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4-07-14人围观
简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漂亮的书包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

(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 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二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 ”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 ”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 ”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译。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