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篇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
《放风筝》:【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3个。
2.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开心极了,可以去春游了。大家带上自己做的风筝,去郊外放风筝。想不想跟他们一块儿去?好,我们随同其中一个男孩一起去放风筝。
听课文录音,看图画演示。
这是怎样一个孩子?考考你的记忆,能不能用你刚才听到的有关语句来描述?学生回答。老师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请听仔细:
放风筝的男孩出现了,看样子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中悠悠的白云。
能不能把刚才这段话听写下来?准备——听写完成课后练习。校对朗读,同时出现男孩画面。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放风筝。
1.把课文快速读几遍,读熟。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来。
2.指名分节朗读。
3.学生质疑。
4.特别理解:“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中“越发”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边理解边指导朗读)
理解同时,结合课后练习,比一比,用上“好像”、“似乎”使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边理解边品句,加强朗读指导)
5.解决学生质疑中的问题。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么读?(第一部分风筝飞上天,孩子很兴奋,语调要稍高些,突出孩子的高兴,我们也随着他很高兴。第二部分,孩子捡风筝时,踩坏了花苗又跑了,作者以为他是破坏绿化的不负责任的孩子,于是读的时候语调下沉,略带批评的语气,读出生气了,不高兴了。第三部分孩子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读时应该带有表扬夸赞的语气,尤其后,风筝又飞了起来,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谁不喜欢不高兴呢?读时语调应更高,读得欢快些。)
6.学生示范,练读,指名读。
跟着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纯洁的孩子去放风筝,心里舒畅吗?高兴吗?要把我们的喜悦欢乐和更多的人分享,我们也会变得更快乐。回家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听,好吗?所以我们得学会复述课文的本领。
7.出示课文复述提纲,请大家根据提纲,抓住每部分的要点,先好好地读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或书中优美的语句,不看书,把故事说给大家听。小组准备。
指名分节复述课文。指名复述课文。边复述边看媒体演示。
大家学习的本领真强,学习效率也很高,后让我们连起来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齐读课文。
三、全文总结。
学了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男孩子?可以从外貌上来介绍,也在加上他的品质特点来介绍,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说。
一般写人时,我们都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的。这是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四、说话。
学习课文的描写,请仔细观察一个同学,向大家作介绍。注意不要说出他的名字,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二
《杏儿熟了》: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奶奶纯朴、善良的品格。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后面奶奶说的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提出要求: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读思考练习1。
2、请同学们按要求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自己试着回答,也可互相讨论。
三、逐题检查讨论。
1、第一题: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家的杏儿又多又好?
2、第二题:邻居淘淘偷摘杏儿,“我”是怎么想的?奶奶是怎么做的?(摔了活该;完全不同)
3、第三题:你是怎样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这句话的?(有了好吃的东西大家分享,看大家吃得香甜,自己心里美滋滋的,更觉的香甜。)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
1、用较快的速度再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别做上记号。
2、讨论课文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9);第三段(10)]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个人自己练习。
2、指名当众朗读。
六、布置作业: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三
《家是什么》: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积累词句若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复述第二个故事。
3、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4、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了真正的家。
教学重点:
展开合理想象,复述课文第二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家)你喜欢你的家吗?能不能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家?
2、那么你认为家是什么呢?(板书:是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词语。
3、你们都说出了自己对家的理解,那么家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补全课题)
4、齐读课题。
二、小组自学,读通课文。
1、出示小组自学要求:
(1)读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2)用学过的方法说说词语的意思。
(3)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2、交流反馈。
(1)开火车读词,齐读词语。
(2)还有哪个词语的意思不明白?(全班不能解决的板书)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习课文,理解句子。
1、课文中说家是什么呢?默读课文后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自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组交流:读了这句话,你能不能联系前面的课文内容,说说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有关内容。
(1)(估计问题:既然说是“无家可归”,为什么还说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出示第四节,自由读,女生读。
同时理解:“辗转数地”:可从“车字旁”入手。
“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复述:展开想象,把妇女俩见面时的情景说得具体一些。
(2)由“高堂华屋”联系到富翁的例子。
出示第一节,自由读,男生读。
为什么富翁说那是他的房子而不是家?
(想象:在富翁的别墅里可能发生了什么?或从第二节里找找答案。随机出示第二节,指名读。)
(3)对呀,难怪作者要说——
(出示: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齐读这句话。
5、师生合作读、指名大组读第五节。
四、创作小诗,深化情感。
1、现在,你觉得家是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小诗《家是什么》。
2、指名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小组创作的小诗写下来。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四
《独果》: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延”;能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叨念”、“飘溢”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
3.感受小荣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独果
1.齐读:36独果
2.了解独果:什么是独果?一年中,一棵树只结一个果子,这就是独果。独果,百年难遇,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传说中,它有许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词语。
3.交流板书:聪慧过人延年益寿(提醒学生关注第四笔)能治百病
4.能连贯地介绍一下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
二、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
1.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发现这个独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有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2.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我的惊喜?谁来读出奶奶的惊奇?指导读句:
(1)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独果呀!”
(2)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奇地说:“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易见到哇,你可别骗我!”
三、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
1.同学们,你们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神态,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读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惊喜,那么接下去围绕着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默读5-11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件事情。
2.学生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边梳理边板书:
我 奶奶 妈妈
3.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再来概括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他们究竟是怎样让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学生合作读文。
5.各种形式的反馈朗读。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
1.谁都不肯吃,谁都想把这个神奇的独果留给对方吃,这个宝物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2.理解:从此,屋子里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
师范读句子(朗读时可在“从此”、“香气”处予以强调)。你不觉得奇怪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交流解疑。
3.是啊,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气,还飘溢着一股浓浓的、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五
《小小的书橱》: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掌握“浩瀚、遨游、沐浴”等词。
2、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3、体会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感受读书的乐趣。
4、有语气地朗读全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诗歌,会认识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书,花初步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2、至明看火车,检测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自读诗歌。
2、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后一小节,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配乐朗读,放飞想想谈感受。
1、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3、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
2、完成古诗《观书有感》。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二、感情朗读,回顾全文。
三、完成读一读,背一背《观书有感》
1、自由读古诗。
2、再读古诗,结合插图,自悟诗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提出不会写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重点指导“瀚、尊”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6.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杜重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师小结。
四、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认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
2、说说:山沟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
3、找出文中描写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的句子读一读。
小组讨论、交流: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有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面对的?
4、指导朗读,学生怎么感悟就怎么读。
5、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六、七段)
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讨论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想想:看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用一段话补充一下吗?
6、师小结。
五、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再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二、再读课文,联系自己,深入感受内容。
1、齐读课文。
2、想想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联系自己,谈谈你此刻的想法。
3、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并在班上展示。
三、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1、读句子,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2、读一读两组句子,抄一抄,积累精彩句子。
四、指导学生写本课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那个字较难写或易写错?
2、重点指导“罩、慧、貌、勤”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7.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七
《美的美束》: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
3.背诵全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8.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八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执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1、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收集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1小节。
2、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多读多想,读懂了哪些问题,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借助地图介绍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海拔600-1000米,长约400千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交流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
归纳主要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2、默读第一小节,想一想,从几个地方看出树很多?
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
3、练习朗读,体会“绿色的海洋”的美丽。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特点,从而激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多读多悟,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感悟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特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再现小兴安岭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小兴安岭什么多?朗读第一小节。(板书:林海)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春天景物投影片)这一小节主要描写了这些景物。它们是按顺序列出的。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景物什么样?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1)读这一句,想想:春天的树长得什么样?
(2)出示句子,比较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样?学生自学汇报。
5、看图想像春天的画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一段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画下来,对照图画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怎么样,怎么美?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学汇报。
4、练习朗读。
五、以自学为主,学习第五、六小节。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2、学生自学:
(1)体会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读这两段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3、秋天。重点理解秋天“飞舞”的落叶和丰硕的“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4、冬天。重点体会“刮”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六、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特点。
七、齐读后一小节。
八、学习拓展:
两者任选一道
1、你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把你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9.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九
《乡村四月》: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10.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十
《搭石》: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文中“洪、暴、猛、涨”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行、背、俩”。理解“汛期、绾裤、谴责、俗语”等词。
2.知道搭石是一种怎样的桥,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
3.初步感受搭石中蕴含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重点:知道搭石是一种怎样的桥,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
难点:体会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各种山村的图片)
课前谈话:有一句话这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知识渊博;旅行,让我们开阔眼界。喜欢旅游吧。去过哪些地方?其实旅游不一定非得到去远方,我们家乡就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到过家乡的一些山村吗?
今天,我们要去山村走走。(上课!)
在山村,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叫(搭石)知道搭石吗?你能根据这个名称猜测一下什么是搭石吗?
在诗人刘章的家乡有许多搭石,他还为些写了一篇文章,就叫“搭石”。在诗人刘章的笔下,搭石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放声地读一读第21课《搭石》。
二、初感课文。
1.自读课文,交流:课文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逐节指读课文,梳理课文,知道课文中描写了人们“摆搭石、整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情景。并结合教学生字新词。
课文第1小节:读准“间隔”。知道“汛期”的意思(借助“汛”的部首来体会意思);找到课文中两个描写“汛期”时景象的词,读准“溪水猛涨”。用动作表演的方式和联系上下文来了解“绾裤”的意思。
课文第2小节:能给“谴责”换个词吗?(如,批评,责备,指责)
课文第3小节:知道“俗语”是什么吗?(简单了解俗语是指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的。也叫“俗话”。)
读准“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指导“协”字书写。
课文第4小节:读准多音字“俩人”。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体会搭石中的自然美。
1.交流:你在文中找到搭石了吗?出示文字。
2.师:你找到了搭石,看到了搭石,还在这些文字中看到了乡亲们摆搭石的情景(板书:摆搭石)。让我们捧起书来,读一读人们摆搭石的情景。交流:你看到了人们是怎样摆搭石的吗?
在交流中体会“平整方正”、“根据水的深浅”、“二尺左右的间隔”等内容中人们的用心。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红字,并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个词语中读。
3.在乡亲们摆搭石中有他们的用心和体贴,带着这份乡亲的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文字中有搭石,图片中也有搭石。你看——(出示插图)师:远山云雾袅袅,屋舍青瓦白墙,红的叶,青的草,潺潺溪流中一块块石头安静地放在那儿。不时有一片红叶,一朵山花,飘落在溪中,停栖在搭石上。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山村秋景画啊。捧起书来,伴着音乐来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
5.欣赏搭石图片。(山里的风景很美,你们读得也很美,你看,搭石也多美啊——)
四、学习课文第三小节,感受田园生活的和谐美好。
1.师:我们也去搭石上走走吧。关于走搭石,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齐读课文。
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行人走搭石时的动作,哪一个?(显示“协调有序”)你从哪里看出人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特别是哪些词语呢?(紧跟,踏踏,轻快)
交流中出示红字,把协调有序读出来。
4.我们一起把这份“协调有序”读出来吧。齐读;合作朗读这句话。(集体读,两人合作读,一组人合作读。)评价学生的朗读也是那么的协调有序。
5.这协调有序的动作中还有动听的音乐,还有美好的画面,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你看到什么了?你听到了吗?你看到了吗?把声音的轻快之感送到“踏踏”中读;把体会到的美送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中读。
6.师:让我们用我们动听的声音来吟唱这一曲轻快的音乐,来描绘这一幅充满美感的画面吧——配乐指读;齐读。
7.师:这一行人走在搭石上,为何能做到如此协调有序,竟能像音乐一般如画儿一样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第3小节,找到原因了吗?
8.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乡亲们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师:乡亲们不想自己掉进水里,更不希望别人掉入溪中,他们这样协调有序地走着,彼此照顾,彼此关心,既利己,又利人,是一种多么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啊。)
小结:原来在这一首轻快的音乐中,在这一幅美丽的画面中,还流淌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哪!
9.带着这份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五、结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了搭石,走了搭石,在摆搭石中,有着乡亲们用心体贴之情;在走搭石中,有着乡亲们协调有序的美,温馨和谐的情。虽然我们暂时要跟搭石说再见。但我知道搭石不仅摆在溪中,还搭在了你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