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合同范本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巧用方法,轻松解题_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课题: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通过涂一涂、找一找、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钉子板、三角尺、各种图形、有一定硬度的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大家在我们学校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学校的印象怎么样?咱们的学校很美,是吧?要是请你当设计师,你准备怎样设计我们的学校呢?大家想的真好,要是提高一下要求:让你在设计中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数学元素体现在你的设计中,你准备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请你观察一下这幅图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观察:数学知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细心的好孩子。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板书:四边形)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有四条边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
生:(众)不对,它的边不直。
师:边还得是直的,你们也没说啊?以后记住说清楚。我明白了,四边形应该是这样的。(板书)
生:不对!得连起来!
师:怎么又不对了?还得连起来。哪位同学来连一下?
生:(板书)
师:原来这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谁能用语言来叙述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式四边形?
生:由四条直边连在一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
师:我明白了。我再画一个四边形,你看符合不符合要求?(板书)
生:这不是四边形。它的角不是尖的。
师:怎么还不对啊?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啊?
生:还得有四个角。
师:完整地说一遍。
生:四边形得有四条直的边连起来,有四个角。
师:嗯,你们真棒!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边形是有四条直边围起来,有四个角的图形(板书)。同桌两个人互相重复一下。
(3)感受图形,深化认识课本79页例1:涂一涂
(1)(课件出示图形图片)四边形可就藏在这里面,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请给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看谁找得准。(让学生给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教师巡回指导,同桌互相检查评价。)
(2)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答案
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呢?其它的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呢?(强调:四边形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1:剪一剪、画一画、围一围
(1)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组练习,第一组,用剪刀剪四边形;第二组,用笔画四边形;第三组,用钉子板围四边形。(点击课件播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派一位代表,说一说,你所做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练习2:游戏
(1)同学们表现都好极了,我相信以后再出现四边形你们肯都认识它。但是,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了一点麻烦,它只能沿着四边形走,才能顺利回到家,它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
(2)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答案练习3:找一找
(1)四边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四边形。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文具盒,看它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点击课件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2)在我们这小小的教室里已经找到那么多的四边形,那走出课堂,生活2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四边形。请看:(点击课件,让学生欣赏图片)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 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 1+3+4=
3+3+2= 5+2+3= 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计算法则。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80—7 35—8 42—5 32—9
63—4 43—6 26—7 65—9
2.竖式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例1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主题图片):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已经走了348千米,
(1)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从昆明到丽江有多少千米?
从昆明到丽江比从大理到丽江多多少千米?问我们还要走多远?
师:(指导学生看线段图)旅游图弯弯的,不大好看,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现在老师把它用线段来表示这三个城市之间的里程
(2)指导学生列式计算。问:要求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17—348=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让生先估估看大约是几千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同的估算方法与结果。
方法一:把517看作是50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50。
方法二:把517看做是500,348看做300,估算的结果是200。
方法三:把517看作是520,348看作是350,估算的结果是170。
(1)哪个同学估得准呢,下面请同学们用笔算算一下,会算吗?试试看。
(让学生先自己算算,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演。
517—348=169(千米)
5 1 7
—3 4 8
1 6 9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4)提出问题(出示竖式):聪聪也算了517—348=179(千米)谁对?为什么?
5 1 7
— 3 4 8
1 7 9
学生指导错误原因:十位上的“1”退了“1”给个位,还剩“0”,
“0—4”不够减,从百位上的“5”退“1”,十位上是“10—4=6”。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再进行计算。
(6)引导学生与估算比较,哪个估算最接近准确答案?为什么?
把每个数看得越接近准确数,估算的结果也越接近准确值。
(7)比较准备题与例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说说相同点:都是退位减法不同点:例题是连续退位
根据学生发现补充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例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被减数个位不够减,需从十位退1,而十位是0,无1可退,需再从百位退1.)
学生自由发言
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教师小结:
1.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必须把握计算法则,够减直接减,不够减的退位减,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2.当被减数中间某一位是0时,退位后,直接用9减。
四、巩固应用,拓展思维
出示歌诀: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例3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样一道题:500—185=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汇报
方法一:185分成100和85 500—100=400
400—85=315
方法二:185看成200—15 500—200=300
300+15=315
方法三:500看成485+15 485—185=300
300+15=315
方法四:笔算
师:谁能口述竖式计算的过程(生口述,师板书)
集体交流: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笔算整百数减三位数时: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百位连续退位,然后再减。(课件出示技巧)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而且理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再过多地讲解,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三位数连加的'计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良好品质。
由于三位数连加数目较大,步骤较多,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同时应对这么多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计算速度,适时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计算,力求计算准确。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游戏,导入新课
小游戏:找邻居。
(1)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327,213,482,194。
(2)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百数:203,197,517,808。
(找出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其他同学当裁判,胜利者奖励漂亮的贴纸)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这个游戏有关。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做“找邻居”的游戏,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预热,为接下来的估算打好基础。
⊙创设情境,实践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7页情境图,请学生独立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师:图中呈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三年级的捐书情况是:三(1)班118本,三(2)班104本,三(3)班95本。
生2:四年级的捐书情况是:四(1)班103本,四(2)班109本,四(3)班98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2: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2.尝试估算,探究估算方法。
师:你能看出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吗?说说你的想法。
(1)学生尝试独立估算,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
预设
生1:我是先把相对应的班级逐一比较,再看比较后的数据。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总体来看三年级比四年级多捐了7本书。
生2:我是把各班捐书的数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几百几十数再相加,三年级120+100+100=320,四年级100+110+10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估算初步确定是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接下来我们要仔细算一算,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到底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3.解决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求三年级学生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118+104+95。
师:你们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