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中国民间故事(五篇)
1.中国民间故事 篇一
相传,妈祖姓林,住在我国闽[mǐn]南地区,家里共有兄弟姐妹五个,只有她一个女孩儿。按照当地的习惯,只有男人能出海,女人只能待在家里。所以,即使林姑娘水性很好也只能在家里帮助母亲干活儿。
一天,林家四兄弟出海捕鱼去了。忽然,海上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风暴,风将海浪掀起足有几百尺高。村里的人都急坏了,十分担心海上的亲人,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起初,林姑娘和父母一起在家里等待风暴过去,可是,风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了一会儿,林姑娘忽然双眼紧闭,脸色苍白,不省人事。这可把林家两位老人吓坏了!儿子们没有消息,女儿又昏迷不醒。
他们颤[chàn]抖着双手,又推又拽,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女儿弄醒了。两位老人长舒了一口气。林姑娘却满眼含泪,一言不发。过会儿风暴停了。
又过了几天,林家兄弟回来了,却唯独不见老四。三兄弟含泪向父母叙述了风暴当天的经历:猛烈的海风把他们的船刮到了大海深处,巨大的海浪把他们的船掀翻了,他们都落入了水中。正在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一个姑娘踏浪而来,如履平地,将三兄弟一个个救了上来,当她还要救老四时,却忽然不见了。于是,老四被海浪吞没了。
林家两位老人这才知道女儿那天为什么晕倒,原来是去救哥哥了。如果他们没有把女儿叫醒,老四就不会死了。两位老人为此自责不已。自此,林姑娘被允许驾船出海,往返于各个岛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年来,林姑娘凭借自己的水性和菩萨心肠,搭救了不少渔民和过往商人的性命,当地的人都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
后来,她飞升做了神仙,仍然不忘渔船和过往商船的安全。人们为了感谢她,为她修建了“妈祖庙”。
即使到了现在,妈祖庙的香火还很旺呢!
2.中国民间故事 篇二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立刻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那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之后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3.中国民间故事 篇三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了一只古鼎。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军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可是,张策望着古鼎一会,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有个老学究却不服气,冷笑道:“唉!你这小子不过十二三岁,怎晓得几百年前一个古物的真伪呢?”
张策的父亲张同也有此感,怒声责问道:“你可要谦逊一些!”
张策也不气恼,只是轻声慢语地对老学究说:“老先生,晚辈斗胆说一下根据,请您指教。”
老学究笑笑,话内含刺地说:“愿听高见。”
张策侃侃而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改年号为黄初。这就是黄初元年,请问哪来的二月呢?可见,古鼎上的篆文说什么‘黄初元年初二月’,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老学究和张同听了,相对着望了一眼,不再言语了。
众人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张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国志》来查对一下呢?”
《三国志》取来了,张同翻开其中《魏书》一看,果然书中记载的同张策的说法完全一样。
老学究面色腾地飞红,连忙说:“小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
4.中国民间故事 篇四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凄惨。
一天,城内的湖边,泊了一只大船,船头坐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为贫病的人请命,如果有人出钱买她,她就住在他的家里,为他服务,得款用来救济人民。
岸上的人争着买她,相持不下,就采用投钱的方法,谁用钱掷中她,就迎她回去。
于是,铜钱、黄金、白银都纷纷投下来,堆满船头,却没有一枚落在她身上。大家十分失望,只好放弃。
女子微笑,合掌向岸上的人致谢,把每一个捐来的钱都施舍给穷人。
消息传来,轰动整个杭州城,富人们为她侠义的行为感动,纷纷慷慨布施。于是,病人得到医药,穷人得到金钱,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人心都安慰和满足。
突然,女子的船上毫彩万道,灿烂光明,一位法相庄严的菩萨合掌微笑。大家惊奇极了。
她说:“我就是观世音菩萨,我来,是为了启发和唤醒大家的仁心。同情、怜悯是贵的情操,帮助他人,是最神圣的责任,扶助弱小,是人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今天,你们的表现十分值得赞美,大家将得到幸福。”
众人既感动又欢喜,不约而同合掌,称念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把画像送给他们。她的诺言应验了,她真的住在每一位出钱为善的人家里。
这个故事在中国普遍地流传,增加了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5.中国民间故事 篇五
故事发生在东晋义熙元年的一天。
才过立秋,天气十分炎热。彭泽县方湖边鹭鸶埠村几十户人家,一百多位村民正冒暑热在村边挖塘。这时,村里来了一大一小两位不速之客。大的大约四十岁,先生模样;小的是个书童,背个背篓,里面装看文房四宝和几个菜团。
见村里人干得热火朝天,先生也来凑热闹。人群中有位老人,见来了外人帮忙,首先表示感谢,然后递给他一把铁锨。先生问老人:“老人家,今天怎么集了这么多人干活?”老人说:“先生有所不知,新来的县令陶渊明一不催税,二不征粮,把百姓生计放在心上,上任第一天就下乡督农耕,我等怎能辜负他一番美意,我村虽在湖边,但地势高,从湖中取水反不如挖塘蓄水。我们都姓陶,与县令五百年前是一家,决定带个头,先在村边挖两口水塘,给周边做个榜样。”
先生乐呵呵地说:“只道兄弟齐心能伏虎,没承想做官也得靠家帮,老人家,我替那个陶县令谢谢你们啦!"
老人说:“先生多礼了,你又不是陶县令。”
先生说:“你们认识这位新县令?“
“不认识,他姓陶,认作本家必不错。"
先生微笑点头。
到了午饭时分,老人邀请先生主仆,说进村吃过午饭再走。先生执意不肯,说:“多谢老人家茶水!"然后带着书童继续赶路。
老人见主仆不肯留下,偷偷往背篓里塞了几个梨子,说是让先生途中解渴。
二人在湖边老树下歇息。书童递上莱团,先生见背篓里还有几个黄橙橙的梨子,知道是老人送的,硬要书童送回去。书童不解,问:“先生,不就几个梨,何必小题大作?"
先生郑重地说:“童儿错了,大灾之年几个梨能活人性命。”
先生讲了小时候亲戚带他逃荒的故事,那时候到处闹饥荒,大户人家也朝不保夕,亲戚把背篓里仅有的一个菜团子给了他,自已饿得奄奄一息。多亏途中一位老妪给了两只梨子,亲戚才缓过来。方今连年天灾,这几个个梨于灾民是何等珍贵!书童二话没说,把梨退还给了老人。
百姓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新来的县令陶渊明。
下一篇:中学生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