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党团范文
家读后感1000字 巴金的《家》读后感1000字【优秀7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分享的巴金的《家》读后感1000字【优秀7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巴金的《家》读后感900字 篇一
读了《家》以后,心中五味陈杂,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令我久久不能平息。令我深深感受到封建时代的青年觉醒的激昂。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觉慧是我在小说中最喜欢的角色。他大胆机敏,敢于在迂腐的封建时代勇敢地说“不”,积极地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活动。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毅然决然地与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的封建迷信行为也敢于说“不”。甚至他决定离开这个迂腐的家时,也是如此的果敢。
觉慧的哥哥觉新,却与觉慧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他不敢在那个时代说不,他向这个封建的时代屈服了,为了维护他的那个可笑的“和睦”家庭。他与他的表妹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本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却敌不过父母的媒妁之约。这都对他来说无比悲痛,但他无力抵抗,只好接受父母的安排,与瑞钰成了亲。到了后来,他的祖父死了,陈姨太却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让瑞钰在家生孩子,让觉新把瑞钰带出城外。这让他心如刀割,而他深爱着的表妹,也因为过分思念而郁郁寡欢。
可见封建时代人们思想的腐败,可觉新却无力抵抗,他无法从这个世界挣脱出来,他因为长孙的这个身份,永远无法像他的弟弟觉慧一样活得洒脱,冲破这个枷锁。
这本小说中的角色形形色色,除了少数像觉慧一样的人以外,大部分都像觉新那样深受封建时代的影响。无法冲破枷锁,对于各种事与愿违的事情,无法抵抗。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像梅、鸣凤和瑞珏。处于不同的阶级,但她们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因为这个时代的迂腐而深陷泥潭之中。
封建时代中还存在更多像高老太爷一样的家庭,所以《家》这本小说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不为过。它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封建时代的迂腐和部分青年的意识觉醒,知道要发展中国就需要摆脱封建。
《家》让我知道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不能总是停留在同一地方。我对于那些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深表敬佩。
《家》1000字读后感 篇二
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在家中父母的怀抱里长大的,因此,对于家,我们会觉得家是温暖的。可是在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里面的家却更像是一个虎穴。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这是一个地主家庭高公馆。其中,高老太爷是家族中的领导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制的代表。主人公高觉新是家中的长孙,性格懦弱胆小,对长辈之言都是言听计行。在毕业那天,觉新就因为长辈的安排被迫放弃自己的出国深造的机会,还和深爱的钱家梅表妹分开而和另一位姑娘瑞珏结为夫妻,而梅则嫁给了省城外的赵家。可好景不长,没多久梅姑娘便守了寡,而瑞珏也因太太们以“血光之灾”的理由送到城外待产,结果难产而死。觉慧是家中的老三,因参加了向总督__的队伍曾被软禁家中,所喜欢的丫头鸣凤也因高老太爷的逼迫跳湖而死。相比于觉新和觉慧,觉民则幸运许多。觉民心里爱的是姑娘琴,并且为反抗高老太爷而逃离高公馆,高老太爷临死前终于才答应不再逼迫他。最终,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在觉新的理解下离开了这个家。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四代同堂的家:既有_的高老太爷,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也有以死_的丫头鸣凤,善良却不敢反抗的梅姑娘,用情专一的瑞钰等;以及敢于“叛逆”的觉慧、觉民、琴等。这个家并不像是一个纯粹的家,更像是当时的社会。它由两大势力组成:一是以高老太爷和冯乐山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团体,二是以觉慧、觉民、琴等为代表的新思想流派。而觉新、梅姑娘等就是封建势力下的牺牲品。这些人物在当时社会都有,而巴金的《家》则将这些当时的各类人物集中在一起,可以说《家》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家》中,只有以觉慧、觉民、琴等为代表的新思想流派取得了胜利,而以觉新、梅姑娘等为代表的不抵抗流派则是被封建势力团体所残害。在这个家里,封建团体注定会失败,因为它有着太多的污点;而也只有坚持、勇敢的“反叛者”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家》这个作品中,揭露高老太爷等的冷酷、无情、残忍,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也体现觉新、觉民、觉慧等各自的爱情故事的美好纯真,使得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清新的香味;更多更重要的是歌颂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那人性中的光辉,这是点亮黑暗的至为重要的一点。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里,敢于追求自由的年轻一代和封建的长辈一代展开了艰苦的战斗,胜利终究属于年轻一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年代里,《家》中的敢于追求,敢于斗争,敢于开扩的精神仍然是必须的,就让我们为了理想而奋斗吧!
家读后感 篇三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家很熟悉吧,《家》便是其中一部。暑假里,我品读了它,它给予我许多道理。
《家》描述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全文是围绕觉慧从一个封建家族的三少爷转变为一个支持人道主义的青年的过程来写的。为了支持人道,他最终离开了家,踏上他的人道主义之路。
巴金在《家》中写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和结局。觉慧是“五四”之后觉醒的年轻一代代表,是封建家庭的第一个叛变者,他痛恨封建的迂腐、陈旧,对鸣凤的死无能为力,他的性格是大胆但幼稚,具有叛逆精神。觉新是封建社会和传统习惯的牺牲者,但同时也有意无意的帮助封建势力制造别人的悲剧,他性格懦弱、顺从、逆来顺受。觉民在书中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和琴表妹之间的恋爱成为他在书中的基本内容。在“五四”热潮的影响下,他开始抗拒封建婚姻的先例,经过努力,最终得到了自由婚姻的胜利。
我个人喜欢觉慧,他敢爱敢恨,抗拒封建思想,追求人道,能在“五四”中很快觉醒。他对鸣凤矢志不渝的爱让我感动。
当觉慧知道鸣凤自尽时,他痛苦不堪:“‘怎么?鸣凤自尽了?’觉慧恐怖地站起来,绝望地抓自己的头发,他在屋子里大步踱来踱去……‘告诉我,鸣凤是怎样自杀的!’这些时候阴沉着脸不说话的觉慧忽然走到剑云身边,抓住他的一只膀子疯狂地摇着,说了上面的话。”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生动的写出了觉慧的激动和痛苦,也是鸣凤的死让觉慧更加坚定了他要支持人道主义的决心。
1925年鲁迅曾经这样满怀悲愤地抨击封建社会和当时的黑暗现实:“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席,即从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家》生动展示了这血淋淋的事实,它告示人们貌似庄严温情的高公馆其实是一个摧残人的青春、意志和生命的黑暗王国。这个黑暗王国否认人的权利和意志,那些受着支配迫害的青年男女无所作为,只能无奈地被随意伤害摧残。
通过对高公馆的崩溃没落的描写,揭示出了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写出了这个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家》除了觉慧三兄弟外,还有高老太爷,丫头鸣凤,小姐梅芬等等,这些不同阶级、地位、思想、性格的人,共同在高公馆这个黑暗王国里上演着腐败或新生的人生戏剧。
《家》所揭露的旧家庭的腐朽激发了人们反封建的决心,促进了旧制度的加快灭亡;《家》所揭示的抗争之路则给人们希望的启迪。
家读后感 篇四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苍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的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一直珍藏着这段“感动中国”颁奖词,觉得既贴切又精辟,怀着近乎崇拜的心情,我读了巴老的代表作《家》。
本以为读《家》会有一定的距离感,没想到一读,心就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一幅幅画面在脑海浮现,无数的可怜的生命为封建礼教做了陪葬品后,终于有一些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终被埋葬!
觉慧是一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他积极参加校联合会的反封建活动,猛烈地抨击封建家庭,他勇敢地、毅然地与丫头鸣凤相爱。他在五四冲潮的冲击下苏醒,在理想与现实间苦苦挣扎,他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在看透了封建礼教吃人的嘴脸,目睹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得到了一个苍白的吻后,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他从新书中了解到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后才能得到发展,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才能获得新生!
而令我犹为心痛的则是觉新的悲剧,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觉新从小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新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命运偏偏在此时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了婚。处在“长房长孙”的他深受旧道德与伦理的毒害,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安与矛盾。觉新是真诚的爱着兄妹们,但是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水火不容。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刽子手,他也愿接受新思想,只是始终奉行“不抵抗主义”,他也有爱,有血有肉,他的内心也不断的激荡,只是慢慢地搁浅了……
同时,小说也描绘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悒郁的梅,贤慧的瑞珏,善良却柔中有刚的鸣凤,虽然她们性格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惊人地相似。
读《家》,让我们感受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并为这对理想的追求,青春的热情和奋斗,责任感,使命感所深深感动。《家》中的青年形象对当代青年仍有重大意义:无论什么年代,青年就是青年,有理想有报负有激情才是正常的!而我们,应该接下青年们手中高扬的火炬,从而让“家”成为一个真正安定、幸福、和谐的“家”!
《家》读后感初三作文900字 篇五
巴金,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杰出的作品,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这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
小说《家》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小说觉慧,觉民,觉新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觉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他们追求先进的思想,关注时事,积极参加反封建活动,他们渴望自由的爱情,讨厌封建的家庭婚姻,讨厌连自己的婚姻都要被束缚,讨厌将自己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礼教中,就像觉慧与丫头鸣凤,明知道身份地位悬殊,却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相互爱着,甚至当冯乐山要娶鸣凤做姨太太时,她宁愿投河自尽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
而觉民与琴都是典型的先进青年,在他们见证了觉新、觉慧惨痛的爱情经历后决定奋力一搏,到最后终于赢得了他们的自由。而大哥觉新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现在的话说,他有着人格分裂症,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然而作为长子长孙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的约束,他养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不敢大胆反抗,义无反顾,以至于不能与自己喜欢的梅芬结婚,更是将温柔贤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带。
小说中还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接受封建礼教安排的婚姻,最终郁郁寡欢,绝望而死的梅芬;顽固封建,完全沦为封建礼教奴隶的高老太爷;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因高老太爷的死而搬到野外待产,最后因难产而丧命的瑞珏……这些都是在批评无情的封建礼教所带给社会的黑暗。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看不见光明,看不见希望,人们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唯有新思潮,新思想才能带领人们走出这个可怕的牢笼,就像主人公觉慧一样为了挣脱这个牢笼,到最后舍弃从小长大的家,远赴他乡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于探索,敢爱敢恨的热情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家》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巴金先生对现实生活的体会之透彻,更能将这种现实生活展现在他的小说中,那么的清晰,真不愧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家》也不愧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家》读后感初三作文900字 篇六
巴金在一九三七年曾在他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道:“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他做到了。在这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中,他赤裸裸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国民的麻木愚昧和社会“吃人本性”真实的一面。
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觉新,无疑是全书最“华丽”的悲剧。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牺牲品,他是新思想和守旧势力之间抗衡的矛盾产物,他以自己无数次的无奈悔恨委屈求全演绎了自己彻头彻尾令人声泪俱下的悲剧人生,也注定成为旧时代陪葬之一。他欠梅的,欠瑞珏的,欠刚出生就永失母爱的新生儿的,该拿什么偿还?可怜的人啊。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公明的审判即将开始,阳光刺穿阴霾,撕裂开一条口子,他分明地看见了,那些腐朽不堪处处散发糜烂气息的旧事物迅疾化成一股汹涌的激流席卷而来,他退缩了屈服了,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接受了。如果当初他勇敢些争取和梅的幸福或许一切都会迥乎不同。
觉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纵览全书,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最后的不同境遇,正是由他们不同的个性决定的。
鸣凤的抽泣,梅的落泪,瑞珏的恸喊,尽湮没于千百年来的忠孝礼义。她们的眼前“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这条路是几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饱了那些女子的血泪,她们被人拿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土地,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这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但是终于出现了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寄托了我们的希望,带给我们一点新鲜空气,尤其是在自己房间门口义正词严义愤填膺地痛批要来他房间捉鬼闹事的陈姨太克明一群人,令人眼前一亮并为之热血沸腾。那个时代正是需要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更何况还是一只风雨飘摇中自位难保的纸老虎。觉慧,他终于冲破了黑暗,踏上了光明,他在身先士卒地宣告“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
如今再通过此书穿越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不由地为觉慧倩如存仁喝彩,他们奏响了旧制度的葬歌,奏起了那一整代进步青年所梦想着的新社会的催生曲,他们向旧礼教灭绝人性的罪恶,令人齿寒的污秽发起了强有力的控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他们是勇敢的新生代。
巴金的《家》读后感900字 篇七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题记
风刮得很紧,飘着雪花。路上走着一对年纪差不多的兄弟俩——是有着一样的身材,穿着一样的衣服,但弟弟觉慧的眼睛比觉新的眼睛更明亮。然而这两个看似差不多的兄弟俩却有着不同的思想,最终是两个不同的命运。
哥哥觉新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任何事情都一味的服从,从来没有抵抗过。虽然有的事情心里是不满的却从来都不说“不”。父亲帮他做亲、后来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让瑞钰在家里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去城外生产。最终,他虽然不愿意却还是服从了没有说“不”。结果,封建制度吞噬瑞钰的生命。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他的青春就在一味服从中结束了。
弟弟觉慧,却有着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塑造了觉慧大胆、叛逆者的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反抗。最后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的青春是叛逆的、是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敢于挑战封建等级观念的、是有滋有味的、也是无悔的。在当时他是一个进步青年,他反抗这个命运,他的思想、他的工作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然而得着这个不公平的命运的,你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做了这个命运的牺牲者的,同时还有无数的人——我们所认识的和那一些我们不认识的。这样受摧残的尽是那些可爱的、有为的,年轻的生命。我爱惜他们,为了他们,我也应当反抗这个不公平的命运。
在这本书中单说愤怒和留恋是不够的。我还要提说的是信念。自然是先有了认识才有了信念。旧家庭是渐渐地沉落在灭亡的命运里了。我看见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溃的路上走,这是必然的趋势——这便是我的信念。
这些在文中的人物的青春有的是无悔的,我想觉新对于他的青春是后悔的吧?青春是属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不属于任何人甚至我们的至亲。我们的青春因该有我们自己决定,而不是让一个人在前面引导,它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前提是你喜欢不喜欢、想不想,若不喜欢、不想去做就不要去做不然最终也会后悔的,甚至也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
我会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不会让我后悔,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