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礼仪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09-23人围观
简介【#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
【#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原文 篇一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知识点 篇二

  会认字及组词:

  背bèi(背诵、背书、背课文)

  诵sòng(朗诵、诵读、吟诵)

  例lì(例子、例如、举例)

  圈quān(圆圈、圈数、一圈)

  段duàn(段落、分段、自然段)

  练liàn(练习、练笔、熟练)

  糊hú(糊涂、糊口、含糊)

  涂tú(涂料、涂写、涂抹)

  呆dāi(发呆、呆住、吓呆)

  戒jiè(戒备、戒烟、戒掉)

  厉lì(厉害、严厉、厉声)

  挨ái(挨骂、挨打、挨饿)

  楚chǔ(楚国、清楚、苦楚)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知识点 篇三

  近义词:

  照例——照常

  流利——流畅

  霎时——瞬间

  清楚——明白

  糊里糊涂——稀里糊涂

  反义词:

  流利——结巴

  详细——简略

  多音字:

  挨āi(挨着)

  ái(挨打)

  背bèi(背诵)

  bēi(背包)

  圈quān(圆圈)

  juàn(圈养)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知识点 篇四

  词语理解:

  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霎时:极短时间。

  照例:依照惯例或常情。

  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稀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形容对事物一点儿也不明白。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知识点 篇五

  问题归纳:

  1、看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孙中山“不懂就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2、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写什么?

  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

6.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7.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七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老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3、读词语比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响亮。)

  (1)小组比赛。

  (2)男女生比赛。

  (3)小老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行组词,形近字比较。

  5、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十几个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张的气氛。

  (1)试读。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朗读。

  6、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拓展延伸

  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讨论哪些字难记,怎么记。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可以利用给基本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等方法)

  4、学生练习书写。

  5、全班展示、评议。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收获。

  2、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8.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时、着、思、很、讲、把、面、怕”9个字,会认“懂、那、背、刚、勇、答、题”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具: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基础备课个性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同坐合作读第一段和第二段,评选佳合作小伙伴。

  3、学生充分朗读第三段,重点指导:“他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鼓起勇气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体会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4、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后一句。引出话题,你平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评选勤学小星星。

  四、扩充练习:

  如果你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五、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9.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篇九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虽然语言不难,但是学生要理解故事中包含的道理,还是有难度的。第四课是一篇写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课文,人物年代离学生较远。早上在课前带读课文时,就有孩子提出了“私塾”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我对孙中山所在的年代,尤其是“私塾”教学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接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感觉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所了解才进入到课文中来。但是,在课堂上,讲到孙中山学习方式与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区别时,孩子们都是根据我课前的介绍来回答的,并没有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这就使得内容有点偏离,如,有的孩子说,他们没有课本,他们只有一个老师上课等等,即使我极力地暗示要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说,效果也不太理想,这些回答对于理解课文中“不懂就要问”这一主题没有任何铺垫作用。之后,我反思前面的背景介绍是不是有点过?一年级结合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是不是不需要太周全?但是对于学生的词语理解障碍,应该怎样把握?

10.小学三年级语文《不懂就要问》教学反思 篇十

  今天执教了选读教材《不懂就要问》,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道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教师有时候,由于工作方法的不到位,或者有时候工作繁忙的时候,会无意间损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有,刚刚布置完作业,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写哪一课啊?”老师会说“不是刚讲完啊”这样学生下次就不敢再提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一颗爱问问题的心。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