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文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2025-01-05人围观
简介【导语】学习不光要有不怕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有勤奋的努力,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即使我们的成绩不是

导语】学习不光要有不怕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有勤奋的努力,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即使我们的成绩不是很好,但只要有心想要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笨鸟先飞,所谓"勤能补拙“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他们都是经过勤奋的努力,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不能坐等自己那天突然变成天才,而是要点燃自己的力量之火,寻找自己的天才之路,努力奋斗。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供大家查阅。



1.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一


  生物与环境

  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组成。

  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绿色水库)、草原、海洋、湿地(地球之肾)、农田、城市等。

  3、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4、非生物因素(环境因素)有阳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5、动物是消费者。

  6、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

  7、微生物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作用。

  8、植物、动物、微生物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9、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指的是二氧化碳。

  10、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之间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11、不同种之间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12、食物链:

  a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b起始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c至少有三种生物构成。

  d起始到级是一条完整的链。

  e注意箭头指向是低到高。

  f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植物,越是营养级别高的数量则越少。

  13、越是处于较高级别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高。

  1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15、能量流动的起点是植物。

  16、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

  17、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领域的总和。

  18、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大部、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组成。

  19、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0、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阳光、水、空气、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21、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形成的

2.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4.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5.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8.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3.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三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四


  生物进化的原因

  1.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

  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A.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5.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五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6.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六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5.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6.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7. 计划免疫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篇七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气来自火山喷发,有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

  3、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4、米勒的实验模拟原始大气,实验中的真空泵作用是抽取氧气(因为原始大气中没有氧),其中火花放电模拟的是雷电作用是提供能量,含有有机物的水溶液模拟的是原始海洋。

  5、米勒实验产物:氨基酸,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7、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8、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9、发现的化石离地面越深是越底等生物。

  10、植物进化的顺序是:原始藻类→苔藓和蕨类→x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1、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1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1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14、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有利变异),繁衍后代。

  15、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6、拟态:态结构形与周围事物相似。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17、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的方法叫生物防治。

  18、生物防治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19、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20、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1、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打开夺冠33页9题)

  22、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

  23、英国的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24、达尔文的观点是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5、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6、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的选择形成的新品种。这个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27、人工选择是定向的,时间比自然选择短。

  28、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猩猩、狒狒、长臂猿等)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29、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上一篇:个人简历自我介绍模板(10篇)

下一篇:目标管理制度推荐29篇

文章评论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