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团范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最新4篇

2025-03-25人围观
简介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

赋愁身材,相思可观 “独抱浓愁无好梦”,“不许愁人不起”起来又怎样呢?还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全词写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意绪。首句点出“愁”来,末句指出愁的结果――瘦。而这“愁”与“瘦”均是离别相思而致,但作者把它藏在东篱把酒赏梅和彻夜孤枕空帐的形象背后,只是寥寥几笔,便赋愁以身材,使相思有了直接可观可瞻的具体形象。这一表现手法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体现的最为极致。词云:“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百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词上阕写词人的慵懒,满腹心事,日来消瘦的情景,不著“离别”二字,然词含别意,语透离情,婉转迂曲;下阕写别后相思,却不著一“思”字,以愁纡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由慵到瘦,由瘦到愁。“瘦”因离别销魂而致;“愁”因别后相思而生。步步深入,层层开掘,至尾悟然:这一切由相思所致。真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哎!愁上加愁。

赋愁尺寸,相思可量 易安的离愁如此凝重,那它到底有几许呢?这一问题她在《点绛唇》中答曰:“柔肠一寸愁千缕”。词云:“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此词上片写词人深闺愁浓,哀怜春光流逝;下片写词人倚阑凝望,但情侣未归的怅惘。此词开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统领全词,下面是一问一答,至词尾方悟,原来是词人惜春伤离,心念情侣所致。可谓: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除。在此,易安不仅赋予愁尺寸,而且使寸寸柔肠里都涵藏着千千思,可谓又一首以愁纡相思的佳作。

赋愁分量,相思可搬 以上六首词作均是表达词人因对心上人的相思才引起万千愁思。下面再看三首南渡后因思国怀乡而起的无限愁绪。且这三首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第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词作于1135年3月,浙江金华。词人历经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之苦,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肺腑之言写下此词。全词血泪交织,令人不堪卒读。此词首句写景,情含景中,二句写情,情景交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抒胸臆。爱人突逝,给词人以致命的打击。词人痛苦绝望,孤单无告,得不到怜悯和慰藉,未开口说话,泪水已夺眶而出。换头一转,写词人想对景遣愁,泛舟游双溪,然而这只是一种开解自己的想法而已,结果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仍是词人一个人独坐闺房,独抱浓愁罢了。“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苦不堪,连小船也载不动了,沈祖《宋词赏析》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愁变成随水而逝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又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到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车小车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上了。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把愁从眉头移到心头,又从心头移到眉头,能上能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蝶恋花》中又把愁抱在怀中(独抱浓愁无好梦);在《点绛唇》中又赋“愁”以尺寸(柔肠一寸愁千缕),如此浓重的愁绪,词人无奈,很想释怀,于是想到不如把它搬到船上,无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还是不能释怀,这可愁煞了词人,发出无奈的悲叹:“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北宋灭亡,丈夫病势,易安避乱江浙,寄居异乡,三更兼听雨打芭蕉的凄][厉声响,孤独忧伤,令人难耐。思国怀乡之情益加浓重,于是写下了这首传神之作《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此词最后一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自称北人,足见易安对故国乡关爱之深、思之切,时时不忘靖康耻的爱国心。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是词人发自肺腑的痛吟。一个历经人世间国破、家亡、夫丧,尝尽人间流离飘零之苦的纤纤弱女,怎堪承受如此浓重的愁绪,看到以上的种种浓愁,我们禁不住也要疾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何况词人自己呢?

婉转迂曲是易安词作的标志,从以上几首以写愁委婉表相思的词作上,不难看到。这几首有寄相思于人的,有寄相思于家的,有寄相思于国的,但词人均不著“相思”二字,且不论赋予愁和相思以腿脚、以身材、以尺寸、以分量也好,还是把相思比作婴儿、以致长大成人也好,却均以“愁”委婉纡曲来表情达意。正如: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

总之,易安不论是“以梅寄相思”,“以酒醉相思”,还是“以愁纡相思”;更不论是南渡前寄相思于人,还是南渡后寄相思于家、于国,字里行间都包含着那道不尽的相思苦。易安主张词应自我表现,胡品清曾说:“她籍爱歌颂自己,而不是歌颂她爱的对象”。从易安的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对此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闾苍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及也”。是啊!作为宰相之媳,太守夫人,作为封建贵族的代表,却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敢言”,把自己的相思之苦裸地现于读者,与其代表的阶层所提倡的封建礼教背道而驰,这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大嘲讽,也是词人本身反叛精神和进步思想的彰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没有一定的真情实感,词人也写不出这震撼中国文坛近千年的名篇佳句。正可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读易安之词,我们可读出她一生的悲欢离合,一生的心情意绪和那无尽的相思,犹如其自传一样。正可谓:品易安之词,词中有思;味易安之苦,苦嵌词中。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2]王国维:《人间词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 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夜雨寄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引入

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

(课前板书全诗)

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

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

(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

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

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

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

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

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

2、扣“问”:

(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

(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

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

(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

(4)情境汇报:

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

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

(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

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

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山东兄弟》。

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同:都选取了典型的时刻来写,都用了对比的手法,都通过写所想来抒情。异:《夜》诗选取了更典型的细节,且表达更含蓄。)

夜雨寄北教案 篇3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放,文章挥洒畅达。他的诗文被后人编为《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等。

苏轼一生坎坷,却仍不忘对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作为一个文学家,苏轼的家训多为诗文、书信形式。在晚年所写的《并寄诸子侄》一诗中,苏轼勉励子侄们努力学习,勤读诗书,莫做腹中空空、不学无术的人。同时,教育他们学习耕织,自食其力。苏轼还希望后代像他一样,以写出“昭世”文字为己任。

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却走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度己门户有把慈,不恨居邻无二仲。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蹈破瓮。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岂惟万一许生还,尚恐九十烦珍从。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昭世,粪土腐余何足梦。

与他自己豪放刚直的性格相一致,风节的教育也是苏轼家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侄子的信中,他说“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谈到被贬海南,过着“饮食百物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时,仍然表示“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苏轼的确如此,即使是屡次遭贬,仍然特立独行,宁折不弯,这就是苏轼的风格,他要求子孙们像他一样秉持信念,“不改其度”。

在许多诗文中,苏轼还注意向弟弟苏辙和晚辈们传授做学问的心得。他要他们多读史书,从中得到教益 ;他要他们为学不要“趋时”,不要将读书只作为取得功名的手段,“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

苏轼对家人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元v四年(1089)八月,其弟苏辙(字子由)受朝廷委派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诗中写道:

云海相望寄此生,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R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夜雨寄北教案 篇4

一。“窗”见证勤学苦读

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窗”体现丰富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

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在苏轼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坐在窗前梳妆打扮的王弗。曾经耳鬓厮磨,如今阴阳两隔!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撕心裂肺呢?再看贺铸,面对故居和新坟,回忆妻子生前的温情细节(挑灯、夜补衣)。一个“听”,一个“谁复”,何等的哀婉凄绝!

三。“窗”象征博怀

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有胸怀博大,才敢打开窗户,吞吐日月。北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按常理,大江是不可开窗放入的,但是,开窗北望,目光掠过林莽千峰,壮阔的长江卷起拍天之浪,恍如向窗奔腾而来。这正表现了曾公亮这位以年老自请罢相,力荐王安石的贤相广阔的胸襟、非凡的气度。这与清代学者朱彝尊的对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何其的相似!

四。“窗”代表精神家园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释名》中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钱钟书在散文《窗》中也说“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通过窗,窗内的主体精神和窗外的客观物象完成了水融。

这里不得不谈到陶渊明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倚南窗看到了白云出山,飞鸟投林。他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而且“倚南窗以寄傲”与“审容膝之易安”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陶渊明曾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五。“窗”比喻阴谋罪恶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