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条据书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8篇(全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精选8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I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第2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谏逐客书》,君臣语境,劝说策略,修辞手法
修辞服务于语言表达, 同时又受语言环境的制约。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中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古代君与臣之间的对话, 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交际语境。在韩国水工“间谍门”事件败露, 秦国客卿面临驱逐, 尤其是李斯个人的政治生命危在旦夕之时, 李斯凭借审时度势的眼力、深谋远虑的功力、高超的语言能力, 对秦王发布逐客令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 并顺应特殊的交际语境, 在《谏逐客书》一文中采取了巧妙的劝说策略和修辞手法。
一、大局为重, 舍弃小我
《谏逐客书》写于公元前237年, 当时秦王嬴政已经听从宗室大臣的建议, 颁布了逐客令, 事秦多年、位居客卿之首的李斯也赫然在列。此时如果意气用事述之以哀怨, 从个人角度哭诉自己劳苦功高, 哀求秦王手下留情, 继而批评秦王心胸狭窄、听信谗言, 这样不但难以说服秦王, 反而可能激怒他, 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嬴政不是普通的君王, 他既然能干出囊扑两弟、囚禁母后这样的事来, 就难以用普通的人情世故动之以情。在这个时候, 李斯必须保持冷静和克制, 站在嬴政的角度考虑问题, 晓之以理, 才能在对话中获胜, 或者说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李斯必须跳出个人情绪的小格局, 跳出客卿们的荣辱得失, 给自己正确定位。
《谏逐客书》通篇围绕秦国的强大和“跨海内、制诸侯”的统一大业进行论证, 正是因为富国强兵、雄霸天下是秦王的雄心所在, 也是秦国的根本利益。李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料定秦王不但会对文章予以关注, 而且事关国家利益和个人霸业追求, 秦王必定会重新审视和考虑逐客的问题。文章当中处处都流露出对秦王政治理念的认同, 这种认同既是《谏逐客书》行文的依据, 又是行文的归宿。李斯舍弃小我, 不计个人得失, 处在被驱逐的行列依然情系秦王的宏图伟业, 文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忠诚和政治智慧也为日后受到秦王重用埋下伏笔。最终的结果是《谏逐客书》为秦王嬴政采纳, 李斯官复原职, 不久擢升为廷尉, 并辅佐嬴政统一六国而成就“千古一帝”。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论说》中这样评价:“李斯之止逐客, 顺情入机, 动言中务, 虽批逆鳞, 而功成计合, 此上书之善说也。”李斯劝说秦王嬴政废除逐客令, 使《谏逐客书》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旷世奇文。李斯因此改变了个人的政治命运, 也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二、以美为刺, 春风化雨
秦王嬴政平定内乱、扫荡六合, 仅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缔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虽然颁布逐客令时秦国尚未统一, 但他强悍自负、好大喜功的性格早已注定。在秦王呈单边强势的这场君臣对话中, 从语音到词汇到句式, 怎样去修饰, 李斯绝不能随心所欲。只有顺应特殊的君臣语境, 投秦王所好, 才能达到劝说的目的。《谏逐客书》在批评逐客的时候, 又充分考虑嬴政的感受, 处处维护秦王的尊严, 对秦王的政治理念和政绩予以肯定和赞美, 在这些的背后隐藏着规劝和讽喻, 委婉地让秦王认识到逐客的错误。
在文章的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的表述中, 李斯只是对大臣们的议论发表个人见解, 并没有对秦王的“逐客令”说三道四。既提出了反对逐客的主张, 又把逐客说成是吏议, 是吏之过, 而非秦王之过。李斯用了一个表谦恭的词“窃”字, 显示了自己的谦卑和真诚, 迎合了嬴政自负、强势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李斯的这种提法弱化了逐客令已经下达的事实, 对一个既成事实进行了模糊处理。如果秦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句话给秦王收回成命铺好台阶。
《谏逐客书》第三个自然段辞采华丽, 极尽铺张之能事, 朗朗上口。其间大部分笔墨用来铺陈秦王的宝物,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鼉之鼓”, 还有“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等, 而这些珍奇异宝, 均取自诸侯六国, 是秦王雄霸天下的战利品和标志物。越是赞美宝物之多, 就是赞美秦王功业之大。赞美一番之后笔锋巧妙一转, 回到劝说的正题上来:“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采取先扬后抑的手法, 委婉地指出秦王驱逐客卿实际上是重物轻人, 与称雄天下的目标背道而驰, 使秦王在享受美文、美誉的愉悦中觉察到自己的错误。
第四个自然段中也采用了相同的写法:“是以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皇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言语当中把秦王比做巍峨博大的泰山, 宽广深邃的河海, 以及无敌天下的三皇五帝, 同时委婉地暗示秦王也只有留住把六国的人才, 把这些卿客们的个体力量聚集起来, 才能成就霸业, 反之, “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历史上忠臣贤士劝谏君主的行为和文章不胜枚数, 其中劝者因此遭贬或入狱的不在少数, 究其不能成功地达到说服目的的原因, 除却君主方面的因素, 往往是规劝者披肝沥胆, 急于表达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忠心, 大堂之上言辞锋芒毕露、咄咄逼人, 置君主尊严威仪于不顾。屈原被放逐、韩非被弃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和他们先比, 李斯的规劝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三、剖晓利弊, 巧用对比
《谏逐客书》的最终目的是化解危机, 劝说秦王废除逐客令。因此当务之急是阐明“用客”、“逐客”的利弊、对错和成败, 让秦王认清逐客的危害。李斯巧妙地运用对比, 层层推理, 在强烈的对比中使逐客的危害昭然若揭。《谏逐客书》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论证部分首先列举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重用客卿成就霸业, 又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做假设进行比较, 论证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接着就重异国之物与逐异国之客进行对比, 陈述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都不产于秦, 秦王却怡然享受,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阐明逐客的实质是不重视人才。并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又和前朝的四位明君重用人才形成纵向对比, 通过古今对比再次论证人才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李斯从“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的立场, 先正面阐述五帝三王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网罗天下人才因而无敌于天下, 然后指出逐客将会导致“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这无异于“借寇兵而资盗粮者也”。通过“用客”与“逐客”的对比, 把两者的利弊成败剖析得明明白白。希冀像三皇五帝一样称霸天下的秦王, 面对强烈的对比, 层层的推理, 怎能不震惊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冒志祥, 侯吉永.谈古代进谏公文的说服修辞.修辞学习, 2007, 6.
[2]姚仲明.《谏逐客书》中对比手法的妙用.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6, 8.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第4篇
对于议论文写作来说,熟悉“三要素”一般知识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只有具备了全面分析问题、严谨的逻辑思维、抓住深层本质的能力,有敢为人先的气概和魄力,并掌握了灵适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技巧,才可以称得上渐入佳境。即写作议论文,在“说什么”和“怎样说”两个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在议论文写作中,“怎样说”是属于技巧问题,这虽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说什么”,即议论文的论点,它是议论文的“纲”。抓准“说什么”,是写议论文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之所以总是缺乏新意,没有深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深层本质的能力。
在文学史上,秦代除吕不韦门客共著的《吕氏春秋》外,能见经传的恐怕只有李斯那篇短短的《谏逐客书》了。尽管它只有七百余言,却被后人誉之为“善说”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极赞:“李斯之止逐客……此上书之善说也。”直到今天,我们仍把它作为优秀的论说范文来进行教学。它究竟“善”在何处?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怎样写”方面的特点,但这些都不是“善说”的根本。
评价一篇议论文是“善说”还是不“善说”,关键是看它“说什么”。否则,纵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娴熟的论证技巧,也终究会如陆游所说“爝火不能为日月之明,瓦缶不能为金石之声”一样,泯然众人而已。这和记叙文要求主题新颖深刻是同一个道理。
《谏逐客书》中的“善说”体现为逐客会带来的严重灾难:使秦国人才匮乏、毁掉霸王基业直至国破家亡。也正因为如此,秦王看后,立即“除逐客,复李斯官”。《谏逐客书》如果没有抓住这个“纲”,“说”的技巧即使再高妙,也不会达到这个效果。
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写议论文,要首先解决好“说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并始终牢牢抓住这个“纲”。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要让思维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上,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和“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功夫。议论文教学只有首先着眼并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才有实在的意义,才有向“善”靠拢的可能。
现在的议论文教学还明显存在这样的缺陷:学生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课文怎样讲,老师怎样说,学生便怎样听,并把书上写的和老师说的视为金科玉律。老师也多是停留在运用简单归纳或演绎方法讲透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上,很少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论点的正确和深刻程度,探究对同一题材、主题有没有别的或更恰当的表达方式与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就文章说文章的“小语文”教学方式,它给学生主要是形式上的东西,是僵硬的成品而不是鲜活的思想,是鱼而不是渔。学生能得到的深刻分析事物、把握深层本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的语文教学,用《师说》中一句话来说,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小学而大遗”,不利于学生思辨、写作能力的提高。
“善说”还必须敢想、敢说,敢为人先,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不敢想、不敢说,人云亦云,裹脚不前,机械地跟在别人后面走老路,是不可能写出让人眼睛一亮的议论文的。
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小语文”教学的局限中走出来,敢于对每篇文章的论点正确与否、揭示本质的深浅程度、方式技巧是否得当等进行大胆质疑。思想的火花是碰撞出来的;真理是反复比较而得出来的;探索、把握事物的深层本质,抓住“善说”根本的能力是在不断探究、质疑、比较、否定中积累起来的。思想僵化,人云亦云,囿于前人思想的藩篱,害怕“异端邪说”,不敢像李斯那样“批逆鳞”,发聋振聩的论说文就永远不能面世;迷信先人,墨守成规,像八股文作者那样无论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写出来的文章只能作“覆瓿烧薪”之用。敢想敢说,伽俐略才敢把两个铁球带上比萨斜塔;敢想敢说,才有洪亮吉的《治平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问世……如果李斯唯秦王之命是听,“善说”的典范《谏逐客书》就与世人无缘。没有胆略,不解放思想,天天在前人的思想和文章中打转,论说文的教学想有大的起色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说的胆略是要建立在对事物科学分析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要有科学的依据。
在把握了“说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之后,下一步才是“怎样说”的问题。《谏逐客书》在这方面也堪称楷模,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但必须在“说什么”决定之后,才能进行取舍、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只有“说什么”这个根本决定之后,“怎样说”才能有所依附,才能发挥功效,为根本服务。
谏逐客书作文 第5篇
现陛下欲完成统一大业,各国欲施疲秦之计,您听信他臣进言,认为客卿有负于秦,遂下逐客令,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接纳、任用客卿。昔日秦穆公,因揽得五大贤士,所以称霸西戎;秦孝公因为才用了商鞅的变法,所以使得国富民强;秦惠王之所以能够瓦解六国的合纵,是因为他接纳了张仪。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帝业,是因为昭王任用了范雎。
由此看来,客卿对秦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陛下您不接纳他们,会对秦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之物,那么陛下便不会看到昆山宝玉、和氏之璧、犀象之器,也不会有郑卫之女娱心意,名骥良马充实马厩。现在陛下抛弃了本国的地道音乐而去欣赏外国的快人耳目的音乐,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满足了陛下的快意。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的客卿,那么各国客卿就不会为陛下所用,那么我们国家的实力便不会增强,秦国也就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更何况,客卿被陛下所推却,那必然会投奔于他国,为他国效力,从而助长了他国的实力。若是他国纳客从而强大,那么秦国还能制霸诸侯,驾驭天下吗?
而陛下欲制服诸侯,驾驭天下。就要像泰山一样,不推却一粒尘土。像黄河那样,不放走一支细流。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成就大的功业。正所谓地广然后粮多,国大然后民众,兵强然后士勇。因此,纳客然后才能强秦。
陛下应该收回逐客令,接纳各国的客卿并使之为陛下所用。小到自身大到国家,陛下还应重视人民群众。用人更要分清是否,辨清曲直。只有如此,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客卿积极为国家富强进言献策。也只有如此,陛下能够制霸诸侯,完成统一大业。
谏逐客书作文 第6篇
秦穆公之所以能使秦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寻求贤土,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那里得到了百里奚。即使不生长在秦国,却仍然重用他们,最终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也正是因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国家依靠商鞅的功劳,至今还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由此看来,任用客卿是有利于驾驭天下的。
如果这两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那么国家便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至今如此强大的威名。
正如藉寇兵而赍盗粮,拒绝宾客就是在壮大别国,长此以往,天下的能人智士便会退出秦园,为敌军所用。
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成为高太,河海不遗弃细流,才能变得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彰显出他的明德。五华、三王正因为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所以一年四季才会富裕美好,天地鬼神才会降赐福运。因此,统治者选用客卿,不仅有利于国家强盛,而且可以彰显自己的明德。
执意地驱逐客卿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因此使国家衰败。
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而是个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过程。《郑》、《卫》这类新调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抛弃属于秦国的特色,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心情的愉悦。但用人的原则不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
自身优秀的应当继续,那么别国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去合理利用。
正如装饰在朝廷上的璧、用犀角做的器具、充满马棚的高大马匹,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那是因为别国生产的东西精美,是秦国不得不去称赞的一部分。
倘若拒绝他国的产物,那么秦国便会失去使人高兴的`部分。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封闭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谏逐客书作文 第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谏逐客书作文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好朋友王则强、任大伟一起坐上超时空宝马时光机穿越来到了秦朝。
一到秦朝我们就看见一群老百姓被官兵向外赶。我们三个顿时心里写了个大大的问号。正当我们疑惑不解之际,一位中年男子跑过来说:“我乃丞相李斯,你等休要拦我!”其中一名官兵大声说到:“我拦的就是你李斯,大王下令驱逐六国所有来客。”只见李斯被那位官兵一下推倒在地。那位官兵又拿着长矛指向我说:“你们鬼鬼祟祟,肯定是六国来客。”李斯冲过来说:“大人息怒,我这就带他们走。”我们刚刚走出咸阳,松了口气,只见李斯转身就走,我们一口同声地说:“请问您这是要去哪里呀?”李斯伤心地说:“世界那么大,总有可以容纳我李斯之处。”我们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只有靠李斯写的《谏逐客书》,秦始皇的《逐客令》才可以废除,如果李斯走了的话,历史就乱套了,我们赶快向李斯的方向追了过去。
夜幕降临,街上还是人群杂乱,我们好不容易在一个小河边找到了李斯。“不好”我大叫一声,一叶孤舟从安静的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纹,稳稳地停在了河边,李斯走下台阶,登上小船。我们一起大叫:“李先生,您先别走啊!”李斯看见是我们几个,便叫船夫停船。我们一下子跳到了船上说:“先生,您快回秦国写出《谏逐客书》啊!”李斯回答:“我有美酒和美景陪伴,为什么要回秦国呢?”李斯抱起酒坛子就往嘴里灌。我顿时抓住李斯的手说:“李先生,您不能再这么喝下去了,废除《逐客令》还要靠您呢!”王则强又劝到:“您只要写一篇《谏逐客书》给大王看,大王一定会废除《逐客令》的。李斯摇摇晃晃地走到船头,迎风而立。在我们的再三劝阻下,李斯终于写下了《谏逐客书》。秦国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他们广纳人才,这才有魏国人商鞅,齐国人蒙恬等,他们代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务完成,我们开心的一下子穿越回了现在。
谏逐客书作文2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认为这不该是驾驭天下的办法。
秦穆公之所以能使秦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寻求贤土,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那里得到了百里奚。即使不生长在秦国,却仍然重用他们,最终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也正是因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国家依靠商鞅的功劳,至今还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由此看来,任用客卿是有利于驾驭天下的。
如果这两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那么国家便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至今如此强大的威名。
正如藉寇兵而赍盗粮,拒绝宾客就是在壮大别国,长此以往,天下的能人智士便会退出秦园,为敌军所用。
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成为高太,河海不遗弃细流,才能变得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彰显出他的明德。五华、三王正因为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所以一年四季才会富裕美好,天地鬼神才会降赐福运。因此,统治者选用客卿,不仅有利于国家强盛,而且可以彰显自己的明德。
执意地驱逐客卿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因此使国家衰败。
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而是个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过程。《郑》、《卫》这类新调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抛弃属于秦国的特色,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心情的愉悦。但用人的原则不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
自身优秀的应当继续,那么别国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去合理利用。
正如装饰在朝廷上的璧、用犀角做的器具、充满马棚的高大马匹,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那是因为别国生产的东西精美,是秦国不得不去称赞的一部分。
倘若拒绝他国的产物,那么秦国便会失去使人高兴的`部分。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封闭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这样看来,善用客卿确实是驾驭天下的好办法。
谏逐客书作文3古有云:包罗万象,有容乃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现陛下欲完成统一大业,各国欲施疲秦之计,您听信他臣进言,认为客卿有负于秦,遂下逐客令,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接纳、任用客卿。昔日秦穆公,因揽得五大贤士,所以称霸西戎;秦孝公因为才用了商鞅的变法,所以使得国富民强;秦惠王之所以能够瓦解六国的合纵,是因为他接纳了张仪。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帝业,是因为昭王任用了范雎。
由此看来,客卿对秦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陛下您不接纳他们,会对秦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之物,那么陛下便不会看到昆山宝玉、和氏之璧、犀象之器,也不会有郑卫之女娱心意,名骥良马充实马厩。现在陛下抛弃了本国的地道音乐而去欣赏外国的快人耳目的音乐,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满足了陛下的快意。
如果陛下不接纳外国的客卿,那么各国客卿就不会为陛下所用,那么我们国家的实力便不会增强,秦国也就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更何况,客卿被陛下所推却,那必然会投奔于他国,为他国效力,从而助长了他国的实力。若是他国纳客从而强大,那么秦国还能制霸诸侯,驾驭天下吗?
而陛下欲制服诸侯,驾驭天下。就要像泰山一样,不推却一粒尘土。像黄河那样,不放走一支细流。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成就大的功业。正所谓地广然后粮多,国大然后民众,兵强然后士勇。因此,纳客然后才能强秦。
陛下应该收回逐客令,接纳各国的客卿并使之为陛下所用。小到自身大到国家,陛下还应重视人民群众。用人更要分清是否,辨清曲直。只有如此,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客卿积极为国家富强进言献策。也只有如此,陛下能够制霸诸侯,完成统一大业。
从《谏逐客书》看铺陈手法的运用 第8篇
例如:在《诗经》中,主要采用赋,即铺陈的手法来创作。例如:《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描写主人公,即一个老兵,在细雨蒙蒙的还乡途中,想象着家园荒芜、一片衰败的景象:“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通过这些描写,就把主人公心情的复杂变化写了出来,在这首诗中,情的哀伤和景的荒凉是一致的。
又如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由衷的同情与赞美。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按情节发展写了三拳,却令人叹为观止。第一拳从味觉方面写:“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写:“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写:“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里的纵向铺陈贴切、生动,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
铺陈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少而精。即使几处都采用了铺陈,还得讲求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堆砌、繁琐、臃肿之感。《谏逐客书》的铺陈就很注意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角度的变化
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二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二、句式的变化
如第三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铺陈珍宝一共用了两个长句,写了十四、五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悦之,何也?”在这一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句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总之,由于铺陈中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繁琐、累赘。
三、用词的变化
如第二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三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时常发现很多铺陈妙句,例如(1)“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2)“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3)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铺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扩展语句”,高考语文中的“仿句”题多数情况下就是检测考生的“铺陈”能力,可见一个人铺陈能力的强弱可以反映其语文素养的高低。一个善于铺陈的人一定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而且思维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能在作文时,力求做到写人时能使人形象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写景时能让景多姿多彩,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给人如在目前之感;说理时能把道理讲得深刻,富有哲理、充满智慧,给人启迪,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
铺陈手法就像变形金刚,既有形之无限伸展,也有状之细心描摩;既能读时气势恢宏,又能渲染传情到极至,抓住规律就易于掌握了。运用这种手法结构文章,文章则呈现出以下特点:段落间形式整齐,文章结构紧凑,气势磅礴,语气连贯,语言优美,情感浓郁。由此可见,本文的铺陈手法的运用,不仅恰到好处地凸显了文中的人物性格,而且制造了多种艺术美——声韵美、色彩美、场景美等。另外还使情节、结构前后呼应,真是一举多得。试想如果没有这些铺陈的语言,那么文中人物形象将会暗淡无光,诗歌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张玉谷.古诗赏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王利器校证,刘勰著.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曹旭集注,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8]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