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合同范本
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大全(精选10篇)
1.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一
酒肉和尚金陵清凉寺,有位厨僧法灯,常违犯佛家戒规,喝酒吃肉,全寺和尚嗤之以鼻。一日,长老法眼讲道之后,考问众弟子:“倘有一只老虎脖子上系了铜铃,大家想想,只有谁能把它解下来!”众待僧面面相觑,无一能答。恰巧,法灯喝得醉醺醺从外面近来,长老又向他发问。这酒肉和尚说:“这有何难!”当即答了出来。你能猜出酒肉和尚是怎么回答的吗?
(谜底:“解铃还须系铃人。”)
2.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二
进谏朱元璋登基不久,准备封赏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可是,他想了想倒是有点为难:功臣有数,革命而沾亲带故的七亲六戚却多如牛毛,要是每个人都封他个官职,不就成了无功受禄、滥竽充数吗?要是不封亲戚朋友为官,人家背后又会说三道四,讲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六亲不认,再说面子上也过意不去。为此,明太祖举棋不定,闷闷不乐。军师刘伯温深知明太祖的矛盾心情,又不便直言进谏,于是画了一个身材魁伟的大丈夫,头上竖着一束束乱得如麻的头发,每束头发上都项着一项小帽子。画毕,敬献给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细细观赏,百思不解画中含意。想了一夜,终于恍然大悟。次日一早,明太祖召见刘伯温,笑道:“家卿此画进谏得好,朕即采纳。”从此,朱元璋只封有功之臣,不再封亲朋戚友为官了。你知道刘伯温那幅画的奥妙所在吗?
(谜底:冠(官)多发(法)乱。)
3.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三
于谦买东西于谦是明朝时的将领,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写诗是他平时的乐趣。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全文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惟留清白在人间。”他把这首诗交给书童,让他上街买诗中所写的东西。书童以为主人让他去买诗书,他拿着这首诗跑遍了街上的每一家店铺,也没有买到这样的诗书。于谦只好另派书童去买,这个书童对这首诗经过多次的读念琢磨有把握地跑了出去,很快就买回了一块磨刀石、一把铁钉子,半口袋麦子和豆子。于谦问他为什么买这几种东西,书童高兴地说:“磨刀石是经过千锤万击来自深山;铁钉是铁打而成是烈火焚烧若等闲;麦子磨成面粉是粉骨碎身全不惜;豆子经过加工做成豆腐是惟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听了书童的回答后说:“这些东西不是我要买的东西,我只是要买一种东西。”最后于谦只好另派一书童去买,这个书童先将这首诗仔细地读了又读,又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经过反复推敲,飞快地跑出去,很快地就背回了一筐东西。于谦看后非常高兴,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东西。你知道这筐里盛的是什么?
(谜底:石灰。)
4.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四
伍子胥猜谜俗传,战国时,文武双才的伍子胥,初次上朝时,在殿前刚举完千斤鼎,君主又传谕试才。结果,满朝文武都论不过他。这时国相就给他出了个字谜:东海有大鱼,无头又无尾,丢了脊梁骨,一去直到底。伍子胥当即答了出来。接着他又回国相一个字谜:出东海,入西山,写时方,画时圆。其实谜底都是一个,却难住了国相。猜一猜是什么字?
(谜底:日。)
5.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五
摇钱树从前,有个人从小就好吃懒做,长大以后仍然恶习不改,整天吃喝玩乐,东游西逛。后来,他把父亲的遗产都糟蹋得干干净净,连吃饭都没辙了。就这样,他还宁可饿着肚皮,也懒得去干活。有一天,他听人家说有一种摇钱树,只要找到这种树,用手一摇,那钱就哗哗往下掉。懒汉心想:我一定要找到摇钱树,找到它,这辈子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于是,他见人就打听:“摇钱树在哪儿?你们这儿长摇钱树吗?”人们被问得莫名其妙,都以为碰到神经病人了,谁也不搭理他。就这样他问了九十九天,也没问出个结果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但他还是不死心。到了第一百天头上,他见到了一位精神饱满的老农夫在田里干活,就拱手问道:“老大爷,您知道哪儿有摇钱树吗?”老人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笑着对他说:“你要找的这摇钱树啊,到处都有。”懒汉一听,急忙说:“老大爷,您赶紧带我去找一棵。”老人家一摆手,说:“你先别着急,让我把摇钱树的样子告诉你,你自己就可以找到它了。你听着:摇钱树,两枝杈,两枝杈,十个芽,摇一摇,开金花,柴米油盐全靠它。”懒汉听了,如梦初醒,连声向老人道谢。从此以后,他按照老人的指教,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了。你们说,老人说的摇钱树是什么呢?懒汉后来为什么能过上好日子了?
(谜底:老人说的“摇钱树”就是“双手”。)
6.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六
巧对成巧谜有一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春节灯谜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刚巧,徐文长路过园门口,只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在对一副对联谜。好多文人雅士摇头搔耳,苦苦思索,一时对不出下联。徐文长上前一看,只见上联写着:“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下面写着“打一日常用物,并用一谜对下联”。徐文长微微一笑,觉得谜底虽平常,但要同样用一谜对下联,感到一时难以作答。忽然,他望见门房墙上挂着一物,便说:“下联有了。”接着吟道:“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你可知道上联打的什么日常用品?徐文长对的下联,又猜的什么日常用品?
(谜底:上联为青油灯,下联为一杆秤。)
7.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七
巧训武官唐朝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冬雪纷飞,覆盖江南。这时,年已半百的白居易,到杭州担任刺史才一个月。他听说自己手下的两名武官被狂风大雪封锁在城外山寺中受冻挨饿,心里很是惭愧不安,于是立即叫人准备了两件大衣和酒饭,又赶回宫邸从自家书房取出一盒精致玲巧之物,幽默地附了首小诗:“两国打仗,兵强马壮。马不吃草,兵不征粮。”派员一道冒雪送往古刹。二武官一见大喜,穿上厚厚的棉大衣,边吃边乐呵呵地摆开阵势,相互“斗”了起来。你知道这是送的啥?
(谜底:象棋。)
8.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八
已通七窍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说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含义?
(谜底:高山响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
9.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九
改联气官人从前,有户官宦人家,非常刁恶。过年时,为了炫耀他家的权势,就在朱漆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下联是:“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这事让一个穷秀才知道了。一天,他趁夜深人静,拿笔在上联同样的三个字上各描了一笔,在下联里相同的三个词上各添了三笔。经过这样一改,原来对联的意思就完全颠倒了。次日清晨,这家官老爷一出门,看见改过的对联,当时就气得昏倒在台阶上。请你想一想,穷秀才必了哪几个字?怎样改的?
(谜底: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10.趣味谜语故事及谜底 篇十
正月初一从前有位连试落第的秀才,生活十分清苦。一日,一位少时同窗完婚,托人悄来四句诗:“自西走到东连停,娥眉月上挂三星,三人同骑无角牛,口上三划一点青。”布衣秀才见是“一心奉请”四字,忙说:“盛情难却,非去不可”。于是到邻居钱子敬家去借驴。钱子敬见秀才来借驴,取过笔墨,在纸上写道:“正月初二,初三,初四,初五.'…’三十。”写毕搁笔,给了秀才。秀才一愣,接过纸条一看,拱手称谢,说:“多蒙相助,明早我就来。”说罢高高兴兴地出了钱家大门。你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吗?
(谜底:那段文字的意思是“正月没初一”,即为“肯”字。)
上一篇:2021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8篇
下一篇:英语口语对话模板(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