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条据书信
《燕歌行》教案范文三篇
《燕歌行》教案1
《燕歌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歌通过描写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的边关战事,歌颂了广大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谴责了将帅的轻敌骄逸,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义。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使用。
2.合作探究,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以及边塞诗文体知识等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语: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诗意
诵读诗歌并思考:(1)高适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战争的全景图,请浏览全诗,根据战争发展划分四个层次,并概括内容。(2)我认为这是一场 的战争,我的依据是 。
学生活动:①多种朗读方式,主要采用自由地读、结合背景材料读、个性化地读、结合注释读;②读通诗歌后,思考两个问题,然后交流讨论。
明确:(1)诗歌描绘了一幅战争的全景图,包括出师、失利、被围、死斗四个层次。首段八句写出师,接着八句写失利,重点写战斗经过,第三段八句写被围,侧重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写死斗,侧重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2)①这是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通过这首边塞诗中的意象如金鼓、旌旆、碣石、羽书、猎火、狼山、大漠、塞草、孤城、铁衣、征人、刁斗等可以看出战争环境的恶劣;②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也是一场腐朽的战争,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采用对比的手法,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官兵之间的矛盾,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③这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战争,诗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④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诗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任务二:体悟情感,赏析手法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价高适《燕歌行》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1)哪些句子体现了“沉痛”之情?
(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沉痛”之情的?
学生活动:①朗读诗歌,把握情感;②交流讨论诗歌为表达沉痛之情所使用的手法。
明确:(1)《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二句则通过写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2)诗歌主要通过运用多重对比来表现沉痛之情,如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大将军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将军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等多处对比。诗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情感爱憎分明,也使得主题更加鲜明: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盼边地之和平。
接着请同学们齐读小序部分感受作者高适的写作意图与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小结: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更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随意想象。《燕歌行》让后人感受唐代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燕歌行》里的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因此高适没有被《旧唐书》和《新唐书》列入“文苑传”,而是被列入前面对于王侯将相的传记中,而且位在列在李光弼、郭子仪之间了。
作业布置:
1.这两首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蓟①中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
岂无安边书③,诸将已承恩④。
惆怅孙吴事⑤,归来独闭门!
【注】①蓟:蓟城,在今北京西南。②翻:反覆,指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用兵之事。孙,指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吴,指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孙、吴都以善用兵著称,皆著有兵法,因并称孙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三、四句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五、六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了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七、八句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2)诗歌结尾说“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1)抒情方式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声传情的手法。(2)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①高适诗通过描写明丽之景,表现了边塞的和平宁静;通过写明月下的笛声传遍关山,在思乡的同时表现了盛唐的豪情。②李益诗通过描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芦笛声的凄清,衬托了征人思乡的迷惘和悲凉。
2.(1)B。(2)①对边塞萧条冷落现状的伤感;②对边患深重频仍的愁绪;③对报国壮志无法施展的怨恨;④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每点加分析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燕歌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见文后注释1.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燕歌行》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
2.赏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对比,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初步了解边塞诗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封建经济和*兴盛的盛唐时期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发展,边塞诗更是盛唐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针对战争这样一个人类永不磨灭的话题,高适写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满浪漫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抑或是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今天我们随着边塞诗人高适去领略《燕歌行》的独特美。
二、研读诗歌内容,理清层次
1.四位学生分四部分默写《燕歌行》,其余学生讨论完善学案上的诗歌翻译。
2.全体齐读《燕歌行》
3.各组派代表翻译部分诗句,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预设】:
①横行: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②赐颜*:赐以体面恩遇
③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事演习,猎火意为战火。
④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满目凄凉到边土
⑤身当恩遇常轻敌:唐*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视寇敌
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疆动荡不安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荒芜。
【诗歌翻译参考】:
唐朝东北边境敌*入侵狼烟四起,唐朝将*辞家乡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沙场上,天子非常赏识赐厚重的体面礼遇。
锣声响彻金鼓和鸣威武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的骑兵仗势侵犯似狂风暴雨。
战士拼斗*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将*却仍在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士越斗越稀少。
唐*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身穿铁*守边疆*勤已长久,思妇泪挂双目丈夫远去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人驻蓟北徒然回望不得归。
边境遥远多动荡怎可轻易把家回,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无所有。
战场杀气久集聚阵前腾起似乌云,寒风飒飒打更声不绝彻夜惊耳鼓。
只看见白刃乱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献身为报国难道还顾及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捍御强敌的李将*。
4.《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把这首诗分为几层,分别讲战役的哪部分?
明确:第一层八句写出师,战况紧急,出师隆重;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战败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决一死战,突出壮志,提出心愿。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特*
1.《燕歌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主旨,请选择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①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②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是鲜明的对比。(“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③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主旨:通过多重对比谴责了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不体恤士兵的将*。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请于诗中选择一二例加以赏析。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也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险恶。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惨景*,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③“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情危急的气氛。
四、课外延伸
岑参与高适都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二者在雄壮的共*下又有着鲜明的个*,比较岑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探讨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苦乐联系起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中矛盾也给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将士的艰*。
②表现手法上,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质朴刚健,精炼准确。岑参则好用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