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和氏献璧 和氏献璧文言文

2023-12-21人围观
简介和氏献璧 篇1  预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认识本课的生字,包括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和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学会本课的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和氏献璧 篇1

  预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认识本课的生字,包括九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和故事。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学会本课的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学生合作朗读课文。

  读后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声音、生字读音的把握等)

  整体感知

  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表格:

  ____次献给谁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课堂检测

  抄写生字。

  完成表格。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和氏献璧》。(齐读课题两遍)

  理解“献”、“璧”的意思。

  指名说说:“献”、“璧”两个字的意思。

  教师小结。

  新课讲授

  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汇报。

  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三次)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学习第一次献璧。(第1自然段)

  自愿起立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说说:卞和第一次献璧,结果如何?

  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左脚)

  学习第二次献璧。(第2自然段)

  自愿起立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说:卞和第二次献璧,结果如何?

  指名回答。(欺君之罪,砍去右脚)

  齐读第1、2自然段。

  学习第三次献璧。(3—5自然段)

  指名接读3—5自然段。

  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a、互相交流,读一读。

  b、指名汇报。

  c、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理解“捧”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a、将“捧”字换成“抱”字理解。

  *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 卞和抱着那块石头,哭了三天三夜,

  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b、指名说说:用哪个字好?为什么?

  *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理解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a、谈谈你怎样理解他说的话。

  b、指名汇报。

  齐读第3—5自然段。

  讨论:“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

  并指名说说。

  齐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拓展活动

  指名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互相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第一次  砍去左脚

  和氏献璧 第二次  砍去右脚     忠诚

  第三次  命名“和氏璧”

  做人最宝贵的品质流

和氏献璧 篇2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第三次献璧的内容,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的含义,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说说和氏璧的故事。

  3、有感情朗读全文。

  教学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语言、动作的词语。

  教学难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的含义,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氏献璧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卞和三次献璧却得到不同的结果,卞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一起回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请同学翻开书59页,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思考卞和三次献璧的经过。

  二、学习第一次献璧的经过

  谁愿意读第一段?

  卞和向厉王献璧却被砍了左脚,是什么原因呢?

  体会玉匠是如何“鉴别”石头。

  体会卞和献璧失败,此刻悲痛的心情。

  三、学习第二次献璧的经过

  卞和第二次向武王献上那块石头,却被砍了右脚,是什么原因?

  体会玉匠的动作语言。

  卞和又一次失败了,此刻的心情更加悲痛欲绝。

  四、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的经过

  1、默读课文3-5段,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

  出示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进,血窦流出来了。

  体会词语“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的那种悲伤。

  知道感情朗读。

  4、卞和痛哭的原因。

  出示句子: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体会:是谁将宝玉看成石头,是谁将坚贞之士当作骗子。卞和为什么说我是坚贞之士?你从哪里知道的?

  体会卞和忠诚祖国的心。

  指导感情朗读。

  5、文王会想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引读第5段

  6、体会“价值连城”的意思。

  7、介绍和氏璧。

  8、文王为什么将价值连城的石头命名为“和氏璧”?

  五、拓展:关于“和氏璧”你还知道哪些故事?

  板书:

  厉王被砍左脚痛哭和氏献璧

  武王被砍右脚悲痛欲绝忠诚于祖国的心

  文王被命名“和氏璧”

  课后反思: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2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反思教学过程,我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对语句“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进,血都流出来了”体会卞和的难过以及"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了卞和之所以三次献壁是因为有着一颗忠诚爱国的心。

  但是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课堂上没有能够全面地关注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进行深入挖掘,生成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是根据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有待进一步锤炼!同时,关于自己本身对课文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以教参为本的阶段,还没有深层挖掘文本内容。如本文对于卞和的塑造,不仅仅突出他一颗忠诚爱国的心,同时还可以发掘卞和的“智慧”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和氏献璧 篇3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从卞和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入手,用“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和“‘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两句话统领教学,使课堂教学的思路清晰。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卞和动作神态的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因为整篇课文就那么一句描写卞和神态动作的句子,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然后我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反复练读这句话,体会卞和的痛苦之心。学生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后,问学生: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汇报,抓住对“坚贞之士”这个词的理解回到课文的前两段,看看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让他们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搞清楚卞和痛苦的真正原因,从而深刻地感受卞和的忠诚。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卞和的忠诚。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

  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没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抓主线 明中心 透析人物内心——《和氏献璧》之教学反思

  记得,2005年在观摩窦桂梅、孙双金等名师的现场教学后,我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主线明确,而这条主线必须是自己对教材的深读熟思、精心琢磨后的成果,这条主线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就是教材的精髓。此后,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开始这种尝试、摸索,或许有时做的很粗糙,但确实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我就以《和氏献璧》为例谈谈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初读《和氏献璧》觉得这故事如此精短,一读就通,怎么用、怎么讲?当十几遍读下来,感觉这文章有嚼头,最终我确立了以 “献”字为主线,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理清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指导孩子们查字典、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何为“献”,它同给是否一样,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到卞和对国家的忠心、对楚王毕恭毕敬的诚心,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搭桥。再以“卞和抱着这块石头,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血都留了下来”抛砖引玉,引导孩子们反复朗读体会之后比较抱字的表达效果,从而与“献”字融为一体,再次感受卞和的忠心耿耿;接着,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是否会第三次献璧?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畅谈,“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如果不去献璧,那人们就认为我真的是个骗子,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这样才能让无价之宝的说法得到证实。”“ 如果我是卞和,我不会第三次献璧,因为我不想再让自己的身体遭受痛苦,不值得。”……学生的争议在我的意料之中,课堂上每个学生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最后,回归整体,回味全文,结合自己的想法再次探讨卞和的“献”的价值、意义,从而让学生的学与个性体验巧妙结合。

  这堂课我上的激情飞扬,学生热情洋溢,我想正是有了课堂主线的捕捉,才让课堂活起来,今后我想在教材主线的捕捉上继续努力!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的开始,我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质疑解疑.在 3-5段的理解中,我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意学法的指导.复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二是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记生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收获.注重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发言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和氏献璧》这课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课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师:请孩子们齐读5-7自然段,思考:第三次献璧时,卞和是否直接将璧献给文王?而是怎么做的?

  生:卞和没有直接将璧献给文王,而是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感觉卞和很伤心。

  师追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沉默。

  师相机出示对比句式:“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和“卞和拿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痛苦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泪都流完了。”

  师:仔细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生一:第一个句子是“捧着”,而第二个句子是“拿着”;

  生二:第一个句子是“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第二个句子只是“痛苦了三天三夜”。

  师:相比,多了哪个词语?

  生二:多了“一连”这个词。

  生三:第一个句子是“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第二个句子只是“哭得眼泪都流完了”。

  师:你认为哪个好?请你结合一处不同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一: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捧着说明卞和很小心,而“拿着”觉得很随便。

  师追问:为什么卞和会这么小心呢?

  生一:因为和氏璧很珍贵,他怕把璧弄坏了。

  师:说得非常好,希望下一个同学也能像他一样抓住重点词来谈体会。

  生二:我也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一连”这个词语说明卞和一直在哭,中间没有停过。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伤心。

  生三: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说明了卞和哭的程度,不仅眼泪流完了,而且血都哭出来了,更体会出他的难过。

  在这个小片段中,我就通过对比的方法,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学会在对比中找准关键词,从而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和氏献璧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玉的珍贵和卞和忠诚之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和氏献璧》。理解“献”、“璧”。

  引导学生看题质疑。

  二、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先解决。

  2、检测字词。

  3、同学们字词掌握的不错,那通过读课文,你们读懂了什么?

  4、学生回答,了解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说说:

  和氏献了几次璧玉,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卞和的忠诚。

  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

  引导学生读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最后体会卞和说的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谈一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作业:把和氏献璧的故事请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细读课文,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玉的珍贵卞和的忠实之心。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氏献璧》。

  全班一起课文。

  二、学生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呢?

  讨论之后,学生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而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三、拓展

  学生交流资料,《和氏献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结合语文天地,读一读,背一背。

  《石灰吟》

和氏献璧 篇5

  以前看过几篇中学课堂的教学实录,特别是李镇西和韩军的,有点触动。我的感觉是与我们的小学课堂有着较大的区别,他们的课堂量大、度宽、思深,跳跃性强。比如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而韩军却提出举三反一(《新语文学习》上有介绍),想想他的话不无道理。今天,在溧阳实小听到一位中学教师来上小学的课堂,很好奇,想看看与小学教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干老师课堂上追求的是深度语文,听他说是第二次上小学的课,但从这节课上,干老师的深度语文体现得非常明显,给人的是一种震憾性的触动,可能从一位中学老师来把握小学课堂,度上可能太深了一些,学生与听课老师一时还适应不了,但干老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教师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却是令人折服的。

  感受一:对“璞”字的处理

  干老师首先由一句谚语入手:玉不琢 , 不知理,当老师出示这句时,我在下面想,干老师出示这句必有他的道理,可能课中还会用到,在课结束时,干老师果然又回到此处。然后教师大约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围绕“璞”来深挖,现在回顾干老师的课,这个字的深挖含义很深,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干老师课堂上的浓度语文也就无从下手。干老师课堂上通过多种途径来阐述“璞”字:1、课文中是怎样写出来的?2、媒体出示“璞”的样子,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3、把“璞”拆字,“王”字旁表示什么?大胆猜想,4、想想“王”字旁不带玉和意思,教师再讲解这些词在过去也和玉有关,比如“环”字,这些知识,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知道。5、再看“璞”字,大胆地猜读后,出示“蹼”、“镤”等字让学生读。

  此环节,信息量非常大,这个“璞”字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非常紧密,所以干老师不会放松,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带给学生有关“玉”方面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感受二:对姓氏的把握

  课中干老师问学生:“氏”是什么意思?“和氏”姓什么?课文中姓“卞”课题为什么叫“和氏”?学生弄不清了,教师让学生再看课题:和氏献给谁?献的什么?为了帮助学生,教师媒体出示“璞”打造成璧、环、琮后的各种样子,问学生:如果献璧会是怎样的结果?教师小结:课题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我来上,对姓氏我是不会注意的,所以当干老师课堂上说到姓氏时,我瞪大了眼,不知干老师要干什么。但随着课的进行,干老师对姓氏的巧抓,真是神来之笔,此处大有学问,“和氏”为皇帝所封,皇帝为什么要封为“和氏”?与文章立意是否有暗合之理?此处,干老师课文开始时对“璞”字的狠抓到这儿有了显示。并且干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可以不能解决,但如果学生能把这个问题一直记住,以后或许能有机会解决,那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阅读的批判、阅读的反思会有大的好处。

  感受三:和氏到底献了几次

  有的学生说献了三次,有的学生说两次,最后一次不是献,是文王感动后来取的,不是献。

  佩服的是干老师对第三次献的处理。在学生讨论出和氏献璧是用忠诚和无私的心打动文王后,干老师出示一个小知识:国王的谥号:厉王、威王、文王都是后人根据生前的性格和政绩在后追加的。

  干老师在此处出示这个小知识点,既帮助了学生对课文人物性格的把握,又扩大了知识面,所以说,课堂上,应该教师讲的,就应该大量地讲,应该教师灌输的,一定要灌输,深度,要教师去把握,去引领。

  感受四:对文章主题深度的挖掘

  师:如果是你,你会献玉吗?生说不会的多,会的少。很遗憾,此处,干老师打断了学生的话,可能是时间不够了。教师再引:中国这长的历史,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和氏献璧(因为忠诚和无私)?教师再进一步:“玉”代表了什么(周朝前是权力的象征,周朝后是美德的象征)?那你的才华和美德你会不会献?再出示课文开始时出现的那句话。

  此环节,干老师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玉和人的美德联系在一起,玉人合一。如果通过献玉让学生体会到无私与忠诚,那么,你会献玉吗?你怎样献玉?则达到了更高的高度。

  干老师的这节课上,为了追求一种语文的高度,教师输送多了一些,课堂上的情趣少了一些,深度语文,度如何把握?如何与课堂上的情趣结合得紧一些,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

和氏献璧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楚国人卞和把一块含有美玉的石头先献给国君楚厉王,却被诬为欺君被砍去左脚;又献给楚武王,被砍去右脚。待到文王即位,卞和才得以平反,美玉才得以重见天日。卞和虽历尽磨难,仍坚持信念,他的坚贞、执著、勇敢令人感动。作为历史故事,对我们现代人的教益也很大。

  教学目的:

  一、会用多种识字方法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鉴别、急切、无价之宝、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和氏献璧”的故事。

  三、能够对文中的四个人物做简单的评价。懂得“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的含义,理解卞和悲痛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一、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二、理解句子“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

  学生分析:

  故事精炼,情节曲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故事蕴含的道理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也许有人会赞扬卞和的忠贞,也许有人会说他很傻。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保护好自己。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能够认读生字,勾画生词,读通课文,熟悉内容,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学习第三次献璧,结合卞和献璧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卞和的忠诚。对卞和、文王、厉王、武王、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特别的礼物。看屏幕,这是一本书,名字叫《韩非子》。韩非子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读一读故事的名字叫——《和氏献璧》。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课件: 主要内容)

  三、走进卞和,感悟坚贞。

  1、卞和为了向君王献璧,而失去了双脚,被砍去双脚的卞和会想些什么呢?用直线勾画出来。找到的请举手。是第几段?谁愿读读这一段。(幻灯:第四段)

  2、从卞和的心理活动你能体会到卞和内心的痛苦吗?这一段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他的痛苦?他对宝石的珍爱从哪个动词可以看出来?圈出这段描写卞和动作、表情的词语,再读读,读出卞和内心的痛苦?

  3、卞和的耳畔仿佛又想起玉匠说的话。男女生对比读。(幻灯:“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

  4、“卞和一想起玉匠就火冒三丈;玉匠,厉王叫你鉴别这块石头的真假好坏,玉匠,你是怎么做的呢?第二段用了哪个动词写玉匠的动作?

  5、什么叫“端详”?(就是仔细地看。)(老师配以动作)

  6、仅凭肉眼就能够鉴别玉石的真假吗?(幻灯:玉石)玉匠,这个君王身边的权威人士,玉石专家随随便便就做出了鉴定。“普通”是什么意思?(“平常”,“平凡”的意思。反义词是“特殊”,“独特”)

  7、卞和多么希望璧玉重见天日啊!他泪流满面又记起当时对厉王说的话。大声地读。(课件)

  8、你读出卞和“急切”的心情了吗?从“急切”这个词你体会到卞和的个性了吗?

  9、他尊重事实,对君忠心,坚持真理,结果却被厉王砍去左脚。再读卞和急切解释的话,体会卞和急于献璧的忠诚之心。

  10、卞和怎么甘心无价之宝被埋没,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他又把石头献给武王,换来的又是什么呢?读——(课件:武王也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12、忠心耿耿的人却被定为“欺君之罪”。这无价之宝难道真的要永远被埋没吗?再齐读第四段,读出卞和心中的愤怒。

  13、武王死后,文王登位。文王的做法和前两代君王相比进步多啦?他派人前去“查询”。女生读一读调查者说的话。(课件: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男生来回答。(课件: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卞和是怎样说出这番话的?设想他当时的动作、神情、模样。

  虽历经三代君王,卞和忠诚坚贞的品质依然没改变?

  (课件: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卞和的忠诚坚贞?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读出对卞和命运的怜惜以及他坚贞不渝的精神的感叹。

  14、卞和献出的仅仅是一块美玉吗?还有他忠于君王的心哪!让你感动的人仅仅是卞和吗?文王还了卞和一个公道,价值连城的美玉终于破璞而出。卞和的一颗忠心也终于得到君王认可。你们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话吗?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来问问。

  四、介绍作者韩非子

  卞和的坎坷经历让人感叹,这个故事的作者韩非子同样身世坎坷。(幻灯:韩非子简介)把这两个人联系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卞和和韩非子可不就是两块美玉?但卞和的忠贞最后得到文王的认可,而韩非子却被诬陷致死,至死不被认可,不是更令人悲哀吗?

  如果你是卞和,你会怎样献璧?同学们下课后继续讨论,把你的感受写下来。题目《读<和氏献璧>有感》

  四、 作业、(任选一题)

  1、《读<和氏献璧>有感》

  2、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写令你感动的坚贞之士。板书:

  厉王 砍左脚

  卞和 献璧 武王 砍右脚

  文王 命名“和氏璧”

和氏献璧 篇7

  《和氏献璧》课后反思

  在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我和很多老师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惑:大家都讨论过这篇课文表现的汴和的愚忠不应该被推崇。我也持相同意见。那么,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突然,我想到了哥白尼为证明“日心说”而被火烧的经历。对!卞和他一再坚持为什么呢?不仅仅是愚忠,更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事实、证明真理!

  教学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卞和这看似愚蠢的行为,我找来了哥白尼、伽利略为证明真理而奋不顾身的事迹,同学们终于能有所感悟,有所同感了。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

  我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课题入手,请学生自己质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作为教师我帮助学生从中筛选出三个有关文章的精髓,“卞河为什么献璧?”“卞和是怎样献璧的?”“献璧的结果怎样?”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在3—5段的理解中,我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重学法的指导。总之,这种自主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能从初读、细读、扩展延伸这三方面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激发阅读的兴趣。

和氏献璧 篇8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说是假的,厉王遂下令砍去他的左脚。厉王死后,他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它是故意欺骗,下令砍去他的右脚。文王登位后,卞和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清原因后,仔细研究,确认那是块宝玉,随即命名“和氏璧”。

  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以“奇妙的石头”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石头的知识和故事,表现了不同石头的奇妙所在。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承上启下,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块石头,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课文中所讲的故事虽然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其中“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使我悲伤的原因呀”是全文的中心,告诉我们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10个要求写的生字,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理解词语意思,能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能够从课文中明白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

  ②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如果你得到一件很名贵的宝物,你会怎么做?

  2、在楚国时期,有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你知道他是如何做的吗?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所面临的问题,既可以调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书中主人公的距离,使学生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字词,用“找朋友”的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3、进行“生字闯关”游戏,对字词进行随机指导。

  (通过这两个游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巩固了生字的字形,灵活运用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和氏璧的资料。

  拿出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2、学生交流读书结果。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补充完整:

  (通过再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从课文中提炼出的语言,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未必会形成清晰的脉络,如果用表格形式加以提示就清楚多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你对和氏哪次献璧的印象最深?

  (四)重点读文,深入学习

  根据学生谈到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学习。

  (学生谈到哪次献璧印象深刻,就先学习哪一次献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1.学习第一次献璧。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卞和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

  (2)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一次献璧的场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面对卞和被砍去左脚的结果,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二次献璧。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卞和,面对这样的结局,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如果你现在是武王身边的一位大臣,你想对武王说些什么?

  (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在场的一名大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并畅所欲言的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

  3.学习第三次献璧。

  (1)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

  (2)小组讨论: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4)出示学习方法:

  ①练习分角色朗读或把文中的情景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②文章中什么使你感受最深,抓住重点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来。

  ③辩论: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卞和第三次该不该去献璧?

  (5)学生自由分组,选择一种学法各自进行学习,老师巡视点拨。

  (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根据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到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令人最心痛的。)

  (6)全班展示小组学习结果。(7)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五)美读课文,品味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的含义。

  (理解课文后再美读课文,更能体会出文章的内涵,读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作业设置

  1、同学间互相推荐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读一读。

  2、将学习了这篇文章的你的感想写到练笔本上,写完后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和氏献璧 篇9

  让心灵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徜徉——《和氏献璧》教学实录

  《和氏献璧》是一则历史故事,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是作为一篇从浓重的历史背景中走来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时,如果单从文字训练的角度去设计,就无法借助此文本去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民族情结,就无法打通学生与民族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期待通过资料的阅读与整理,能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去审视文本,去个性化的解读文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课堂既有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带来的温度,又有深刻把握文本和适当拓宽学习领域而带来的广度与深度。努力让这节课能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丰满学生的情怀有机的结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思路:

  1.以在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玉”引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在阅读、教师的讲述中感受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玉文化”。

  2.读文质疑,了解学生的认知缺口,确定教学的重点。

  3.略讲一二自然段,每一段以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活动力求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和谐统一,对学生既能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又能借助对玉匠和武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的挖掘,为后文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卞和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做好情感铺垫,也为学生尝试着把人物的命运放入所处的时代进行理解、分析打下基础。

  4.充分挖掘卞和的“哭”的内涵,还原作为“坚贞之士”的卞和较为丰满的形象。借助反复地有感情朗读,体会卞和的心碎、期望、无奈能揉杂在一起的矛盾而复杂的情绪。

  5.以他到底哭什么引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学生反复读,借助语感的作用,尝试着从表面上理解意思,并引导他们到文中去寻找与它意思的句子,使得“古文”能以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走进学生的眼睛。同时也借助这一开放度很大问题,引导学生对卞和“献的是什么”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结合问题,谈出自己对事件或问题的独特看法,反对贴标签与说空话。(努力使贡献的是什么,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准的答案。)

  6.以和氏璧的珍贵凸现卞和的贡献。

  7.以国王的“谥号”为引子,,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去书中寻找洒落在字里行间的证据,来探究“厉王”“武王”“文王”不同的统治风格。最后在回归文本,把卞和的命运投放到历史中,感受小人物的卑微与伟大。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由学生熟识的字引入教学

  教学实录:

  触摸玉的神韵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识字量很大,我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板书“王”字

  生:王!

  师:这个字对你们来说真是——(教师做“易如反掌”的动作)

  生:易如反掌。

  师板书珍、珠等字。

  学生很快就读出来。

  师板书“琳”字,问:知道“琳”指的是什么吗?

  生茫然地摇摇头。

  师:“琳”在古代是一种美玉。张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你们没有学过的字,板书“玥”字。

  大多数学生摇头表示不认识。

  师: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

  生:玥!

  师: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表现出接触的创造力,他们发明了象形字、会意字,还有这种形声字。因为我们掌握了一些造字的规律,所以在读书时,遇到我们不认识的字或不懂得词语,就可以猜出它的读音和意思。为了更准确,我们借助字典来验证一下。查查字典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生:就是读“yuè”,意思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师:看看黑板上老师刚刚写下的字,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生:这几个字都是“王”字旁。

  生:这几个字还都是形声字。

  师:“王”也是吗?

  生:不是,是基本字。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 “王”在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与一个字写法相同,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不知道。

  师板书“玉”字并提问:到底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读了这段资料,你也许能明白点什么?

  大屏幕出示:春秋战国以前,先民认为玉是上天留在人间的神灵,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到了春秋末期,玉大量流行起来,它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美德、才能、情操、信义、忠诚的标志。

  学生读。读完后遂介绍:在甲骨文中,从“玉”字旁的汉字就有500多个。这充分体现当时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的时候,使用的是玉器,男人们佩戴着玉,女人们颈上、发辫上垂挂着玲珑剔透的美玉。很多的大贵族死后,还要穿上金缕玉衣,以显示无边的权利和高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玉有关文章和氏献璧,让我们缤纷的历史,去感受古人的情怀。

和氏献璧 篇10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看了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大怒,就下令砍了卞和的左脚。

  待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这不过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故意欺骗,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了。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那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献璧 篇11

  一、直接导入 (交代课题)

  1、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生1:复述,生2:稍减,生3:更简练。)

  2、师板书“献”,理解意思、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带问题默读:卞和一共献了几次璧?

  2、指生交流:生1:两次, 生2:三次。

  师:意见不同,我们在学习课文中找答案。

  3、师:自读第一次献璧。(生读)

  师:第一次献壁成功了吗?玉匠怎样处理的?

  生:没仔细看,卞和被定为欺君之罪。

  板书:一次 厉王 欺君之罪 砍去左脚

  4、出示玉匠句,指导有语气的读。

  5、生带问题读第二次献璧:献给谁?成功了吗?结果怎样?

  生:献给武王,没有成功,又被砍去了右脚。

  师板书: 二次 武王 故意欺骗 砍去右脚

  师:此时卞和怎麽想的?

  生:生玉匠的气、遗憾。

  师:卞和还想不想献璧?(不想)

  师:那麽读4—6段,有疑问说出来。

  6、解疑明确:卞和献了三次璧。

  7、质疑:武王、厉王都死了,为甚麽卞和还没有死?(出示资料解疑)

  8、指生读卞和哭句(屏幕出示)。

  师:你感受到甚麽?

  生:可怜。

  师;卞和为甚麽哭?

  生:没有人认识玉璧。

  师:带着卞和此时的心情读。(指导感情朗读)

  三、解决课文重点

  屏幕出示:“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指生读)

  出示有关“玉”的资料(师读)

  师:看了资料你认为卞和怎样?

  生:对君王忠心。

  师:为什么卞和哭的那麽伤心?

  生:卞和心痛的是宝玉没有得到承认,他要为宝玉讨回公道。

  师:岂知宝玉!坚贞如卞和,同样被人误解,惨遭酷刑,他难过啊!他愤怒啊!于是他捧着宝玉连哭了三天三夜,直把血也哭出来了!你能再读读卞和在山下的句子吗?

  生:感情朗读……

  师总结过度:这是不是第三次献璧呢?

  板书: 三次 文王

  屏幕出示:玉匠第三次的表现(生说第三次献璧成功的原因:文王贤明)。

  师总结: 文王被卞和感动所以命名“和氏壁”。

  出示:“和氏壁”的资料(师读)。

  师:这麽珍贵的宝物,卞和仅仅献出的是宝吗?(是忠诚)

  师板书:忠诚 命名“和氏壁”

  四、扩展延伸

  师建议:课下多读历史书籍,丰富历史知识。

和氏献璧 篇12

  在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我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先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何氏璧的故事,如为学生讲《完璧归赵》的故事,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接着,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氏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是学生理解讨论的重点,弄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了解了和氏献璧的原因。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却让我感到意外:一学生说:“连汴和都知道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玉匠却看不出来?”一学生说:“我觉得这个汴和很笨,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才去献给厉王呢?”一学生说:“如果文王请的玉匠也不识货,那么汴和不是要把头也失去了?”一学生说:“如果他真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他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为什么厉王把汴和的脚都砍去了,那么残忍,他还是要献璧呢?”……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像汴和这样献出忠诚的方法,是一种愚忠。要表达自己的真诚和忠心,是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的,不一定要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还有,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汴和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讨论的结果完全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了。

  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其实,我觉得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时,我也在想,编者把《和氏献璧》这篇课文安排在“奇妙的石头”这个单元里,而且还要从这篇课文中向学生进行一种“做人要真诚、忠心”的思想教育,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这样安排这篇课文不太妥当

和氏献璧 篇13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第三次献璧的内容,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的含义,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说说和氏璧的故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呀!”这句话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教具准备课件,有关和氏璧的资料和故事。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石头的故事。 [(出示:课件)你觉得这块石头跟普通的石头一样吗?为什么?(生:不一样)师:对,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我们叫它“璞”。 这块石头里蕴含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你们想学习吗?

  二、学习第一部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读第一、二自然段,等一下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书)

  师:谁能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卞和第一次向厉王献璧,结果被砍去了左脚; 第二次向武王献璧,结果又被砍去了右脚。

  师过渡:同学们,卞和两次献璧,一次给厉王砍去了左脚,一次给武王砍去右脚,假如你是卞和,你还会去第三次献璧吗?卞和又是怎样做的呢?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师:请你用“-”在文中画出来。提问并幻灯出示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

  2、认真品味句子

  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

  (1) 请用“△”标出表示卞和动作的词语。

  师:谁找到?你来。

  生答:“捧”

  师:真棒。

  出示句子:

  1、卞和捧着那块石头,

  2、卞和拿着那块石头,

  师:现在老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听听哪一句读得更好。(第一句)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句子,看哪一句好。

  师:好在哪里?请大家做做“捧”的动作。从这个动作中,你想到了卞和对这一块石头的态度是怎样的?(生:他认为它是一块宝石,十分珍惜,把它奉为至宝)

  师: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把“捧”读重音,生读)

  师:还有那些动作神态的词语?(痛哭)

  师:痛哭说明卞和哭得怎样?(哭得十分伤心)还有哪些词句表现了他伤心到极点的?(生答:从“一连”“ 直”“ 三天三夜”)

  师:谁想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谁再想读。你们认为哪一个同学读得好?师:对,读这一句话的时候,一定要读得非常伤心。谁再想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请大家想想 “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a齐读。理解:诳

  师:你能告诉我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不要紧,老师给你一点提示:你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这是卞和说的。

  (出示第四自然段。)

  品重点句子。

  卞和回答:“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面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a、从“并非”“而是”中你知道卞和痛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生回答后,在课件划出句子)

  师:句子当中“有人”指的是谁呢?(指名生回答:厉王、武王和玉匠们。)

  师:真聪明。那坚贞之士指的又是谁呢?(生齐答:卞和。)

  b、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伤心,悲愤)同桌互相读读这句话。问:谁想读这个句子。(指名读)你们还想读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c、师:为什么卞和被砍掉了双脚,还要冒着危险去献璧呢?(证明自己的清白,向君王表达自己的忠诚)下面,进行小组讨论,假如让你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扬卞和这种可贵的精神,你会用哪个词语呢?(小组讨论)

  谁来说说?

  生答:永不放弃,坚贞不渝,忠心耿耿,坚持不懈……

  师过渡:对于这样一个忠诚的卞和,文王听到回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4、出示:第五自然中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石头。玉匠仔细研究了石头纹理,确认那是块璞。经过仔细打磨,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璧”。

  (生齐读)

  师:句子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卞和不是一个骗子。厉王和武王的判诀是错误的等)

  (展示课件“石头”——“美玉”)

  5、练习朗读。

  师:同学们,卞和一共献了三次璧,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呢?(第三次)下面我们来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下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学生表演,老师巡视)选一组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演。

  师:请给予掌声。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回归课题:“和氏献璧”,他献的是什么呢?(他献和不仅是和氏璧,还是一颗忠诚之心。因此,文王把这块璧命名为“和氏璧”)看题目

  2、小练笔:

  假如你是卞和,现在厉王和武王就在你的前面,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我想对厉王和武王说:“ ”

  3、指名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指导学生通过证价,学习认真倾听和表达清楚。

  (这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并且说明搜集渠道,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教师总结:同学们,中国不知出了多少像卞和一样的忠诚之士,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忠诚之士,以保社会之正气。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互相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总结全文,

  附:

  千年国宝“和氏璧”的故事

  故事1——完璧归赵

  和氏献璧之后,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lìn)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zhāo)襄(xiāng)王却食言反约;蔺相如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故事2——“和氏璧”成为玉玺

  在公元前222年,秦王嬴(yíng)政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第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玉玺(xǐ)。并在玉玺(xǐ)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从此这一块璧便成了权力的象征——御玺。

  故事3——“有眼不识金镶玉”

  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bèi)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mǎng)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kē),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推荐阅读:
  • 和氏献璧(精选16篇)
  • 和氏献璧
  • 《伟大的友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