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优秀15篇】

2025-02-09人围观
简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剧集,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了他们本身。觉醒年代观后感1200字大学生 1在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一段评论令我哽咽:今天大多数青年根本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剧集,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了他们本身。

觉醒年代观后感1200字大学生 1

在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一段评论令我哽咽:今天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课本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背了又背令我们“厌烦”的名字,仿佛活了一般,他们不再是课本里的寥寥几句话,不再只是时代的伟人亦或者革命家这样的标签式人物。他们活生生的就在那里,在那个满是沉疴旧疾的,危急存亡之际的,破败飘摇的,封建压迫,愚民看客的国家里。他们不是课本上白纸黑墨的“纸片人”,不是冷冰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有着比常人更加热枕的七情六欲,他们是那么无比的鲜活,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也爱吃烤花生,和朋友小酌互相调侃,爱看雪景,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

然而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是粉身碎骨都要救国救民的中国人。有的人放弃了在日留学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国;有的人弃医从文想要唤醒愚钝麻木的国人;有的人冒死演讲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这群人啊,在迷茫和黑暗中苦苦追求真理与光明,只凭借一腔热血与孤勇,呕心沥血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去承担开创者的使命,他们不信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只坚信舍我其谁!那份精神与信仰、对人民的怜悯、对真理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叫人动容!“我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我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陈氏两兄弟哪怕活得如此辛苦了却不忍心看百姓的疾苦,毅然加入革命的队伍,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牺牲,用他们短暂却热血的一生点燃星星之火;郭心刚先生在听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一夜白了头,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最终在五四运动中病情加重呕血而亡;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召集学生工人运动,陈独秀先生在李大钊先生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时,慷慨激昂,呕心沥血的说:“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我愿奋斗终生!”,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个年代学生们老师们打招呼均是相互鞠躬,哪怕是对立的两个学派争起来面红耳赤,离开时也会相互鞠躬,这实在难得……正如剧中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觉醒年代观后感1100字大学生 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央视开播,看完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剧集,让我近距离的看到了他们本身。该剧讲述了从《青年杂志》办立,到中共一大召开,中间太多人物震撼我心。我看到仲甫先生鲜活的人格魅力,守常先生关心大众疾苦,二人甘为革命牺牲自我的决绝;蔡公一代北大校长的风姿,让人肃然起敬;年轻的延年,乔年,世炎,仲懈,心刚…一群青年人的一颗爱国之心。

该剧带给我的感动太多,让我每每为年轻的生命心痛不已,感慨他们如此的风华正好,却被迫害致死。他们一定是死得其所,为信仰不惜所有。他们不是几个人,是一众革命先人的缩影,他们年纪轻轻就为这个国家付出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剧中毛泽东的出场是两分钟的奔跑,他穿过长沙街头,怀中紧抱着《青年杂志》,雨中的长沙所呈现的是20世作文吧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的隐喻。

该剧明确写清楚了在明清帝国覆灭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功荫都无法进一步完成社会身份构建的一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它体现了民国初年通过科举获得政治身份的人的自傲与胆怯和没能参加科举青年的冲动和执着。

年轻时,陈独秀劝谏其想当县长的朋友孟邹说过:“在这年头,当官是最高危最短命的职业,那说完蛋就完蛋,不如开一书社,一能谋生,二能为革命筹集资金。”这里也充分体现着明清社会结构并不足够本质,看起来可以以士人身 换言之如果满足于此,那等待的结果只有慢性死亡。在当时分配资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下,五四运动给明清青年士人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我党和国民党均提供了这个渠道。看《觉醒年代》让我们学会要真正理解社会生产,构建与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生产相对应的社会身份。

当时的陈独秀们的阶层到今天还需要觉醒来打破,打破的不是经济阶层而是思想阶层。当今社会是因为在落后的地区,在贫穷的地区,很多人的思想和心智依然得不到教育资源的启蒙和人脉资源的开眼界。所以即使陈独秀觉醒年代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 然而今天的社会又发展太快,快得让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贫富差距而不是思想差距,看到的是纸醉金迷,看不到的是思想贫乏和心智不成熟。所以很多人都心态浮躁,爱攀比,活得不开心,抱怨社会,抱怨起点低,仇富。所以有了更多防不胜防的诱惑和骗局。

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的脊梁又该何去何从?私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就要修身。善良和爱永远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东西,当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愿当代青年能够仰望星空,秉承先辈爱国之精神奋勇前行,激励自己:祖国需强大,吾辈当自强。

《觉醒年代》观后感 3

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在乱世中,或是沉睡,或是觉醒。《觉醒年代》作为当下热播的电视剧,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或病态。“觉醒”,就是尝试的过程。所谓觉醒,就是建党的坎坷道路。

我有时会想到那个民国年代,想看看这些满腔热血的青年们,想与他们“切磋”。我也是非常震撼,甚至产生了“我怎么就没生在那个年代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念头。黑暗才能衬托光明的来之不易。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各学派争论、切磋时的场景。不管是保皇派还是革新派,双方有过争执、争吵、争论。但是都是为了学术的切磋,谁还不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观点不同罢了。我之前总以为像黄侃、辜鸿铭等都是社会的“恶人”阻挠社会进步。包括辜鸿铭的经典动作——漱口,也是让我感觉很不礼貌。可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恶意。哪怕是同样支持革新的胡适李大钊两人也 我认为这点是非常可贵的,我想他们都知道大家都是为了祖国吧,只有百家争鸣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式不是吗?

这个电视剧更像是一副群像描写。无论是决心改革北大的蔡元培,是探寻救国之路的陈独秀,是注重工人阶级改革的李大钊,是崇尚美国实验注意的胡适……都无不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

鲁迅也是其中之一。

鲁迅目前位列中小学人群中的“三怕”。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的一生都在做斗争,人到晚年依然锐气十足。在该电视剧中他的戏份不多,出场率低。可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钦佩和膜拜。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完成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累得瘫倒在地的场景,还有他颤颤巍巍给作品写下“鲁迅”二字的时候。“鲁”是母亲的姓,“迅”是他的小名。瘫倒在地,可见工作作 文 吧压力之大。不过我还是相信鲁迅他还是幸福的——他终于做了他想做的事,说了他想说的话,完成了他一直想完成的作品。这种幸福感,是超出常人幸福的幸福感。四处散乱的稿纸,不知为什么让我的心揪了一下,心中产生了对鲁迅莫名的心疼。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他的“爹”就诞生了,“鲁迅”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始终坚信希望可能就从绝望中诞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是他,青年过北漂生活的也是他,关心新青年发展的还是他。鲁迅的一生都在寻找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方式,去唤醒国民,改变国民性。虽然有些没有在觉醒年代中得到体现,但都是鲁迅深刻的内涵。

在黑暗中我也看到了希望。无论什么时候,未来都该是属于新青年的。我从陈独秀的两个儿子身上就看到了希望。剧中说到“不对付”这个词,但是“不对付”只是一开始的思想观念不同罢了。陈延年满腔热血,有主见,有义气;陈乔年相比之下虽然没有他的哥哥那么“抢镜”,但是剧中很明显地改变了陈乔年的思想转变,开始变得有思考,有见解,甚至是还翻译了国际歌的副歌。两人唯一遗憾的就是过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被反动当局迫害。不过我相信,逆时代发展者,必将被时代抛弃。他们杀的死陈延年陈乔年,却杀不死无数的热血青年!新青年们就是那个时代让我看到的曙光。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只有吃够自律的苦,才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拥有想要的人生。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大事。站在五星红旗下,流着华夏人民的血。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当代的青年生活在富裕和平的社会环境之中更不能失去了勤奋与理想,要知道这些都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身为革命者们的后代,我们应当砥砺前行。

觉醒年代观后感1300字大学生 4

对于百年前的历史,除去历史书上那些晦涩难记的考点,你还知道多少呢?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出那些让我们现在“背诵全文”的文章?“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会被亲生儿子骂“伪君子”?毛泽东在看到《新青年》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些书本鲜少提及的,或许才是那个年代人们为信念奋战的真实一生。

《觉醒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奋战的一生。

“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这是李大钊在日留学时听闻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振臂高呼。此时的他迫切的想为中国寻求一条出路,想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他从雨中走来”,青年毛泽东在雨巷中奔跑,他一路跑来,所看到的一幕幕,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雨巷中,有策马狂奔的军阀,有在小轿车里吃着面包看着雨中小巷的富家子弟,有在街边卖女儿的妇女,也有在雨中捡食物狼吞虎咽的乞丐。他从雨中走来,从人民的疾苦中走来。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疾苦,激励了革命的先辈们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所热爱的国家沦陷,他们迫切的想为国家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可他们从未放弃,使他们如此坚定的只有他们的信仰——爱国!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而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曾经我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当汉奸,后来有一天和人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他们又不知道中国能否扛过去,在那样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更像痴人说梦。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坏人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的那些人大约也想不到。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并不真正知道他们真的能成功,原来他们前赴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的确定。他们的牺牲时表示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原来坚定地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陈延年说:“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他在29岁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他的弟弟陈乔年26岁时被国民党杀害。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信念献身为了理想献身,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身。

看完这部剧之后,以前只是一个个名字的先烈突然鲜活了,以前只是历史课死记硬背的任务评价历史意义在某一刻突然懂了,原来在《情深深雨濛濛》的那个年代并不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醉生梦死,更是哀鸿遍野,饿殍累累的乱世。真的有人吃人血馒头救命有人为国家一夜白头。

作为后辈我在享受着先烈带来的盛世时,也更要铭记,要心怀感恩,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以一腔热血,报先烈之恩,创盛世华夏!

觉醒年代观后感1200字大学生 5

观时代风骨,立鸿图之志,追吾辈之号召。

故事的背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讲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启蒙,不同思想流派在寻求救国之路中纷呈互映、相惜相争,展现了革命英雄的使命担当与俊朗风骨。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从《青年杂志》创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为中国寻找出路,进行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优秀15篇】

前辈摸着石头过河,如履薄冰,后辈也要紧跟其后,不惧艰辛。我辈青年虽不需在战乱中扛起国家大旗,但我们仍需要学习先辈的精神。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任务,在当今和平的中国不需要我们青年扛枪上战场杀敌护国,但是我们有着同样的任务——强国。但国家最需要的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青年而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我们国家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是强国,但却不是全面的,在这个靠才能的时代,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科技强国。我们虽然不能像钟南山、袁隆平、钱学森他们那样伟大,但时代选择了我们,培养了我们,为了获得时代的认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短短几十年,新中国迅速发展起来,那些中流砥柱的老前辈已退下,我们充满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即将登上舞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要感应时代号召,担起少年之责,实现强国之梦。让我们用青春之我铸就青春中国,把小我梦想融入大我情怀,将个人奋斗的前进动力凝聚为民族复兴的时代经纬,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乐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1100字大学生 6

今年是共产党建党百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出版了很多与党有关的电视剧,其中《觉醒年代》就令我赞叹不已。

我们并不缺乏无法纪念的历史,可我们却总是用吃喝玩乐来填满生活。所有的懒惰与怯懦,都是从忘记历史开始的,我们忘却了来之不易,也忘却了物力艰辛。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诉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凭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东去,向西去,去尝试,以头颅,以青春,九死不悔,单单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国诸朝之变革,从来都不应该是华洋之变,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非洗经伐髓,不可治之。

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趋势,逆着趋势的势力在大势面前都会被碾压的粉碎,虽然经历了两次复辟,但终归还是走向了民主,这是大势所趋。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和历史趋势出发,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前辈摸着石头过河,如履薄冰,后辈也要紧跟其后,不惧艰辛。我辈青年虽不需在战乱中扛起国家大旗,但我们仍需要学习先辈的精神。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任务,在当今和平的中国不需要我们青年扛枪上战场杀敌护国,但是我们有着同样的任务——强国。但国家最需要的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青年而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我们国家飞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已是强国,但却不是全面的,在这个靠才能的时代,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科技强国。我们虽然不能像钟南山、袁隆平、钱学森他们那样伟大,但时代选择了我们,培养了我们,为了获得时代的认可,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短短几十年,新中国迅速发展起来,那些中流砥柱的老前辈已退下,我们充满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即将登上舞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要感应时代号召,担起少年之责,实现强国之梦。让我们用青春之我铸就青春中国,把小我梦想融入大我情怀,将个人奋斗的前进动力凝聚为民族复兴的时代经纬,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乐章!

觉醒时代观后感作文1500字 7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砥砺奋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在风雨中不断前行,《觉醒年代》讲述了伟大的先烈们在最黑暗的年代里最先觉醒,同各种黑恶势力作斗争,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本剧的一开头从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讲起。很显然,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一签,国将不国。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袁世凯最终还是同意了,虽然他拒绝了最苛刻的部分条款,也在具体的执行中消极抵制,但仍然激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熊熊怒火。”对“共和”从希望到失望的落差,让所有人陷入迷茫,也让当时的中国变成一滩浑浊的死水。那一年,李大钊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陈独秀因二次革命失败在日本流亡,两人因这场声讨袁世凯的留学生聚会而相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点燃了漂泊异乡的年轻学生心中积压的情绪,慷慨悲愤的革命者、新青年毅然决定回国。目睹了精英革命如何走向失败的李大钊、陈独秀终于意识到,要想真正地挽救濒临危亡的中国,就必须要唤醒作为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农民、工人、贩夫走卒,只有将新的革命建立在这些他们参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将革命进行到底。

回到国内的陈独秀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后来被他们称作“德先生”“赛先生”的“民主”与“科学”,创办了一本杂志,就是后来一枝独秀的《新青年》。之后,他又受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邀请到北大任教,并担任文科学长。以北京大学为主阵地,以《新青年》为主武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先进青年传播民主、科学的思想,新文化,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新文化运动变革着社会的同时,一位大人物也在此时走出湘潭,来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看似平凡的职位却使这个年轻人有了接触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机会,在李大钊等人的帮助下,他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并在之后运用这一思想改变了整个中国。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 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放眼如今,百年后的中国,脱胎换骨,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让老百姓都吃上了热腾腾的大米饭,千万学习发出朗朗的读书声,如同一曲高歌,歌颂着中国的希望。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醒了。东方古国,泱泱中华,迈着阔步走向世界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百年前,丧权辱国的笔笔条约,因为落后,所以挨打,百年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因为这里是中国。

我庆幸自己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身处枪林弹雨,没有炮轰连天,没有尸横遍野,没有傀儡乱世。我脚下的土地是让我每夜能安心入眠的保障,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我就知道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正保护着我。每一缕空气,每一粒米饭,每一口干净的水,都是曾经的他们所幻想而又不可及的,身负使命,为国为民,位卑未敢忘忧国。

【觉醒时代观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两篇】】相关推荐文章:

《觉醒时代》观后感500字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作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作文100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优秀范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1300字大学生 8

《觉醒时代》这部剧第一次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作为主角呈现在银幕前,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给我们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感人肺腑的篇章。对于像我一样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人来说,整部剧总能看得我热泪盈眶,热血澎湃,如教科书一般,但又胜过教科书般的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变革,政治变革。

蔡元培先生的远大梦想和天下胸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李大钊先生的敢为天下先,毛泽东同志的少年热血,一朝朝,一幕幕,让目前正在享受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所换来的今天的我们,犹如身处那个时代,再一次感受了举国迷茫的时代,水深火热中国的时代,外族欺辱的时代,先辈们不畏强权、不畏艰辛、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了中国的未来用尽生命去谱写的篇章。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陈独秀先生的北大教授,就没有胡适先生、鲁迅先生、李大钊先生等的北大新青年,就没有北大的变革,文化的兴旺。同时,也不管当时的黎元洪大总统的邀请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的初衷,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依然非常感谢他!没有他的初衷,就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文化兴旺的民国,也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影响深远的《新青年》,也可能不会有改变中国如此浩荡伟壮的五四爱国运动。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革命先驱尚在凄风苦雨中为抨击旧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强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为传播新思想而奔走呼号;转眼间岁月轮替,我们在获得科学与民主以及全面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入了“新觉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将客观、辩证地再认识传统文化、历史作为己任,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视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在多元丰富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的心态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觉醒年代》的观后感【优秀15篇】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当代青年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处 “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而我们要面对的是变幻莫测与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肯打破常规,破开枷锁,稳中求进的同时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就一定可以在这个多彩的时代谋好新局,开好新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 9

最近观看《觉醒年代》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现在回想先烈们慷慨激昂的讲话,依然让我热血沸腾。如著名历史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观看《觉醒年代》真的是如饮美酒,令人沉醉,使人受益非浅。电视剧一开始就勾勒出了大人物的生活细节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明了。清晰的展现出了那个年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令人敬佩不已,反思当下的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奋力向前。

《觉醒年代》以陈独秀先生,胡适先生,李大钊先生的相识到相知,再到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开始各自的理想追求为基础,又以毛泽东,周恩来等热血青年在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过程为铺垫、生动形象的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有理想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追求真理,激情燃烧的岁月。

通过我对这部剧的观看,北大校长,堪称国士无双的蔡元培先生,是整个剧的灵魂,北京大学的灵魂人物非他莫属。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学府之都,就是有这些先进思想的哲学大师存在,如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扛起民族大旗,一呼百应的陈独秀先生,一代爱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敢为天下先,为中华民族利益而奔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北京大学还有胡适,徐悲鸿,刘半农,刘师培等著名学术界权威性人士,正是有了这些人,北大才得以为国家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

剧中还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使得中华民族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必然原因。剧中有一段话这样说:“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这些慷慨激昂的话语,无不展示出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李大钊先生,陈独秀先生等中共早期领导人,为了自己如宗教一般的信仰,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困境中,有锋芒,有探索的进行着他们的革命斗争生涯。向我们传递出了深刻的爱国情怀,传递出了中华儿女不达目的不罢休,越是在艰苦环境中越是努力奋斗的优良品格。中国正是有了这些能人志士为国家命运而忘乎自我,置之生死,前赴后继的奋斗,才使得我中国必不会亡国。

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蔡元培、李大钊、毛泽东这样的英雄,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才得以被唤醒。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些不求回报,不怕牺牲,只为救国的共产党人,中国才能在困境中走出来,从而立足于世界竞争之林,历史必将会铭记先烈们的卓越功勋,我们必将会传承他们的优良品格,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觉醒时代观后感作文1100字 10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题记

《觉醒年代》以陈独秀和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相遇为起点,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三件大事为主线,讲述了百年前的中国一群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论道”“寻路”的澎湃岁月。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从前,鲁迅,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只不过是书本上的一个个符号,我们只是机械地听着,记着,背着他们的思想,无一不是晦涩难懂,嘴上赞着他们如何如何伟大,实际心中只不过是泛起一丝丝涟漪后再也无感。生活在这和平年代,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无奈与痛苦无法理解眼看着就要亡国,中国人却还在内战,普通百姓却还在做着一个个看客的心情。他们只想用自己的激情与鲜血唤起全国百姓的斗志。

看着书上一个个方块字时并不会有什么很深的感触,但看到视频中那些小小年纪就要奔赴战场,永远不知道明天自己会在哪里,甚至是否还会在这人间的他们是无比伤感的。书中的寥寥几句便可写完他们的一生,但他们奔赴在战场上,用肉体与敌人搏斗,明明已经快要坚持不住,可是敌人还未歼灭不得不苦苦坚持的冲击人心的场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视频中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肉体有灵魂的人。胡适也会怕老婆,他们也有罗曼蒂克的爱情;鲁迅也不是整天板着脸的严肃文学作家,他会带着写着要辞职的板子气势汹汹地叉着腰,昂着头,瞪着眼,鼓着嘴站在教育部门口只为反对张勋复辟;李大钊有个小名叫憨坨,与他的农村妻子恩爱非常;陈独秀也会和儿子拌嘴,怄气,却还是偷偷去了儿子开的早点铺子。他们会斗嘴,互相调侃。

我无法体会鲁迅以何种心情在一角要当众行刑的闹市街区,当刽子手背着砍刀,气势汹汹,囚犯面无表情,哑口无言。围观者有的说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话,还有一些老妇拿着馒头做足架势,准备一头扎进血泊蘸人血时而他却在街边一角冷静地、沉默地拓印和鉴赏碑文;我也不知道当陈独秀看着自己两个尚未而立的儿子英勇就义该是何种心情。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完全了解的,我们体会到的可能不足万一。

那些生逢乱世的少年们,即使命运如蝼蚁一般,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奉献青春!

国家今天的昌盛是靠无数能人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自己滚烫的鲜血点燃了每个中国人的爱国心,用自己的身体铺成了一条使中国走向繁荣复兴的道路。我们也应如他们般铁骨铮铮!

当你们下次路过人间,你们将看到你们为之付出生命的祖国五岳顶立,海晏河清!我想那是对你们最好的慰藉!

觉醒年代观后感200字 11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讲述了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这段时间的历史,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那段时期青史留名的人,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生硬冰冷的名字,历史卷书徐徐摊开,宛如一幅黑白的画卷慢慢被着色,而那些应该被铭记的人也被演活了呈现在你面前。

看完这部剧,不仅让我对中国20世纪初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启发我不少对当时社会状况思想进行的思考,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思想的苦苦探索集中于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段,更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觉醒年代观后感 1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火了,一共43集,我一个不看电视的人看的津津有味,热血沸腾。感谢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让我有机会一睹先烈们的风采。这部剧通过生动再现先烈们在当时的思想与行动,来促使当下年轻人进一步的觉醒与觉悟。剧中的名场景太多,我记录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和大家分享。

场景一——第3集第15分钟毛主席的出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啊!凄风苦雨中,蓬头垢面的乞丐在无望的乞讨,穷人的孩子在雨中哭泣,她的父母在叫卖自己的孩子,而富人的孩子却在车中悠闲的吃着汉堡。穷苦大众就像困在鱼缸中的金鱼,无谓的挣扎着。此时,一只大步迈进的脚踏破了这一滩脏脏的死水,这摊水泥泞污浊,令人绝望,这一脚似乎预示着青年毛泽东将会让这沟死水再起波澜,继而衍生出中国波澜绿色作文网壮阔的革命景象。接下来的画面,便是青年毛泽东的冒雨前行,怀里抱着的是刚出版的《新青年》。迎面而来的暴雨代表着未来道路的艰险和曲折,他目睹旧中国劳苦大众的不幸,在雨中坚毅前行,怀里抱着的《新青年》意味着他已经找到了迎对风雨的办法。

场景二——第6集第15分钟蔡元培先生北大就职演讲

这是一段振聋发聩的演讲,即使是现在看来,仍然闪耀着光辉。演讲中,蔡元培先生讲了三点。一个是抱定宗旨。宗旨要正大,而后抱定宗旨,孜孜求学。二是砥砺德行,国家的兴衰跟社会风气息息相关,而作为北大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的精英,必须承担起责任。三是尊师重友,荣辱与共。这不是和孔子教导弟子应修身齐家治国一致吗?我查阅了资料,发现其实电视剧是做了白话文改编的,蔡先生当时的演讲其实是文言文,可能是为了让电视观众更好的理解蔡先生的演讲,所以将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下面是我找到的一部分演讲原文: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sè)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任)事,;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场景三——第15集第10分钟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

我们的课本中也有鲁迅先生的文章,结合先生那张流传甚广的照片,留着小胡子,表情严肃。所以我的印象中先生应该是沉默寡言,一丝不苟的人。可是这部剧中先生写狂人日记的一段,让我改变了印象,先生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生动起来。

场景开始,先生正伏在地上奋笔疾书,地上铺满了稿纸,显示鲁迅先生应该已经写了很久了,他转身仰卧,闭目沉思,脸上有疲惫,也有满足。这时,北大教授钱玄同来访,他看到地上的鲁迅先生和满地的稿纸,一时搞不清楚是什么情况,心里有几分慌张,又有几分期待,当他得知先生的大作已经完成时,难掩兴奋之情,当场阅读起来,还后悔没有拿相机记录这划时代的一幕。他们讨论小说署名应该是谁,鲁迅先生爬起来,思考片刻,在纸上郑重写下“鲁迅”两字,这时他的眼角有眼泪溢出,他说周树人从今往后就叫鲁迅。先生的眼睛红红的,满地的稿纸,这说明他通宵都在奋笔疾书,他用笔为中国社会呐喊。眼角流出的泪水应该有思念母亲的成分吧,鲁迅先生的母亲叫鲁瑞,所以他署名为鲁迅。

《狂人日记》出版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在阅读时,难掩兴奋之情。陈独秀说“我要亲吻他”,蔡元培说“我就感觉有人用拳头朝我这胸口猛地一击”。可见《狂人日记》的影响力之大。

觉醒年代观后感1200字大学生 13

《觉醒年代》是我在寒假看的一部剧,让人感慨万分,特别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等。《觉醒年代》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不畏牺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这部剧主要叙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别以及周恩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和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在剧头,我们了解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依然没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地步,军阀混乱、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奋起抗战。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摸索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看完这部剧,作 我们应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梦想和青春奋斗是一个青年的“精气神”所在。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多彩;青春,因奋斗而动人心弦。回首1919年那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是千万青年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青春梦想聚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千万青年不畏祸难、不畏艰险的青年奋斗掀起当代中国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浪潮。站在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接过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奋斗,是青春梦想的靓丽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纷呈。青春梦想,是青春奋斗的目标航向。知之深则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梦想。100年前,北京大学等三千余名青年学生怀揣救亡图存的青春梦想,在民族存续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振臂高呼,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广大青年用源源不断的生力书写了一幅“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时代画卷。细数那些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倾听那些砥砺奋进的负重足音,重拾那些奋发图强的青春梦想,猛然发现,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为民族复兴的青春梦想已经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身上。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追梦人,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4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毛泽东评论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写下了《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一文,不仅把社会主义、布尔什维主义、民主主义等列为真正的胜利者,还指出俄国革命者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克士(马克思)为宗主的”,他们要联合世界的无产者,创造自由乡土,“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编辑的这期《新青年》,也就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经过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传播与讨论,以及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已经十分成熟了,于是在嘉兴的一条小小的游船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虽然规模很小,但其意义是深刻的。

《觉醒年代》的故事从1915年讲到1921年,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可以说是“风云巨变”。电视剧本身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辜鸿铭、黄侃等的复古派,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一派,还有军阀、政府、学生、工人都一起参加于这个乱世中。通过《觉醒年代》,不仅让我切身感受风云变幻的时代,也帮助我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觉醒,即思想的觉醒、文化的觉醒,那个年代无疑是混乱的,但那批有为之士领导了这场思想的觉醒,为青年树立起了一面大旗,上面赫然写着“民主与科学”。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西方,而是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去创新、去突破。正是这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汇聚着思想的火花,或许干预政治,又或许不是,可它的初衷从未改变过,青年一代,就应像周总理说的那?

觉醒年代观后感1300字大学生 15

一百年前,一位喜欢留着两撇小胡子,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的中年人,向北大的校长蔡元培要了两间屋子,当时谁也不知,共产党的历史竟就从此处开始。这位中年人,便是将一生都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李大钊先生,而这两间屋子,被称作亢慕义斋。也就是“共产主义室”。

党的起源便是这般平平无奇,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政党,带领中国从没落走向繁华,带领人民从夜幕中迎来光明。守常先生说,“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当时社会,在他们的呼唤中,涌现了无数如此之青年。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听起来何其潇洒轻松,仿佛茶余饭后的一句闲谈,读史不多,我们便感受不到历史的沉重,感受不到先辈创业之艰难。先辈看到中国之积贫积弱,上下求索救国之路。他们奋力前行,从资本主义,到无政府主义,从新民主主义,再到共产主义,课本之所书,不过轻描淡写一句话,却是无数先辈不断探索,付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之后,方才为当时的中国寻到的一条真正的出路。

有人说,社会主义是历史之必然,即便没有陈李,没有前赴后继的伟人们,中国也终将步入社会主义之中。我们生于和平社会,不知伟人何以为伟人,私以为,伟人之伟,在于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年代中,不知何处是中国之归处,不知何路才是正途,前路漫漫,前路茫茫,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共产主义是否适合当时的中国,当时没有人知道,我不知他们是否动摇过,内心是否也曾经历过挣扎,但他们坚持了下来,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吃人的年代,在那个充满绝望,麻木不仁的年代,他们觉醒了。他们觉醒了,也唤醒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人守旧保皇,有人不愿觉醒,有人看不到希望,自绝于革命。而先辈所做,则是在无数思想的碰撞之中,生出共产主义之绚烂火花。

陈李受俄国十月革命所触动,从此开始了对共产主义的探索,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当时人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作用,毛泽东同志也深受其影响,此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拥护者。他们影响了一个时代,从一个新青年,到千万个新青年。正是由于有着无数如毛泽东同志般的新青年觉醒,方才有了后来的共产党。

新青年,是敢于觉醒之青年,古语说乱世出英雄,而如今天下太平,吾辈该如何自处?是浑浑噩噩,每日如行尸走肉般过活,每逢考试,便倚靠作弊手段蒙骗师长,不求学问之多寡,惟争分数之高低,这般青年,日后若是走向社会,便会耽误社会,走入政界,则会贻误国家。何以乱世中人才辈出,而如今却反倒不如。大抵是生活日渐安逸,以至于惰性增长,终日只图享乐,耽于形色之世界。然而真当如此乎?去年疫情来临之际,无数医护人员毅然逆行直往一线而去,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我辈青年,而每当生死命悬一线,从他们之中挺身而出的,又往往都是共产党员。我这才恍然惊觉,我辈之青年,乃是中华未来之希望,中国当代之脊梁,他们不比任何一代青年差,中华上下五千年,盖因有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得以不断传承至今。中国之新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定然会绽放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中国今日之青年,青年之后之青年,将为了中国之未来,虽九死而无悔。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