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条据书信
夏感教学设计:领略夏日风情,感受生命活力_
《夏感》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 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 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 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 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 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 ,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
明确学习目标
生朗读课文
两位学生默写课后词语的注音并解释。
讨论交流。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小结(教学反思)
学生对 课文语言赏析较好
课前预习效果不好,一部分字词注音不准确
阅读课文不流利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 勤
紧张旋律
《夏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展示才华:课堂小作:(片断描写)
本文启示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请你也另辟思路写一篇《夏感》来体现夏的美。
示例:夏日数阴
时近中午,骄阳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汉子在发泄着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盘旋,拾级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烈日的毒辣。树下一片凉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飘渺中,仿佛一位钟情的少女在脉脉流洒着朦胧之美。
(走在夏天的树阴下,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树叶,拍打在身上的那种轻柔的触感,还有夏季特有的浓密的绿荫下的清凉。)
提示:
乡村的夏季(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轻雅,诱惑成群的莹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这是乡村的夏季。)
夏季乡村的傍晚(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夏季乡村的清晨(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朝阳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们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
夏季的着装(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拥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们,毫不吝啬的显露出他们雪白的肌肤,“紧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实在是可以为夏季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季的稻田
夏季的菜地
……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八、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
梁 衡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夏感》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文意,了解夏天的特点;2.品读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和比较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夏天的图片。学生:搜集夏天的诗句。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个单元里我们一起诵读了朱自清充满生机的春天;也欣赏了老舍笔下温晴慈善的济南的冬天,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聊聊夏,首先让大家一起欣赏几幅图片,(请看大屏幕)
请问大家对夏日的印象如何呢?那在作家梁衡的眼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夏天的文章——《夏感》。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1、请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棒。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师生交流点评:字音要准确,语速适中,声音响亮。
2、请以“这是一个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
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个夏的。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先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
(1)、夏天的自然景色;
(2)、夏天的色彩;
(3)、夏天的旋律。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明确:采用对比手法,欲扬先抑,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作者这种赞美辛勤劳作农民的感情集中在文章第几段?齐读第五段。
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师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3、首段和尾段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全文的结构怎么样?
交流、明确:首段,总领全文;尾段,深化中心。总——分——总。
合作探究中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句。
4、赏析句子: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出理由。
老师先做个示范:
范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赏析语句时我们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中心字词来赏析。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优美的语言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是什么吗?
四、感悟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感情。
教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这是一份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板书:热爱 赞美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感知,文章语句的赏析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写夏天的诗句或文章。
附:板书设计
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美 赞美
(总——分——总)
人勤
《夏感》教学设计 篇5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5)热爱,赞美总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4、合作探究:
(1)、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欲扬先抑,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我们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下面,放开声音,再读课文,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他们的表达效果。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4、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这句话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写人一样,富有趣味。
5、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形象生动。
小结: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生活的向往。
2、你还知道哪些和描写夏天有关的诗词名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五、小结,作业
如果你写矿区(郭二庄)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请用你灵动的文字展现我们矿区的美丽吧!(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夏感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 篇6
《夏感》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2、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激情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夏感》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夏季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作者创作此文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正是一个改革开放,活力奔放的年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充满希望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同时也是人们艰苦劳动、自力更生的年代。而文章的教学并不单是传递过去时代的信息,更是为了与时俱进,渗透现今的时代意义,在课堂中需要让旧文焕发出与时文一样的活力气息。文章的中心着眼于“承前启后、生命交替”和“黄金的”两处,因此把教学主题定位为“生命之夏”——青少年的学生正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时期,他们身上既有童年的天真,又要奔向成年的辉煌,这不正是一个“夏季”吗?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是有待于引导和指点的。对于文本的感悟,仅停留在直接感受上,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因此应该继续培养他们感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阅读、思考、感悟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情境教学法
六、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新知初探
1、检查本课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
黛色( ) 匍匐( ) ( ) 澹澹( ) 磅礴( ) ( )
主宰( ) 苦涩( ) 春华秋实( )
2、解释下列词语
芊芊 黛色
灵秀 磅礴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作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二、走进夏新课标第一网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中美感。用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调朗读
说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相应信息。学生可能找到的词语:
第1段:紧张、热烈、急促;
第2段:被金色主宰了的;热风浮动的;飘着熟透了的麦香的;气势磅礴的;滚动的、升腾的;
第3段:色彩金黄的;春华秋实之间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迸发出旺盛的活力的;暑气蒸腾的;蓬蓬勃发的;
第4段:紧张旋律的;辛苦的;忙碌的;收获的;
第5段: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
三、品味夏
(一)、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为什么是金黄的?
(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种紧张体现在哪里?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3、夏天的气势磅礴: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二)、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三)、分小组找出二到三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反复品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小组汇报)
四、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 的夏天”。
是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情不自禁地被这夏吸引了,感动了,沸腾了。作者写到这里,情感也随之沸腾,他迸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赞美夏天,赞美一种磅礴之势,赞美那紧张而忙碌的劳作,赞美收获着希望而耕耘着希望的农民,赞美火一样的热情和激情。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世界,这是一个凝聚着力与美的世界。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贮满(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匍匐(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文中提到“遗憾的是,历代文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在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有夏的影子吗?请你写出名句和作者。
4.“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请你仿照这个句式,写一写“冬之色”。
六、反馈矫正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2.第一段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
(1) 比喻的本体是
(2) 作者用此比喻的意图是
3.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4.最后一段写到夏季“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尾处又“想大声赞美……黄金的夏季”
(1) 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2)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
5.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第二段从“你看”以下部分,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夏日田野的磅礴气势。
b. 第二段作者明写绘画用色的道理,暗寓了对精力旺盛的中年人的赞美。
c. 第三段由景及人,通过写农民的勤劳忙碌来抒写夏感,表明人是夏天勃勃生机的真正力量源泉。
d. 第四段结束既再次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与文章开头照应。
e. 这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主要通过田野景象和虚拟的场面描写并辅以议论来抒发情感。
七、作业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秋天在不经意间已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睛去观赏秋天,用美的心灵去感悟秋天,用你的妙笔去抒写秋天的赞歌。
《夏感》教学设计 篇7
《夏感》教学设计
象山荔港学校 程予东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抓住具有季节性特点的景物展开描写的方法。
2、从炼字、修辞、句式角度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由衷赞美,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从而生发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的歌颂,对劳作农民的赞美及对火热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言说情绪
同学们,夏天的尾音不响,秋天的兴味正浓,老师推测大家对夏天的感情该是还在的,喜欢不喜欢夏?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自由言说)。那么,当代作家梁衡对于夏天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梁衡《夏感》。(ppt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明情探缘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季?可以依照行文的顺序找出关键词,以“因为这是一个---------的夏”的句式,说说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这是一个旋律紧张、热烈、急促的夏。
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夏。
这是一个迸发旺盛活力的夏。
这是一个色彩金黄的夏。
这是一个生命交替旺盛的夏。
这是一个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夏。
这是一个黄金的夏。
三、研读赏析 品咂情语
1、在这诸多的原因里,作者赞美并描绘夏包括几个语段?你们能根据描写的内容从对象上分分类吗?
明确:2-4段,夏天的景和人两个方面。
2、现在我们一起赏析写人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①首先听老师初读本段,同学们大胆评点,要勇于言说,表明自我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思我在。
②交流怎样的阅读才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种紧张气息?才可以读出散文的情调来?
经过讨论明确:把握句式的特点,本段以短句为主,独词,词语反复,间不容发的紧张。农民夜里不寐的心理揣摩,他们在想什么?怕刮风,担心有云压来,风云带来雨水,而麦子还在场上,如果下雨的话,就要想着起来把麦子盖起来,不然麦子遭了雨,要发霉生芽的。心理默念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如果要下雨的话,还是等麦子收回家吧,老天。对农民此时心理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农民的企盼,不安。再来看看作者的情感,通过关键词,该松一口气了的该,亦够苦了的亦等都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对农民的体恤、理解,从挑着夏秋两季中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使命感责任感的赞美。
③让我们深怀紧张,企盼,赞美的情感来朗读本段。
综述:对语言的赏析可以集中在炼字、修辞、描写的角度。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感受。
④下面老师把2-3段的内容交给大家,每个人选择一段,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品味。先理解,然后依照自己的理解读出声来。等下,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理解和朗读入味。
典型句子一:“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景物逐渐变化的过程,抓住“细”——“厚”、“绿”——“黛”、“烟”——“墙”等词,另外“沸腾”一词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凝成”突出了绿色之浓。
典型句子二: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一句加以品味。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麦的面积之大,可以涌起一艘艘的舰船。“翻滚”、“扑”说明麦子长势之猛,给人热烈的的感觉,突出了夏的磅礴之势。“烘烤”一词写出了太阳的火热、猛烈。
典型句子三:“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明确:一个“挑”字,写出了绿叶的饱满、精神;一个“举”字,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抓住了瓜秧的特点,无惧前行的生命力。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一句加以品味。
四、深入探究 鉴赏情艺
1、作者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却不描写它,而且还写了春之色,秋之色,作者这样安排意图是什么?(感受作者的哲思之美)
2、你能仿照春之色,秋之色的句式,发挥一下想象来写写夏之色,冬之色吗?可以两两合作完成。(写出自己的特立之思)
3、苦涩的汗水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是这却是作者盛赞夏的一个重要原因,你能探究出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用意吗?
明确: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这里的农民是中原大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生命如此热烈的投入才润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所以,作者赞美苦涩的汗水就是向往着这种火热的生活,生活的理想就是在这火热里铸就。让我们纵情高歌这生命的华彩,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
五、小试牛刀 秋日私语
1、请你把目光聚焦在某个环境里,选择具有秋季特色的一些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择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秋韵》为题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2、收集描写夏的古诗词,不少于两首,熟读感知交流。
板书如下:
夏感
紧张、热烈、急促
气势磅礴 景蓬勃壮美 生命的召唤
迸发活力
赞美 色彩金黄
生命交替 人辛勤忙碌 使命的肩负
浸于汗水
黄金之夏
《夏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的语言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荷塘风光”图片。师: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老师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诗人杨万里,同学们一定也知道,告诉老师,是哪首诗?(生齐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诗歌视频,学生随录音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那么那位同学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西湖,夏天)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清新,柔和,恬静的南国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体会他笔下这紧张,热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认真听读,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点评朗读;2.概括每段段意。
夏天总体特点
夏天的.自然景物
夏天的色彩
夏天的旋律
对夏天的情感态度
三.研读课文
了解了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概括北方夏天的特点的?
1.齐读第一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哪几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板书)
总领全文。由此,分析结构是总——分——总。
2.指明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富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
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提示:找出本段中心句)
第二自然段中,夏天是突然到来的?还是有个过程?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回答: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出示相对应自然景物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景物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朗读第三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那么第三自然段又是如何描绘夏天的色彩呢?
演示一组农作物图片:高粱——赤红,玉米——金黄。让学生对夏天的色彩有直观的感觉。
师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方法,研读本段写法(对比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紧张急促”的感觉)多媒体显示问题:
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收割麦子,为秋苗浇水,追肥。
师引导学生研读本段写法(短句的使用,偶句,反复等修辞手法)
5.在作者笔下,夏天是如此的热烈、紧张、急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试分析写法。
热爱,赞美
对比,欲扬先抑手法
师: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夏天里辛苦劳作的人们。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古诗,描绘的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地劳作……同学们,告诉老师,是哪一首诗(李绅《悯农》),学生齐背,感受农民的辛劳,对农民的尊重。
四.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 急促 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感》导学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夏感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能主动地表达。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联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对活力与激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方法:
品读法、情境教学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夏感》
2、请你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
3、夏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
2、任选本文读一读中的三个词语说句话。
(三)整体感知
请阅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夏天”。(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文中的语句)
(四)语言品味
这么多特点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刻?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主要寻找的方向和重点朗读赏析的词句:
(五)情感体验
1、请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夏天”。
2、作者要“赞美”的是什么?
3、结语、寄语: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四季风物的相关诗词句,增加文学积淀。
2.把下面的宋词改成一则写夏景的短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夏感》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 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件有关夏的图片。
师:夏天悄悄地走了,大家还记得它么,请你说说对它的感受?……夏日太阳当空,我们都躲避阳光的 时候,谁是最辛苦的人呢?……对,是我们的父母——农民。展示农民伯伯烈日下锄禾的图片,看到这幅图片,我们能想到谁的什么诗?(生齐答《锄禾》),出示诗歌,学生齐背《锄禾》。师:大诗人李绅面对炎热的夏季满眼 都是农民劳作的艰辛,那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与这首诗有同感的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梁衡的《夏感》。)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走进梁 衡的《夏感》。
1、作者简介出示ppt
2、同学们自读,解决生字词。出示ppt
3、看不懂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把握全局。
1、解题(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 激、感染、 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感”可以怎么理解?”
2、展示课件:边读边思考:
a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梁衡对夏天的感受
b.说说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对夏的感受?
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
四、再读课文,赏析课文内容
1、自 由朗读课文第 二段,展示课件: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2、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3、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 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调动了 哪些感官在写?
有“视觉”(细草、林带),有“听觉”(蝉儿长鸣),有“触觉”(热风浮动),有“嗅觉”(麦子的香味)
4、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学生读第三段,展示课件: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
学生读出后,展示课件。
5、 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仿照以下 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潜”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6、学生大声读课文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展 示课件:农人的活动有哪些?
7、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把视觉对准农村的夏天而不是城市的夏天?(赞夏,更赞夏之人)
作者其实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农民,用农民的眼光去观察夏日,则入眼都是金黄的麦子和正在成熟的农作物;用农民的心理去体验夏日,则生活散发的都是苦涩的汗水浸泡过的滋味;用农民的心灵去感悟夏日,则感受到的都是这种紧张而又热烈的旋律……只有这样的夏日,才会给农民带来收获,而收获的季节才是最让农民“钟情”的季节……
9、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五、七嘴八舌:说一说最欣赏的佳句.修辞方法和好处。
《夏感》教学设计 篇11
一、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还有《春》、《济南的冬天》和《秋天》,这四篇文章有散文,也有现代诗,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夏天特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感悟作者对夏天由衷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课时:一课时
三、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尽四时之景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朱自清先生钟情于春,他笔下的《春》充满活力与希望,让我们回味无穷;老舍先生偏爱冬,那《济南的冬天》让我们也忍不住心生怜爱如入仙境,而当代著名作家梁衡却对夏有独特的情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感》
结合前面刚学的两篇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导入,这样的设计联系了旧知,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又能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二、展示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听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作者简介)再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梁衡,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梁衡文集》,散文集《夏感与秋思》
简单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检测预习生字词掌握情况
明确了学习目标,也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随时做标记
(可能读错的字词:芊芊 厚发 黛色 潜 主宰 熟透 酿成 磅礴 贮满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迸发 场 )
二读课文,思考:文章名为“夏感”,那么作者对夏的感觉是怎样的?(紧张,热烈,急促)
三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了夏天景致?体现了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感情?
①总(1)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分(24)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
总(5)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②自然景象(2)(虚实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蓬勃的生命力;
夏天的色彩(3)(对比)旺盛的生命力;
夏天紧张的旋律(4)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紧张忙碌
③体现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读课文,读出感情和气势
(一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笔做标记,二读可以请同学读也可以一起读,三读让同学自己读,四读齐读)
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美文欣赏,反复品读是关键,因此本环节以朗读贯穿前后,以“感”为线索,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研讨逐步进入文本,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紧扣目标1
三、 品味赏析,鉴赏情意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好像……黛色长墙”
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的过程,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②“火红的太阳……舰船”
比喻形象的写出了麦浪的气势
③“春之色……的终极”
比喻,对比形象,生动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田间那……活力”
挑、举、匍匐,拟人
2、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说一说“夏之色”(结合课后练习3)
赏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模仿创作:夏之色为的,如,如,
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可适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讲练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很有帮助,进而实现目标2
四、 升华主题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
1.哪些语句描绘了紧张的`旋律?
快割,快割 快打,快打 赶快去给禾苗追肥、浇水
2.繁华都市也有炎炎夏季,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农村农民劳动的场景呢?
(参考,学生自由发挥)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因为夏天意味着要在田野里进行辛勤紧张的劳作,没有休闲的时间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苦涩的汗水,辛苦的付出,迫切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创造出生活的美好来,作者不仅仅是单纯的赞美夏季,更是纵情高歌用苦涩的汗水浸泡出来的这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乐章!升华文章主题,完成目标3
五、 课后作业
1.摘抄积累文中好词好句
2.搜集一两篇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一项作业强调了这一点;第二项作业是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
六、 板书设计
自然之夏
紧张 夏之景
热烈 夏之色
急促 夏之韵 —— 农人之夏
热爱,赞美
《夏感》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美
夏感热烈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