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礼仪范文

黄埔军校观后感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优秀7篇)

2025-02-09人围观
简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7篇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7篇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 篇一

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 中山先生故居”牌匾。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但就在这样客观条件不足的环境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却培养出一颗颗勇敢与坚强的心!也很好地诠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不是吗?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

从黄埔军校旧址出来是,已是黄昏,纪念馆都将要闭馆了,我们登上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很累,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900字 篇二

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后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后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咱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只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

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

看了展览厅里面的照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我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虽然只是皮毛,但是已经让我感叹不已。二楼是一些恢复的房舍,办公室相当的简陋,只有简单的桌椅,文具,没有一件剩余的摆设。

学员的宿舍很拥挤,居然60个人挤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里。解说牌上说,这个待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草棚里的。我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生活待遇竟然如此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依然培养出了很多的国家栋梁,十大元帅就有五个出自这所学校。

相比其他国际上的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真是没法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台阶上,但这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已,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想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才率能够超过它了吧。

据说黄埔军校此刻已经迁往台湾了,但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民众谋解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就像孙中山的遗训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尽管咱们此刻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发奋,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我的力量。

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 篇三

今天参观了黄埔军校,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我在这次参观中感触良多。

现在的黄埔军校大多是后来修建的,但是在展馆的一幅幅油画,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衣服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那个烽火岁月的印记,有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很难形容自己的感觉,起码在我积累的词语中是没有一个可以确切的形容我的现在的感情。孙中山等一大批先烈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就是那些模糊的黑白照片,我也仿佛感到了他们的呼吸,内心呐喊,还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天下为公”,说得不但豪气,更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人们的追求。他们或是还很年轻,或是还没有享受人生,或是还有很多的牵挂,可是当国家到了危难的时候,他们没有犹豫的抛开了自己的一切冲上了战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中华民族屹立东方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因为我中华儿女在危难的时刻敢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充当整个民族的基石。只要还有我中华的热血儿女在,中华民族就可以一直前进,不可阻挡!

哪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用汗和血照样建立了不世的功勋,而今天我们生活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的年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躲避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在挨肚子的情况下,黄埔军校的学生们可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此行的目的,咱们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领悟。

在军校门口前咱们群众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咱们人生中的一段完美记忆,也让咱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咱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发奋”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

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坚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发奋奋斗。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领悟、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啊,让咱们铭记。

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1400字 篇五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大字。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用心支持和帮忙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这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那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走出展厅,顺着漆木扶梯走上二楼。那里重现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管是老师的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大通铺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基本上最大的两间,一间就是一个学生的连队。当时,学生进校的时候虽然不用缴纳学费,但是由于军校的经费十分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薄的毛毯、一套军服和一双草鞋,不能换洗。

走过蒋介石的校长会客室,对面墙上的一副对联十分醒目,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这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遥想当年,蒋介石或许曾透过山墙眺望校门前波涛奔流的黄埔水面,不忘戎马军机,力求问鼎中原,一统天下,最终却是黄梁一梦。

即将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注意到门两边的内壁上高挂着的八个木质条幅,上方用黄色的烫金字书写着四副对联,左右各两幅,从右向左依次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武略堪夸”、“军政诹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和“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这是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时海内外的“黄埔人”捐赠的。最后这一联抒写的是黄埔军校不为外界熟知的文武兼备。其实从黄埔走出来的不仅仅有风云战将,也不乏文坛巨子,如教官中的沈雁冰、郭沫若,学员中的臧克家,均属一代风骚墨客。

回到的路上,脑中浮现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数段场景,随之浮想,不管是之后的文匠还是武将,也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一样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

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800字 篇六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上,它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忙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历史见证。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孙中山先生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培养革命的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赞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活动按照既定安排,首先参观了黄埔军校展览馆。了解到我党诸多重要领导都曾在此锻炼成长,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不禁让我肃然起敬,因为正是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勋功;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意志,钢的脊梁,构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一个个展馆展示的是黄埔军校的历史,一幅幅照片见证的是黄埔军校的故事,一件件文物保存的是黄埔军校的精华。

之后,我们参观了孙中山纪念碑,看着碑上总理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还有“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对总理一生的写照。我沉思良久,仿佛回到那个烽火交加的年代,看到了孙总理,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辞劳苦,舍身忘我的情景。想想如今的完美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忘却那段心酸的历史和峥嵘岁月,又有什么借口来抱怨今日的抑郁与不公。参观结束后,大家都表示深受鼓舞,并在横幅上签字,励志学习黄埔精神。

本次参观学习,让我们理解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课,不仅仅开阔了眼见,爱国主义之情也油然剧增。我们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因为正是那些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诚然,身处幸福的时代,我们更要发奋图强,铭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嘱咐,以饱满的活力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我的力量。

参观黄埔军校的观后感900字 篇七

从小我就对军人有莫名的景仰,对于黄埔军校也早有耳闻,这天最后有机会好好的参观黄埔军校了。几经辗转,最后踏上了黄埔军校旧址这片神圣的土地。

黄埔军校的正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宏伟,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写在一块木板上,门的周围只是简单的刷白了而已,上方写着经典的革命宣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黄埔军校被门口的大树庇护着。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好的学校,却只有四五排房间,都没有一个小学大,还是重新翻新过的,由此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革命先烈们的艰苦生活。

由正门往里走在路的两旁有几间展览厅,里面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杰出人物如徐向前,周恩来等的事迹,还有同一时期国际上有名的几所军校。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推荐。(lz13)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这个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此刻的中山大学就是对应武校黄埔的文校。有评论说: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刻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这群人就是黄埔军校师生。

看了展览厅里面的照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我了解到很多历史故事,虽然只是皮毛,但是已经让我感叹不已。二楼是一些恢复的房舍,办公室相当的简陋,只有简单的桌椅,文具,没有一件剩余的摆设。学员的宿舍很拥挤,居然60个人挤在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里。解说牌上说,这个待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大部分学员是住在草棚里的。我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的生活待遇竟然如此艰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埔军校依然培养出了很多的国家栋梁,十大元帅就有五个出自这所学校。相比其他国际上的军事名校,黄埔军校真是没法和他们站在同一个台阶上,但这只是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已,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想没有哪一个学校的成才率能够超过它了吧。

据说黄埔军校此刻已经迁往台湾了,但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民众谋解放,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永远都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就像孙中山的遗训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尽管我们此刻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应当居安思危,不断发奋,不断拼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