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十里长街送总里理课文 语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优秀10篇】

2025-02-10人围观
简介《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写的是总理遗体火化,下午灵车从北京医院开往八宝山,路过十里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上街送行,与总理遗体告别时的感人情景。今天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语文课文《十里长

《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写的是总理遗体火化,下午灵车从北京医院开往八宝山,路过十里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上街送行,与总理遗体告别时的感人情景。今天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10篇语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 篇一

[教学课时]2学时

第1学时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我们已经学习的有关周总理的文章,让学生谈谈:

你觉得周总理上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导入新课,读课题。

3.多媒体展示,播放录象,渲染气氛

4、听音乐,配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让学生耳闻目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

5、带着深情初读课文。

二、以语言创设情景,发展情感。

1.指导学生理清楚层次。

2.鉴赏词句,体会,通过语言的描述、分析、加深理解。

3.阅读“等灵车”一段,启发:

A、等灵车是在一个怎样的天气里?为什么要写天气?

B、人们上以怎样的心情、神态等灵车的到来,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C、为什么只举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

重点抓住理解“焦急”、“耐心”

三、以音乐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1.讨论:人们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说明了什么?总理为什么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这样真挚深沉的爱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提问引发上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深情,积蓄情绪:在这样冷的天气了,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灵车,他们心里会怎样想?

3.通过读,体会。

四、复习

1.表演当时的场景

2.模拟第1自然段写一个场面。

(1)通过天气描写衬托心情。

(2)对场面进行总的描写。

(3)中景画面的描写。

(4)抓住不同代表人物特点,表现共同的心情。

第2学时

一、以画面如情景。

1、出示人们等灵车的画面就,复述等灵车的情景。

2、导语激情:

人们盼望着,终于灵车缓缓驶来,此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唤起形式对总理的崇敬之情)

二、以内容激情感

1.阅读“望灵车”一段

(1)这一段如果用画面来表现,描绘了几幅画面?

(2)看见灵车人们心情、神态怎样,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理解“无声的指挥”

(3)为什么人们这样悲痛,他们想到了什么?

(4)你还能回忆起总理生前为人民操劳的饿事情吗?

2、阅读“追灵车”一段

(1)人们为什么要追灵车?理解“牵动”

(2)灵车远去了,人们为什么还站着,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你能描述一下吗?

三、以朗读再现情感

四、以背诵沉淀情感。

五、拓展练习。

阅读、评议〈一月的哀思〉

[板书]

8、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灵车焦急而又耐心

——无声的指挥

望灵车——不约而同崇敬、爱戴、怀念

追灵车牵动

[知识]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抓住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二

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6个生字,10个生词,并会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即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上送总理的情景,然后再细致理解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

教学难点 :

1.怎样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细致理解人们送总理时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录像带:人们在长安街送总理的实录。

主要板书计划:

送(无比崇敬、无比热爱、无比沉痛、)

等灵车时 总的概括 人多

个个悲痛

具体叙述 老奶奶

年轻夫妇

红领巾

灵车到来时 时间 夜幕降临

灵车 庄严、肃穆

人们 心情:无比悲痛

的表 神态:不约而同 站着

现 动作:摘下帽 望着 哭泣

联想:怀念

灵车开走时 动作:追站着站着

心情:希望希望

作业 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词语、体会思想感情、用词造句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结构。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前谈话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二、教师板书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1.划出不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认读。

3.读生词。

4.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佩着灵车拄着洋槐焦急妻子哭泣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矫”,在字形上应注意。

3.理解词语。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可亲。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四个自然段)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七、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一、学生通读全文

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写等灵车,又讲迎灵车,最后讲送灵车。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放等灵车部分录像,让学生体会。

6.再读、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无声的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么理解?

这是反映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的一致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概括段意:

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4.放这部分录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

一、读前两部分内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指名背诵前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边读边划出表达人们心情和神态的语句。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3.练习朗读。概括段意:灵车已经远去,人们久久不能离开。

4.放这部分录像。

四、放完整录像片

五、指导造句

六、总结全文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做课后第3题填空练习。

3.造句。

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 )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描写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1976年1月11日下午,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

课文以总理的灵车牵动这千万人的心为主线,按“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这一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安排材料。课文详写了等灵车,望灵车的情景,追灵车的情景写得较简略。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第一、二段作为教书重点。

二、说教法。

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达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因此,文章多以有感情朗读为主,少分析段落。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的沉痛心情,加深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激发学生更加深爱周总理,学习周总理。

2、了解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些,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编列小标题。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习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阅读导读内容。

(二)渲染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一同来感受亿万人民群众为敬爱的周总理送别的感人情景。

2、播放录像带。

(三)自读理清文路

(四)深究重点。

1、学习“等灵车”部分。

①解读感悟,把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交流感受,可采用边读边感受的方式,可采用评读的方式。

③看录像谈感受。

④练习朗读这一段,连同自己的描述的情景,一起有感情地叙述下来。

(意图:通过朗读,感受当时的环境及人们的心情;通过练说,感悟当时人们送总理的动人场面。)

2、学习“望灵车”部分。

①自由朗读,读出最受感受的地方。

②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此时可能在想什么?

(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前搜集的材料,如总理生前怎样为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怎样在艰难的岁月里斗争,怎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等内容来写。)

④交流学生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⑤播放录像,有朗读课文。

(意图: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读写结合,从读写中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深切爱戴之情,并激发学生随总理的崇敬、怀念之情。)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首都 听到这个消息老百姓无不大声叫好,拍手称快的。谁来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举例。)

2、谈话:可是在1976年1月8日,有一个人的去世却让我国举国上下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就是周总理。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说一说这又是为什么?

3、谈话:是的,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离开了 我们,我们怎能不悲痛?下面我们去看一看当年首都 (出示:《十里长街送总理》)

【评析】

最真挚的情感不在文本而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寻找反面典型,既体现了生活语文化,又能通过比较,烘托出人物形象。通过让学生搜集信息并处理运用,才能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生活,认知人物的经历,感悟人物的品格,至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为以下环节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利;

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为周总理送行的情景;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评析】

整体感知能避免因撕碎文本而产生的片面或错误认知,才能保证人物的整体形象及文本的整体美感。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a)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人多的句子;

2、出示:“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3、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人多?(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

4、文中具体写到了送行的哪些人?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出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5、找出重点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通过“焦急而又耐心”、“张望”、“泪痕满面”、“踮着脚”等词语体会人们焦急、悲伤的心情。)

6、说一说: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体会出人们的心情?(例:“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7、朗读训练

朗读要求:读出人们焦急、耐心、沉痛的心情;

朗读形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价形式: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b)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出示学习方法:

1)划出重要句子读一读;

2)圈出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习方法)

3、学生汇报,集中评议;

示例:

汇报:1)“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评议点:朗读是否准确流利。)

2)“沉痛”、“不约而同”、“哭泣”、“顾不得”等词体会人

们心情的无比沉痛;(评议点:体会是否合理深刻。)

3)感情朗读;(评议点:朗读技巧,感情投入。)

【评析】

教师在引导学习时运用方法,学生再运用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解放了学生。在学习中以“读”为主线,以“情”为主题,在读中悟情,在情中诵读,二者相得益彰。

四、教师小结,引入高潮

同学们,其实本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人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崇敬,对总理逝世的的无比沉痛。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吧!

【评析】

简单的过渡,让学生才止忧伤,又入悲痛,自然引出课堂高潮。

五、朗读训练,升华情感

1、出示要求:形式不限;要读得准确流利,读出人们心情的无比沉痛;

2、学生准备;

3、朗读汇报:学生可个人读、轮流读、小组齐读等;

4、配乐朗诵;(师生共同完成;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

【评析】

文本内容全面感知,人物形象充分认知,感情积累铺垫厚实, 至此,对总理的敬佩之情,对其逝世的悲痛之情,充溢于胸,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尽情释放、演绎,课堂的精彩之处,全在乎此。

六、课堂延伸,

1、把搜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处理,办成一张手抄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在班上展出;

2、把自己学习了本文后的感受或是想对周爷爷说的话写下来,并安排在手抄报的头条。

【评析】

材料的运用绝不只限于课堂,感情的喷发也不只在一时,语文从生活里来,最终还是要走到生活里去,将信息进行必要处理后为课堂所用,为我所用,课堂教学才不至拘泥于形式。

【总评】

一、现今课堂上的“ 本堂课前的材料搜集,课初的材料运用较好了弥补了这一缺陷,后面的高潮迭起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生活是人类所有情感的源泉。在谈话环节,教师让学生挖掘出生活中的语文,总理与贪官的对比,谁是谁非,谁伟大谁渺小,一目了然,对总理的敬佩,对贪官的憎恶,油然而生。而后面的写心里话,办手抄报等环节,既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升华,又能让语文从生活中来,走到生活里去,较好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大语文观。

三、阅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为训练主线贯穿了整个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悟,在读中比较,在读中认知,学生在读中积淀情感,而情感又通过读来抒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纵观全课,琅琅书声不绝于耳,缕缕深情溢满课堂,声情并茂,值得一试。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六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拄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带。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如《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热爱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

2、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借助预习提示和必要的资料,如介绍周总理的光辉业绩、他逝世前后的情况、电影《周恩来》等,使学生的思想较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感知内容,理顺思路。要指导学生反复自读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可以先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理顺课文的思路(①等灵车;②望灵车;③送灵车)。然后让学生质疑,解决字词方面和浅层内容的理解。

第二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教师可用“你觉得哪些词句充分表现首都人民爱总理的思想感情?”这一提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以下的句子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和品味。

这篇精读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的动态、心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向周总理告别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课文循着“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七

师: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谁给大家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人们心情沉痛……擦去腮边的泪水。”)

师: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生: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是:首先找出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再理解这些词语,然后体会这些词语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补充两点。一是我们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它的本义,还要理解它在课文中的意思。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生:我认为还应该强调一点,就是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只有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多种解词法,才能理解得全面、深刻。

〔在阅读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归纳读书方法,并运用于阅读实践中,使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师: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大家总结得很好。请同学们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师: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不约而同”这个词语。“不约而同”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在课文里指人们虽然没有经过商量,但是“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等这些动作是一致的。

生:(抢答)这里还应该联系“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来理解。“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是没有人在指挥。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来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人不计其数。这么多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统一,何况没有人指挥呢?

师:老师与你有同感。那千千万万的人,即使有人指挥,行动也很难一致,现在无人指挥,彼此的行动却这么一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生:我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有不同意见。说根本没有指挥是不确切的,我认为是有指挥的。只是这指挥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人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

师:有创见!应该这样理解。只有人们对总理的感情一致,行动才会这样一致。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这里的“老人、青年、小孩”,从年龄上强调了周总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怀念。

师:说得好,同学读书多么仔细,考虑问题多么全面。

〔老师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理解了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体会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师:这几个词语,我们不仅理解了意思,还体会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谈谈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我还理解了“眼睁睁”这个词语。“眼睁睁”就是目不转睛的意思……

师:说得有道理。“眼睁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目不转睛。那么在本文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再读读这一句,并联系前文体会一下。

〔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掌握联系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眼睁睁”比“目不转睛”还多了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办法,束手无策。

师:体会得太好了。那么这里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用“眼睁睁”和用“目不转睛”都能表达人们想多看几眼总理的思想感情,用“眼睁睁”还可以进一步表达人们不忍心与总理分别,想把总理永远留住的思想感情。

师:体会得太深刻了。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由此看来,有些词语的理解必须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谁能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理解其它词句?

生:我可以用这个方法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师:是啊,亿万人民群众对敬爱的周总理是何等的爱戴,何等的怀念!怎样读才能把人们的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呢?

生:应该用低沉的语调,轻声慢读。

生:以上我们理解的这些词语,都应该读得重一些,才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心情。

师:说得对。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练习读读。

〔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评议。〕〔发动学生思考应如何表达感情,既可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感染。〕

师:当时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景呢?你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没有目睹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但是电视屏幕却可以把我们带到1976年1月11日的长安街上。

(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街上迎送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泪流满面地)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这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于老师引导得法,体会得深,所以学生的思维是自觉的,情感是真挚的。〕

师:看来,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

生:我觉得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用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师:体会得完全正确。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主动运用这种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八

之一

佚名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伴哀乐或葬礼进行曲):

阴云低垂;半旗致哀;高山肃立;江河奔腾;长街泪送;遗像展示。

2、激情导语 (与画面同时):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使江河为之哭泣,亿万中国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江河大地。他,就是我们无比崇敬和爱戴的周恩来总理。1月11日,灵车护送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火化,知道了消息的、成千上万的首都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两旁,为我们的好总理做最后的告别。虽然,我们没有能亲眼见到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入到那伤心直至的情景之中。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当时长安街上,人们泪送总理的情景,体会一下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那种崇敬、怀念之情。

4、齐读课题。联系课前预习,说一说:课文围绕一个“送”字,作者抓住了了哪几个动人的场面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板书等灵车望灵车追灵车)(学生谈后再读课题,强调“送”字)

二、 读讲课文,体会情感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感受一下灵车到来之前,人们等盼灵车到来的心情。

1、 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谈谈你的感受。

2、 学生自由谈,随机指导(注意过渡语的运用)。

(1)天气。启发说说这里写阴冷的天气有什么作用,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这里的“天气”暗含了什么。谈后再读,读出沉闷的感觉。

(2)人多。抓住“挤”“望不见头”“望不见尾”等词句,说说体会到了什么。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3)怎样等。抓住“焦急而又耐心”“挤下”“探着”“踮”等词句,体会人们当时的那种复杂心情。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三、积累语言,深化认识

1、 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背诵。

2、 完成填空练习。

五年级语文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设计 篇九

佚名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真实具体地记述了1976年1月11日首都人民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其中的第二、 www.huabuqi.com 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具体讲了灵车到来之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总理的悲痛场面。教学中我根据这两段课文内容的特点,或紧扣关键词,或巧设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紧扣“不约而同”这一关键词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学生自读完这一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出示“不约而同”,指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没有约定而行动一致)

2、课文里讲哪些人没有约定而行动一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选取的人物很有代表性,老人、青年、小孩,其实他们就代表了全国人民)

3、他们的哪些行为一致呢?(引导学生找出“站直”、“摘下”、“望着”等动词,体会人们对总理的哀悼之情)

4、他们的行动一致到什么程度?(重点理解“好象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5、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哀悼之情)

6、指导学生带着对总理的爱戴及失去总理后悲痛的心情读这一段内容。

这样,抓住关键词,牵一“词”而动全“段”,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避免了提许多琐碎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抓住“想”字,巧设练习,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用引读法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人们眼望灵车时所想到的。

师: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生接……)

师:陪着毛主席——(生接……)

师: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生接……)

师:看到他——(生接……)

师:然而今天——(生接……)

2、人们想到了这些,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出示练习:

我想到了_______。(联系学过的课文《温暖》)

我想到了_______。(联系学过的课文《周总理的睡衣》)

我想到了_______。(联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泼水节》)

这样设计,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写周总理的课文进行发散性思维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升华,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语文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 篇十

教学要求:

1、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寻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文,导入课文

1、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理解“灵车来了”

1、过渡:首都百万人民群众怀着焦急而沉痛的心情,在泪雨与哀号中等啊等,盼啊盼,一直等到夜幕降临,总理的灵车终于开来了。这时人们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里哪一部分写人们是怎样做的?请大家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这一部分内容。自学之前,先请大家想想第一段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点批画,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 谁能谈谈自己重点抓了哪些词句,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理解指导朗读。

①、理解 “不约而同” 、“好像有人在无声地指挥”(从中体会到全国人民同样爱戴周总理,同样怀念周总理。)

②、理解 “眼睁睁”(辨析 “目不转睛”)

[体会:当时人们望着总理的灵车,想着总理那矫健的身躯即将化为灰烬,怎能不心急如焚呢?然而,他们又有什么办法留住敬爱的周总理呢?没有,丝毫没有!“眼睁睁”这个词语把人们这种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③、理解“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一处。[人们望总理的灵车,连擦去腮边泪水的一瞬间都舍不得错过,这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4、 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5、 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三、小结:

1、尽管同学们都出生在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但是由于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由于我们在读议中抓住了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词语用多种方法理解,所以大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你们对总理的怀念是深切的,对总理的爱戴是真挚的。谁从以上的学习中,又悟出新的学习方法?(展开想象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好方法)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