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

名人尊师的故事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11个【优秀26篇】

2025-02-10人围观
简介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尊师的名人故事 1人民领袖毛泽东,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宇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尊师的名人故事 1

人民领袖毛泽东,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宇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 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

杨昌济, 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 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

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泽东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 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尊师的名人故事 2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用功。之后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齐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明白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向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之后最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3

荀淑拜少年为师

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开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认为只要刻苦用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来者就可以居上。他把老师和天、地、君、亲并列。并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这种思想,不仅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家庭影响也非常深刻。他的孙子荀淑,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曾做过郎中大夫。后来他辞官归故里教书,学生不计其数,连当时知名的学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学生。

有,荀淑来到慎阳县,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荀淑请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从容作答:姓黄,名宪,字叔度。于是荀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给黄宪施礼。并说道:“黄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黄宪道:“老人家,何必客气,学问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字辈。老人家出身名门,已名扬千里,实在不敢当。”荀淑道:“尊师重教是先祖的教诲,能者为师,不拘年龄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来遇到的一位好的老师,解决了我多年的疑虑,理应受拜。”说着上前施了大礼。可见,荀况的尊师重教的遗风在荀淑身上进一步得到了发扬。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4

彭德怀便服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着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我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德怀频频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怎么能行呢?”

尊师的名人故事 5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6

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7

燕伋情系望鲁台

燕伋(公元前541年-前476年),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

燕伋与孔子的其他弟子,如颜渊、子贡、子路等相比,可能成绩稍差些,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在立言方面,都没法和他们相比,所以名气也没他们大。但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却追封他为“渔阳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将其晋级加封为“千阳侯”。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条:燕伋一生“尊师重教”。

在完成学业后,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阔别17年的故乡,即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水沟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经商,而是在千水之滨办学校宣扬教育,在偏僻的西秦传播他的老师孔子的儒家学说。

燕伋终生都没有忘记恩师,每天讲完课后,都会来到学校后面,遥望着老师孔子的居住地——鲁国。燕伋当然看不见远在天边的老师,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垫在脚下,日积月累,脚下便形成了一个高大的土台。后人给这个土台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望鲁台。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8

鲁迅尊师

鲁迅经常写信给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表示问候和敬意,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也专程拜访他。鲁迅常常怀念日本仙台医学院的藤野老师,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壁上以激励自己。日本有关方面要出《鲁迅文集》,鲁迅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把《藤野先生》一文选进去。

尊师的名人故事 9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走上了专攻政治漫画的道路。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呀!”张乐平恭敬地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10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尊师的名人故事 11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教师节主题:历史上的尊师故事

名人尊师故事:程门立雪 12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 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尊师的名人故事 14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15

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尊师的名人故事 16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的名人故事 17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18

张乐平不忘恩师

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读高小时,受美术老师陆寅生的指导,走上了专攻政治漫画的道路。以后,他因画《三毛流浪记》而出名,但始终不忘当年的启蒙老师。五十多年后,张乐平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陆老师的'家。陆老先生十分激动地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呀!”张乐平恭敬地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我的第一幅漫画就是您教我画的。”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19

李世民教子尊师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曾经对臣下说过:“一个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将来怎么发展,主要由教育来决定。”他还列举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的善恶由近习”的道理。因此,他给几个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他还一再告诫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师。

公元639年的一天,长安城里太子居住处的东宫前,突然出现一乘大轿,一个头戴乌纱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几个太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走下轿来。这时,东宫大门敞开,从里面走出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礼。这个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么,来的这位老人又是谁呢?也许有人会以为是皇帝的重臣。其实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师李纲。原来李纲由于患了脚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许他乘轿入宫讲学,诏令皇太子亲自拜迎老师。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礼部尚书王珪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一天,有人反映说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听了十分生气,当着王珪的面批评魏王,说:“你以后每见到王珪,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松懈。”从此,魏王李泰看见老师,总是好好拜迎,听课时也十分认真。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尊师的名人故事 20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21

雍正帝扣银罚轻师

雍正年间,有一个驻京学使,他喜欢在同僚中吹嘘自己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来求见他。他看了看老师那衣衫褴褛的样子,就猜透了几分,于是说道:“恩师光临寒舍,学生三生有幸,有失远迎,万望恕罪。不知身体可佳?精神可好?专程前来,又有何见教?”寒暄了一阵,才让座。先生看了看满屋生辉的装饰和学生那不冷不热的样子,也不敢坐,只好开门见山地说:“身体精神均佳,只是生活拮据……”

学使不等先生说完,就忙推托说:“多年来,弟子牢记先生‘为官清廉’之教诲,不敢苟私。然清廉就要清贫啊!故手无银两,家无余资……”不等学使说完,先生便说:“为师不难为你,告辞了!”

学生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扬了一通,以示廉洁,心想传到皇帝耳朵里,定会龙恩大降,身价倍增。此事,果然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哪知雍正帝不但没有“龙恩大降”,反而大为恼火,说:“国将富,必尊师而重傅。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礼。学使弃先人之说,违先人之礼,实属不道!”于是传旨,从学使正俸以外的补贴中扣500两银,给其师,以顺言正名!从此,雍正帝扣银罚轻师的故事,便传扬于世。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22

范缜 是晋朝安北将军范汪的后代。祖父范璩之曾做中书郎。可以说出生于书香门第。只是父亲去世很早,使家道中落,生活的艰辛,形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但也增加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

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不仅学习儒家、道家学说,也学习法家、墨家学说。正因他广泛涉猎群书,加上他的性格,不随波逐流,喜欢独立思考,所以他接受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9岁,他拜刘献为师,成为刘献的得意门生。刘献喜欢他刻苦钻研,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经常对他个别教育,解答疑难问题。师生一谈就是一个长夜。

范缜20岁了,按当时的习惯举行冠礼。常规做法是:由父亲把他的头发束起来,举行仪式,表示他已长大成人。可是范缜幼年丧父,这冠礼就由老师刘献代替父亲来给他束发。同学们也都来祝贺。刘献以师代父,对范缜鼓舞很大,尤其对他后来写出《神灭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尊师的名人故事 23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但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期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十分理解老师的情绪,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24

魏文侯拜段干木为师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魏文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能之人埋没在民间,不能发挥作用,太可惜啊!于是,魏文侯下决心请他出来,帮助治理国家。一天,魏文侯带领随从驱车直奔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车,并屏退左右随从,毕恭毕敬地来到段干木家的门前。他轻轻地扣动门环,有礼貌地请家人进去禀告一声,说文侯求见。没想到,段干木一听说是文侯要见自己,越墙逃跑了。魏文侯遭到冷遇,非但没对段干木产生反感,反倒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以后,他又几次上门拜访段干木,家人总说他不在。等段干木家人关了院门,他就向着小院深深鞠一个躬。

有,家人很直率地告诉魏文侯段干木不想见他。魏文侯说:“这我知道。不过,他的才能值得我尊敬,我愿恭恭敬敬做他的学生才来拜访他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段先生是会愿意见我的。”

家人把这些话和国君魏文侯每次向院子鞠躬的情形向段干木说了之后,段干木终于答应见魏文侯。魏文侯和段干木第见面,就恳切地提出,请段干木出来当国家的宰相。可是无论如何说,段干木都不肯。魏文侯就只能经常登门求教学问,每次,魏文侯来到段干木家,他都坚持请段干木坐着讲,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听。魏文侯从段干木那里得到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和办法,在自己做国君期间,按老师教授的办法治理国家,魏国也因此越来越强大了。

在魏文侯治国有了巨大成就之后,仍然坚持经常听取段干木的教诲。每当魏文侯来到段干木的小院,都叫随从到院外等候,自己轻轻步入老师的书房。就是他外出路过段干木的小院,都下马下车改作步行。

名人尊敬老师故事 25

朱德敬礼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在云南政治学院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认出老人是自己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司叶成林,他急忙起身,立正敬礼,礼毕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叶老师,请坐!”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入座。周恩来赠款1952年2月,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岑患病去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花圈上写道:“伯岑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后来,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他将自己积攒的500元钱送给张伯岑夫人,并嘱咐有关部门要好好照顾张伯岑夫人及其子女。

教师节名人尊师的故事简短 26

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有名的大汉王朝。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