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条据书信

阿Q正传:深度剖析人性悲喜剧_阿Q正传:一场荒诞的命运之旅

2024-05-10人围观
简介《阿Q正传》 篇1  教学目的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

《阿Q正传》 篇1

  教学目的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教师阅读全文,掌握情节发展线索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实质。导入  新课时,可放课文录音,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二、教师分析阿Q形象时,要掌握感情分寸。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阿Q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强国,“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要体会鲁迅的“痛心”及所塑形象的深刻含义,不要单觉得阿Q可笑、可悲。

  三、分析课文的背景气氛、人物神态、行动等可加强对比,从对比中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如有条件,课后组织学生看电影。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

  今天学习的,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鲁迅提出革命必须唤醒民众和自觉地“听将令”,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势切的爱国之心。今天所讲的,也饱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请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2.教师简介有关材料:写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间,以巴人的笔名分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收进《呐喊》。全文共九章(见课文注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目中,这个阿Q“ 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 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他贫穷而地位低下,“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连姓也没有。“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开玩笑。”他自尊自大,明明穷,和人口角时偏要瞪着眼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当别人嘲笑他的癞头疮时,他就报复“你还不配……”,被别人打了,他心里想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实吃了亏,但他这样一想,精神上得胜了,于是也就心满意足了。当打不过别人,口头上也不能占上风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有这“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又得胜了。他还欺软怕硬,“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学,气力小的他便打”,受了别人的欺,他就欺小尼姑,打比他更瘦弱的小D。当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也要“投降”革命,结果被糊里湖涂抓去枪毙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教师: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间“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入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庄。

  2.结合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一,提问:作者为什么从乌篷船写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带着问题听录音。

  3.听录音时教师在黑板上写词语(见第二教时教案)。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1部分:1—3段 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2部分:4—27段 “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第3部分:28—34段 “阿Q飘飘然飞了一通……却又倒头睡去了。”阿Q的所谓革命。

  第4部分:35—48段 静修庵的被“革命”。

  2.讨论预习题,明确:①从乌船篷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结合注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25天。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由“改良”转变到“革命”,引起了社会巨大的震动。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澜。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 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四、布置作业 :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二、三。

  2.为黑板上的词语注音、查注解。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

  1.词语(不一定一次讲完,可分散在讲课中)

  第七章:①黑魆(xū 黑暗的样子) ②河头(bù 河码头) ③茶坊酒肆 (茶馆酒店) ④素不相能 (一向相互不亲密) ⑤切近(这里指接近) ⑥(kuī保护头的金属帽子) ⑦深恶痛绝(恶,厌恶;痛,极其。极端厌恶痛恨) ⑧怯的(qiè 胆小的样子) ⑨惴的(zhuì恐惧的样子) ⑩搭连(装线物用的系在腰上的小布袋)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