课件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你觉的严监生的家庭条件如何?他的监生就是用钱捐来的。同学们设想一下,通常情况下,一个家财万贯的人,临死前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板书:临死前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听老师说人物特点,猜人物名字,抢答。读名字,了解“监”的读音。听老师介绍“监生”。交流收集的《儒林外史》的资料。了解作者。回答老师提问。齐读课题。第二板块——检查预习【a1、a2/7】1.检查读课文情况。2、检查重点字音。(课件出示)诸亲六眷 严监生 两茎灯草 一声不倒一声 哥子 侄子 不得断气 挑掉一茎 揩揩眼泪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4、检查理解词语情况。(课件出示)文中称男孩子为(哥子),称中医医生为(郎中),所有的亲戚,叫(诸亲六眷 )。再不回头是指(病情再不见轻),已后(以后,已通以),一声不倒一声指(一声连着一声)。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交流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听别人读课文,找错误纠正。抽读、齐读词语。听写生字,对照检查。抢答全班交流,知道严监生是个吝啬之人。第三板块——细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b1、b2/20】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到描写严监生病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可以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体会。2、谁来说说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严监生病情很重呢?3、品味句子,感受严监生“爱钱甚命”的心态。①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②好重的病哪!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病情?③老师也想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④齐读本句。⑤拓展:严监生已经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病到这种地步吗?出示课件:《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探讨:在他的眼里命与钱财熟轻熟重?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钱如命”,他是“爱钱甚命”。来,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4、过渡:严监生病得很严重,一口气上不来就没命了,可在这种情况下总不得断气,想必是心里有所牵挂或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你看他伸出两个手指,这意思让人好生难猜。①大家再读课文,找出哪些人猜测了,猜对了吗?严监生的反应分别是什么?和同桌一起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在书上画一画。课件出示:猜的人猜测内容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两个亲人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两笔银子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两位舅爷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两茎灯草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②谁来说说看你怎么填的?a、当大侄子猜测,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可见他现在的心情是——b、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不同吗?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他很着急的?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读出他的急,读出他的气。c、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读谁能把严监生绝望的心情读出来?d、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他的心情会是?5、我是代言人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他就把头摇了三摇。说: 。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 。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 。 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他想说: 。 6、都说“言为心声”,作者吴敬梓为什么不写严监生的语言呢?把这些都加上不是更具体,更能突出严监生的吝啬吗?(小结:看来咱们写人哪,还得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7、拓展:所谓“观其颜,想其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爱钱甚命”的性格,绝不是一天、两天所养成的。让我们看看他平时的生活情况。课件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严监生平时连买点猪肉都舍不得,因为他觉得这会浪费他的——银子,所以,当“严监生从被单里伸出两根手指”时,他的心情绝对是——(焦急的,着急……)尤其是当他的亲人不知道他的心意时,他简直快——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中这组描写“严监生”的句子吧。读课件出示的句子,说体会,批注。思考,回答读、交流。听老师读,说体会读句子读课件出示的补充资料,回答问题读课文,找诸亲六眷的猜测,和同桌完成表格根据表格体会人物品质回答老师的提问思考回答读句子思考回答读句子指名读 齐读句子想象,补充读补充资料交流 感情朗读句子。第四板块——总结写法,拓展阅读【c/8】1、同学们,就是这样三四百字的一段话,却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成为了写人的“千古绝唱”。作者是怎么样做到的呢?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板书:动作、神态描写)所以,我们以后写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学以致用,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去表现他的性格,才能使我们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2、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在世界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他们是——课件出示:(图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3、同是写吝啬鬼的死,但作者的写法却各有千秋,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这四本书读读,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再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另外,如果你还想了解严监生的故事,可以读读《儒林外史》。 体会写作方法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几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师:我们来做的游戏,我描绘一个人物形象,你们迅速抢答是四大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手持金箍棒,捉妖降魔,七十二变。 (孙悟空)
少年英雄,三头六臂,带有六件法宝。 (哪吒 )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手持鹅毛扇。 (诸葛亮)
彪形黑大汉,性格粗鲁,好赤膊上阵,善使两把板斧。 (李逵 )
武艺超群,酒量过人,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武松 )
聪明伶俐,熟读诗书,整日以泪洗面,多愁善感,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
课堂教学
揭示课题,结识文中人物。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形象。这个形象出自我国古典名著——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这本书)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严监生。(板书:严监生)谁来读读。
生:严监生。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出示:监读四声——监生
监读一声——监考
知道“监生”吗?
生:(读注释)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
师:对,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类似与我们常说的举人,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个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严监生何许人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羊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稍有几百两银子。
师:看了资料你们觉得严监生如何?
生:非常有钱。
师:我们来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有钱的人在临死前会怎么做?
生:(汇报)
师:严监生临死前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走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起读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课前我们都读过课文,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正音,边思考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读课文后)
师:文中有些新词。请大家来读一读,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并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出示:
诸亲六眷 严监生 郎中 哥子 登时 一声不倒一声 不得断气 灯盏 挑掉一茎;
“诸亲六眷”指的是;大侄子 、二侄子 、赵氏、奶妈等家人、亲属。
挑读一声——挑水
挑读三声——挑掉
师:谁能讲一讲临死前的严监生不可思议的表现。
生: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头示意家人。
师:大侄子以为——
生:大侄子以为他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二侄子以为他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奶妈以为两个舅爷不曾见面。师:最后赵氏猜透了严监生的心思,他指的是两茎灯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个手指头 亲人 银子 舅爷
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说一说严监生临死前的情景。
生:(根据板书概括说明)
生:(全体同学根据板书自由练说)
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举一 ——抓关键词,展开想象
师:书,是靠读出来的,我现在找全班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
师:读的很不错,我也想试一试。(范读)
你们也像我一样读一读。
(学生绘声绘色地仿读)
师:你们读得很投入,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朗读声。我告诉大家朗读不单单是简单的模仿,我们只有知道每一个人的心思,才能把课文读好。(板书:内心)你们看这段话。我们通过严监生的神情、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完全明白她的心思,一定能帮助我们读得更好。(板书:神情 动作)
请一位同学读句子。
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________________
生:(对横线上的补充说明)
师:很会读书,你抓住了“摇了两三摇”和“两个手指头”展开了想象。(板书:摇了两三摇)
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挥想象,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
(生说,师评。)
师:我结合大家的意见。
我的两茎灯芯,哪怕挑掉一茎也好啊!见亲人会给我带来钱吗?大侄子啊大侄子,你怎么一点也不明白我的意思呢,白白做我的侄子了。如果不挑掉一茎灯芯我是不会咽下这口气的。
师:向别人学习,你会学得更好。
(生继续汇报)
师:我们抓住了关键词,走进了严监生的内心。这样的一个有钱而又吝啬的人平时是怎么生活的呢?给大家看一段资料。
出示: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有舍不得银子买药吃……
——节选自《儒林外史》
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守财奴 吝啬鬼 爱财胜过生命 抠门......(板书:守财奴 吝啬鬼)
反三——选择一处,想象写话
师:这样的守财奴,临死前念念不忘他的两茎灯芯,继续伸着他的两个指头。我们还是抓关键词,想象临死前的严监生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读一读后,大家选择一处写一写。)
出示: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个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睛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两分钟示意停笔)
生:真是气死我了,我的二侄子啊,你怎么就不明白二叔的心思呢?两笔银子我早就安排好了。我想的是两根燃烧的灯芯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呢!
师:你抓住了“狠狠”、“睁得滴溜圆”展开了想象。(板书:狠狠摇)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这么多年,怎么竟连我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喽!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看舅爷有什么用啊,他们也不送我银子。我心疼的是那两根灯草,看来我是要死不瞑目了。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闭着眼睛摇头的绝望心情写话的。(板书:闭眼摇)
师:这两个同学之所以写的好,是因为他们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话符合严监生的心里。我们吸收别人的优点,继续修改。
生:(继续汇报)
体会表达,感情朗读
师: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他动作上的微妙变化,一个鲜活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指着板书)
生:头摇了两三摇 狠狠摇了几摇 闭着眼睛摇头
师:正是作家吴敬梓对人物的传神刻画,才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从文字中活了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拿起书,读一读文章,现在我们的朗读水平一定比刚才进步了。
(学生齐读课文)
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师:“两个手指头”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生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完全可以跟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相媲美,
这堂课我们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我们来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猜一猜,这么个吝啬的人,在他大老婆病重时,他愿意花钱为他医治吗?
猜一猜,这么个吝啬的人,在他大老婆死后,他会为她办丧事吗?
猜一猜,这么个吝啬的人,他哥哥犯事,知府来抓人,他会为他哥哥花钱摆平事情吗?
(学生纷纷猜测严监生不会舍得银两)
师:你们全都猜错了,透漏一点小秘密,你们看———
出示:
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请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
师: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著作,走进这个内心复杂可怜的吝啬鬼,还能看见封建时代其他读书人追求名利的鲜明形象。这里有从小喜欢画画,长大不想当官的王冕,有匡超人待人参加各种考试,天天吹嘘的狂态,有范进中举人后发疯的疯态,有穷秀才看见自己的女儿绝食而死后大笑着说:“死得好,死得好”的痴态。
走进《儒林外史》,品人物描写精彩无限.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2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文本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板书课题。一起读读题目。 追问:片段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严监生呢? 强调临死前。
2.设想一下一个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预设:想活下去。 我的遗产怎么办呢? 还想做的一些事情。
小结:这些都是一般人临死前的想法,你在预习时了解到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想法吗?
3.打开书,看到这个片段,快速地浏览内容,想想严监生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两茎灯草
4.理解什么是灯草。在预习时你对灯草有了解吗?在古代灯草是用来照明的,它非常地便宜,相当于一盒火柴里一根火柴的价钱。
二.解决预习,深入课文内容
1.过渡:你们在预习时除了灯草的了解外,还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理解?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
2.出示预习提示,可以根据预习提示来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
(1)片段的出处,作者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能抓住预习提示中关键的语句,这是个很好得预习方法。)
(2)临死前得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吝啬,板书)(追问: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得吝啬?)
(3)片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通过课文预习,自己归纳出写作方法,真不错)
(4)他家非常有钱。(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5)什么是“监生”(你是怎么知道的?能通过注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不错的预习方法。)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预习方法,还能运用这些方法对课文进行自学理解。那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太明白,有疑惑得问题呢?
预设:(1)为什么只有赵氏明白严监生的想法?
(2)为什么要指两个指头?(能抓住细节提问,真不错!)
(3)家里这么有钱为什么还会为两茎灯草费这么大得劲?(有自己的想法)
(4)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5)为什么没有严监生的语言?
(6)为什么听了奶妈的话他要狠很地摇头?(读书真仔细,这么小的细节都能被你发现)
板书: 赵氏两个指头
怎样的人狠摇头
费这么大的劲
没严的语言
4.解决问题
看来,你们真会预习,不仅能从内容上来理解,还从(词句表达)具体细节
来说。这些问题中,有没有你能解决的呢?
预设:(1)理解“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指的是什么?从两个指头中你看出了什么)
(2)狠狠摇头(通过摇头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他着急什么?) (3)只有赵氏明白严监生的想法(想想赵氏和严监生的关系)
(4)为什么没有严监生的语言?(他已经病得不轻了。你能用一词来形容他的病情吗?)
三,抓住典型情节,探究写法
1.临死前的严监生非常的吝啬,作者没有用一个吝啬,却把这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请你们勾画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句子。
2.生说,课件出示
3.自己小声的再读读这5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动作)
4.再看看亲人们对严监生说话时他的三次摇头,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个什么信息?(亲人们都没有猜对他的意思)
5.既然都是写摇头的动作,表达的意思相同,这三次摇头有什么不同?(变化)
6.看来这三次摇头是有变化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出三次摇头不同呢?请你们找出亲人们对严监生说的话以及严监生摇头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
7. 第一次摇头:从严监生的第一次摇头,你能猜出他想对大侄子说些什么吗?
预设:你能体会到严监生的心情吗|
请你来读出他的着急。
为什么“摇”字摇加强语气来读? 谁来试试?
8. 再来看看第二次摇头,从这里,你还能感受到他什么心情?(失望)
预设:从哪里体会到的?(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真不错)
就请你读读这句,读出他的失望。
多么失望的严监生啊,你能猜出此时他想说些什么吗?
9. 再看看第三次摇头,面对亲人们都没有猜对他的心思,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么样得呢?你能猜出他想对奶妈说些什么吗?
10.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作者抓住了严监生临死前的典型事例,动作变化的典型细节,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老师读亲人们的话,你们读严监生得动作,把那份急,那份担心读出来。
11.回想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写作方法?
板书:典型事例 典型细节
这个片段写了严监生什么特点?抓住了怎样得典型事例呢?主要写了他哪些典型细节呢?这就是一个杰出作家的不同非凡之处,写一个人的吝啬,无需多动笔墨,就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典型情节,通过动作变化的典型细节就把人物的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写作运用
1.过渡: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这样,抓住典型情节,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出人物特点。
2. 昨天老师布置了让你们去观察身边同学得特点。现在我们分组交流,找出最能反映出这个同学的典型事例,以及典型的细节,突出这个同学的特点,由组长执笔,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人物特点 典型事例 典型细节(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3.小组内交流(好吃狗,qq迷,游戏迷,体育迷),完成提纲。
4.全班交流 (预设:你想写同学的什么特点?想到了哪些事列?
他哪一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赶快拿出本子自己写一写。注意只抓住一个典型事例写一个小片段。
6.写后交流,生评议。
7.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学习,进一步学会运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能抓住典型的情节,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希望你们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子、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10)
1、ppt知道《儒林外史》这本书吗?读过《儒林外史》这本书吗?《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2、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这个人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他是一位监生,所以大家都叫他严监生 板书课题:严监生。注意“监”读音,“临”“监”两字的字形。
知道什么叫监生吗?简介“监生”:ppt “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教师相机点一点: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大学;捐纳——捐钱的意思)
严致和因为家里有很多钱,就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称号,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所以课文中他严监生是对他的一种讽刺。
3、学习提示语
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中的提示语,从阅读提示中你可以了解到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谁来说说,读了这段话后,你对《儒林外史》有了什么了解?对严监生又有什么了解?
4、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请看原著中描写严监生有钱的句子。ppt
u 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u (王氏)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u ……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
u (严监生)睡在床上,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
这些是原文中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 板书:临死前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严监生临死状态(17)
1、自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b、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严监生病情十分严重。学生读后检查交流。
2、他真的病得很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你能换一种说法来形容他快死了吗?
(预设:病重得快死了、快要一命呜呼、即将咽气、命在旦夕、生命垂危、岌岌可危、奄奄一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等)(作副板书,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
三、猜测指头用意,体悟监生性格(27)
1、这么一个很有钱的人,病重得快死了、死到临头了、奄奄一息了……喉咙里……,那他应该不久就咽气了,是吗?
2、但是他却咽不了这口气,还伸着两个手指(做动作),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谁读一读严监生临死前伸两个手指的句子。(板书:伸)
3、严监生都快死了,可总不得咽气,还伸着两个手指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事,让他放心不下的事)那会是什么重大的事呢?严监生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猜了起来,文中写了他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猜测的,读他们猜测的话。
4、他们猜对了吗?你们怎么知道的?画出写严监生的句子,交流并分角色读这段文字。
5、除了严监生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外,当时挤了一屋的人,那么房间里可能还有他的邻居、三侄子、四侄子、管庄人、舅爷、兄弟等人,那么他们会怎么猜呢?[语言训练:( )也( )问道:“( )”]
(1)拓展写话
(预设:三侄子也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想要二侄子回家吧?”管庄人也擦了把眼泪问道:“老爷,你莫不是还有两亩稻田没有收割?”舅爷、兄弟……)
(板书:……猜)
(2)同学们,你们的猜想都有道理,都符合常理。你们猜对了吗?那严监生这两个指头表示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后谁猜对了他的心思?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严监生的词句,划下来。
(3)在严监生弥留之际,亲人们关心的是什么?严监生关心的是什么?
(4)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抠门、小气、贪财、爱财胜过性命……)(板书:吝啬)
四、揣摩监生心理,推荐阅读原著(40)
1、现在你知道严监生为什么咽不了气了。那么,假如他刚才听到了你们的猜测,他又病重得不能说话,那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接着写一写严监生的反应,他不能说话了,咱们要通过什么来写好他的反应呢?(神态和动作)还可以写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2、第二次写话:严监生听了大家的话后,产生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3、两次写话练习连成一段交流。
(预设:三侄子也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想二侄子回家吧?”严监生听了,心里着急极了,他用尽力气摇了摇头,手指仍然地指向油灯,还眼巴巴地望着油灯。
舅爷咳嗽一声,也试探着问道:“妹夫,莫不是你还有两种贵重药材藏着,可以救你的命?”严监生心想:亏你还是我的舅爷,我的心事你一点也不明白,我是个奢侈的人吗?我都快死了,还浪费贵重药材干什么?唉,谁懂得我的心思啊!想到这儿,他无力的垂下头,可那两根手指始终都不肯放下。)
4、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1)严监生真是个吝啬的人,竟为了一茎灯草而不肯咽气。《儒林外史》的作者捕捉了最细微、最具说服力的细节,通过细节描写将严监生这个人物吝啬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严监生临死前的“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
(2)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课文如果前三个人的猜想不写或略写,只写赵氏猜出的那一部分,可以吗?
(不行,因为这样写造成悬念,而且能通过对比来突出严监生吝啬的特点:严监生在临死前应该吩咐重要事的时候,却为了一茎灯草而不得咽气。反差越大,特点就越明显。)
(板书:对比)
(3)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同学们刚才提了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原著《儒林外史》,或许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你还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其他故事,如《范进中举》等,你就能了解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丰富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22 临死前的严监生
特点: 吝啬
细节: “伸’
……(猜)
对比
一茎灯草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五年级语文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中,一定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那么你知道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万多的银子,他在临死前是怎样一种情景吗?
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在临死前与众不同的情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监”字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严监生的原名叫严致和。齐读课题。
二、介绍背景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本文选自吴敬梓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三、熟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要求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同时思考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
四、品评课文,感悟形象
(一)
1、浏览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严监生的病情很严重?结合资料谈谈他的病为什么会一日重似一日?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2、严监生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4、指导朗读,要用嘲笑,讥讽的语气来读。
(二)
1、师:这诸亲六眷都知道这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代表着严监生临终前的遗愿,那大家是怎么猜测的,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又有几次的变化呢?请大家默读剩下的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2、学生汇报后,请各小组同学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次变化,可以通过读、说、演等形式汇报,同时猜想一下,每一次的变化,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3、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感受他内心的变化。
4、原来让他一直让他惦心的就是这两茎灯草,如果你此时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5、小组内分角色读这四次的不同变化。
6、师生合作共同分角色读全篇。
五、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作家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是动作神态。我们平时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而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可以与这四大吝啬鬼相媲美。课后希望同学们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读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儒林外史》。
师:课前,同学们阅读了《儒林外史》的某些章节,这部小说作者是谁?投影小说。你认识了吴敬梓笔下的哪些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你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让我们拿出课文纸,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
齐读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侄子(你有叔叔姑妈吗?那你就是他们的侄子侄女。)、哥子(在座的男孩子古时就叫哥子。)两茎(实物理解“两茎灯草”。)
书写生字:监、侄、郎。(在方格中书写)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
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借助课题概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还念念念不忘两茎灯草。)板书:两个指头
三、 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他们猜对了没有?
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依然是两根手指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还是两根手指,真是白思不得其解啊!那么,同学们,严监生的身边就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扳书:两茎灯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
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
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2、引读交流: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l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l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l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l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l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l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l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l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l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1、我国古代作家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抓住了严监生死前两个指头这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就把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请看——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2、这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描写了主人公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在他临死之前的片段,读了之后,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与《临死前的严监生》相比,你觉得在这个片段在描写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三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个人在临死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们看看大地主严监生临死前是怎么做的?
〔这样的导语紧扣课文内容,直奔主题,为下面的学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出示课题。(板书)
3.严监生是谁呢?大家阅读书上133页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利用上下文、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实在读不懂的字词就划出来。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扫清阅读障碍〕
2.指名朗读,正音。理解不懂的词义。(出示小黑板)
〔这个环节通过大家的交流,理解难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快速默读课文,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形象 〔〕
1.师范读课文,生看着课文,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①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谁来介绍给大家?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严监生临死前样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②严监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本质的)
〔让学生从整体感受人物的形象,这是一个综合理解的过程。〕
③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测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也是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的分析过程。通过交流,互相补充,互相提升。〕
③指名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四、精读课文,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①由“总”字体会到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②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副词、动作描写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提高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
2.出示以下四个句子,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③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④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紧紧抓住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节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品读,深切地体会了人物的焦急内心以及爱财胜过生命的吝啬鬼的形象。〕
3.感情朗读。
五、体会写法
1、短短五百多字的文章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个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
2、谁能说说大作家吴敬梓是用什么方法刻画出人物的鲜活形象的?(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细节描写。)(板书)
〔在阅读中渗透写法,为写作积累方法,打基础。〕
六、阅读拓展(机动)
1、出示一篇文章《豆腐西施杨二嫂》,让学生快速阅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
〔将课外阅读挤入课堂,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检验学生阅读水平的最好途径。〕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
伸着两根指头:为了两茎灯草→吝啬鬼、守财奴
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导入。
根据性格特点猜名著中的人物。
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武松、
二、介绍《儒林外史》,解题。
师:这些都是出自于名著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部名著《儒林外史》。
1、教师出示小黑板。介绍《儒林外史》。
师: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个人物是“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2、介绍严监生。(给学生正音“监”)
严监生姓严,“监生”是他花钱买来的一个称号。
严监生何许人也?(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大米成仓,鸡鸭成群,牛羊成行,良田百亩,金银典当每年收入少有几千两银子。)
3、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有钱的人,在临死前会怎样处理他的银子呢?
学生交流,抽生谈。
4、板书课题:“临死前的”
师:但严监生的做法与众不同,那今天让我们走近“临死前的严监生”。
全班齐读课题,让学生区别“临”与“监”。
三、检查读书、指导生字、生词。
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帮他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一边看看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1,抽生读,评价。
2、师:课文中的确有些字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出示小黑板,抽生读。
诸亲六眷、侄子、郎中、穿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挑掉一茎、登时,灯盏
3、这些词课前已经预习了,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全班再一起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我让同学读书思考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1、抽生读“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伸着两个手指头。”
2、抓关键词“两个指头”,根据以下板书整体梳理本段。
3、一起与学生把板书连起来说一遍。
五、精读,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师:这就是我们了解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他与众不同的行为。不过,我们光读懂了名著片段的大致内容还不够。
1、书是读出来的。我抽一位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从严监生喉咙里的痰起)
2、老师范读,学生评议。
师:老师之所以读的与同学们不同,是因为我读过《儒林外史》,知道了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一下他的内心活动,让同学们读的比刚才更好。
板书:动作、神态、内心活动
3、指导体会、朗读第一部分。
a、读句子;
b、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板书:摇了摇
c、再读,再评。
d、教师读资料,学生总结严监生性格形象:
教师板书:吝啬鬼 守财奴
4、放手体会第二部分。
a、小黑板出示第二部分内容,抽生读。
b、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喜欢的一段体会严监生内心活动,试着写下来。
教师板书:狠狠摇、闭眼摇
c、抽生读、学生自由读。
5、第三部分放手体会,放手读。
6、小结板书:从严监生三个动作,体会一个“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六、课内延伸,布置读《儒林外史》。
1、出示材料让学生猜人物——设疑。
当时,他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他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他中举的喜报,他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他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他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他更是毕恭毕敬。
2、引导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二百个鲜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神态、动作 性格
大侄子 ? 摇了摇 吝啬鬼
二侄子 ? 狠狠摇 守财奴
奶妈 ? 闭眼摇
赵氏 挑掉一茎
- 推荐阅读: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精选16篇)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 《落花生》教学设计
-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