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工作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案

2024-05-29人围观
简介相关推荐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10篇)独坐敬亭山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教学目
  • 相关推荐
  • 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10篇)

      独坐敬亭山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

      二、书写朗读古诗

      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

      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必要时,教师可范读。

      三、了解诗意

      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根据注释和词语手册,大致地弄懂这首诗?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景象?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4、看看诗题,什么叫“独坐”?

      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若这个独坐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独寂寞)

      5、有感情读这两句诗。

      6、你知道这位独坐在敬亭山上的诗人是谁吗?

      那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请你下课后去查查有关的资料,那时,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7、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请看后一句。

      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9、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10、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11、有感情读这句诗。

      12、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13、有感情读古诗。

      四、背诵

      五、拓展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4、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六、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相看

      独←——————→敬

      坐←——————→亭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

      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齐读)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

      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学生读。

      (检查学生的音准情况。)

      3.指导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可以发挥想像)

      (4)提出疑难。

      (加强自学能力训练,讨论时间10分钟左右)

      三、整理汇报自学情况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新的愁苦?教师要点拨一下:此时作者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放大了的挂图。

      (结合图意理解诗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

      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

      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导,使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以突破重点。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加强能力的训练,同时培养欣赏美的情趣。)

      2.指导停顿,诗中表达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

      (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书字不易理

      解,引导学生选字义。)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

      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布置自学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像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指名朗读,试讲,教师精讲点拨,掌握全诗内容

      1.指名朗读。

      2.出示写有诗句的翻版,逐句翻出,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指导订正。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

      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

      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朗读诗句,相机出示投影图片,或用电脑显示诗所描绘的情境。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

      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像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像: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

      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

      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

      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

      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

      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

      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

      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板书设计:

      19 古诗三首

      鸟飞

      独坐敬亭山 云闲 看不厌

      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愁

      鱼灯

      舟夜书所见 风簇浪

      散河星 美

      课后小记: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