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礼仪范文

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优秀10篇】

2025-02-25人围观
简介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编的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优秀10篇】,希望能够对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您精心整编的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优秀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篇一

考场里静偷偷的,只闻声沙沙的写字声在空旷的教室中回荡。

我心此刻却不甚明媚。时值盛夏,心中却是冰雪满天,仿佛有万千无法摆脱的愁苦。唉,这么长时间认真艰辛的温习,终极面对的只是一张苍白的试卷,怎不令人心生怅惘?背后有人长叹一声,无奈?抑或无聊?

曾听师长说:“中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对你这样的尖子无疑是一个枯木逢春,鲤鱼奔腾的机会。”“也许是吧。”我淡淡地回答。心中似乎了然。中考过后,不是照样埋头苦读?纵使在高等学府深造,再过几年,面对的何尝不是一张苍白的试卷?何来转折?

唉,想必,心中的冷冬还要持久,春天恐怕是不会来了吧!窗外,杨柳青青,它们早已历过冷冬。立春的时候,它们可曾心生喜悦!它们整日吸收云雨天露,向上奋力地生长,不是终极都逃不过秋至叶枯的悲吗?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如此奋斗,如此勤劳?

就在此时,一缕清风拂来,送来杨柳枝叶纯正的芳香,心神一阵清醒。我忽然想到,这杨柳不竭的循环,奋力地生长,不就是为了这天地氤氲的清香吗?

历经了一冬的严冷,也许,它们的心早在盼看那个立春的热和时刻,明知会有枯叶满天,明知会有雪冻冷枝,但这究竟是个开始,也是个结束。立春过后,它们的清香终能溢满天地,绵绵长存。是啊!中考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新旧交替后崭新的人生年轮。在这个年轮中,我们奋斗,我们欢笑,我们有信心让自己莘莘学子的气质与香华昭满天地!

不知何时,心中竟觉得热意融融。心中了然:过程为主。立春过后,花儿终会开放,自己种下的辛劳之种终会生根、发芽,他日何愁不能香远益清,清濯天地?

有人提前交卷,我却决心坐到终场。是的,既是转折,何不让这个过程充实到无所遗憾?

中考满分作文700字 篇二

中考分出来了,没考好,不敢回家。天色昏黄,单车吱呦吱呦地响着,一次次打破着不正常的安静。电话那头,母亲正急切地询问我的成绩。知道结果后,她长长的叹了口气,接着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然后传来了眼泪打在话筒上的声音。我能想象她此时握着电话的表情:皱着眉头,眼睛红红的布满着血丝——她因为中考已经几天没睡好觉了……雨点落下,行人撑伞徐行。花花绿绿的伞衬托得我更像一个小丑。泪顺着脸庞无声落下,溶进了雨水中。我低头走进了书店,不为别的,只想找些事物让心里稍微好受一些。眼睛习惯性地瞟向中考专柜,心里不由得更难过了。我想起了在考试前自己奋笔疾书努力学习的场面,想起了自己的豪言壮语,想起了自己原先的意气风发。现在,这一切如同一面镜子,显示着我当时的可笑,以及我的梦想被现实剥夺的悲哀。镜子从中间被穿透了,落在地上,碎成了无数片且都染上了尘埃……

雨越下越大,我离开了书店,一步一步向前吃力地走。我没有前行的目标,雨水模糊了我的镜片,打湿了我的裤腿。潮湿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如同命运那冰冷的手在抚摸玩弄人心。我不由的打了个寒颤。雨停了,天气并没有因为下过一场雨而凉爽起来,反倒是更加的闷热。天色一如既往的昏黄,热风吹过树枝,将它们扭在一起,使得树叶哗哗作响,让人感觉更加沉闷。我逃似的跑到了暂时没人居住的奶奶家。也许是因为太过于难过,钥匙在门锁外划出了许多新的痕迹。门开了,我甩掉了两只鞋,冲进了卧室,缩进了被子里。泪水流了下来,打湿了枕头,我独自一人在屋子里哭泣,没有人阻止,没有人安慰,只有我一个人。我的声音又无声渐渐放开?,最后变为撕心裂肺的悲号……

泪水流尽了,我去洗了一下脸,整理好了衣服,冲着镜子慢慢地挤出了一个假笑。这可绝对不能让父亲大人看出什么破绽啊……

中考满分作文700字 篇三

真正的友情是和风细雨的互相湿润——题记如果说,有一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擦干的!

蔚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背后是绿油油的草地的争奇斗艳的花儿,有俩个脸上洋溢着幸福地微笑的小女孩站在这美丽的景色中,笑嘻嘻地比了一个“耶”。看着这张照片,我又不得想起了那件事。

踏着晨光,怀着憧憬,高高兴兴地走进学校。一坐到座位上,一双纤细的手指搭在我的肩上,对我说:“我们这周要中考,你复习的怎么样?”本来心花怒放的我一下子就怔住了。什么?这周要中考,可我还没复习啊。而她也好似从我的脸上得到了回复,回到了她自己的座位上带给我一张勾画的满是知识点的页子和一张时间作息表。当我感动的看向她时,她只是会心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虽说离中考只有三天的复习时间,而我按照她给我的知识点读背时,就十分的得心应手,毫无压力。多少个日夜,都是她陪我走过来的,而这三天也不例外,我们一起复习,迎战中考。幸运的是,在中考来临的前一天晚上,我们终于把所有的知识点复习完了。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们互相一笑,走进了考场。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当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激动得连忙抓住了她的手,一下子蹦了三尺高。这是我初中以来的最好成绩,她也是保持着自己的优秀成绩。当我们的目光对上时,都哈哈大笑起来。那笑是那么满足,那么的充实。为了表示我对她的感谢,我邀请她出去玩。来到公园,一位照相的阿姨问我们要不要拍照,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要。”随着“咔嚓”的声响,我和她内心的喜悦都定格在这一刻。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就像这张照片一样,愿我们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友谊的清风灌满了征帆。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篇四

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是他们最钟情的文体之一。作文教学漠视散文写作教学的行为,已严重背离了学生作文现状与作文实践,违背了新课程精神,必须给以矫正。作文教学应该重新给散文定位。

一 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均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社会生活是散文的源头活水。

社会生活更需要散文。散文具有艺术上的隽永性、思想上的启悟性、效果上的潜在性、应用上的普遍性;散文可以不拘形式,信手拈来,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我心写我口,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如此灵动、朴素的写作形式,符合文学作品生活化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前社会生活中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

散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二 文化传播、传承有赖于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中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从而产生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散文的文化传播、传承作用功不可没。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到现代诸如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采撷生活服务社会,更有张爱玲、柏杨、余秋雨等的文化散文、生活散文。可以这么说,散文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一条主线。缺少散文的文化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文化。

三 学生作文钟情于散文

学生作文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都占有半壁江山。学生钟情于散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的萌动,比如在感情上想得到异性的爱恋,尽管他们明白可能不会有任何结果,但他们只是凭一种感觉,曾经走过,曾经拥有,足矣!再如,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与渴望,虽然有些希望是无根的、不切合实际的,但在他们看来,结什么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开出漂亮的花。诸种情结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就是纯洁、自然、唯美、浪漫、充满情调。而这种文章也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这就是中学生的散文。

第二,正是中学生思维的不成熟、不定型,才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他们不会被窠臼所绊。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充满叛逆性,不怕别人的议论。中学生的创作,由于其特定的经验与阅历,注定他们的写作内容很随意。散文无疑是他们的首选文体。

第三,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是任何以往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不一定只是纸质阅读。这为他们的散文写作创造了无比丰厚的条件。

中考满分作文400字 篇五

幸福是什么呢?

在鱼儿的眼里,幸福是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在水里遨游着,嬉戏着;在鸟儿眼中,幸福是一片湛蓝的苍穹,让它随意拍着翅膀呼吸空气;在骏马眼里,幸福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原野,让它摆动双臂抬高大腿,自由自在地四处奔跑。触手可及的就在我们的指尖,停留在手上划过的往往是幸福,其实幸福太简单了!

每次考出好成绩就是我的幸福。

学期过半,期中考纷纷迎来,我最担心的就是数学,经过上一单元考试的教训,我连夜复习,把各种公式都背的滚瓜烂熟。

“叮铃铃——叮铃铃——”数学期中考开始,我翻了翻卷子,嘿嘿!我都会。班级里鸦雀无声,连一根细小的针掉下来的声音,也能听得一清二楚。下课了,我信心满满地交上试卷,静候佳音。

下午,我用尽九牛二虎之力,飞奔到教室,课桌上的那张试卷上,一个鲜红的九十六扑入眼帘,我乐的一蹦三尺高。

幸福其实从来就是这么简单,从来不曾远离我们,我们总是这样匆匆走过每一道风景线,忘记去欣赏,忘记去感受,只是一味地在追求那遥不可及的那份幸福,却忽略了身旁的指尖幸福。其实学习很累,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享受幸福,真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篇六

摘要 戴维?洛奇的《天堂消息》从主人公的选择到情节的构思都转到校园和学术界之外,转向了社会,着意反映人们对现实与信仰问题普遍存在的矛盾、困惑和思考。同时,该书在创作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本中嵌入了日记、书信、明信片和学术讲稿等体裁。

关键词:宗教信仰 元小说叙事手法 叙事角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天堂消息》(1991)是戴维?洛奇第九部小说。有学者认为“在传统势力较强的英国文学界,洛奇自称是‘少数’派作家。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却因带有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沉淀而缺乏拉美后现代作家的恣意狂放和美国后现代作家的标新立异精神,可说是后现代文学在英国文坛上的一个变异。”的确,《天堂消息》融合了传统与革新,不仅是对社会上宗教信仰的思考,更是在小说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

在这本书中,戴维?洛奇从主人公的选择到情节的构思都转到校园和学术界之外,转向了社会,着意反映人们对现实与信仰问题普遍存在的矛盾、困惑和思考。同时,该书在创作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本中嵌入了日记、书信、明信片和学术讲稿等体裁。

《天堂消息》的主题

20世纪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上帝已死,天堂不再,这早已成为一个冷冰冰的客观事实。然而在洛奇看来,人们并没有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天堂消息》中,不论是人们热衷于去“天堂”夏威夷旅游,还是到教堂做礼拜;不论是人在临死之前对上天堂的渴望,还是对上帝的怀疑和思考,都反映出人们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望。不难看出,对当今人们信仰危机的思考是小说表现的突出内容。

在《天堂消息》中,作者有意设置了一个神学家――伯纳德。这个人物恰到好处地引出了小说所关注的问题――面对现实中的信仰危机,意识到自己对上帝的怀疑。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基督教的思考。伯纳德对于宗教信仰,实际上像当今多数西方人一样,抱以怀疑与相信的双重态度。他们怀疑上帝的存在,无法相信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因为环境的熏陶,或者多年所受的教育,许多人仍然常去教堂作礼拜,有了问题就向上帝祈祷。可以说这种反叛与祈祷并存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上帝和天堂的既怀疑又不放弃的心态,用目前人们常用的话来说,这种心态的特点是――矛盾而又不确定。正如小说结尾引用西班牙作家乌纳穆诺的话所概括的:“没有这个不确定性,我们如何能生活呢?”

然而,信仰的不确定,并不是信仰的失落。伯纳德对宗教信仰的深入思考,以及他身患绝症的姑姑对天堂的渴望,表明了人对信仰问题的执着,对灵魂安慰的需要。对于不久于世的姑姑来说,天堂是“那么一个地方,在那里一切都会得到补偿,正义得到伸张,没有病痛和失落,生活快乐,直到永远”。她希望能对自己的亲人吐露埋藏心底多年的苦楚和哀怨,释解多年的不快和矛盾,真正在死后得以解脱,进入天堂。在基督教传统中,天堂之所以是一个反复咏唱的主题,在于它能给人以美好的希望,让人忍受病痛的折磨,平静地对待死亡。虽然当今的人们知道,死亡意味着意识的消亡,意味着精神的消亡,但人们对天堂的幻想并没有消失,这不仅反映出人性中对永恒幸福的渴望,还反映出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现实虽然不如人意,让人失望,但是如果人们以诚相待,就可以消除误解和怨恨;如果人们与人为善,人们最终会建立友谊,得到爱情,获得“人间天堂”。因而在经历了夏威夷之游后,伯纳德终于挣脱了迷惘沉沦的情感,对信仰、对生活都有了积极的认识。他明确地认识到,基督教的信仰并未因时代的发展而过时。正如小说结尾他给学生讲宗教课时所分析的:抛开“在天堂将获得永恒生命”的美妙之词,基督教教义所剩下的与世俗的人文主义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圣经?马太福音》中所讲的上帝的最后审判,其依据不是人们宗教信仰的坚定与否、虔诚与否,而是看他们在生前是否无私地扶贫救弱、是否积善行道。

作者通过小说告诉我们,面对当今西方宗教信仰的危机,人们虽然不可能一味坚持基督教的神圣权威,不可能无视《圣经》神话的虚构性,但是人们不能同时抛弃其中的人文主义本质,不能否定人对善与美的追求。现实是人创造的,为此人们不能放弃美好的希望。

《天堂消息》的叙事结构

在这本书的结构上,戴维?洛奇用多种表现手法,瓦解了直截了当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也就是采用充满自我意识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来虚构作品,使读者偏离传统的阅读思维方式。

1、小说的第一部分主要以第三人称叙述,由一个全知叙事者用全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小说开始时,伯纳德护送父亲杰克从希思罗机场赶往夏威夷,看望他那身患绝症的姑妈厄休拉。在旅途中,伯纳德结识了许多一同参加包办旅行团的成员,也就是小说中大多数次要人物。不幸的是他们刚到夏威夷,杰克就因不懂本地的交通规则而被汽车撞倒,伯纳德也因此邂逅了肇事的女司机尤兰德?米勒。在这一部分,洛奇刻意采用全知的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铺叙,将小说人物尽早地引入作品之中,目的是为以后的叙事作铺垫。

文学理论的嵌入是典型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洛奇在这一部分中嵌入文学理论,通过全知的叙事者讲述了伯纳德在飞行中对航班上播放的影片的评价。在小说其他部分,洛奇也时不时嵌入文学理论,如第二部分伯纳德在日记中对列维?斯特劳斯理论的引用以及在小说最后一章中对叶芝诗句的引用等等。

2、小说第二部分由两章组成,第一章是采用日记形式进行叙述,也就是从伯纳德的视角来进行叙述。日记记录了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五天,也就是12、13、14、15、16号这几天伯纳德在夏威夷的经历以及他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洛奇通过日记形式来转换叙事视角,达到叙事的目的,同时日记还可以为小说情节发展提供更多细节,也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些悬念。无论是尤兰德的生平故事,还是伯纳德的生平故事,都是故事中的故事。

在第二部分第二章中,洛奇运用了后现代文学中常常使用的碎片艺术作为叙事策略,在文本中拼贴了明信片、短信、请帖以及注释等不同文类。这一章并不是采用固定的叙事视角,而是展现了多重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这些明信片是小说中那些次要人物对夏威夷的感受以及他们旅途、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写照,而本章中的注释则是从学术和科学的角度对夏威夷风土人情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有关天堂夏威夷的很多信息。

3、小说第三部分以全知的叙事角度为主要叙事形式,但文本中穿插了报纸上的新闻、伯纳德在神学院的授课讲义以及伯纳德在回到英国后收到的来自尤兰德的一封长信。

这一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从全知叙事者的角度看尤兰德与伯纳德之间的恋情。在第二章厄休拉向伯纳德透露了婚姻失败的原因在于她七岁时受到哥哥肖恩的性虐待。第三章主要还是用全知叙事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叙述了伯纳德与包办旅行团成员之间的来往。第四章是《天堂消息》的最后结局,伯纳德带着父亲回到英国,他已经开始在他所在的大学讲授神学课程。伯纳德的神学课程讲义被洛奇直接嵌入文本之中,表达了伯纳德对神学问题的看法,也就是叙述者用伯纳德的眼光在看待神学和宗教。小说快要结束时,洛奇又嵌入了尤兰德写给伯纳德的一封长信,讲述厄休拉最后弥留之际的生活以及她那天主教式的葬礼。在此,叙事者是借用尤兰德的眼光在看待事物。

神学讲义和长信的直接使用是嵌入式写作技巧,说明洛奇在自觉运用框架策略进行叙述。洛奇用全知叙事者在叙述,但采用了不同人物的眼光来看事物,因而在文本中实现了几次叙事视角的转换。乍一看,不同的第一人称叙述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情节上大幅度跳跃,显得故事凌乱无序,但是仔细阅读就能看出,作者试图表现同一时间里小说诸多人物各自的故事。这种不同的第一人称相组合的叙事方法,既简练经济,又烘托出小说快活风趣的格调,调节了小说中有关道德及宗教问题的议论所形成的沉重感,增强了小说的娱乐特色。

从整部小说来看,戴维?洛奇通过拼贴和嵌入的方式,对全知叙事者进行干扰或打断,构成小说文本多维视角的元小说叙事框架。戴维?洛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换、拼贴手法及故事中的故事式的叙事策略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奠定了元小说叙事的基本风格,演示了一个典型的元小说框架。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洛奇,李力译:《天堂的消息》,作家出版社,1998年12月。

[2] 童燕萍:《怀疑与希望――浅谈戴维?洛奇的〈天堂消息〉》,《外国文学》,2000年第3期。

[3] 童燕萍:《语言分析与文学批评――戴维?洛奇的小说理论》,《国外文学》,1999年第2期。

中考满分作文300字 篇七

阿木接到小哲老师的电话,立刻骑上自行车,飞奔到老师家。他轻轻地扣了三下门,门开了,门后露出的还是小哲老师那略显干瘦的头。

“老师,我……”阿木有点哽咽。

“进来吧,这儿有副画给你。”小哲老师的语气有些僵硬。

阿木慢慢地走进小哲老师的画室,桌上摆着一副画。画中的一滴水珠折射着夏天的风景。右下角还写着一句话——一滴水珠便能折射出整个夏天,再下边是个好听的画名:《水中暮夏》。

小哲老师轻轻拍了拍阿木的后脑勺,说:“阿木,你跟着我学画两年了,你是我学生中最有天赋的一个,希望你不要浪费了,同时也希望以后能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你。”

“恩”阿木点了点头,他本想说什么,但他发现他以没有开口的勇气了。

“我会回来的,”小哲老师轻轻地一句话飘到阿木耳边,阿木听得懂字间里淡淡的哀伤。阿木抬头看见窗外越发青葱的树木,喃喃地说:“夏天快到了,真的快到了。”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篇八

一、命题特点

记叙文是高考完形填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文体。体裁主要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时间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来展开叙述。近几年的高考完形填空题中的记叙文主要以叙事、记人为主,大多数都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或是充满了生活情趣或人生感悟。记叙文型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可归纳为:

(一)句首完整,线索清晰

绝大多数文章作者都会用一句话点明人物的姓名、身份或时间发生的时间、地点,然后再逐渐深入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最后得出结论。所以通读句首对于学生了解全篇至关重要。

例如:(2008 全国卷玉) After the birth of my secondchild, I got a job at a restaurant. 首句给出作者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在餐厅找了一份工作,可以推测本文要讲述作者工作的事,根据语气,可以继续大胆推测本文要讲的是一件幽默的事情。

(二)叙述灵活,侧重语境

绝大部分文章是作者在描述事件,较少加入本人的观点或评价。因此,文章往往会出现态度与观点的跳跃变换,或语气上的差异,这增加了情景的迷惑性和干扰性,从而突出了对语境的依赖。答题时,学生要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把握人物各自所做的事情,斟酌推敲不同人物的细想、性格等细节,从而找准作者的记叙方向,正确题解文章。

(三)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其他时态为辅

记叙文高考完形填空在以一般过去式为主的同时合理使用丰富多彩的谓语动词时态,使文章所叙述的动作有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四)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记叙文型完形填空的篇幅不长,大约在200-260 个词左右,始终紧扣话题中心,每个小题所给的4 个选项一般都属于相同词类。错误选项也多半可以和空前、空后文字形成某种搭配,从而起到一定的干扰与迷惑作用。为了提高试题难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全面接受信息,备选项多涉及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介词、连词、冠词等虚词的考查相对较少,这样更能体现在语境中考查英语运用能力这一思路。

(五)动词为主,特别是动态强的行为动词

2013 年高考英语新课标试卷完形填空词汇分析如下:

可知,正是由于动词的多方面考查,才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动感十足。

(六)以情景意义选择为主,语言、心理活动选择增多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考生从全文出发,根据前后语境或行文逻辑做出判断,体现“突出语篇”的命题风格,后置性设空有所增加,在叙述中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考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二、解题技巧

(一)读透首句,掌握主旨

重视首句,明确短文话题,了解篇章结构,预测全文内容。从历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完形填空首句一般不设题。这就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的“突破口”,首句句义往往为全文提供中心信息,读透首句可以建立正确的思维想到,据此拓展,争取开局胜利。

例如:(2010 全国卷域) 首句A man who knows how towrite a personal letter has a very powerful tool. 该句也暗含了文章的主旨:一个能写好私人信件的人掌握了与他人保持友谊的有力工具。

(二)跳空速读全文,掌握中心

速读全文要求一气呵成,跳过空格,快速阅读,领会大意,把握中心。重点了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所以即使有生词或不明白的地方可略过,了解记叙文文章内容、结构、时态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线。

(三)利用语境,推理事件发展

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出信息是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关键,近年高考试题越来越侧重逻辑推理判断,所选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隐含信息大都无法只凭字面或单从个别句子的表面理解获知,只有借助于上下文乃至全文语境的启示或限定才能够准确作出判断。因此,考生一定要根据语境,推理故事的发展、作者的心情、以及观点和态度等,在细节的选择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例如:(2011 全国卷域)We can see there is a lot ofsleeping on the bus or train on the____home from work inthe evenings.

A. way B. track C. path D. road

根据语境from work 和in the evenings 可知是在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虽然四个选项都与“路”有关,但我们知道只有on the way home 这个搭配是正确的,所以21 题选way.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篇九

记叙文、议论文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呢?下面结合实例阐释。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屋檐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磅磅礴礴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了。

著名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通过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这段文字,作家按照季节描写四月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暴雨、秋天的寒潮斜雨,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形象地铺叙出故乡冷雨的特点。作家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在其多角度、多方法地铺叙中得到细腻地抒发。

展开历史的画卷,我真切地看到:梵高在幽暗的画室里对着失败的人物肖像伤心垂泪,卢梭在空旷的原野上手捧《博物学》而悲观失望,奥尔柯特茕茕孑立被幻想小说的圣殿拒之门外。但他们并未被弱点束缚住,而是潜心发展特长,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于是,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与影里看到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呕心沥血,终让《星夜》永恒地闪耀在艺术的原野上;卢梭在激荡的社会进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锐的思想,全力奋斗,终让社会契约论成为启蒙运动中的太阳;奥尔柯特在白雪飘飞的圣诞之夜感到自己对生活的崇敬,潜心写作,终让《小妇人》成为每代人崇拜的巨著。

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篇十

不仅如此,“三”的智慧还折射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中国许多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意或无意地渗透着“三”的智慧。

冰心先生著名的散文《笑》就是选取了三个不同人物(画中的安琪儿、他、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同一种神情――微笑,描绘了一种充满“爱”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也是选取了三个相同时间――冬天的三个不同场景下的情景,一个是冬天晚上,父亲和孩子们一起煮豆腐的温馨场景,一个是杭州的的冬天,与朋友一起夜游西湖的情景,一个是台州的冬天,自己一家四口温馨相处的情景。三个情景,渲染了一种温馨的心境,正如结尾所说:“无论怎样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借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批判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落后,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对祥林嫂的一生,鲁迅先生只是选取了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并把人物放到了鲁镇的三次祝福活动中,来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选材避免了对人物的一生面面俱到,同时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单薄。

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96部作品,他的《人间喜剧》也有着“三”的智慧的渗透。

选入高中教材的《葛朗台》节选部分,通过“抢梳妆匣”“修改遗嘱”“抢金十字架”三个典型的动作来刻画“见到金子,就占有金子”这样一位嗜金如命而终因“金子”而丧命的吝啬鬼形象。

近年来有不少高考满分作文也有意或无意地实践着这种“三”字选材的智慧。

2007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就是通过“我”这只老鼠在寻死的过程中,面对三个不同层次的代表人物(小姐、老太太、警察)对这一行为的态度,讽刺了人们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赢得了高考阅卷老师的青睐。

这些成功的文章,在记叙文的选材上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三个特定的动作、三个代表人物、三个特殊地点、三个夜晚(或早晨)、三段对话、三段回忆、三种味道、三种神情……三个围绕中心立意的三个特写镜头,来组织行文。这样就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记叙文写作中的平铺直叙、按部就班而导致的流水账问题。

“三”字选材法避开了记叙文写作中的一人一事的写作模式,选材的视野扩大了,选材的点具体了,在确立了中心立意后,以此来搜寻三个适合的写作素材。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