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得体会

初二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中国在世界

2023-12-21人围观
简介初二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

初二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初二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初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中国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中国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初二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根据大屏幕展示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教师提问]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教师承转]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初二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2.通过资料分析和地理计算,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4.知道我国水能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我国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分布状况。

  5.通过阅读我国水能资源分布图,分析水能资源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及水能的开发等几部分内容。水资源作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内容之一第一个讲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教法建议

  在讲述这一节内容时,注意不要和前面关于河流和湖泊的内容割裂开来,应该将这一节看作是前面知识的运用、引申和概括。为了说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必须要运用内、外流河特征的知识,也可以将长江和黄河水量的巨大悬殊作为佐证。另外关于气候和地形地势的知识也与本节关系密切,比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和“中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存在着因果关系;地形地势是水电站建设时考虑的最直接因素。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由于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搜集我国水资源现状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关于跨流域调水和节水农业,以及水利枢纽的建设概况等方面的数据和图片,这些可作为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的前期准备。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问导入]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日常用水主要来自哪些水体?

  [学生回答]略

  [活动]读“水的供给”图,由学生归纳正确答案。

  [小结]看来,河水和湖水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而用水最多的领域是农业。

  [转折过渡]其实,人们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资源。课前大家都查找了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略。

  [教师补充说明]河流是我国主要的水资源,因此河流水量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我国水资源多少的重要指标。

  [展示投影]“我国河流流量分布图”

  [活动]

  ①由学生比较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的水量大小

  ②提问:我国东、西部河流水量有何不同?(东多西少)

  我国南、北方河流水量有何不同?(南多北少)

  ③归纳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东南→西北递减

  [转折提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请学生读“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与“河流流量分布图”,提问:降水量分布与河流流量分布有何关联?为什么?

  [转折]我们在前面除了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之外,还了解了降水的时间分配。降水的季节变化会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呢?

  [学生回答]略

  [小结]我们国家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水危机造成的危害。

  [提问]除了时空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水污染等问题)

  [展示表格]“我国南北方耕地面积比例、河流流量比例”的表格。要求:请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水、土配合的现状。

  耕地(占全国%)河川年径流量(占全国%)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3883

  淮河及其以北地区6217

初二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初二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中国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中国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1.初中地理教案教学反思

  2.初中地理的教案教学反思

  3.党课教案模板

  4.分数乘整数教案模板

  5.口语交际教案模板

  6.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7.初中物理知识教案模板

  8.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

  9.初中七年级地理众多的人口的教案

  10.教学设计和教案模板

初二地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初二地理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中国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中国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初二地理教案 篇10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初二地理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初二地理教案 篇12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根据大屏幕展示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教师提问]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教师承转]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 推荐阅读:
  • 初二地理教案范文(精选15篇)
  • 初二地理教案模板(精选9篇)
  • 初二地理说课稿(通用5篇)
  • 初二地理教师新课程教学内容总结与反思
  • 初二地理辅导:我国地理知识点整理
  • 初二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 初二地理教案
  • 初二物理教案
  • 初二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