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初二下册语文 初二下册语文古诗全部

2023-12-22人围观
简介初二下册语文 篇1  春酒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氛fēn 薏yì草 煨炖wēi dùn  枸杞gǒu qǐ 斟zhēn酒家 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露从今夜白,

初二下册语文 篇1

  春酒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氛fēn 薏yì草 煨炖wēi dùn

  枸杞gǒu qǐ 斟zhēn酒家 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春酒》的作者是琦君,中国台湾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本文选自《琦君散文》。

初二下册语文 篇2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一、字音字形

  1、字音

  泳yǒug 博bó 溺nì 舐shì

  2、形似字组词

  诘jié 反诘 辩biàn 辩论 舐shì 舐干 博bó 博爱 慨kǎi 感慨

  洁jié 洁白 辨biàn 辨别 纸zhǐ 纸张 博bó 拼搏 概gài 概括

  二、词语解释

  1、反诘:反问。

  2、博爱:旧指对人类普遍的爱。

  3、若无其事:像没有那回事一样。

  4、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把别人饥饿看作自己饥饿,把别人被淹没看作自己被淹没。比噙设身处地,急他人所急,替他人着想。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乐山人。 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2、写作背景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通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养成她恬矜、孤独、矜持、倔强的性格。1930年为反抗澍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流亡与挣扎的人生征途。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与芾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

  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郭沫若在会上作了五分钟即兴讲演。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见“写作背景”

  (二)结构分析

  讲演稿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密切相关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4)就“五分钟讲演”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第一层(1—3)营造轻松气氛,拉近心理距离。

  第二层(4)切境抒发对萧红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引出讲演话题。

  第二部分(5—11)揭示演讲的主题,阐述“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第一层(5、6)正反对比,引出讲演主题。

  第二层(7—10)分析“年轻精神”的三个特征。

  第三层(11)小结年轻精神的特征.

  第三部分(12)收束全文,勉励青年,深化主题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①讲演对于我倒不是件难事,然而要不多不少恰好“5分钟”,却使我感到困难。而主席又只要我作“5分钟”的滩头讲演,让你们好早点跳下海去,作你们的青春舞泳。

  [段解]开头三段文字,郭老就地取材,既表达了“在萧红墓前”、对一群年轻人、作“五分钟讲演”这三层含义,又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即为提出演讲话题作铺垫。②这三段话语言风趣幽默,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气氛,拉近了同听众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听众对讲演的兴趣。

  ②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段解]对那些“年纪轻轻”但在精神上已衰老的人,作者愤怒地斥之为“老腐败、老顽固”,把他们比作“活的木乃伊”,其慷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充满贬斥色彩的理性的语言。在从反面痛斥那些“老腐败、老顽固”后,作者又从正面热烈赞扬“年纪老”但“精神并不老”的人,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主题。这一主题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说出了生命的真谛:人,由少到老,由生到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年轻精神”可以使人超过短暂的生理年龄走向精神生命的永恒。

  2、重点语句点拨

  ①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点拨]把具有“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与失掉了“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的人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不仅可以表现出鲜明特征,还可以显示讲演者的爱憎情感,表现演讲词的思想倾向,鲜明突出地表现主题。

  ②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点拨]“使自己年轻”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这讲的是“修身”。“使中国年轻”是要年轻人明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新中国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句是鼓励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初二下册语文 篇3

  喂--出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lán 牟móu取 众目睽睽kuí

  晒shěn笑 棘jí手 铆mǎo 履lǚ行

  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

  (1)婪(lán) 贪婪 焚(fén) 焚烧

  (2)棘(jí) 荆棘 刺(cì) 刺刀

  (3)哂(shěn) 哂笑 晒(shài) 晾晒 栖(qī) 栖息

  3.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莫衷一是

  (2)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众目睽睽

  (3)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一视同仁

  (4)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不容置疑

  (5)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胸有成竹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作者星新一 ,是日本(国别)现代小说家。

  2.科幻小说是科学文艺的一种形式。是以幻想的形式表 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

初二下册语文 篇4

  《寻找时传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小黑板

  七、教学流程: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3、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表达方式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例:(消息标题)"织女"安卧"广寒宫"(引题)

  四棉设置恒温休息室解决女工休息问题(正题)

  4、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ò)大 诚挚(zhì) 揣(chuǎi)着 黯(àn)然

  老茧(jiǎn) 淳(chú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姓解 出差 瑞雪

  参差

  5、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课文(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主席

  握手

  掏粪工

  6、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 这世界,变化真大!

  (5)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6)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7、本课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老师通过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又能学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比"。

  教学探讨与反思

初二下册语文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利用纲要信号图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沉船之前乘客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第四单元“面对灾难”中的一课。本单元从不同侧面、不同文体表现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勇敢、坚韧、无畏……,品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实质上是在引领学生品尝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大餐,其积极影响不言而喻。这是发生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音乐家、古咸爵士和老船长。当灾难降临之时,他们在死神面前书写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

  面对灾难,音乐家从容、平和,与音乐比肩而站;

  面对灾难,老爵士平静、安详,与绅士风度并肩而行;

  面对灾难,史密士忠于职守,与泰坦尼克一起走向悲剧,成就永恒。

  文章虽由3个片断组成,但其却有一条内在线索将它们牵引在一起,那就是他们面对灾难时的镇定坦然、勇敢无畏。

  人物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四位音乐人坚守岗位,演奏音乐。在沉船之前,乘客处于一片慌乱之中。此刻的琴声似乎与周围情景极不协调,然而,正是在这巨大反差中,音乐人沉着冷静的行为表明他们面对死亡,毫无恐惧,而不忘职责、善待乘客的高尚品德。

  尤为感人的是船长史密士。他明白,这是“最后时刻”,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航行”,但是,他“一直都在四处走动”,直到海水冲进船长室,“他猛地抓住了面前的方向舵,稳定了自己的身子”。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金石语言,掷地有声,伟岸身影,巍然屹立。老船长的沉稳、坚强的性格,忠于职守、与船共存亡的责任心、事业心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

  教学内容:

  1、学习利用纲要信号图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沉船之前乘客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导言

  2、观看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断,并选一个最感动的场面谈感受

  二、整体感知(主问题:全文写了几个场面?这几个场面中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有无共同点?)

  1、检测和补充纲要信号图,并说说影片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外补充资料,选一个自己最感动的画面,通过比较,品析语言,感受人物特点——并与原材料对比。

  三、赏读细节,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音乐家:从容、平和,与音乐比肩而站,不忘职责,善待乘客,沉着冷静,坦然地面对灾难和死亡。

  老爵士:平静、安详与绅士风度比肩而行。

  史密士:沉稳、坚强、忠于职守,与船共存亡,责任心、事业心强

  四、总结全文,延伸升华

初二下册语文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思路

  根据现代中学生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并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领略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流程

  (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

  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3、教师设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

  (三)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四)品(品味精彩,积累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写(反馈检查、学以致用)

  1、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2、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3、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教学反思

  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夯实基础知识的特点。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学习词语。在比较阅读中,小组的互动,促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文章的阅读,领悟母爱的艰辛与伟大,明白爱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听写是传统教法之一,但在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进行概括性听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

初二下册语文 篇7

  单元教学要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好一个人的。

  1、藤野先生

  鲁迅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强我中华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序,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我们学过他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读准子音: fēihuì yù g?ng yàn jiépōujīhuì piēy?o

  绯荟芋梗咽诘剖畸诲瞥杳

  解词:(16个)

  烂熳:通常写作“烂漫”,这里是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斗,通“抖”。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模胡:即“模糊”,这里是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厌恶到了极点。 .

  2、篇章结构: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想,为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1)作者在东京都见到了什么?有何所想?

  (2)本部分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作者思想感情?

  (3)本部分都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第1句话与哪句呼应?

  第二部分(4—35段):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的过程,高度赞扬藤野先生。

  相识:外貌描写——学识渊博。

  语言描写——和蔼、平易近人。

  留级学生介绍——生活简朴。

  相处:四件事

  (1)添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

  (2)纠正血管图: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实事求是。

  其他

  (5)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有民族偏见。与藤野对比。

  (6)看电影:弃医从文,离开藤野先生。

  相别:(略)

  第三部分(36—38段):作者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激励我去奋斗。

  (1)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

  时时记起他。

  珍藏他修改过的讲义。

  挂上他的照相。

  多写战斗的文章。

  (2)“良心”指什么?

  指爱国的思想和战斗的精神。

  3、回答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识渊博;和蔼、平易近人;生活简朴;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善于诱导、关心我、没有民族偏见的人。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何处可以看出?

  爱国。从离开东京;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弃医从文等可以看出。

  (3)全文的中心

  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的“爱国青年”及看电影的事?

  见的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对比;离开藤野先生”、弃医从文原因。 这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2)作者在去仙台的路上,一定经过很多地方,但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记得“日暮里”,是因为作者一想到这三个字,就联想到自己的祖国,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3)作者是怎样怀念藤野先生的?请概括出来。

  时时记起他;把他所修改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把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散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暗线: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两遍,并牢记。

  2、研讨与练习二。

  附:如何写人?

  不能只写一件事。

  从不同角度(方面)选取典型材料。

  在写人时,多用语言、动作等描写。

  2、我的母亲

  胡适

  一、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品质。

  2、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怎样写好一个人。

  3、掌握字词、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胡适,原名胡洪騂(xīng),字适之。学者,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士。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字词

  (1)读准字音:绉(zhōu)穈(méi)庶(shù)翳(yì)恕(shù)

  (2)解词:(4个)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责罚:处罚。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广漠:广大空旷。

  2、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的身体情况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5—12):写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表现母亲的性格和品质。

  第二部分(13):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是怎样的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事:

  ①母亲对我的管教(5——7)——教我做人、催我上学。既慈祥又严格地管束我。(言传) ②母亲处理难事和矛盾(8——11)——

  债主讨债: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化解家庭矛盾:容忍、温和的性格。(身教)

  ③“刚气”的一面(12)——不受人格上的侮辱,捍卫自己的名节。(影响)

  (3)作者写了母亲对我的训导,却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你怎样理解? 母亲对我的训导是“言教”,她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是“身教”。它们共同表现了母亲是我的“恩师”。

  3、理解语句的分寸感

  见课后练习二。

  4、学习写人

  写事 写人

  (1)写清六要素。 (1)不能只写一件事。

  (2)重点写详经过。(2)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料,表现

  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多用语言、动作等描

  (3)在写经过时,要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写。

  描写,突出事的意义。 (3)注意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字词各2遍。

  2、学习缩写(600——800字)。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教学要点

  1、读课文,积累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重含义。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积累词语:

  (1)读音:掺和(chān)马鬃(zōng)磨蹭(cèng)脊背(j?) ....

  (2)解词:(3个)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忘本:境遇变好后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引出本文的话题,表明其分量。

  第二部分(2—13段):写我的第一本书,及其相关的事情。

  半本书——同学情真。

  父亲装订书——父子情深。

  到崔家庄念书——大开眼界。

  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考第二——父亲考我——半本书——要回另一半——父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

  补叙读第一本书时的快乐。

  几个读书人的命运——惦记朋友。

  第三部分(14段)照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2、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1)“第一本书”的含义——不仅仅指那半本国语课本,也指我的人生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句中“荒寒的大自然”指什么?

  指当时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环境、人们不幸的命运。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同时也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映照了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中心思想:这篇散文,深情地回忆了“我”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过程,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真挚的同学之情以及那段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因为童年的生活是苦难,学习环境是恶劣的,人们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所以说“童年没有幽默”。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掉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淘气。能和小伙伴一起,和小动物一起又都是快乐的。况且一玩起来就什么困苦都忘了。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

  “枉”是白白地、无价值、无意义的意思。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

初二下册语文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认识细菌的特征和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

  一、导入:

  20xx年的春天特别不寻常, “非典”病毒以流星飞电之势从南到北席卷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式迫在眉睫。为应对这场疾病,北京紧急调动4000多名施工人员进驻小汤山医院施工现场,7天建成,8天后,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非典”病人。全国各地万众一心进行抗击“非典”的斗争,尤其是战斗在防治“非典”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令人深受鼓舞和感动。可以说,非典时期那种同仇敌忾全民抗击非典的精神,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可贵精神!那个时候我才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真正含义。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介绍你所认识的“非典”时期。

  A、“非典”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

  B、20xx年8月16日下午16时,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中国内地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 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C、20xx年3月25日,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殉职,她是抗非典战斗中第一位被患者传染而牺牲的医护人员。

  D、20xx年5月14日实验人员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非典样病毒,从1只貉标本中分离到1株非典样病毒。科研人员通过电镜对病毒形态进行分析,确定是冠状病毒。

  2、介绍作者及背景资料:

  郑也夫,20xx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

  20xx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20xx年5月12日,郑也夫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报告会上发表演讲,今天所学的《细菌的启示》便是这次演讲的记录。

  3、在读书过程中你一定遇到了很多不会的生字、生词、易错字,你解决他们了吗?如果解决了,请将这些 “拦路虎”写到黑板上和大家分享。

  读一读,在生字本写写难写字、易错字。

  砥砺 喷嚏 颠峰 根瘤菌 反刍 豁免

  发酵 繁衍 摄取 觅食 笨拙 唾液

  束手待毙 不卑不亢 不瘟不火

  易错字:不计其数 名副其实 不可思议 一以贯之 束手待毙

  4、考考你,这些词语你会解释吗?

  砥砺 束手待毙 不卑不亢 不瘟不火

  豁免 名副其实 不可思议 一以贯之

  同学们互相考一考、比一比。

  三、自读全文、讨论学习:

  思考标划:1、细菌有哪些性质和特征?

  2、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读课文,标划答案或讨论。

  ①、学生明确问题1答案:1、细菌的历史最古老;

  2、细菌无所不在;

  3、细菌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5、细菌的生存策略多;

  ②、你能结合相关的语句,解释一下这些性质或特征吗? (可任选你感兴趣的一例)

  学生组织语言,自述。

  学生解释细菌的性质或特征,班上交流。

  A:我感兴趣的是第一条性质。细菌的历史竟有35到36亿年,人类历史才有200万年,与之相比人类的确太年轻了,细菌是生物界的元老。

  B:我感兴趣的是第四条性质。细菌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很低,核武器也奈何不了细菌。

  C:我感兴趣的是第二条性质。细菌无处不在,人体中有无数的细菌,当人生病的时候,身体里的细菌数量更会大量的增加,所以尽量要远离生病的人,避免传染。

  ③、学生明确问题2答案:

  1)、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

  2)、寄生是生物世界中最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四、问题探究:

  重点读18、19段,你能说说作者此次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吗? 学生结合语句,认识演讲目的。

  点明此次演讲的目的,希望同学们面对此次疫病,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上的从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

  五、课堂小结,分享新知:

  你在这一节课有了关于细菌哪些新知识,请组织好语言,把他们分享给你的前后位同学。

  A、我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所以不应该随地吐痰,生病的时候更不能,不然会把病菌传递到空气中。

  B、我知道细菌对人类也有重要作用,病毒有4000种,对人体有伤害的不过100种,这100种病毒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会存活,所以经常通风也是对抗病毒的方法之一。

  C、我知道抗生素能够消灭大部分细菌,但总有少数细菌天然就对此类抗生素有抵抗力,因而我们不能全凭抗生素消灭病菌。

  D、“干净”和“肮脏”是相对而言的,从科学的角度说,所有的动物都被寄生着,所有的人类都是细菌的“寄主”。

  六、布置作业:

  1、标划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结合实例,赏析本课作为演讲词的语言特色。

初二下册语文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初二下册语文 篇10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华莱士、古咸、史密士的人物形象

  2、通过感受三者面对死亡时的表现,体会他们面对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困难。

  教学重点:

  借助圈划、品读词句等方法,体会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读关键词句,感受音乐家、老爵士、老船长的人物形象,理解老爵士等人行为的共性与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生当中,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不如意,你会怎样做?

  在泰坦尼克沉船之前【板书】的最后时光里,那些滞留船上的人又做出了什么选择呢?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出声散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圈划出你所感兴趣的言行)他们面对着什么处境?你认为他们有怎样的共同点?

  预设:人物有华莱士组合、班杰明与史密士

  处境:沉船带来的死亡【无可避免】

  共同点:镇定自若,不惧死亡

  研读文本,分析体会

  2、思考一下,他们的哪些表现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华莱士:“夹”,“抬起”,“搭弓上弦”等演奏动作

  “纷纷驻足”,“转过身来”,“相互看了一眼”,“慢慢走了回来”。

  古咸爵士:顺阶而下、衣着整齐举止优雅、彬彬有礼、拒绝救生衣。

  老史密士:到了驾驶舱门前,“他正了正自己的船长帽,又扯了一下制服,推开门,跨进去,站到了里面。”

  文章是否重在歌颂不惧死亡这种品质吗?请重温各位圈划的字句,思考他们的具体表现有着怎样的差异?

  预设:华莱士组合演奏认真、投入、肃穆,犹如身处舞台之上,相互之间心有灵犀。

  古咸爵士神态安详,衣着整齐,优雅,颇具绅士风度。

  老船长头脑清晰,主动面对灾难,与船殉葬。

  在因为失误导致沉船的那一刻起,作为船长的史密士就已经失去了船长的荣光,那他为何还固执地坚守岗位?让我们思考他的表现究竟有何不同。

  预设:临死前把握着船舵。

  船舵是操纵船只的工具【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意味着一船之首的权力,也代表着对担负起对船只兴亡的责任。

  史密士对己倔强面对死亡,对乘客死亡的悲痛愧疚,对航海事业的不甘。

  3、史密士船长即使失去荣光,却依旧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那么其他两人是否有着类似的表现呢?请看看华莱士与班杰明在镜头中最后所持之物

  弓弦与提琴象征音乐,作为世界共同的语言,音乐代表着心灵的沟通——音乐家想要豁达地面对灾难,并抚慰惊惶的灵魂

  晚礼服与高脚杯象征着修养荣誉——爵士想要维护自己的修养,更想以自己的方式在守护他人的生命

  4、 看完他们的表现,能否用一个词来表达你们的感受呢?

  音乐家、爵士与船长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他人的评价吗?

  三、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面对无可避免的死亡,求生的本能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我们应该记住生命的珍贵,只是更应该明白人类能够被称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类能够克服本性,做到在人生中有所坚持。【诺曼底号的哈尔威船长如何做的?】希望各位同学找到值得坚守的东西, 不在人生中迷失方向。

  四、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对你有所感触的句子或段落。

  2、模仿选文的一个镜头,假如你在沉船上,你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

  附:板书设计

  沉船之前

  死亡(无可避免)

  华莱士 音乐

  班杰明 镇定自若 修养

  史密士 责任

  教学设计说明:

  《沉船之前》一文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面对灾难”中的一篇极具代表性的电影小说。运用三个长镜头的切换分合,独立存在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却又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加强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

  初读《沉船之前》,最初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震撼。震撼于他们面对灾难的泰然,惊讶于他们在绝望的人群中如鹤立鸡群般的'淡定与从容。但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内容。要想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必须要先抓住小说中的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总是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与情节都是为了人物而服务的。针对八年级学生较少经历波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小说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文字中体会人物形象的同时,感知主要人物间相似的人性光辉。

  正是因为这样,我把教学重点定在借助品读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先来体会几组人物之间相同的品质——面对死亡的镇定自若。更重要的是,借助船长这个典型性人物,运用对比性阅读的方法,由同至异,剖析每一个人物行为背后隐藏的坚守,进而放大人性的光辉,适当引申出社会责任这一层面,进而回归面对灾难这个主题,升华主旨。

初二下册语文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本与影片由于选材的不同,其表达的主旨也不同;

  2、感受、体验文中人物面对灾难和死亡的镇定、坦然,以及文中表现出的人性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文本与影视的比较;

  难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性美,及影片表现的人性多元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阅读课文。

  (三)思考:编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片段的材料组成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

  1、三个片段的共性。

  2、同中求异,(目的是更细致完整地回答问题。)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四)过渡到影视:同样是这部分内容,影片的导演是如何处理材料的呢?

  1、观看影片节选。根据画面的材料内容,揣摩导演的表达意图。

  提示两个问题:

  (1)影片节选中哪些画面中的人物,与课文中的人物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的?

  (2)揣摩作者让这些画面在影片中同时存在的意图是什么?

  2、教师小结。

  (五)得出比较结论:

  选材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

  根据这一结论,引导学生给文章拟一个更恰当的题目。

  (六)教师总结全文。

  (七)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文章:三类不同职业、身份的人:面对灾难、死亡:镇定、坦然人性的美

  影片:众多人物:面对灾难、死亡:镇定、净空、争着逃生人性的多元化

  结论:选材是为主旨服务的。

  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目前教学进度和单元教学内容而定的,目前我们正好上到第二单元“立意、选材的.比较”。

  2、教学设计的思路:

  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先从初步阅读文本入手,再深入感悟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影片节选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巩固。

  3、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靠对人物共性和异性的探索中得到解决。

  执教者简介:

  本人职称不“高”,教龄不短。漫漫求索路,付出不少,所获不多,正与目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效率低)一致。月转星移,勿感不惑,更觉迷茫,然,并未退缩,庶竭驽钝,耕耘教改;课堂求真,做人求诚,愿与同仁,探究学问!

初二下册语文 篇12

  突出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要在备课备“点”,课堂授“点”,作业练“点”检查考“点”,自学寻“点”几个主要教学环节上下功夫。那么如何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下册语文知识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藤野(ténɡ)发髻(jì)芦荟(huì)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不逊(xùn)诘责(jié)烂熳(màn) 匿名(nì) 深恶痛疾(wù) 瞥见(piē) 解剖(pōu) 绯红(fēi) 油光可鉴(jiàn) 标致( zhì) 托辞( cí) 抑扬顿挫( cuó)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驿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瞥见】 一眼看见。   【畸形】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不逊】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 质问并责备。 【烂漫】 即“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匿名】 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绯红】 鲜红。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深恶痛疾】 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 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顿挫】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标致】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落第】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适值】 正好遇到。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文学常识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4.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 我的母亲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佃户(diàn) 宽恕(shù)蛮横(mán) 绰号(chuó) 侮辱(wǔ) 抽屉(tì) 舔(tiǎn)牢骚(sāo)

  赔罪(péi) 眼翳(yì)吹笙(shēnɡ)庶祖母(shù)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广漠】形容地方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质问】①责问。②询问。本文选用义项①。【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3. 文学常识填空

  (1)《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是现代着名的学者。他因提

  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2)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小传。自述生平的文章是自传;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是小传。

  3 我的第一本书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掺和(chān)马鬃(zōnɡ)磨蹭(cenɡ)盈眶(yínɡ)塾师(shú)红薯(shǔ) 枉读(wǎnɡ) 挎着篮子(lán)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幽默】言谈、举动有趣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酷似】极其像。酷:极,程度深的。【翻来覆去】来回翻动身体;一次又一次。【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磨磨蹭蹭】形容动作迟缓。

  3. 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作品有诗剧《智慧的

  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4. 列夫托尔斯泰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粗制滥造(làn )鹤立鸡群(hè )胡子(zī)长髯(rán)黝黑(yǒu)一绺(liǔ)藏污纳垢(ɡóu )粗糙(cāo)轩昂(xuān)颔首(hàn)甲胄(zhóu)锃亮(zènɡ)粲然(càn)剑鞘(qiào)广袤(mào)禁锢(ɡù)戳(chuō)犀利(xī) 炽热(chì) 尴尬(ɡān ɡà)鬈发(quán)黯然失色(àn)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 锋利,锐利,指刀、剑之类。也形容言词尖锐明快,目光锐利 。【粲然】 形容有光泽。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粗制滥造】 指制作东西马虎草率,不顾质量。 【藏污纳垢】 原是一种比兴手法,说 明君王要有所作为,就应当忍辱负重。后比喻包容种种坏人坏事。垢:脏东西。 【郁郁寡欢】   心情苦闷的样子。 【无可置疑】 也作毋庸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意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 【黯然】 阴暗的样子。【麻木不仁】 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思想不敏锐或对事物漠不关心。

  3. 文学常识填空

  (1)《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国家的着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着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国的雕塑家、画家。

  (3)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着名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无

  聊》、《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4)“(他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与一身。”这句话中的“美髯公”一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三国演义》中的“美髯公”是指关羽,而《水浒传》中的“美髯公”则是指朱仝

  5 再塑生命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绽开(zhàn) 譬如(pì) 繁衍(yǎn)觅食(mì)搓捻(cuō niǎn) 栖息(qī) 小憩(qì)困惑(huó) 穿梭(suō) 期期艾艾(ài)迁徙(xǐ) 枝桠(yā) 冥思遐想(mínɡ) (xiá) 恍然大悟(huǎnɡ)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预兆】预先显露出的迹象。【小憩】短时间休息。【迁徙】搬家,改变居住的地方。【不求甚解】原来有不咬文嚼字的意思,现多指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状:描述。【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冥思遐想】漫无边际的深思想像。冥:深。【遨游】漫游。【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 文学常识填空

  (1)《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本文中这位为她“再塑生命”的老师是莎莉文老师。

  (2)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是《威尼斯商人》。

  6 雪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目光灼灼(zhuó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博识】学识丰富。 【隐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分明,感觉不很明显。 【消释】① 消融;溶化。② (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本文选用义项①。 【目光灼灼】目光明亮的样子。

  3.课文中心

  《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7 雷电颂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pì)(nì) 咆哮(páo)(xiào)鞺鞺鞳鞳(tāng tà)

  波澜(lán)污秽(huì) 犀利(xī) 眩目(xuàn) 稽首(qǐ)迸射(bèng)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 雷霆(tíng) 鞭挞(tà) 祈祷(qí) 罪孽(niè)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徘徊】 ⑴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⑵ 比喻犹疑不决。 ⑶ 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本文选用义项⑴。 【睥睨】 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播弄】 ⑴ 摆布。 ⑵ 挑拨 本文选用义项⑴。 【雷霆】 雷暴;霹雳。也比喻威力或怒气。 【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3.课文中心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这部历史剧是郭沫若同志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部历史剧,它借古讽今,揭露了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传达了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真实意愿。

  4.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8 短文两篇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yáng)宁愿(nìng)倘使(tǎng)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姮娥(Héng)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皓月】明亮的月亮。【郁郁】这里是心里苦闷的意思。【祈求】恳切的希望或请求。【凭栏】靠着栏杆。【再生】死而复生。

  3. 文学常识填空

  《短文两篇》中的《日》和《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着名文学家。写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这一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课文中心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达了作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奉献一切的人生追求

  9 海 燕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苍茫(máng) 飞窜(cuàn) 呻吟(yín)胆怯(qiè) 翡(fěi)翠 掠(lüè)起 号(háo)叫 蜿蜒(wān yán) 吼叫(hǒu)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 胆小,畏缩。【翡翠】 本文比喻海浪。【精灵】 鬼怪。【蜿蜒】 比喻蛇类爬行的样子

  3.文学常识填空

  《海燕》是一篇着名的散文诗,作者高尔基,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海燕》是高尔基在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4.中心

  全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一曲无产阶级战斗的颂歌。

  5.象征手法

  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象征势力。

  10 组 歌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chì)热 祷(dǎo)词 执拗(niù)长吁(xū)短叹 礁(jiāo)石 馈(kuì)赠 夜阑(lán)人静 彻夜不寐(mèi) 憔悴(qiáocuì)天穹(qióng ) 千山万壑(hè) 璀璨 (càn) 镶嵌(qiàn)翱翔(áo) 酷肖(xiào)

  2.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心扉】指人的内心。

  3.文学常识填空

  《组歌》中(《浪之歌》《雨之歌》选自《泪与笑》,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着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组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即《浪之歌》《雨之歌》

  《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初中语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类型:事理说明、事物说明。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结构三部分:提出题(引论)、分析题(本论)、 解决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初中语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一、注拼音

  狼藉唾手陨落讪笑差使狞笑

  轻蔑簌簌迂腐颓唐交卸妥帖

  琐屑奔丧懵懂淹没骚乱喋喋

  彬彬鄙视荆棘忸怩凌辱

  叱骂隘口蹲踞荒莽蝉翼轻嘘

  鼾息窒息厮守遮蔽心弦拯救

  嬉戏火钵悉索山巅愤慨作揖

  暴躁忌惮嗫嚅喃喃萧条

  纨绔爵位造谣官衔钦差

  糟蹋煎熬枷锁兑现呱呱蜕变

  赎罪心急如焚彷徨赋予不知所措

  磐石匿迹惊骇义愤填膺一隅悚然蹂躏褴褛凶神恶煞蛊惑

  寻觅惨绝人寰诚挚黯然耗尽倏然疲惫色子黑魆魆岿然不动瘫软

  目眩忐忑仓皇怯懦

  • 推荐阅读:
  • 初二下册语文(精选17篇)
  • 初二下册语文(精选7篇)
  • 语文《老王》说课稿范文(通用17篇)
  • 语文S版《a o e》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语文《绿》教案(精选16篇)
  • 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初中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
  •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